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卖家):清风明月心 文档编号:5861049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过程

2、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三、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难点:(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四、学情分析学生在日

3、常生活中已有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能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得出计算公式。但是,由于学生记不清每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换算、公式变形不熟练,在数学课中没有学习同底数幂的计算,所以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将会遇到一定的麻烦。五、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体积不同。然后把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到物体的体积和质量上。通过实验发现:1.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2.不同种类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从而发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反映了物质的特性,这就是密度。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

4、,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建立起密度概念。六、探究活动形式及通过探究活动所要达到

5、的目的1、全班分成3个小组,每小组只测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并计算其比值,各小组的学生将测量值和计算值填入一体机上的表格中,引导学生对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结论。对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进行比较、分析,以得到结论,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2、通过激发学生对“怎样识别物质”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对教材P53页的阅读,能够较自然地进入“问题与猜想”之中: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否存在某种关系?从而想到制定探究计划通过实验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培养学生在认识自然,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深入思考物质世界中更具有普遍意义,深刻的内在联系及常用研究方法“比值”的运用,

6、使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等探究能力得到练习。3、在学生各小组实验探究过程中,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实验及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及时,对全班的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全班同学的合作探究活动也可使学生意识到交流、讨论中应持的正确态度,同时也是收集证据、分析论证的过程。4、学生得到结论中,应有“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测量误差)的”这个结论,则由“相近”到“恒定”之间有一个思维的飞跃过程,此处应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即得到“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一科学结论。学生的结论还有“不同物质,其体积与质量的比值是不同的”。利用

7、这两个结论说明其比值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时建立密度的概念,说明其公式和单位的由来。5、探究活动结束后,通过“我这节课的收获”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和方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科学思维的方式等进行反思和再评估。七、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铜块(3块)、铝块(3块)、铁块(3块)、刻度尺、坐标纸等。八、教学过程1、识别物质的方法。PPT展示假“金元宝”受骗事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展示不同物质图片请学生说出其识别的方法。请学生比较其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各方法的缺点,促使学生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识别方法,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这两个任何物质都具有的因素来考虑,进行猜想,进而进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

8、实验活动,以验证这种猜想是否正确的活动中,并学会运用“比值”的方法来探究物质的性质。2、小组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全班合作探究物质的性质。全班交流各自的探究结论。利用学生得到的“不同物质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假设测量中的误差为零,推理出“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是相同的”这一科学结论。3、建立密度概念,说明公式和单位的由来及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我们常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物理量,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我们称之为密度。密度=质量/体积即=m/v,其单位可以是千克/米3(kg/m3),也可以是克/厘米3(g/cm3)。九、课堂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是什么?十、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P53页第1、2、3题;选做题:课本P53页第4题。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