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期课改高中地理专题8 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2、理解昼夜长短的纬度、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规律及原因;4、理解四季的形成和更替。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阅读与地球公转运动有关的示意图;2、判读相关示意图,说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教学重点】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昼夜长短的变化;4、四季的形成和更替。【教学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规律;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教学手段】PPT演示【学习方法】讨
2、论式、分析法归纳总结分析讨论提出问题【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地球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使地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专题8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板书】(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读图分析】(读PPT演示图分析): 1)分析A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 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分析B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 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3)分析C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
3、长?昼长的 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4)以上三幅图中的P处,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 5)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二至日呢?赤道上呢?【PPT】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讲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
4、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于越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小结】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承转】任一瞬间,地球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什么表达?(学生答:太阳高度。)那么,昼夜长短发生了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会不会引起太阳高度的变化呢?下面我们来讲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讲述】图解直射概念:(1)画两个如图的弧形A弧、B弧,在弧上各找一点表示一人所在的
5、地理位置P1、P2;请学生画出此人所在的地平线(过切点画切线);讲明直射即太阳光线与地平线的夹角是90度,请学生画出太阳光线。(2)在图2上把弧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圆,并画上地轴(垂直线)、赤道(水平线),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赤道)。(3)把图2旋转一个角度(黄赤交角),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此点平行于赤道画一条纬线,思考这条纬线的特点(太阳直射的最北点北回归线,此线上各点一天中都有直射机会)(4)思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可否移动,观察二分二至图,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讲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12点种的太阳高度。【提问】请
6、大家看看PPT演示图,思考下列问题: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板书】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读图,总结规律)【讲述】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解说】在北回归线以北任选一点A,发现这一天太阳直射点离此点最近,此点达一年中最大值。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故未达最大值。赤道以南和南回归线以南各选一点B、C,发现此时太阳直射点离所选点最远,故赤道以
7、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提问】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纬度分布而发生变化?【讲述】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板书】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A、南北回归线之上,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太阳直射或近于直射;B、北回归线以北,每年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12月22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每年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6月22日达最小值。【讲述】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
8、,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所以:(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比较】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相同之处是都立足于天文辐射,同为天文四季;不同之处是我国的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即: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
9、)为标准;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板书】2、意义: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二十四节气【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介绍】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再如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