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解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在探究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主要是探究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这两个性质,本节内容不仅为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提供了新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等内容的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论证水平,使初中的推理证明学习进入严格的论证阶段。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如归纳、类比、方程等也将在本节课进一步强化和渗透
2、,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设置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性质。(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学生学情分析我所带的八年级学生来自农牧区,基础知识薄弱,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归纳概括表达
3、能力欠缺。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后再和全班同学分享,逐渐锻炼学生敢于表达的意识,增强其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节采用点拨式自主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进入自我探究中,通过动手折纸、剪纸、观察猜想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又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讨论,在讨论中对不同的做辅助线方法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又把不同的方法用规范语言展示在黑板上,并让学生点评,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思维能力的空间,又突破了本节课
4、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掌握本节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四、教学问题诊断 1.本课内容的认知准备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等腰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已有直观认识,对于等腰三角形并不陌生。学生在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中,系统地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本章第1节“轴对称”、第2节“作轴对称图形”,学习了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体验到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学习新知识中可能存在的困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是本节课的难点,其证明要用到辅助线的添加,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以前学生在证明问题时,主要考虑利用全等三角形,也总习惯于
5、找全等三角形。虽然涉及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问题都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解决,要注意纠正这种不顾条件、一概依赖全等三角形的思维定势。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顶角和底角的性质特点很容易混淆,而且在用法和讨论上很有考究,分类讨论、方程的数学思想只能在练习实践中体会。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思考 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精美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从图片中看到最多的几何图形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动手实践 激发兴趣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再把它展开,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利用多媒体演示完整的过程,并结合剪出的等腰三
6、角形回忆相关的概念加深印象。 ACB(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下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作好准备。)(三)实验探索 大胆猜想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由学生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可能学生会有以下几个猜想:B=C 引导学生得到两个底角相等,从而得到性质1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BD=CD AD为底边BC上的中线BAD=CAD AD为顶角BAC的平分线ADB=ADC=90AD为底边BC上的高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互换,培养学生自主
7、探究的学习品质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四) 证明猜想 形成定理(1)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问题1:找出命题“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题设、结论,根据画出的图形用几何语言概括命题内容,写出已知、求证。问题2:证明角和角相等有哪些方法?问题3:通过折叠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认为本题用什么方法来证B=C?写出证明过程。(由于我所带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因此在证明性质时我通过问题巧妙引导,分散难点。问题1的设计使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帮助学生写出已知和求证;问题2为学生提供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因为辅助线的添加是本题中的又一难点,因此我设计了
8、问题3让学生再次对折等腰三角形纸片,使两腰重合,使学生意识到要证明B=C,关键是将B和C放在两三角形中去,构造全等三角形。)(同学们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求证:B=C(由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了充分的了解,学生探讨以后可能会得出以下三种方法:作顶角BAC的平分线;作底边BC的中线;作底边BC的高。让学生选择一种辅助线并完成证明过程。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教师加以规范。这样,就证明了性质1)(学生)证明:作底边BC的中线AD, 所以BADCAD(SSS)所以B=C(证明性质1)(教师乘热打铁追问,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后,除了得到B等于C,还能得到什么结论?这样就
9、证明了性质2。)所以BD=CD(AD是底边上的中线)BDA=CDA=90(AD是底边上的高)BAD=CAD(AD是顶角的平分线)(证明性质2)(五)巩固练习 应用定理为巩固以上知识,特设计以下练习:1.填空:(1)等腰三角形一个底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为 。(2)等腰三角形一个顶角为80,它的另外两角为 。(3)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50,它的另外两角为 。 (4)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角为 。(练习1是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求另外两个角的问题,目的为了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并让学生体验分类讨论思想在解题当中的应用。)2.例题:如图在ABC中
10、,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1)图中有哪些等腰三角形? (2)有那些相等的角? (3)这两组角有什么关系? (4)你能求出ABC各角的度数吗?(这个例题是已知边相等,求角度数的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此我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及时出手,给学生一点提示,帮助学生逐步完成本题。此题充分利用了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与方程的思想。)3.现在工人师傅要加固屋顶,他们通过测量找到了横梁 BC的中点D,然后在AD两点之间钉上一根木桩,他们认为木桩是垂直横梁的.你认为他们的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变式训练:若已知BAC=100,你能否求出顶架
11、上B、C、BAD、CAD的度数吗?(本题是对性质2的灵活运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现实生活,并服务于现实生活。)(六)课堂归纳 小结提升你今天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那些知识?学生从边、角、三线、对称性四个方面总结知识点。教师归纳思想方法和辅助线做法。(对于课堂教学既要重视过程和方法,也要注重概括总结。让学生谈自已的收获,理顺知识点,归纳数学思想方法。)(七)分层开放 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81页第1、4、7题;2.选做题:教科书83页第13题(巩固所学知识,并注重学生个性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六,板书设计13.3.1等腰三角形性质1 等边对等角性质2 三线合一学生展示学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