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材分析: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共有8课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有关系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是:(1)马铃薯的沉浮;(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用加热蒸发的方法比较两种液体;(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4)拓展材料。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物体的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学情分析:学生对沉浮的了解,大都停留在物体本身的重量、大小等因素,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
2、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本课将在学生动手实践、观察的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教学策略: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本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我在教学中突出这一过程的展现,让学生去亲历这个过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知道液体
3、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初步了解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过程和方法: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2.学会用加热蒸发液体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3.掌握逐步增加盐水浓度的方法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2.通过实验,感知科学探究应该要有严谨的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教学难点:理解马铃薯为什么会在盐水中上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滴管2支。课件(实验要求、实验记录表)。学生准备:每组一个马铃薯、抹布第一组:蜡烛2个、火柴、不锈钢
4、勺子2个、两种液体、滴管2个、记录表第二组:100克食盐或100克糖、小塑料匙、小棒、纸巾、大烧杯、小烧杯、搅拌棒、实验记录表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物体沉浮的知识,这节课,我向大家介绍一位熟悉的朋友(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学生会说是土豆),对,你知道土豆的另一个名字是什么吗?是马铃薯。(板书“马铃薯”)。如果把这个马铃薯放入这杯水(学生实验台上的烧杯)中,你们猜猜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我们来看看。把马铃薯轻轻地放入水中,举起烧杯让所有学生都看到,马铃薯沉入水底。一边把马铃薯捞出,擦干。一边说,如果把马铃薯切成小块再放到水中,它是沉还是浮。生回答沉
5、。对我们前面研究过同一个物体改变它的体积大小,它的沉浮不变。(到别一杯液体旁)说:把马铃薯放到这杯液体中,它会怎么样?我们来看看。马铃薯浮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补充课题)【设计意图】首先创造一个趣味性生活情景把同一个马铃薯放入两个水杯中,结果一个沉,一个浮。学生观察沉浮现象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猜想并充分阐述猜想的理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二、引导实验,观察比较1、同一个马铃薯,为什么它由沉变浮了呢?学生自由猜测发言。(提出是可能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2、观察比较两杯液体
6、为了方便研究,这杯水我们标为一号液体,这杯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我们称为二号液体。(贴上号码)我们来观察这两杯液体:从外观上看,这两杯液体有区别吗?没有。都是无色透明状液体,都是约400ML。也没有特殊的气味。那有什么办法才能比较出两杯液体的不同呢?尝问同学这个办法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这样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我们直接看到两杯液体不同呢?晒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用酒精灯加热,看蒸发后有没有别的物质出现。明确肯定。问:要两杯液体全部加热吗?不用,取样就可
7、以。师:接下来我们用这位同学提议的加热方法来看看这两杯液体有什么区别。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有哪些材料。不锈钢勺子2个、蜡烛、火柴和、号液体。有了这些材料你准备怎样做实验呢?在这个实验中你觉得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下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2、学生讨论实验方案。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师提出:说说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如果你们的想法一致,看看不没有改进或补充的地方,不一致,提出你们的不同意见共同完善方案,明确合理的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师出示演示文稿)师:认真读懂要求后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好工。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坐好,举手示意老师。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
8、合作最好,能最快完成实验。4、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液滴加热实验记录单用你们喜欢的文字、图画或符号填写:液滴加热1号液体2号液体我们看到我们认为5、汇报实验结果。师:比一比,看哪一小组的材料收拾得最快,留下记录单,准备向大家汇报你的发现。师:说说你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能得到什么结论。生:我看到了2号杯液体加热后留下了白色粉沫状物体,1号杯中的水滴没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我们认为2号杯里是盐水。师:你看到的是盐粒?能确定吗?白色的粉末物体还可能是什么?(板书)师:实验结果说明什么?学生交流认识:是2号杯中的白色颗粒物质使马铃薯浮起来的,但不能确定是什么物质。【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一种液体是
9、清水,但是用肉眼观察两种液体差别不大,不知名的液体不能随便尝。究竟另一种液体有什么特点呢?这会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会试着做自己的猜测(或解释),教师提供有效的实验操作指导,及时让学生了解和感知实验操作的规范,这样充分利用学生认知中的“最近发展区”为形成正确的技能作铺垫。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加热后出现的白色颗粒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是不同于清水的物质结论的得出。从严谨的实验中得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三、深入探究,得出结论师:经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猜认为在水中加入了解盐、糖、味精、苏达等物质可以让马铃薯浮起来,你们想不想亲自调制一杯像这样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同学们很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种
10、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糖和盐这两种材料,一会各小组可以选择你们一种最感兴趣的物质进行调制。怎么去调制呢?想想我们以前的科学研究经验,你们认为,这些物质应该怎样添加?2.讨论实验方案:这个实验要怎么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出示2号材料:糖、盐(各100克分别包在不同的纸中)一杯150ml的清水、筷子、小马铃薯、小塑料勺、实验记录表(附表二)。3.这个实验我们要注意什么?(师出示演示文稿)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在需要处帮助,及时获取各组实验的信息。当每个小组的马铃薯都浮出水面后整理材料,材料员整理。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概括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5.汇报实验发现,将各组实验记录表用投
11、影展示出来。6.引导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不是只要是糖水或是盐水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而是当这些物质混合的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8、谈话:这杯2号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一定浓度的盐水!【设计意图】一是调制一杯糖水或盐水,没有限制学生用何种溶液做实验,是学生用不同的液体来检验自己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二是当学生发现液体中含有溶解的物质后,肯定会想到,是不是只要在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这样学生就卷入到了推测和验证活动中去了。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提高动手实验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四、联系生活,拓展阅读师:在生活中当水中的盐
12、达到一定浓度,浮力大大增强.就会产生奇妙的现象。请同学们读书上第18页下阅读内容。师:这个海给你最深的印象是?死海与普通海比有什么区别呢?死海不死人,真有意思。你想去亲眼看看吗?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的一个死海。3.课件:中国大英死海。你们看,只要是我们掌握了科学知识,就能正确地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将来有机会,大家可以到大黄死海去旅游,亲自体验在海水中飘浮的乐趣!【设计意图】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会成为学生解释“死海不死”的理论依据。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1、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结束了,你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2、师:我们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已发现浓糖水、浓盐水等都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回家后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着做一
13、下:把这些材料混合起来加入水中,马铃薯的沉浮会发生什么变化?其他液体也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吗?课后同学们再找一些材料试一下。好!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发现最多,请你把研究的结果写成科学小论文,为什么在水中添加了一些物质就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呢,下节课我们再来进一步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奥秘!【设计意图】物体的沉浮是否与物体本身的密度有关呢?拓展性科学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后续的有效学习开拓了更宽广的研究空间。板书设计: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水浮盐水一定浓度沉糖水味精水苏达水课后反思:本节课我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看重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