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882717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战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战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联系上下文,理解“粉身碎骨

2、”的意思。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是_句,把_比作_。说明_。这充分体现出_。 (3)给这个自然段加一个小标题:_。 (4)石头“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你知道日寇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哪些罪恶滔天的事吗?列举几个。 【答案】(1)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2)比喻;石头;雹子;石头砸下去非常迅猛,非常有力;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3)顶峰歼敌(4)略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粉身碎骨:为某种目的而牺牲生命。(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3、: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3)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4)此题可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3)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课文本内容和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2阅读理解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

4、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又对我喊:“你看你妈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我的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时刻我努力要回忆起一个年轻的母亲的形象,竟回忆不起母亲她何时年轻过。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并因自己15岁了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毛钱给母亲买

5、了一听水果罐头。 (1)多音字组词。挣zhng_ 曲q_ 当dng_ zhng_ q_ dng_ (2)读句子,填空。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从“掏”、“一卷毛票”能体会到_。从“指尖龟裂”可体会出_。 (3)母亲回答那个女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为什么挺高兴“我”看书?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4)文中划线的句子连续用四个“立刻”,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5)从哪里可以看出“我长大了”、“是一个大人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答案】(1)挣扎;弯曲;当然;挣钱;歌曲;上当(2)母亲积攒这些钱十分不易;母亲的艰辛(3)母亲懂得,读书能使人明理,所以,含辛茹苦,省吃

6、俭用,也要支持孩子读课外书。从中感受到慈母对子女的一片深情。(4)运用排比的手法,极力写出了母亲的忙碌,工作辛苦。(5)为自己还这么不懂事而羞愧难当;觉得用母亲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去买书,实在对不起母亲;想到应当让母亲有足够的营养体会到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挣:zhng挣扎、zhng挣钱;曲:q弯曲、q歌曲; 当:dng当然、dng上当。(2)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了解用词之美,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这里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紧扣文章“母爱”主题,表述合理即可。(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

7、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4)考查排比修辞方法,文中划线的句子连续用四个“立刻”运用排比的手法,极力写出了母亲的忙碌,工作辛苦。(5)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2)体会重要词语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8、(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4)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5)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

9、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_。 (1)我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沉甸甸的_ 苍老的_ 准确的_不失时机地_ 用心地_ 一再地_ (2)用

10、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曲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3)瞧,短文怎么没有结尾?快来试一试给它加个结尾吧! (4)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答案】(1)麦穗;声音;判断;摘下;挑挑捡捡;错失良机(2)比喻句:大家听到了的声音拟人句:无数株小麦嘲笑他们。(3)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4)略 【解析】【分析】(1)题从结构上看是“形容词(或限制词)+的+名词”故:沉甸甸的麦穗、苍老的声音、准确的判断;题从结构上看是“修

11、饰词语+地+动词”结构,故:不失时机地摘下、用心地挑挑捡捡、一再地错失良机。(2)考查比喻和你人。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如:大家听到了的声音。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如:无数株小麦嘲笑他们。(3)结尾点题,深化主题,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4)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

12、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点评】(1)从给出的词语中找规律,掌握词语的结构,做题就容易了。平时学生还应对这类词进行积累,增加词汇量。(2)本题主要考查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其运用。平时注意多练。(3)在主体叙事的基础上,结尾进行由事及理的感悟,突出全文的主旨,这是可取的。需要注意的是:点明题旨要自然。“因为有了这样的事,自然有了这样的理。”这样才不给人突兀之感。如果事与理脱节,或者完全是两回事,那就不行了。点明题旨要少讲空话、俗话、套话。(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4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最大的财富 一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

13、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高兴?”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不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掉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使你双眼都瞎掉,给你十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人,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了超过一千万的财富,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

14、”老人笑吟吟地问。 青年愕然无言,但看得出他心有所思的样子。 (1)多音字组词。埋mi_mn_发f_f_(2)“心有所思”的意思是_。 (3)请你反复朗读老人的五个“假如”问句,你能揣摩出这五句话在意思上是什么关系吗( ) A.并列B.递进C.转折(4)聪明的你读完这篇文章后,一定知道什么是“财富”了。( ) A.勤劳B.青春C.金钱【答案】(1)埋伏;埋怨;发现;头发(2)心中有想法,有思考(3)B(4)B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2)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心有所思:心中有想法,有思考。(3)考

15、查对句子的理解。带着问题细读老人的五个“假如”问句,能揣摩出这五句话在意思上是递进关系。(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财富”就是青春。【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3)此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5课外阅读 彩色的梦 清晨,太阳醒了,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爬上地平线。幼儿们醒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从睡房地出来,唧唧

16、喳喳,蹦蹦跳跳,活像一群小麻雀。 “咦,那是啥!”不知哪个孩子发现了“新大陆”,许多孩子都跟着跑过去。原来,园里出现了一排新栽的小树苗。树梢还没有长叶,刚刚萌发出几个绿莹莹的小芽。 “哎,快来看,转椅变色了。”又一声清脆的喊声,孩子们立刻又朝那边跑去。果真原先那油漆剥落的旧转椅焕然一新,轴心是白的,底座是绿的,小椅子是粉红的,旋转起来,就像一朵朝天怒放的荷花。 小朋友们做完早操,走进教室,看见每人的桌上都摆着一本彩色的小人书,打开扉页,上面写着“送给祖国的花朵”,话相同,笔迹不同。窗台上新添了一盆盆盛开的串串红,红得那样热烈,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苗。 怎么一夜之间突然生出了这么美好的东西?这是谁

17、干的? 孩子们去问老师,老师笑而不语。或许值夜班的月亮知道,孩子们仰起头,可惜月亮已经下班了。或许日夜飘荡的春风知道,可惜春风只留下一支没有歌词的歌。孩子们茫然了,互相猜测着:是离休的老爷爷?是红领巾大姐姐?是爱做好事的解放军叔叔?还是苗圃的阿姨?其实,何必要问呢,孩子们,就当着一个美好的、色彩绚丽的梦,留在你们稚嫩的心田吧!(1)用“”把文章内容分三段。 (2)在文中找出一个过渡段,并用“”线把承上、启下这两个部分分开。 (3)文中加横线的语句属下面哪种描写,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实在事物:_ 联想:_(4)读下面比喻句、按题意要求填空。 “小朋友们争先恐后从睡房里出来,唧唧喳喳,蹦蹦跳跳,活

18、像一群小麻雀。”作者把_比作_,通过比喻,主要表现_。(5)幼儿园一夜之间发生了哪些美好的变化?请扼要回答。 (6)作者写本文为了赞扬什么?请选择正确答案( )。 A.赞小朋友们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B.赞苗圃阿姨为幼儿园绿化付出了许多的辛勤劳动。C.赞全社会对“祖国花朵”的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D.赞幼儿园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答案】 (1)清晨,太阳醒了,“咦,那是啥!”孩子们去问老师(2)怎么一夜之间突然生出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这是谁干的?(3);(4)小朋友;麻雀;活泼、可爱(5)旧转椅焕然一新,每人的桌上都摆着一本彩色的小人书,窗台上新添了一盆盆盛开的串串红。(6)C 【解析】【分析】

19、(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段落的分层,首先要读通课文,然后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把一些内容相同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并在一起,成为一个段落。 (2)本题是对文章过渡段的考查,按照其在文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3)本题是对实景描写和联想景物描写的区分,实景就是眼睛看到的,而联想则是根据实景描写而想象到其他某一物。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辨别中描写的转椅实景,而荷花则是作者联想来的,中的串串红也是实景。 (4)本题是对比喻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本句中的本体是小朋友们,喻体是一群小麻雀,把小朋友们比喻成活蹦乱跳的一群小麻雀,突出了小孩子的活泼、可爱。 (5)把你是对短文内容的考查,按照题目要求画出相

20、关内容,然后用简明的话语表述出来。 (6)本题考查的是对短文中心思想的选择,短文中通过写幼儿园的孩子发现学校发生的一幕幕变化来表现全社会对 “祖国花朵”的亲切关怀和精心培育。 故答案为:(1) 清晨,太阳醒了,“咦,那是啥!”孩子们去问老师 (2) 怎么一夜之间突然生出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这是谁干的? (3); (4)小朋友;麻雀;活泼、可爱 (5) 旧转椅焕然一新,每人的桌上都摆着一本彩色的小人书,窗台上新添了一盆盆盛开的串串红。 (6) C 【点评】(1) 划分段落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划分。但是,划分段落要有所遵循。 (2)按照过渡段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看那一部分既是对上

21、文的承接又引起了下文叙述 。 (3)本题是对实景和联想景物的描写的区分,平时在阅读时学会区分。 (4)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本题是对短文内容的总结概括,读短文要仔细认真。 (6)对短文表达的中心思想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理解,有些比较浅显,而有的需要我们结合文章去概括。6课外阅读我能行。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

22、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还将持续40亿年左右。这一过程结束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

23、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

24、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 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 (2)第段中,“这一过程还将持续40亿年左右”中的“左右”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3)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好处是什么? (4)第段中,“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5)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下划线的词语。 “这一过程还将持续40亿年左右。”“这一过程”指什么?“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

25、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是什么?【答案】 (1)地球上的资源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能维持人类多少年的正常生活。(2)不可以。去掉后,就变成“40亿年”,对过程持续的时间表达不够科学严谨。(3)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4)对资源的过度消耗。(5)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解析】【分析】(1)、(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

26、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3)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5)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故答

27、案为:(1)地球上的资源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能维持人类多少年的正常生活。 (2)不可以。去掉后,就变成“40亿年”,对过程持续的时间表达不够科学严谨。 (3)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4)对资源的过度消耗。 (5)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 【点评】(1)、(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3)此题考查说明方法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结合上下文,分析说明作用。 (5)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体会重要语句的

28、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7课外阅读 我爱小草 当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的时候,桃红柳绿,春光明媚,好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然而,每当这时,却很少有人想到那山坡上、大路旁的小草。 小草虽然微小,但是有着坚强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寒冬刚过,小草便发出了嫩芽,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平原,到处都可以看到小草翠绿的身影。它不怕狂风暴雨,不怕电闪雷击,不怕野火烧身,哪里有春风,哪里就有小草。我爱那满山遍野绿茵茵的小草。 小草一生,绿化大地,默默无闻装点着人的生活。给人类带来了生命,带来了幸福,它的一生献给了大地,但是它从来没有什么要求。怎么能不叫人敬佩呢?我要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我要歌颂小草无私奉献的品格。

29、我爱小草,更爱千千万万具有小草精神的人!(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坚强_ 装点_(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微小_ 寒冬_(3)联系文中句子,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生气勃勃:_默默无闻:_(4)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从下面选择一种划分段落的方法( )。 A.按事情的发展顺序。B.按方位变化顺序。C.按时间顺序。D.按事件顺序。(5)用选择的分段方法,给本文划分段落,用“”在文中标出。 (6)概括二、三两段的段落大意。 (7)给本文选择一个恰当的中心思想( )。 A.本文赞扬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B.本文赞扬了小草无私奉献的精神。C.本文表达了作者敬爱具有小草精神的人。D.本文表达了作者喜爱小

30、草的感情。(8)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无论都:_不怕不怕不怕:_【答案】 (1)顽强;装扮(2)高大;酷暑(3)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形容不出名,没有人知道。(4)D(5)第一段:大路旁的小草。第二段:绿茵茵的小草。第三段:无私奉献的品格。第四段:具有小草精神的人!(6)写小草有着坚强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写小草对人类无要求,却默默无闻装点着人的生活。(7)D(8)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不懈。;我们新一代,不怕风吹浪打,不怕天寒地冻,不怕日晒暴雨,永远要立于社会的最前沿。 【解析】【分析】(1)、(2)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

31、,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3)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4)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 (5)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6)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7)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8)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

32、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无论都:条件关系;不怕不怕不怕:是排比句。 故答案为:(1)顽强、装扮 (2)高大、酷暑 (3)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默默无闻:形容不出名,没有人知道。 (4)D (5)第一段:大路旁的小草。第二段:绿茵茵的小草。第三段:无私奉献的品格。第四段:具有小草精神的人! (6)写小草有着坚强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精神。写小草对人类无要求,却默默无闻装点着人的生活。 (7) D (8)1、无论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不懈。2、我们新一代,不怕风吹浪打,不怕天寒地冻,不怕日晒暴雨,永远要立于社会的最前沿。 【点评】(1)、(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

33、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4)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划分段落的能力。 (6)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7)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8)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意正确,说完整的话。8课外阅读我能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_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

34、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打算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_,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细细打量,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_。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老婆婆家怒视片刻,

35、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老婆婆家的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 _,_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_,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_,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_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

36、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1)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 安然无恙 人喊马嘶 扶老携幼 大惊失色气宇不凡 欣喜若狂 恍然大悟 狼狈逃窜(2)每年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为什么逃往深山? (3)桃花村人们上山避难时遇到了谁?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4)乞讨老人是怎么把“年”兽撵走的? (5)除夕有哪些习俗? 【答案】 (1)扶老携幼|人喊马嘶|气宇不凡|大惊失色|狼狈逃窜|安然无恙|恍然大悟|欣喜若狂(2)因为“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3)乞讨的老人。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他不上山躲避“年”

37、兽,反而说“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4)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燃放爆竹,他身披红袍哈哈大笑。(5)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应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选词填空,使句中表达更准确。 (2)(5)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扶老携幼、人喊马嘶、气宇不凡、大惊失色、狼狈逃窜、安然无恙、恍然大悟、欣喜若狂 (2)因为“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3)乞讨的老人。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

38、宇不凡。他不上山躲避“年”兽,反而说“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4)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燃放爆竹,他身披红袍哈哈大笑。 (5)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点评】(1)要正确使用词语,要从意义和使用习惯两方面准确理解,这也是积累的重要内容之一。 (2)(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9重点段落品析。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许多景物

39、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1)这段文字采用了( )的结构方式。 A.总分总B.分总C.总分(2)画线句子描写了游人的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圆明园的_。 (3)这段文字从三方面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特色,分别是_、_、_。 【答案】 (1)A(2)美丽(3)汇集各地名胜之精华;融入祖国灿烂文化元素;吸取西洋建筑的风格 【解析】【分析】(1)这段文字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最后再总的概括,是“总-分-总”结构。 (2)本题考查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

40、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画线句子描写了游人的感受,从侧面表现出圆明园的美丽。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A (2)美丽 (3)汇集各地名胜之精华 ;融入祖国灿烂文化元素 ;吸取西洋建筑的风格。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总”方法的掌握。 (2)此题考查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10课内阅读我最棒。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

41、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收藏_ 珍贵_(2)写出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圆明园遭受破坏之严重?请写出来。 (4)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5)假如此时你正在

42、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答案】 (1)珍藏;宝贵(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3)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4)因为圆明园里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5)我想说,我们不要忘记国耻,要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收藏:为收集保藏、保存的意思。珍贵:价值高;意义大;宝贵。 (2)过渡句有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珍藏、宝贵 (2)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五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0篇)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