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哈尔滨第十七中学 杨发芝一、教材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继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另外两个部分,教材以对比的方式对其做进一步的描述,这两个区域同属西部非季风区,在自然条件和人类生活、生产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时青藏地区因为其海拔高度又别于西北地区,“高”、“寒”是青藏地区主要的自然地理特征,一切地理要素都受到它的严重制约。教材结构鲜明,主要讲述三个问题:第一部分描述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二部分描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第三部分讲述两区域的共性特征: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
2、解,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纵观全区、综合概括、系统分析的能力还不够,这些需要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断训练。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能够说出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中贯穿图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比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区域间的差异,分析并理解其形成原因。2、教学重点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3、教学难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4、教学方法课件辅助、小组讨论、对比分析法四、教学过程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播放: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景观图和分属四大区域的诗句。景观图:荒漠景观、雅丹地
3、貌、山地冰川、黄河源地、松林景观、旱地耕作、水乡景色、长江水运诗句: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图片、文字出现后变小在上下排列,点击中部出现中国区域示意图。)2、对学生的活动作以小结。3、强调区域间的差异性,引出课题。(学生完成拖拽后,点击原图出现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限。)学生欣赏图片和诗句。学生代表将图片及文字拖至相应的四大区域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感知区域间的地理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含义,理解本区大部份位于非季风区。信息交流1、请各小组汇报搜集到
4、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课前广泛搜集并对其加以整理。)2、请各小组阐述所发现的问题、总结规律性的内容。3、小结学生对材料所进行的介绍(包括丰富的内容和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整理,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确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派代表在班级汇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学习的习惯。新课教学新课教学干旱的西北地区1、课件展示:属于西北地区的关键字:干旱(这是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2、让学生讨论其形成原因并为学生提供相应课件展示:西北地区在亚欧大陆的位置图西北地区地形图(动画闪烁)我国东部季风区行进路线示意图(动画效果)(三幅
5、图首先是在一个版面出现,清晰的名称要便于学生的选择,点击任意一幅图都可放大。)3、小结学生的讲解,补充完整,得出规律性的结论。4、从描述西北地区的诗句的差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引出西北地区地表植被的分布。5、影像资料:西北地区植被自东向西的变化6、请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1、学生结合地图册进行组内讨论。2、选择老师所提供的课件上台讲解说明。3、学生小组讨论,阐述地表植被分布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会利用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肯定学生的判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高寒的青藏地区1、课件展示: 属于青藏地区的关键字:高、寒(同样
6、是学生概括出的结论。)重申学生这一部分提出的问题。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其形成原因。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课件展示:与“高、寒”似乎矛盾的太阳能的利用。(影像资料:牧民将太阳能电池驮在牛背上;日光城拉萨) 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的示意图 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图片) 3、对学生的表述及两大区域的基本特征作以小结并引出区域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1、小组讨论,分析其形成原因。2、学生代表阐述观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会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会学习、会分析、会表述区域地理内容。以牧业为主的地区1、请学生讨论本区农牧业的特点及分布。2、课件展示:西北、青藏地区主要农牧业的分布图(显示分布区但没有畜种)。点
7、击可以显示牧区和灌溉农业区范围及名称温带牧场、山地牧场、高寒牧场及景观图(显示分布,点击出现)。可以进行拖拽的畜种图片。3、师生共同阐述牧区与农业区的分布原因。1、学生读教科书15页图,观察并讨论畜牧业与灌溉农业的分布、成因。2、完成互动活动,学生代表拖拽课件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直观形象。课堂小结1、评价学生对区域的分析、概括情况,包括创新的想法。2、教师进行小结。同步的课件展示:根据知识结构形成重点鲜明的知识提纲认真倾听并作笔记。更加明确学习、分析、表述区域地理内容。 系统地掌握知识。板书设计 第二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牧 业 干 旱 非季风区 +
8、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灌溉农业 青藏地区高 寒太阳能 河流源地 季 风 区教学反思根据我个人的习惯,对于这堂课的设计仍然遵循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一宗旨。生成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爱因斯坦曾说过:“创造千千万万,关键在一问。”有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才有收获。敢于质疑、勤于质疑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究学习。如果说创新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质疑就是自主学习的基石。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于是,在这一节课中,我就把“问题”作
9、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问路石”,进行了探索。“在整理并汇报这一部分材料中,你们小组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一问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为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反馈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的有效性在不断增强。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组的发现教师的角色变满天繁星,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星辰;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学子无数,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所以,教育绝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演绎教材,机械地传承知识,必须具备创造性,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自由舞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各组准备讨论汇报的
10、过程中,我只是为孩子们提供了可选择的课件,我参与到孩子们的讨论中。有时我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有时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有时甚至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我从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是问他们该怎么办,让他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甚至是争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总是尽量让学生明白一点,“遇到问题,你可以请教别人,但谁也不能代替你。”都是尽力独自完成。虽然有时走弯路,但是他们兴趣盎然,蠢蠢欲动,得意之色溢于言表。“我们想到了。”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多少自信和自豪。 作者简介杨发芝 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地理教师,教龄26年,岗区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市级骨干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省市区
11、公开课多次获奖。点评本节教学设计是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学设计符合义务教育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总体来看有如下突出特点:1、突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老师没有“牵着”学生走路,而是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为学生提供的是可选择的课件,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包括课前收集相应信息、课上的讨论和对信息资料加工整理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动脑思考、分析归纳以及语言交流等方面能力的提高。2、注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通过信息交流环节,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全课程的学习,随着旧问题的解答又产生出新的问题,学生就是在这种不断询问为什么的过程中其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得以不断提高的。3、注重了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以图释文,变抽象为直观,注重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识图、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了地理学课的特色。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哈尔滨第十七中学 杨发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