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5872454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4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3-5-13中医诊断学第十章第十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2023-5-13中医诊断学【目的要求目的要求】1.1.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熟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的基本知识。的基本知识。2.2.了解六经、卫气营血、三了解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的传变关系。焦病证的传变关系。2023-5-13中医诊断学【重点与疑难点重点与疑难点】(一)重点:(一)重点:1.1.太阳经证、太阳腑证的概念、分型,太阳经证、太阳腑证的概念、分型,各自的病机及临床表现。各自的病机及临床表现。2.2.少阳证的概念,病机及临床表现少阳证的概念,病机及临床表现3.

2、3.阳明病证的概念、分型,各自的病阳明病证的概念、分型,各自的病机及临床表现。机及临床表现。4.4.太阴、少阴、厥阴病证的概念,病太阴、少阴、厥阴病证的概念,病机及临床表现。机及临床表现。2023-5-13中医诊断学5.5.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传变。证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传变。6.6.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传变关系。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传变关系。7.7.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十二经脉病证和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2023-5-13中医诊断学(二)疑难点:(二)疑难点:

3、1.1.如何鉴别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如何鉴别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2.2.应理解卫气营血证为温热病邪由卫应理解卫气营血证为温热病邪由卫分分气分气分营分营分血分的传变,提示血分的传变,提示病情逐渐加重,但因机体、病邪的特病情逐渐加重,但因机体、病邪的特殊性,其传变也会有特殊情况:可见殊性,其传变也会有特殊情况:可见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等。2023-5-13中医诊断学 3.3.应理解三焦为外感温热病邪侵犯三焦而见应理解三焦为外感温热病邪侵犯三焦而见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变。其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过程中的病变。其中,温热病邪逆传心包,可见侵扰神明

4、,中,温热病邪逆传心包,可见侵扰神明,阳郁不达之邪陷心包证。阳郁不达之邪陷心包证。4.4.掌握小便不利和自利是太阳蓄水证与太阳掌握小便不利和自利是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要点之一。蓄血证的鉴别要点之一。5.5.理解中焦病证的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是理解中焦病证的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是因阳明主燥,太阴主湿的缘故。因阳明主燥,太阴主湿的缘故。6.6.理解逆传是顺传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理解逆传是顺传规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2023-5-13中医诊断学【概念辨析概念辨析】1.1.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的区别。2.2.血分证三大类型热盛动血、热盛动血分证三大类型热盛动血、热盛

5、动风、热盛伤阴的鉴别。风、热盛伤阴的鉴别。3.3.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的区别少阴寒化证与少阴热化证的区别【学习时数学习时数】4 4 学时学时2023-5-13中医诊断学第一节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六经辨证概要 一、一、六经辨证的六经辨证的概念概念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阶段不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中所表现的各阶段不同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1 1、六经证候的归纳:、六经证候的归纳: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少阴病病、厥阴病)两大类

6、。厥阴病)两大类。2 2、六经证候的特点:、六经证候的特点: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从病变特点、病变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从病变特点、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归纳六经证候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归纳六经证候的病机,并作为指导治疗。的病机,并作为指导治疗。2023-5-13中医诊断学二、六经辨证论治的创立二、六经辨证论治的创立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东汉张仲景仲景在在素问素问热论热论的认识基础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

7、形成奠定了基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23-5-13中医诊断学三、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三、六经辨证与经络、脏腑的关系1 1、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辨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灵枢灵枢海论海论云: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伤寒病的发生,是人体感受六淫之中风寒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之邪,始从皮毛、肌腠,渐循经络,由表及里,进而传至脏腑。里,进而传至脏腑。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因此,它的病理变化,当病邪浅在肌表经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

8、,则转络,则表现为表证;若寒邪入里化热,则转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为里实热证;而在正虚阳衰的情况下,寒邪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多易侵犯三阴经,出现一系列阳虚里寒的病理变化。理变化。2023-5-13中医诊断学2 2、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因此,六经辨证的应用,不限于外感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点在于热病,也用于内伤杂病,但其重

9、点在于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分析外感风寒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及其传变规律,因此又不能完全等于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伤杂病的脏腑辨证。2023-5-13中医诊断学辨六经病证辨六经病证一、太阳病证一、太阳病证 【概念概念】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太阳主表,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

10、,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蓄水、蓄血之分。2023-5-13中医诊断学【太阳的生理和病理太阳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生理: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太阳,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经。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以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外,为诸经之藩篱。太阳,亦称太阳,亦称“隆阳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

11、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 为六经之藩篱。为六经之藩篱。2023-5-13中医诊断学 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

12、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卫外的作用。2023-5-13中医诊断学 病理:病理: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

13、,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实证、阳证。2023-5-13中医诊断学(一)太阳经证(一)太阳经证 【概念概念】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人体

14、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恶寒恶寒风寒束表,卫阳被遏。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头项强痛头项强痛足太阳经自头项下行至背,太阳足太阳经自头项下行至背,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气血运行受阻。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气血运行受阻。脉浮脉浮正邪抗争于肌表,脉气鼓动于外。正邪抗争于肌表,脉气鼓动于外。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上述表现是太阳病的主症主脉,无论病程长短,但见此症此脉,即可辨为太阳病。长短,但见此症此脉,

15、即可辨为太阳病。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太阳经证,由于病人感受邪气之不同、体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质的差异,又有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之分分:2023-5-13中医诊断学1.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 【概念概念】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恶风,汗出,脉浮缓为辨证依据。浮缓为辨证依据。2023-5-13中医诊断学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发热发热风邪侵犯太阳经,卫受邪阳浮于外,风邪侵犯太阳经,卫受邪阳

16、浮于外,与邪相争故发热。与邪相争故发热。恶风恶风汗出腠理疏松汗出腠理疏松汗出汗出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风性开泄,卫外不固,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守则汗出。脉浮缓脉浮缓阳浮而阴弱阳浮而阴弱鼻鸣鼻鸣肺气失宣肺气失宣干呕干呕胃失和降胃失和降2023-5-13中医诊断学2.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 【概念概念】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无汗,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

17、项强痛,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身体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2023-5-13中医诊断学恶寒恶寒风寒袭表,卫阳不能畅达。风寒袭表,卫阳不能畅达。发热发热阳气郁遏阳气郁遏头项强痛头项强痛太阳经气不利太阳经气不利身体疼痛身体疼痛寒性凝滞,气血不利。寒性凝滞,气血不利。无汗而喘无汗而喘腠理闭塞,肺气失宣腠理闭塞,肺气失宣脉浮紧脉浮紧寒邪凝束,正邪相争。寒邪凝束,正邪相争。2023-5-13中医诊断学(二)太阳腑证(二)太阳腑证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

18、为太阳蓄候。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水证和太阳蓄血证。2023-5-13中医诊断学1.1.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 【概念概念】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太阳经证与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审证要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审证要点。点。【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少腹满,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消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2023-5-13中医诊断学太阳经证不解:太阳经证不解:发热,恶寒

19、,脉浮或发热,恶寒,脉浮或浮数。浮数。邪热内结膀胱,气化不利:邪热内结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小便不利邪与水结:邪与水结:少腹满。少腹满。水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水停气不化津,津不上承:消渴。消渴。水饮入胃,胃失和降:水饮入胃,胃失和降:水入即吐。水入即吐。2023-5-13中医诊断学2.2.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 【概念概念】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侯。本证是以少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侯。本证是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审证依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审证依据。据。【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鞕满,

20、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鞕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2023-5-13中医诊断学瘀热结于下焦:瘀热结于下焦:少腹急结或鞕满少腹急结或鞕满病在血分,未影响膀胱气:病在血分,未影响膀胱气:小便自利。小便自利。瘀热内结,上扰心神:瘀热内结,上扰心神:如狂或发狂,善忘如狂或发狂,善忘瘀热下行,随大便而出:瘀热下行,随大便而出:大便色黑如漆,大便色黑如漆,瘀热阻滞,脉道不刊:瘀热阻滞,脉道不刊:脉沉涩或沉结。脉沉涩或沉结。2023-5-13中医诊断学 蓄水证与蓄血证的鉴别:均有少蓄水证与蓄血证的鉴别:均有少腹满。腹满。蓄水证:病

21、在气分,小便不利,蓄水证:病在气分,小便不利,不发狂或如狂。不发狂或如狂。蓄血证:病在血分,小便自利,蓄血证:病在血分,小便自利,发狂或如狂。发狂或如狂。2023-5-13中医诊断学二、阳明病证二、阳明病证 【概念概念】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阶段。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化热而成。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明而成;

22、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化热所致。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身热身热里热炽盛,腾于外。里热炽盛,腾于外。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反恶热表邪入里化热。表邪入里化热。汗自出汗自出热盛津外泄。热盛津外泄。脉大脉大热盛气涌,脉道充盈。热盛气涌,脉道充盈。2023-5-13中医诊断学【阳明的生理和病理阳明的生理和病理】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可见,阳明是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可见,阳明是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象征。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象征。实际上实际上 阳明阳明 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内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内

23、容所指是包括脏腑(胃、肠、脾、肺)、容所指是包括脏腑(胃、肠、脾、肺)、经络(手足阳明、手足太阴)、气化等在经络(手足阳明、手足太阴)、气化等在内的高度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生理内的高度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生理是:保证气血精微的生化,协调全身气机是:保证气血精微的生化,协调全身气机的升降,发挥的升降,发挥 后天之本后天之本 的作用,以维持的作用,以维持人的生命功能。人的生命功能。2023-5-13中医诊断学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为太阳或少阳病失治,耗伤津液,邪热传一为太阳或少阳病失治,耗伤津液,邪热传于阳明;于阳明;二为肠胃素热,燥热之邪以从其气,直反阳二为肠胃素热,燥

24、热之邪以从其气,直反阳明;明;三为三阴病阳复太过,热邪亢盛,化燥成实三为三阴病阳复太过,热邪亢盛,化燥成实而转属阳明。其发病的根据是素蕴燥热,而转属阳明。其发病的根据是素蕴燥热,发病的条件是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邪发病的条件是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热内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023-5-13中医诊断学 阳明以燥气为本,在太阴湿气的制约下,阳明以燥气为本,在太阴湿气的制约下,相济为用,不致太过。如果脾湿不足,或伤相济为用,不致太过。如果脾湿不足,或伤津化燥,都可导致燥气亢盛(胃肠燥热)而津化燥,都可导致燥气亢盛(胃肠燥热)而为阳明病。为阳明病。若燥热之邪未于肠

25、中糟粕搏结,而充斥于若燥热之邪未于肠中糟粕搏结,而充斥于全身者,称为阳明经证。全身者,称为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则称为阳明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则称为阳明腑证。二者证侯性质均属里、热、腑证。二者证侯性质均属里、热、实。实。2023-5-13中医诊断学(一)阳明经证(一)阳明经证 【概念概念】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本证是以大热,大汗,大渴,现的证候。本证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

26、,或心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洪大。2023-5-13中医诊断学(二)阳明腑证(二)阳明腑证 【概念概念】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证候。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要点。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

27、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裂,脉沉实,或滑数。2023-5-13中医诊断学三、少阳病证三、少阳病证 【概念概念】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阳半表半里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阴病转出的少阳部位而引起。亦可由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少阳而成。本证是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本证是

28、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l口苦:胆热上炎口苦:胆热上炎l咽干:津液灼伤咽干:津液灼伤l目眩:邪热上扰空窍目眩:邪热上扰空窍l寒热往来: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邪出于表,寒热往来: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邪出于表,与阳争,正胜则发热,邪入于里,与阴争,邪与阳争,正胜则发热,邪入于里,与阴争,邪胜则恶寒。胜则恶寒。l胸胁苦满:邪郁少阳,经气不利。胸胁苦满:邪郁少阳,经气不利。l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胆热扰胃及心神。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胆热扰胃及心神。l脉弦:肝胆受病之征。脉弦:肝胆受病之征。2023-5-13中医诊

29、断学【少阳的生理与病理少阳的生理与病理】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分别与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分别与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相表里。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相表里。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又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的道路;胆内藏精汁而主疏泄,胆腑清利则肝气条达,脾胃健运。胆与三焦联系甚密,故胆气条达,脾胃健运。胆与三焦联系甚密,故胆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气疏泄正常,则枢机运转,三焦通畅,水火气机得以升降。机得以升降。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少阳,有阳气初生的含义,故又有“小小阳阳”、“幼阳幼阳”、“稚

30、阳稚阳”之称。少阳之火为之称。少阳之火为“少火少火”,“少火生气少火生气”,人体五脏六腑、四,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肢百骸,皆赖此火温养。2023-5-13中医诊断学 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若邪犯少阳,胆气郁结,则生理性“少火少火”就变就变为病理性的为病理性的“壮火壮火”,“壮火食气壮火食气”,故少阳为,故少阳为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病多以火气病变为主。少阳病的发生,一是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二是少阳病的发生,一是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二是外邪直犯少阳;三是三阴病(特别是厥阴)阳气来外邪直犯少阳;三是三阴病(特别是厥阴)阳气来复,可转入少阳。复,可转入少阳。其病变位置,既在表

31、,又在里;既不完全在表,其病变位置,既在表,又在里;既不完全在表,又不完全在里;既未完全脱离太阳,又未完全进入又不完全在里;既未完全脱离太阳,又未完全进入阳明,而以少阳胆腑为病变中心,并涉及太阳、阳阳明,而以少阳胆腑为病变中心,并涉及太阳、阳明。就其病性而言,少阳病既有太阳寒证的表现,明。就其病性而言,少阳病既有太阳寒证的表现,又有阳明化热的征象,寒热俱在,是表里之间的中又有阳明化热的征象,寒热俱在,是表里之间的中间类型。少阳病常见肝病症状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症间类型。少阳病常见肝病症状和脾胃升降失常的症状。状。其总的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其总的病机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2023-5-13中医诊

32、断学四、太阴病证四、太阴病证 【概念概念】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太阴病证是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点为里虚寒证。可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可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起,亦可由风寒之邪直接侵犯而成。脾阳而起,亦可由风寒之邪直接侵犯而成。本证是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本证是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象为辨证要点。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

33、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脉沉缓而弱。2023-5-13中医诊断学【太阴的生理与病理太阴的生理与病理】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并分别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脾,并分别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脾与胃、肺与大肠在功胃相表里。脾与胃、肺与大肠在功能上相互协调,清阳升而浊阴降,能上相互协调,清阳升而浊阴降,精微布而水液行,维持着人的正常精微布而水液行,维持着人的正常生命活动。生命活动。2023-5-13中医诊断学 太阴为三阴经之一,有阴气旺盛的意太阴为三阴经之一,有阴气旺盛的意思,因其位于三阴之表,故又有思,因其位于三阴之表,故又有 太阴为太阴为开开 之说。

34、太阴病中之之说。太阴病中之 太阴太阴,主要是指,主要是指脾(胃)而言。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脾(胃)而言。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根,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是健康之根,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病由所生。太阴病的发生,可由三阳则病由所生。太阴病的发生,可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亦可因寒邪直中所致,且病传变而来,亦可因寒邪直中所致,且以后者为主。病至太阴,侵犯于脾,致以后者为主。病至太阴,侵犯于脾,致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生。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生。故故其病位在里,病性属寒、属虚。其病位在里,病性属寒、属虚。2023-5-13中医诊断学五、少阴病证五、少阴病证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

35、程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的概括。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病位主要在心肾,临床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脉微细、但欲寐为主要脉症。2023-5-13中医诊断学 少阴的生理与病理:少阴的生理与病理: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分别与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互分别与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互为表里。为表里。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手少阴心属火,主血脉、神明;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为神明;足少阴肾属水,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心肾以三焦为通路,相先天之本。心肾以三焦为通路,相互交通,水火互济,彼此制约,维互交通

36、,水火互济,彼此制约,维持其两脏的阴阳平衡。持其两脏的阴阳平衡。2023-5-13中医诊断学 少阴,有阴气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少阴,有阴气初生之意,其位置在太阴和厥阴之间,所以又有阴和厥阴之间,所以又有“少阴为枢少阴为枢”之称,有枢转阴气的作用。之称,有枢转阴气的作用。少阴发病,有直中和传经两种形式。少阴发病,有直中和传经两种形式。直中者,外邪直犯少阴;传经者,太阳、直中者,外邪直犯少阴;传经者,太阳、太阴之邪不解而传入。其发病的根据是太阴之邪不解而传入。其发病的根据是素体心肾阳虚,气血不足。外感风寒之素体心肾阳虚,气血不足。外感风寒之邪只是发病的条件。邪只是发病的条件。少阴心肾,是人体生命的

37、中枢,少阴少阴心肾,是人体生命的中枢,少阴为病,多为危笃重证。少阴病的病理既为病,多为危笃重证。少阴病的病理既可出现心阳肾阳之虚衰,又可有心阴、可出现心阳肾阳之虚衰,又可有心阴、肾阴之耗伤。故少阴病有从阴寒化、从肾阴之耗伤。故少阴病有从阴寒化、从阳热化两类证候。阳热化两类证候。2023-5-13中医诊断学(一)少阴寒化证(一)少阴寒化证 【概念概念】少阴寒化证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少阴寒化证是指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此证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此证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 辨证依据。辨证依据。【临床表现

38、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阴盛格阳)。反不恶寒,甚至面赤(阴盛格阳)。2023-5-13中医诊断学(二)少阴热化证(二)少阴热化证 【概念概念】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脉细数。2023-5-13中医诊断学六、厥阴病证六、厥阴病证 【概念概念】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

39、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厥阴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厥阴病为六经之末,多由它经传变而成,病为六经之末,多由它经传变而成,其中尤以少阳病为主。其中尤以少阳病为主。2023-5-13中医诊断学【厥阴的生理与病理厥阴的生理与病理】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和足厥阴肝,并分别与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相表并分别与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相表里。里。厥,含有极尽之意,是两阴交尽的厥,含有极尽之意,是两阴交尽的互词。厥阴为阴之尽,阴尽则阳生,所互词。厥阴为

40、阴之尽,阴尽则阳生,所以,厥阴含有阴尽阳生、阴中孕阳之意。以,厥阴含有阴尽阳生、阴中孕阳之意。其位置在少阴之后,所以又有其位置在少阴之后,所以又有 厥阴为厥阴为阖阖 之称,有蕴蓄阴气的作用。之称,有蕴蓄阴气的作用。2023-5-13中医诊断学 厥阴与少阴相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厥阴与少阴相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君火,成子母相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君火,成子母相应,在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应,在人体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阴之气厥阴病的发生,一为直中,系平素厥阴之气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经,即少不足,风寒外感,直入厥阴;二为传

41、经,即少阴病进一步发展传入厥阴;三为转属,即少阳阴病进一步发展传入厥阴;三为转属,即少阳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病误治、失治,阳气大伤,病转厥阴。邪入厥阴,肝阳与心包之火上逆,则形成上邪入厥阴,肝阳与心包之火上逆,则形成上热;火不下达,无以温暖肾水,则形成下寒;热;火不下达,无以温暖肾水,则形成下寒;阴阳互争,邪正相搏,则形成厥热胜复。阴阳互争,邪正相搏,则形成厥热胜复。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消渴:消渴:邪入厥阴,心包之火炎上则上热,邪入厥阴,心包之火炎上则上热,热灼津液则消渴。热灼津液则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气横逆莫制。肝气横逆莫

42、制。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焦有寒,脾下焦有寒,脾失健运,肝气乘犯则不能食,强食则吐,失健运,肝气乘犯则不能食,强食则吐,内有蛔虫则吐蛔。内有蛔虫则吐蛔。2023-5-13中医诊断学六经病证的传变六经病证的传变 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而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反映,而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系,因此,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分为传经、直中、合病、并变,分为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等。病等。2023-5-13中医诊断学 1.1.传经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43、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2.2.循经传循经传: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者,即太阳病阳病阳明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太阴病少阴少阴病病厥阴病。厥阴病。3.3.越经传越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者。4.4.表里传表里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如太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者,如太阳病传少阴病等。阳病传少阴病等。2023-5-13中医诊断学5.5.直中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经入,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经者。者。6.6.合病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如

44、太阳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7.7.并病并病: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它经病证者,如太阳少阴并又见它经病证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病、太阴少阴并病等。2023-5-13中医诊断学第二节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2023-5-13中医诊断学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根据卫气营血理论,以其病机根据卫气营血理论,以其病机为纲,对外感为纲,对外感温热温热病症进行浅深层病症进行浅深层次之证候分类次之证候分类的辨证方法。的辨证方法。2023-5-13中医诊断学 卫气营血辨证是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

45、清代叶天士所创立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气分证证、营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律,并指导临床治疗。2023-5-13中医诊断学 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及后世医家对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借用叶氏借用内经内经中

46、关于卫、气、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段。2023-5-13中医诊断学二、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二、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1.1.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热病发展的四个不同阶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热病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中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也是反映病邪段中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也是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2.2.标明了温热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其标明了温热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

47、卫气营血的功能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或损害;失调或损害;3.3.说明了温热病以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说明了温热病以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正邪的盛衰,作为论治的依据。正邪的盛衰,作为论治的依据。2023-5-13中医诊断学 温热病邪由卫分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气分营分营分血分,说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明病情逐渐加重。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

48、、肾,重在耗血、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动血。因此,因此,卫气营血在辨证理论中已不是物质概卫气营血在辨证理论中已不是物质概念了。念了。故故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说:温邪上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血属营。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方言血。2023-5-13中医诊断学三、三、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一)卫分证(一)卫分证 【概念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外功能

49、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审证要点审证要点】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本证是以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本证是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证要点。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浮数: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肿痛喉肿痛 等等表热证表热证。2023-5-13中医诊断学 (二)气分证(二)气分证 【概念概念】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正盛邪实,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实热证候。

50、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根据邪热侵犯肺、胃、胸膈、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见症。的见症。2023-5-13中医诊断学【成因成因】1 1、卫分证不解,邪传入里所致。、卫分证不解,邪传入里所致。2 2、初感则温热邪气直入气分而成者。、初感则温热邪气直入气分而成者。【审证要点审证要点】气分证是以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气分证是以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根据兼见症状之特点,再进一步判根据兼见症状之特点,再进一步判断何脏何腑受病断何脏何腑受病2023-5-13中医诊断学【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 1、里热炽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诊断学其它辨证概说课件.ppt)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