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行为观察与案例第一章认识幼儿行为观察学习目标1、理解“观察”的含义及构成要素,了解“一般观察”和“专业观察”的区别。2、理解“行为”和“行为观察”的含义,认识到“意识”的存在及意义。3、了解行为观察与记录对幼儿、家长及教师等的意义。4、认识不同分类标准下,幼儿行为观察的类型及其特性、使用方法和优缺点等。5、能够在实践中反思和提升专业观察者所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和态度。内容脉络第一节幼儿观察的含义一、一、观察观察的含义及过程的含义及过程(一)观察的含义观察是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从事科学研究(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观察不仅是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
2、的过程,而且是人的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二)观察的过程观察不仅是人类通过感觉器官进行感知的过程,而且是通过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具体来说,完整的观察记录包含以下四个要素:第一,注意第一,注意。第二,焦点与背景第二,焦点与背景。第三,主观介入第三,主观介入。第四,判断与结论。第四,判断与结论。二二、日常日常观察与专业观察的区别观察与专业观察的区别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随地进行着观察。这些日常观察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个人的兴趣或生活琐事等,比较随意,没有预先设定的目的,观察中形成的判断是否准确并不非常重要,也不需要承担责任。专业观察与日常观察有什么不同呢?专业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观察
3、,是有明确目的、计划安排、有一定控制和严格记录的观察。在观察目的上,由于专业观察需要负起专业的责任,所以必须以正确了解或合理解释为目的。在观察结果上,为达到专业观察的目的,必须尽量减少结果出现误差的情况。正确的观察也是使专业人员的工作达到专业水准的必备能力。第二节行为与行为观察一、一、行为行为的含义的含义(一)狭义的行为狭义的行为指个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二)广义的行为广义的行为不只限于能直接观察到的、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知的内在心理活动。二二、行为表现行为表现与内在意识与内在意识个体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受到
4、外界环境的刺激表现出来的外在行动、姿势或表情等是个人外显的行为表现。幼儿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大多会出现两种行为反应。一种是可能未经思索,很快就做出行为反应。如:小雪走在路上,听到马路对面有人在唱歌,她驻足倾听。但行为反应也可能不立即表现出来,而是经过思考和选择,通过内在的意识,再做出反应。如:快吃午饭了,保育员把馒头放在桌上,乐乐肚子很饿,他看到后,立即伸手去拿馒头,但是又很快把手缩了回来。所谓内在意识,是指一个人的情感、意念、动机等结合所产生的内心反映。三三、行为行为观察观察本书中的行为观察将幼儿作为特定的观察对象,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及现象进行感知和记录,从而获取
5、事实资料,并据此了解和分析幼儿的行为动机、原因及幼儿的个性、需要和兴趣等。幼儿行为观察是专业观察中的一种,也是一种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行为的研究方式。其观察的具体内容有很多,包括幼儿所有的行为表现,概括起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如喝水、如厕、睡觉、进餐等)、幼儿的动作能力(如穿珠子、使用剪刀、抓握、拍球、上楼梯、跑步等)、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认知发展的情况、幼儿语言发展的情况、幼儿与他人的互动行为、幼儿的情绪特点和需要特殊照顾的幼儿的行为等。第三节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的意义一、一、对对幼儿的意义幼儿的意义(一)解读幼儿的行为受年龄的限制,幼儿的动作能力、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尚未发
6、育成熟,其行为也易受情绪的影响,故表现出的行为常常不易被理解。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外在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其行为背后的内在动机、愿望、情绪等内在意义。(二)记录客观事实观察是了解幼儿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可以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幼儿在身体运动、言语表达、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等。(三)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因生理、心理基础的差异以及教养方式等成长环境的不同,其发展水平、兴趣需要等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多位幼儿进行观察,并了解每位幼儿的行为及其背后的意义,可以发现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三三、对对教师教师的的意义意义(一)教师的反思与成长幼儿行为观察的目的不是传统
7、意义上的评价儿童,更不是为了通过评价儿童来评价教师的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保教工作,了解在保教工作中儿童的情况,没有事先预设的期望,也没有必须达到的标准。幼儿行为观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且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以诠释其行为的过程,也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加以检查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升专业能力的过程。二二、对对家长的意义家长的意义(一)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家长往往对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非常关心,但是又难以详细了解其在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能够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二)提升亲
8、师互动品质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能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许多沟通的机会。幼儿进入托幼机构后,教师在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家长则需通过教师了解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教师以客观的观察记录来说明幼儿的状况,并提供资料给父母参考,能够让家长更加客观、具体地了解幼儿,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用心,避免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误解,同时还能为家长提供具体的教养建议。(二)提升课程质量为了提高课程与幼儿发展之间的适宜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观察幼儿,关注幼儿的谈话和行为,从而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是如何学习的,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
9、是怎样的,学习效果如何,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以便据此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第四节幼儿行为观察的分类观察的具体方法有许多种,每一种观察方法都有其特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观察分为不同类别:1、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构性质和控制程度,可将观察方法分为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2、根据观察是否直接面对被观察者进行,可将观察方法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可将观察方法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4、根据观察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观察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将观察方法分为描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一、一、正式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观察和非正式观察(一)正式观察正式观察是在预
10、设的目标下,使用相应的工具,例如观察记录表、检核表等,依照既定的方法、程序和步骤,逐一对目标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过程。其特点是高结构化、系统化、控制化和严谨化,所以也称作结构型观察。常用于观察规则性、常态性且易于掌控影响因素的幼儿行为,如攻击性行为、进餐行为、动作发展等,其主要目的是获得量化的观察数据以进行统计分析。(二)非正式观察非正式观察是一种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展开的、具有相当弹性的、开放式观察,也被称为非结构型观察。二二、直接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观察和间接观察(一)直接观察直接观察是指在现场对正在发生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观察。观察者身临其境,亲眼看到和听到发生的事情,获得第一手资料。(二)间接观
11、察间接观察是通过对现象或行为进行间接的观测,从而获取资料的观察。间接观察可分为两类。一是对物化的行为现象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幼儿园活动室中不同图书磨损的程度,据此了解幼儿对不同图书的喜爱程度。二是以仪器或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为中介,间接进行观察。三三、参与参与观察和观察和非参与非参与观察观察(一)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在参与被观察者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观察。观察者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如幼儿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在家庭中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研究者与幼儿一起进行游戏),倾听和观看幼儿的言行,进行记录和分析。(二)非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不介入被观察者的活动,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观
12、察。四四、描述描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一)描述观察描述观察是指在观察记录中观察者详细观察记录被观察者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观察方法。(二)取样观察取样观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或者选择特定时间内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的一种方法。(三)评价观察评价观察是观察者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表格符号、数字等对其行为或事件做出判断的一种方法。第五节成为专业观察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一、一、具有具有内在的观察动机内在的观察动机观察动机可以分为两种:一一种源自外因种源自外因,如因工作需要或领导要求而进行观察记录;另一种源自个体内在源自个体内
13、在,观察者发现必须以观察来解决问题,自愿进行观察。观察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某些行为或事件,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而不是直接让幼儿取得进步。教师未能明确观察目的,因而在观察时只注意到与这一教学目标相背离的片段,而未去了解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二二、下下操作性定义的能力操作性定义的能力观察者在进行观察记录时,为将观察到的复杂行为或现象进行简化,往往需要进行行为分类并对每类行为下操作性定义。进行行为分类时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第一,相互排斥原则,相互排斥原则,即一个类别的行为与其他类别的行为要相互独立、排斥,要求观察到的行为只适合不同类别中的一个类别。第二,详尽性原则第二,详尽性原则,即凡是与
14、观察主题相关的行为,都能放在某一个类别中,不会出现观察到的行为无从归属的情况。三三、观察观察工具的选择和编制能力工具的选择和编制能力如果观察时需要记录行为的次数、频率、强度等信息,可以运用工具来记录,如行为检核表、等级评定量表等。选择适宜的工具非常重要。工具已经为观察者设计好摘录事实形成资料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过滤主观的介入,观察工具的选择必须谨慎。除能收集到可靠的客观资料外,工具的项目必须能有效地解释要了解的问题。如果无恰当的工具,观察者可以就观察所需,界定需记录的行为和记录方法,从而来制作工具。四四、叙述叙述行为的能力行为的能力他人要通过观察者的诠释来了解事实真相。其中,语言、文字或符号
15、有其重要的价值。在观察中的表达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叙述行为的实际发生过程,例如:案例119今天上美术课,我拿了一本书给小朋友看。这时小羽把手放在小赖的背上,小赖告诉小羽:“不要摸我!”并抓了一下小羽的手,嘟着嘴看着桌子。小羽又抓了小赖的衣服,小赖也反抓了回去,并握住小羽的手,小羽又反抓小赖的手,小赖张大嘴巴朝向小羽,并将这个动作重复了45次。我叫了一声:“小赖!小羽!”他俩立刻停止了动作。第二种是以个人主观诠释的方式直接将行为意义说出,不用冗长的叙述,能简单快捷地表达意义。以上例换一种叙述方式:美术课上,小羽挑衅小赖,两人打了起来,被我及时制止了。五五、追求追求可靠资料的态度可靠资料的态度追求
16、可靠资料是专业观察中重要的态度。可靠资料是确实可以有效代表观察主题的事实信息,而信息是否可以有效地代表观察主题的相关事实,这是要观察者加以区分判断的。所谓可靠资料往往是来自第一手的事实信息,而不是经过处理、解释或批判的二手资料,因为后者往往可能会不实、扭曲事实或不足以作为依据。六六、反省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观察到的信息通过观察者的感官而被接收,往往会夹杂着观察者的主观想法,这是难以避免的。主观想法会使观察者在观察时较容易接收与主观相符的信息,而忽略相反或无关的信息,有时甚至会不知不觉地修改真实信息来支持自己的想法。七七、提出提出行为假设的能力行为假设的能力观察者接触到的
17、事实有限,常常不能做出完整的判断。当观察者无法收集到直接资料作为解释判断的依据时,提出行为假设的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提出行为假设要基于良好的思考。所谓良好的思考至少包括两种能力,一是一是创造思考创造思考,即根据已知的事实大胆假设,提出合理的解释;二是批判思考二是批判思考,即对事实问题小心求证和反思,多方收集事实资料,以求取客观准确的证据。良好的思考是专业观察必备的条件,有了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观介入的成分才足以对客观信息发挥补充、质疑、求证和判定等功能。思考题1、我们为什么要观察幼儿的行为?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我们能了解到什么?2、观察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3、反思自己是否具备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思考自己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努力提升专业观察能力?4、请从众多观察方法中选择适宜的方法,比较三名幼儿在合作行为发展水平上的特点和差异,并制定观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