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课待贾而沽周文王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五十年,已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周人谥西伯为文王。其次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周文王是很有作为的创业君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在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名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关于他的颂诗。子贡觉得老师孔子有道不仕,甚为奇怪。于是,借美玉试问
2、孔子。孔子便以“待贾而沽”来回答。孔子不仅由此表明了自己的处世原则,同时也为士阶层指明了一条抬高身价的求仕之道。孔子认为,“为国以礼”,一个没有修养的人是不知道谦让的,也不可能用礼、义治国。这位胸怀兼济之志的盛德君子,却四处碰壁,常常遭遇失意落魄的人生尴尬。这是因为当时的当政者大都急功近利,认为孔子那一套太费时、见效慢,这样,就形成了儒学的仁政思想与传统社会的专制制度背离的状况。因此,孔子欲入世而不得,但他仍然满怀入世、救世的热忱,以“内圣”之学为本,随时准备为朝廷和百姓服务,以匡救无道的社会现实,实现圣王德治的大同理想。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
3、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7.23)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3.24)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子畏于匡畏:_(2)文不在兹乎 兹:_(3)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与:_(4)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患:_答案:(1)拘囚(2)指示代词,(我)这里(3)参与,介入(4)忧虑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译文:_(2)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译文:_答案:(1)天
4、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匡人将能把我怎么样呢?(2)凡是来到此地的君子,我从来没有不得谒见的。要义探究3从孔子“其如予何”中,可以看出孔子有怎样的胸怀和状态?点拨:“其如予何”是说“他能把我怎么样呢”,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具有相当高的自信力,尽管身处困厄之中,也淡定从容,毫无畏惧与悲观;而且凭借着对周代道德文化的掌握,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4我们如何理解此处仪封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句话?点拨:仪封人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孔子在那个时代,十分有威望,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渴望安定清明的理想社会出现,别
5、人也认为孔子应该当仁不让地承担起这种上天赋予的责任。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1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5.20)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9.13)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17.5)突破词句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苟有用我者苟:_(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称:_(3)沽之哉 沽:_(4)公山弗扰以费畔 畔:_(5)末之也已 之:_(6)夫召我者,
6、而岂徒哉 徒:_答案:(1)如果(2)传扬(3)卖掉(4)通“叛”,反叛(5)动词,往、到(6)徒然,空无所据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究其句式特点。(1)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译文:_(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译文:_答案:(1)假如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状语后置)(2)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宾语前置)要义探究7如何理解“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句话。点拨:孔子是得道之人,所以只要得位,只要获得国君的信任,政治人事,一年即可初成,三年大成。这反映了孔子渴望建立功业的思想。而且他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此恢
7、复整个天下的生活秩序,使社会出现安定的政治局面。8“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反映了孔子什么思想?点拨: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总是希望死后能给这个社会留点什么,不愿意一生碌碌无为,死后默默无闻。儒家强调把个人置于社会群体中,超越个人,为群体谋福利。中国的传统教育重视“青史留名”,也反映了孔子对个人价值的追求。9针对子贡的疑问,孔子以“待贾而沽”来回答。怎样理解孔子的“待贾而沽”?点拨:子贡把人的政治才能比作美玉,孔子的“待贾而沽”是说等待圣明君主来接受和推行自己的施政方案。孔子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入世态度,致力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待贾而沽”来回答子贡,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诵读下面的
8、文字,完成1013题。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5.21)突破词句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不曰坚乎,磨而不磷 磷:_(2)涅而不缁 涅:_(3)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知:_(4)焉能系而不食 系:_
9、答案:(1)薄(2)染黑(3)通“智”,聪明(4)挂,结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译文:_(2)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译文:_(3)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译文:_答案:(1)亲自为非作歹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2)不是说坚硬吗,真正坚硬的东西,磨是磨不薄的;不是说洁白吗,真正洁白的东西,染是染不黑的。(3)对正道笃信不疑,勤奋好学,至死坚守,努力护持。要义探究12孔子的为官之道是什么?点拨:“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
10、这才是为官的重点。13孔子评价宁武子所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有什么言外之意?点拨:对宁武子的评价,孔子肯定了宁武子洞察现实的政治才华,又认为他的韬晦本领难以效法。孔子积极入世,无论邦有道还是无道,都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能“无道则隐”。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7.1)突破词句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11、归孔子豚归:_(2)孔子时其亡也 时:_(3)遇诸涂 涂:_(4)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_(5)诺,吾将仕矣 仕:_答案:(1)通“馈”,赠(2)通“伺”,伺察(3)通“途”,道路(4)屡次(5)做官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遇诸涂。译文:_(2)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译文:_(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译文:_答案:(1)在路上遇见了阳货。(2)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任凭自己的国家混乱不已,能够说是仁吗?(3)日月流逝,年岁不等我们啊。要义探究16“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点拨:这里的“道”指思想主张,着重指为政的思想主张。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坚持自己的
12、施政原则,既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明辨现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政治头脑。17阳货想通过什么方法见到孔子?他见到孔子的目的是什么?点拨:阳货想通过送孔子小猪的方法迫使孔子来见他。他见孔子的目的是劝孔子和自己联合,出来为自己办事。18面对阳货的诘问,孔子为什么说“我要做官了”?点拨:因为阳货把持季氏权力,操纵鲁国朝政,企图消除三桓。孔子既反对“政在大夫”,更反对“陪臣执国命”,所以当阳货请孔子帮助自己时,孔子只好随口敷衍,明为答应实为拒绝阳货。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之未丧斯文也斯:指示代词,这B韫椟而藏诸 韫:藏C涅而不缁 缁:染黑D其知可及也 及:赶得上解析:选
13、CC项,“缁”指黑色。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 D.解析:选DA项,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可不译;B项,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语气助词,表判断,相当于“的”;C项,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语气词,不译;D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1)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与:_(2)来!予与尔言 与:_(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与:_(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_(5)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与:_(6)无乃尔是过与 与:_(7)今由与求也 与:_答案:(1)动词,参与,介入(2)介词,跟,同(
14、3)动词,等待(4)动词,结交(5)语气词,与句首的“其”表推测语气(6)语气词,表疑问(7)连词,和4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答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译文:_(2)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译文:_答案:(1)天下政治昏乱已经持续得很久了,上天将要用老先生做木铎(让他巡行四方,宣扬政教)。(2)自己喜欢从政却又屡次错失时机,能够说是智吗?二
15、、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17.5)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17.7)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不说说:高兴B末之也已 已:止,罢休C然,有是言也 然:这样D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涅:染黑解析:选CC项“然”应解释为“是”。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6、不相同的一项是()A.B.C. D.解析:选BA项,均为介词,凭借;B项,语气词,表反问语气/人称代词,他;C项,均为动词,往;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却。8孔子想去公山弗扰那里的意图是什么?答:_答案:孔子有志于恢复文王、武王、周公之道,希望有机会能够实施他的政治主张。既然公山弗扰征召,孔子就想去公山弗扰那里争取机会,趁机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二)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910题。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15.40)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17、”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7.11)9阳货劝孔子做官,是因为_答案:阳货与孔子“道不同”,只是想让孔子帮他办事,利用孔子。10孔子为什么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答:_答案:孔子不想见他。阳货掌权时,很想拉拢孔子,赠送给孔子一只小猪,这样孔子按照礼节不得不去拜谢他。如果孔子不去答谢,就是失礼;如果去答谢,阳货就可趁机劝孔子做官帮助他。君子不能失礼于人,所以,孔子估计他不在家的时候才去,既不失礼,也不想做阳货手下的官。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
18、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
19、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汁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
20、竹之分耳。(李渔闲情偶记卷五)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种供奉供奉:享受B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C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计D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解析:选C大凡:大要,概略。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B何足比肩 其间旦暮闻何物C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莫过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选DA项,结构助词/动词,往;B项,疑问副词,哪里、怎么/疑问代词,什么;C项,连词,那么、就/连词,却;D项,介词,表比较。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
21、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拟的。B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C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D本文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解析:选B“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错,作者认为煮熟以后,肥肉都要去掉。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
22、分断句。茹 斋 者 食 笋 若 以 他 物 伴 之 香 油 和 之 则 陈 味 夺 鲜 而 笋 之 真 趣 没 矣 白 煮 俟 熟 略 加 酱 油 从 来 至 美 之 物 皆 利 于 孤 行 此 类 是 也解析:“茹斋者食笋”是判断句,后面停顿;“他物伴之”和“香油和之”结构相同,所以分别在“伴之”和“和之”后面停顿;“陈味夺鲜”结构完整,后面可以停顿;“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停顿;“白煮俟熟”与“略加酱油”这是两个连续的动作,后面分别停顿;“从来至美之物”较长,可以停顿,如果考虑句子结构完整,也可以不停顿;“此类是也”是判断句,前面停顿。答案: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
23、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译文:_(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译文:_答案:(1)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2)(他)却不知道(竹这种)能够医治庸俗的东西,也能够医治瘦弱,只是有已成竹和未成竹的区分罢了。参考译文: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人们)不知蔬菜最美味之处,能在肉食之上的,就在于“鲜”这一字。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鲜是甘美的来源。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
24、够得到,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但是别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合盛在一个盆里,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笋比肉更可贵。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正确的做
25、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从来最美好的东西都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唯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不要肥肉的油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调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这是烧制荤笋的大致方法。笋这种东西,不管单独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中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含有这种东西的食物都会很鲜,只是不用渣滓,而用汁液。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煮笋的汤,就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吃
26、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于笋。本草中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却不知道(竹这种)能够医治庸俗的东西,也能够医治瘦弱,只是有已成竹和未成竹的区分罢了。四、语言表达16(2017浙江高考)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例句: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答:_解析: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即用归
27、谬法仿照示例写一句话来反驳生活中的错误看法或观点。解答时先假设生活中人们常提到的某一错误观点,然后依据此观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即可。句式上可采用“如果那么”的模式。参考答案: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1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前不久,网上一组照片引发网友关注。在这组黑白照片中,一对父子从1986年起每年以几乎相同的姿势拍照,记录了两个男人27年中的变化:儿子从出生,到长得父亲都抱不动,再到比父亲还高大,可以轻松背起父亲。请你根据上述文字描述,想象自己就是这组照片中的孩子,然后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写一段文字,表达对成长、陪伴、父爱的感受。要
28、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答:_参考答案:(示例一)如果说您是一匹任劳任怨的骆驼,那么在亲情的大漠里您驮着我从孩提走到少年;如果说您是一艘劈波斩浪的大船,那么在亲情的海洋里您载着我从懵懂驶向成熟。一路陪伴一路颠簸,船要靠岸,您也将变老。是您将我带到人间,是您教会我在成长中如何走过沟沟坎坎,是您带领我认识世界,您的恩情我铭记在心,谢谢您默默地陪伴,父亲!(示例二)您是一座巍峨的高山,用坚实伟岸的身躯将我擎起;您是一架登天的长梯,用您的高度帮我攀登梦想之巅;您是一条淙淙流淌的河流,用您毕生的血液灌注我茁壮成长。多年来无声的陪伴换来了您自己的两鬓苍苍。感谢您啊,举起了我金色的童年。原
29、谅我啊,从未给您长大以后的拥抱。您如此宽厚,是我永远的骄傲!(示例三)童年时看您,您是一座山,而我是一只林中鸟,鸟永远离不开山的熏陶;成年时再看您,您变成山中一片林,而我却挺拔成一座山,山永远报答不完林的恩情。您的爱是一手厚厚的老茧,日子在您的推拉肩扛里逝去,儿女从咿呀学语中走上了人生道路;您的爱是挂满眼角的微笑,生活的重担压不弯您的脊背,再苦再累也要托起明天的太阳。谢谢您,父亲,您的陪伴使我成长路上拥有蜜一般甜的幸福。孔子不是官迷曾经有一次,接受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记者采访,她突然说了一句话:“我们大家都知道,孔子就是一个官迷!”我愕然而愤怒。愕然的是,她如此年轻,怎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愤怒
30、的是,她怎么用这样鄙夷不屑的口吻来和我谈孔子。稍微冷静一下后,我直视她的眼睛,告诉她:“你一句话有两个错误,知道吗?”现在是她愕然了。我告诉她:你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是双重的强加于人。首先,你强加给我们一个所谓的“事实”:“孔子是一个官迷”;其次,你还拉来大家一起做你的附议,也就是说,你不仅自己认为“孔子是一个官迷”,而且你还认定所有人都这样认为。如此,就造成一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效果:“孔子是一个官迷”于是成了一个人人皆知并承认的事实。那么,我告诉你:第一,也许你这么认为,但并不是“我们大家都”这么认为,比如,我就不这么认为。第二,“孔子是一个官迷”不是事实。事实上,孔子大约在20岁时
31、就去季氏家里做家臣了。孔子在季氏的政务院至少做了两任官:委吏和乘田,而且做得不错,很有政绩。到最后,甚至可能还做过管理祭祀、礼仪方面的较高级别的官,可以入太庙,可以参与会见国宾。这样一直做到30岁左右时,他突然辞职做私塾老师了。放弃高官、厚禄,去从事私人教育,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此时,鲁国的政治状况愈加令人担忧,孔子出山挽救国家,已成朝野的一致吁求。此时挟持了鲁定公、季桓子,因而把持了鲁国大权的阳货,逼着孔子出来做官,但孔子只是随口敷衍,并没有真想出来做官。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不久,阳货倒台,鲁国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政治动荡之后,急需有人来收拾残局,安抚人心。这时,孔子出山了。从51岁到5
32、5岁,四年时间,孔子从乡长做起,一直做到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最后,甚至被季桓子任命为他的助手,相当于政务院副总理!可是,就在官运如此亨通之时,孔子又不干了!他离开鲁国,以55岁的高龄,坐木轮车,走坎坷路,颠颠簸簸,周游列国去了!我们见过这样的“官迷”吗?孔子周游列国14年,去了7个国家。又有人说,孔子是找官做去的。这在逻辑上就不成立:如果要找官做,他何必离开鲁国?在鲁国他不是做得好好的吗?孔子当然不反对做官,也愿意做官,但是,正如他的学生子路所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做官,那是为了推广道义!(有删节)点评要解决社会问题,则必须要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即有话语权和决策权。而要想得到这两种权力,则必须当官。因此孔子一生都很想当官,看似有点“官迷”。但什么时候当官,当谁的官,是有原则与选择的。因此,评说历史人物,且不可信口开河,要据史实说话才能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