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卖家):一起向未来 文档编号:5861495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有意思的风俗 六下第一单元整体教学构想 单元整体解读和构想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单元围绕这样的主题编排组织学习内容,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以及查阅资料,对全民族共有的传统民俗活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家乡的独特民俗活动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通过对民俗活动的系统认识,体会到蕴含其中的淳朴民风与浓浓亲情,进而产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喜爱之情与传承之志。 基于“民风民俗”的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四篇课

2、文,三篇讲读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分别是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的腊八粥,古诗三首(韩翃寒食、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王建十五夜望月),马晨明的藏戏。选编的这四篇课在在内容上紧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给了学生一个本单元进行读写活动的特定情景。选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节日民俗,如过春节和吃腊八粥,虽是中国人所普遍拥有的传统习俗,但作者在进行内容表达时,立足自己所在地域的风俗特点,在内容安排上,侧重各有不同。因此,深入学习这四篇课文,更有利于落实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即“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纵观统编版语文教材,与“表达内容的组织安排”“体会(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相关的语

3、文要素,我们可以依照册序列举出如下: 册序 单元 阅读训练要素 二上 第一单元 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 二下 第六单元 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 三下 第七单元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四上 第四单元 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上 第七单元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下 第六单元 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上 第八单元 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六上 第六单元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六下 第一单元 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就“了解课文的主要

4、内容”这一语要素点,教材相关单元都给出了相关阐述。一二年级,主要给出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具体方法,而且比较直观简洁,如借助图片,提取主要信息,启发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到了三四年级,阅读要素中关于内容的关注从整体转移到部分,即关注文本内各部分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人物事件关系等,对各部分内容进行编排,从而更具体充分地表达主要内容或观点。到了五六年级,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方法的基础之上,语文要素方面则进一步明确了举一反三的综合性运用。如“梳理信息”“抓住关键句”,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运用于文章的情感体会,又可以运用于内容的把握。找到共通之处的同时,也要

5、明确,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把握内容,什么样的句子是把握内容的关键句。在文本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关注点也更加细致,深入到文本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比重关系,什么样的内容要详写、怎样详写,有何意义等等,从而提出领会文章主要意思的更高级的方法通过分清主次,来领悟要点。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关于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安排,是遵循了一定的循序渐进原则的。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分清内容的主次”,另一个是“体会如何详写主要部分”。这两点之间是具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的。任何一篇文章,由于表达主题的需要,作者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取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6、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与学习,可以领悟到“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材料安排,把一个主题表达清楚”,这些不同方面的材料之间,往往呈现的是一种互相并列的关系,在主题表达上具有同样的地位。到了六年级下册,我们所接触的文本,显然在材料组织上有更高级的“技巧”,由于不同方面的材料对于主题表达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材料与材料之间会在比重安排上呈现出一定的“失衡”,而不再是并列。我们参考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交流平台”部分的结论,即“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而在阅读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可以更好地领悟文本的内容以及中心思想。另外,我们通过阅读文本也可发现,详写的内容,也并不是

7、面面俱到,铺开来写,而是突出最具特色的部分,着重笔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单元目标确定 这个单元基本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材文本是用文学的方式来反映传统节日的生活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让传统节日生动在一个个有情有趣的故事里。文学作品的语言在细节上都有各自的特点,词汇运用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审美性,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所关注的学习点。在对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进行了细致剖析的基础上,再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选文内容,本着可操作、可表现、可评价的原则,我们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做了如下确定: 单元目标: 1.会写本单元34个生字、38个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感知课文内容并结合注释、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2.在单元统整学习中,能分清课文内容的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体会详写主要内容的好处。 3.能迁移学法。在自主阅读中通过关联、对比等方式,体会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丰富民俗文化。 4.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家庭或者社区邻里实践,感受当地传统节日和风俗活动。 5.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内容重点,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用汇编民俗作品集等方式完成主题成果。 三、单元教学设计 要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就要设计一个单元表现性任务。单元表现性任务是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是能够呈现学习结果的。这个任务应该是基

9、于真实情境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真实性问题情境: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民俗民风。本单元中就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举行民俗推介会,做民俗推广人。 根据单元目标,围绕“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这一主题,设计了三个任务七个活动 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 任务一:“正月里来闹新春”,是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民俗文化,在这任务下又分为两个活动。分别为活动一:聊聊刚刚过完的春节,活动二:品老北京的年味。活动一“聊聊刚过完的春节”: 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带来各地春节习俗的差异,庆祝活动同中有异,异彩纷呈。我们从尊重儿童的认知体验出发,引导他们通过上网

10、搜索、听人讲述、亲身体验春节的热闹与喜庆以及春节文化的源远流长,过一个五彩缤纷的春节。 首先,开展“家乡春节真热闹”学习交流,请学生以“分享会”的形式分地域来介绍过节的习俗,感受春节习俗的“同”与“异”。接着,聚焦各地“与众不同”的风俗,“特色风俗来瞧瞧”,结合图片、文字、视频等 进行生动的介绍,启发学生了解到各地春节习俗的独特之处,这契合了课文介绍的方式,也为阅读课文做了铺垫。 活动二 品老北京的年味 “填个表格脉络清”,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借助表格,按照时间顺序发现 (填写)各个时间里老北京的不同习俗,了解课文的脉络及作者介绍的内容。 “民俗特色在这里”,引导学生根据描写的方式、段落的长短等

1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出五个详写的日子,在对比中感受老北京过节时的热闹、忙碌、隆重,并与斯妤笔下的除夕片段 进行赏析对比,解锁作者的表达密码。 任务二:“流传至今的习俗”,在亲历实践中感悟民俗。 在这任务下又分为三个活动。分别为活动一:忘不了的腊八粥”、活动二:“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活动三:“讲一讲传奇的藏戏” 活动一“忘不了的腊八粥”。 忘不了腊八粥的美味 勾连前文,了解家乡的腊八节及腊八节传统习俗之一喝腊八粥。 学习腊八粥第一自然段腊八粥的描写,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特点。 写一写自己忘不了的美食 忘不了八儿等腊八粥的馋样 聚焦“等粥”,关注课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边读边想象,深刻感受主要

12、人物“馋”的形象特点以及内心活动的变化,体会作者借助人物所见所闻,侧面写腊八粥美味诱人的写法。 忘不了腊八粥带来的温馨美好,感受湘西腊八习俗的人情美。 活动二“古诗中令我心动的习俗”。 1.“读古诗明习俗”借助学生已有认知,说说古诗里的一些传统习俗。 2.“查资料知由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和习俗中的故事等,借助补充的课外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也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 3.“读古诗想画面”,读诗句展开想象,联系生活经验、 结合搜集到的传说故事或民俗资料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小小节俗发布会”,引导学生结合课后选做题,互相分享从其他古诗中研究

13、的传统习俗的成果,展现“古诗中的节日”的成果汇编。 活动三“讲一讲传奇的藏戏”。 1. 借助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通过作业“藏戏特点我梳理”,用个性化的思维导图把握课文内容,并了解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把藏戏的特点介绍清楚的。 2.品味藏戏,开展“藏戏大家讲”的学习活动,充分体会藏戏的地方特色。 任务三:家乡习俗我推广,是在任务活动中传承民俗文化。 在这一任务下又分为两个活动。活动一:汇编“家乡民俗作品集”、活动二:民俗解说员 活动一:汇编“家乡民俗作品集”。 写一写:详略得当,写一写自己的家乡风俗文化或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对班级“家乡的风俗”作品进行分类、汇编 活动二:讲解家乡习俗,争当金牌民俗

14、讲解员。 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大家介绍让你印象最深的家乡风俗,评出最佳家乡民俗文化解说员 评价量表 单元整组教学注重随时测评,每一个活动设计,都考虑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教、学、评一致,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侧重反馈和激励。 学习维度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搜集资料 多角度(来历、特点、寓意等)、多途径(亲身体验、询问长辈、查阅资料等)搜集风俗资料 能在单元统整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补充、完善资料。 习作 介绍一种风俗时,能抓住重点,写出了风俗的特点 写自己参加的风俗活动时,能重点描写现场情况和自身感受。 能适当穿插介绍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能恰当好处地引用资料 乐于与他人分享、交流家乡的习

15、俗 分享家乡民俗 语句通顺连贯,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自然。 可以适当借助图片、视频、动作等介绍风俗,感受民俗的多姿多彩。 第一单元启动课 学习目标: 1.学习单元篇章页,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2.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寻访身边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3.浏览单元内容,了解本单元所介绍的民风民俗,初步感受民风民俗的趣味。 学习重点: 1.创设单元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寻访身边的民风民俗,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浏览单元内容,了解本单元所介绍的民风民俗,初步感受民风民俗的趣味。 课时安排:1课时

16、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单元学习 1、“家乡春节的体验和见闻”话题交流。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里,你们跟随父母回老家过年,有什么节日的体验和见闻?分享下春节期间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活动或经历吧。 2、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民俗民风。接下去就让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一起去体验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聊聊多姿多彩的八方习俗,举行民俗推介会,做民俗推广人吧。 二、大致浏览,整体感知 1、(出示目录)浏览目录,你发现了什么?在随机的交流中揭示单元主题民风民俗 2、阅读单元篇章页。自读单元导语,通过单元导读语,你读懂了什么?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任务 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

17、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3、浏览整组课文 (1)这些诗文都写到了哪些传统节日和习俗呢?你了解这些节日和习俗吗?诗文中写到的节日习俗与你了解的一样吗? (2)交流分享 三、联系生活,任务驱动 1、学习任务一:你知道这些习俗都有什么寓意吗?除了这些寓意吉祥的习俗,你还了解其他寓意吉祥的习俗吗?(查阅资料搜集) 2、学习任务二:了解家乡的各种风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风俗,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用合适的图标分几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家乡的风俗资料搜集 家乡的各种风俗习惯: 文稿打印 查阅资料 保存图片/视频 抄写在便

18、利贴上 询问长辈 亲身体验 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作者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将老北京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作者选取了最能表现老北京春节习俗的这几天,也是春节期间的高潮这几天作为重点进行细致地描写。这详写的部分也不是面面俱到来写的,而是分别抓住这些日子里的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来写,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春节的其他日子,人们的活动没有特殊之处,作者便用精略的语言简单提及。这些详略内容的描写,作者按时间顺序进行串联,整篇文章完整流畅。

19、 文章的用词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读者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北京的春节序幕是在最冷的时候拉开的。又如,“零七碎八儿”“玩意儿”“闲在”这些词语带着鲜明的口语化和地域色彩,朴质而真实,让人倍感亲切。 课文的中作者玩味语言无限贴切。文中语言的表达有不惜笔墨的重复,如,对元宵节“灯”的描写;有点到为止的简洁;还有令人遐思的留白,如,文中写吃元宵的描写等。这些语言表达的技巧藏于一文,一旦挖掘,便能让读者学之一二。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并理解课文中“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逛逛庙会、骑

20、骑毛驴、赛赛骆驼”等词语所体现出来的北京韵味,体会老舍语言京韵十足的特点; 2.随着文字的进程,在感情朗读中,让画面立起来:闻闻腊八的浓香,尝尝小年的麦芽糖和江米糖,听听除夕的鞭炮声,逛逛初一的庙会,看看元宵的花灯,还有正月十九的残灯末庙,感受老舍笔下好一幅北京春节序曲图景; 3.能分清文章的主次,在文章的详写部分品味老舍语言俗白美妙的独特魅力,感受老舍笔下北京的春节的风俗美。 教学重难点 能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到作者详写部分的语言俗白美妙的魅力,感受老北京春节欢乐、热闹的风俗之美。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于初读之中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

21、俗。走进有意思的风俗,了解独属于我们中国风俗文化。这堂课,我们首先走到北京,走进北京的春节。(板书课题:北京的春节)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语言大师,人民的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非常熟悉了解北京,此文写于1951年。 2.推测文章的特点。由以上信息可知,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对老北京春节的回忆。(板书:回忆) (三)在初读中探寻春节时间点 1.老舍在此文中回忆了老北京的春节,他回忆了春节中的哪几个时间点?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中,你体会到了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

22、通课文,想一想,找一找,圈一圈。 2.交流回忆中的几个时间点。老舍回忆了老北京春节的哪几个时间点,按顺序来说一说。(板书:腊八 从腊八起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五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3.(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抓住这几个时间点,我们迅速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很显然,此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作的?(完成作业本第4题导图第一列) 板块二:于词段间摩挲“京韵十足” (一)初感春节的“京腔京味”。 1.老舍笔下回忆中的春节,从语言和内容中给你留下的最浓的春节之味是 什么? 2.学生交流说初步感受 3.小结反馈春节之味。这样的春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如此的热闹欢乐和详和 这种感觉朴实而

23、耐人寻味,是那么具有北京的特色,这种来自于老北京的春节之味叫做-(板书:浓郁的京腔京味) (二)于词语间寻“京腔京味”。 1.再次浏览课文,拿出笔来找一找,你认为老舍笔下的描写的哪些词语具有浓浓的京腔京味,或写吃的,或写玩的,或写听到的,或写大人的,或写孩子的把这些读起来有京腔京味的词语画下来。 2.交流“京味”之词。 (1)交流词语。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有纯正浓郁的京味? 预设:杂拌儿 零七碎八 麦芽糖 江米糖 (2)对照发现时间和词语对应。老师特地把刚才大伙儿谈到的词语筛选了一下排列了几排(课件出示),对照联系黑板上时间节点的词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些词语和春节中的每个时间点对应

24、(三)于词语间深入感受“京腔京味” 1.学习第1组词语:熬腊八粥 泡腊八茶 (1)指名学生读两词。课件出示文中介绍腊八粥的句子 (2)随机引导边读边介绍。这腊八粥如何熬?熬腊八粥有什么用?样子如何?味道怎么样? (3)小结。这两样东西可是老北京过春节的必备品,这浓浓的腊八粥的香味一出来便拉开了老北京春节的序幕。看,老舍将腊八粥介绍得这么详细,那是因为他印象深刻。 2.学习2、3两组词语:杂拌儿 零七碎八儿 玩意儿 天一擦黑儿 麦芽糖 江米糖 (1)学读儿化音。看见这个“儿”了吗?正宗的“儿化音”,纯正的北京味儿。跟老师读一读。 (2)学习词语的意思。联系文章想一想:什么是杂拌儿?什么是零七碎八

25、儿? 什么是玩意儿? (3)了解“儿化音”表达的好处之一。老舍用这京味儿十足的地道的北京儿化音来写老北京的春节,这样儿化音的表达有什么好处?联系课文内容来想一想? 预设:用带着京腔的儿化音来表达更能体现老北京的春节特色、隆重热闹、温馨美好和喜庆。 (4)了解“儿化音”表达的好处之二。(课件出示写作背景)这是文章的写作 背景,老舍用这京味儿十足的儿化音来表达,更想表达什么?联系写作背景想一想。 (5)小结并完成作业本习题。 3.学习词语:扫房 逛庙会 闲在 (1)就我们这里,管“扫房”叫什么? (2)用文中的句子介绍什么是“逛庙会”。( 课件出示文中的句子) (3)闲在,用自己的话说说是什么意思

26、?这是一个具有京味特色的词语。 (四)于词语之中想象“浓郁的京味之春”。 1.引导想象。(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 引导:几排词语,京味十足,跟春节的时间点一一对应,让我们了解了那么多老北京的逸闻趣事。现在请你们听老师读这几排词语。透过这些词语,你仿佛看见了老北京春节的哪个时间点哪一副画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联想。 2.交流想象中的画面 (五)于词语中记住“浓郁的京春习俗”。 1、在这京腔京味的词语中,我们闻到了腊八粥的香味,吃到了麦芽糖的香甜,逛完了热闹的庙会,记住了老北京春节中每个时间点的习俗,请你借助这些词语联系文中内容,将老北京春节的每个时间点上的习俗填入思维导图

27、中。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本中的导图2.3两列(课件出示导图) 3、交流答案 4、想一想: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写得有详有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课件出示作业本习题) 5.交流回答 6.借助交流平台完善答案。(课件出示交流平台) 第二课时 板块一:于热闹之中品味“京韵十足” (一)聚焦语言特点 1.上节课我们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老北京春节的京腔京味,但这种京腔京味只在这些词语中去感受是不够的,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件出示: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却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曹禺) 2.请学生读这句话 3.没有华丽的辞藻,为什么让我们觉得美不

28、胜收?今天让我们来研究研究,这朴实的语言到底美在哪里? (二)交流体会“唠家常”的语言是一种美 1.除夕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它意味着辞旧迎新,老百姓十分重视,看老北京的除夕是何等的热闹。(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 2.请一组学生每人读一个习俗 3.请问这些习俗介绍中有没有华丽的词语?不华丽,像唠家常一样朴实、亲切,娓娓道来。但却在这样唠家常的语言中我们清晰地从这三方面看到了老北京除夕的热闹,自由默读第8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中的导图。(课件出示:作业本中的导图) 4.交流完善导图 5.根据导图小结:看,就是这样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语,就只是唠家常般的话语,朴实而亲切地向我们展示了除夕夜晚年夜饭的香味,看

29、到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的喜悦,听到了不绝于耳的爆竹声的人热闹,感受到了除夕的热闹、欢乐和祥和。原来唠家常的话语也是一种美。(板书:“唠家常”的语言)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板块二:于花灯花海之中品味“京韵十足” (一)探寻老舍心中最美的春节时间 1.在范读中引导。课件出示句子,老舍说: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对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2.看来,老舍心中的春节哪个时间点是最美满的?(元宵节

30、)自由默读元宵节的片段,找一找你觉得老舍把元宵节写得火炽而美丽的美不胜收的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写法美在哪里?请在句子旁边进行批注, 3、小组交流讨论,共同完成以下学习单。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二)交流体会“重复”是一种美 1.交流出示句子: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和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2.读这句话,说说这段中的老舍用了几个“有的”?说明了什么? 3.引读。看,这元宵节当晚的老北京到处都是灯在你眼前摇晃,请慢条斯理地读第一个“有的”

31、,这么多的灯让你看得应接不暇,看完这盏漏了那盏,请你着急地读2、3两个“有的”,这么多的灯如灯的海洋,看得我们兴奋极了,请你兴奋地读第4个“有的”。 4.集体朗读此句 5.对比句子。把目光聚焦到句子中(课件出示加红全的词语:一律 清一色 都是 通通)这些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不是句子重复吗?我们试着去掉这些词语读读这句子。 6.怎样,感觉还和之前一样吗?再把这些词语放进去读一读,你有感觉到了什么? 7.小结:这样重复地写,写出了老北京元宵节的一片火炽与美丽。这样的重复表达是一种美,也像曹禺说的那样,让人美不胜收。(板书:重复) (三)“简洁”也是一种美 1.课件出示句子:家中也有灯:走马灯

32、、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1)这句也在写灯?看看,在写法上和上句有什么不同? 预设:没有重复,比较简洁。 (2)不是说重复是一种美吗?那我们把上句中重复的词语加进去试着读一读。怎样? (3)小结写法。怎样?感觉好吗?舒服吗?这样简洁的描写让们感受到的是孩子们在元宵节中的简单的快乐与天真。原来简洁也是一种美,也像曹禺说的让人美不胜收。(板书:简洁) (四)交流体会:“留白”也是一种美 1.课件出示句子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2.吃元宵那必是元宵节的习俗,在这里,元宵的样子写了吗?元宵是什么馅儿写了吗?什么味写了吗?人们怎么吃元宵的写了吗?只是这么一句(齐

33、读词句),这是什么写法? 3.引导写法。大家看到过齐白石画虾吗?(课件出示 齐白石的画)斗大的一张宣纸,就在右下角画了两只虾,其余的地方全白在那儿,这是什么表达方法?是的,这叫留白(板书:留白),老舍虽然什么也没写,但你却在这段话里看到了什么? 4.小结写法。一切都看到了,看到了元宵节那天人们吃元宵时的心情是那样的火炽而美丽。原来“留白”也是一种美(板书:留白),就像曹禺说的让人美不胜收 。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形形色色的纸灯. 简洁的语言是一种美 有的一律是.有的清一色.有的都是.

34、 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重复写法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留白的写法 (五)于留白处勾想自己的年味 1.罗列文中的留白描写。看,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了这样的留白写法还有很多课件出示句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这些摊子都让孩子们的心跳得更快一些。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们。恐怕第三件事儿才是买玩意儿 必定赶回来,吃团圆饭,祭祖。 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 2.在留白中想象自己的春节。这样的留白似乎也让你想起了自己刚过完的春节,以及春节中每个时间点的发生的事,来,选一个情景来写一段话。记住,可以运用自己想要细节

35、描写的写法,也可以运用老舍在此文中我们学到的写法(课件出示:“唠家常” 重复 简洁 留白) 3.集体交流 4、老舍还运用了哪些美不胜收的写法来写北京的年味呢?回读课文想一想,找一找。 5.集体交流。课件出示: 详 写 句 子 语言特点 除夕 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新衣. “唠家常”似的通俗、直白的语言 元宵节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形形色色的纸灯. 简洁的语言是一种美 有的一律是.有的清一色.有的都是. 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重复写法 大家还必须吃元宵 留白的写法 . . . 板块三:于对比之中感受闽南的年味 (一)阅读中对比春节的年味 1.百里不同分,千里不同俗。同属于我们大中国,同一

36、个春节,不同的地方又有怎样不同的味道呢?让我们自由阅读阅读链接,边读边思考闽南的年味和老北京的年味有什么不同。 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课件出示: 老北京的春节 闽南的春节 阅读文本 北京的春节 除夕 作者 老舍 斯妤 内容 写法 年味 2.集体交流品味不同的年味 3.总结。无论是儿化音,还是唠家常的语言,还是重复、简洁或是留白的表达,这些充满老舍独特“语味”的表达,无不充满了老北京春节的特色,如果一定要给老北京春节的特色用个词儿,那叫什么?(板书;欣欣向荣 热闹 欢乐) 附板书: 北京的春节 时间点:腊八 从腊八起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五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语味 情味 儿

37、化音 唠家常的语言 欣欣向荣 重复 热闹 简洁 留白 2. 腊八粥 教材解析: 这篇课文是沈从文先生早年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文章中多用湘西方言的词句,读起来富有乡土气息。作者通过八儿的视角,用细腻而又富有童趣的笔调,将八儿一家和乐美好的生活跃然纸上,描绘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本文与北京的春节等其他课文相互补充,是学生体会不同民俗风情、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材料。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这是“如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怎样围绕中心意思写”等要素的延伸。对六年级学生而言,“分清内容主次”相对比较简单,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却有一定难度,在习作

38、中迁移运用“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更是不易。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自读自悟、圈画批注、填写思维导图、主题讨论等方式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详细表达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领悟表达效果。同时也需创设真实情境来学习迁移表达。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也很精妙,作者不详写“喝粥”,而是详写“等粥”,将等粥的过程细分为四个生动场景,并通过极其细腻的笔调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看到了八儿天真可爱的样子。而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恰恰是源于腊八粥诱人的美味。作者对腊八粥的描写细致人微,虚实结

39、合,尤其运用了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向读者展现了正在熬制的粥,让人充满了遐想。作者对腊八粥的描写灵动朴实,有些集中在某几段,有些穿插在八儿的言行中,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此外、作者还从色、味、形及制作过程等方面多角度写出了腊八粥的特点,是学生仿作的优秀范例。 学习目标: 1.会写“腊、粥”等12个字,正确读写“腊八粥、感觉”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3.能找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感受。 4.能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爱的食物,写出其特点及对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

40、活动的描写,想象八儿的馋样,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能分清详略并体会详略安排的效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学习过程: 板块一 让人忘不了的腊八粥 聊聊腊八粥 (出示图片)谈话:刚学完北京的春节,你们对腊八粥有什么了解吗? “腊八喝了腊八粥,一年好运跟我走。”这是中华儿女在腊八节的美好祈愿 和祝福。是民间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是流传至今的习俗。今天,我们就一起品味那让人“忘不了的腊八粥”。(板书课题:腊八粥)齐读课题 (二)知腊八粥作者 介绍作家沈从文。 (三)初品“腊八粥”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

41、边思考:这篇课文中作者围绕腊八粥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1)字词难点检测,反馈所学。 课件出示本课较难读的词语。 唾沫 搅和 嘟囔 黄焖鸡 大匙大匙 指名学生读,纠错正音。重点指导“匙”的读音。 钥匙(shi ) 汤匙(ch)“匙”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音为“ch”。 课文中有一些带有湘西方言的词语,从文中圈出来,联系上下文理解理解 “是啊!孥孥说得对。” (湘西对男孩子的称呼)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没劲) 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 (软乎乎) (2)提炼概括、理清主次 这篇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哪两件事?用两个字简单概括并找出

42、相对应 的段落。(等粥2-17 喝粥18、19)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等粥部分,非常详细,而喝粥部分只用了两个自然段,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 等粥部分2-17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有关八儿的四个生动的场景,其 中一个是“盼粥”,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对的自然段。(2-8) 还有三个场景,你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吗?试着填写在作业本中。 四人小组学习交流各自的学习单,说说你这样概括的依据。 全班交流,自主修正 (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板块二 忘不了腊八粥的美味 读懂美味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出腊八粥的美味的? 2.出示思维导图,完成表格 3集体交流 (味美:甜甜的腻腻的;料足: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煮成一锅;香味:咽三口以上的唾沫) 4.再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写出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画出相关的句子。 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圈画出关键的词句。 (1)“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对腊八粥产生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了腊八粥十分美味。 (2)抓住重点词句,如“糊糊涂涂”“大碗大碗”“大匙大匙”等,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时的感觉;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沸腾的粥是什么样子的,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六下语文第一单元整体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一起向未来)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