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 41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89962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 4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 4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 41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 41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 41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三、四、六单元教材分析【全册教材安排】本册共安排8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减法、认数、加法和减法(一)、认识人民币、加法和减法(二)。空间与图形领域:认识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统计分类整理数据,填写简单的统计表。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期末复习。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我们认识的数”“小小商店”“假日小队”。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合作意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情感。【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知识体系】本单元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四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十几减9,第二段教学十几减8、7,第三段教学十几减6、5、4、3、

2、2。每段后面各安排一个练习,第四段安排了单元复习。这是在学生已经认识20以内的数,掌握10以内加、减法以及20以内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加减法的必要知识铺垫。教学重点:体验十几减几的计算过程与习得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算法的抽象与优化。【思想方法与教学建议】1教学十几减9,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学生经过20以内进位加法的学习,不但掌握了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而且积累了通过实物操作探索算法的经验,这就为主动学习退位减法创造了条件。教材把十几减9的教学设计成四个层次。(1) 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操作进行计算,教学的重点不是算出得数,而是计算的过程与方法。例题教学,学生

3、根据现实的问题情境列出减法算式后,由于首次接触退位减法,很自然地会进行从13个桃里减去9个的操作,而且减去9个桃的过程与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学生的多样算法是客观存在的。教材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思考进行操作并交流方法。教学时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操作的步骤。如,用数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减;破十法,先在盒子里减去9个,再把剩下的1个与盒子外面的3个合起来;又如,平十法,从13根小棒里先减去3根,再减去6根,当然还有“算减想加”的方法,想9加几等于13,13减9就等于几。例题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材中出现的四种方法,这只是表现了课堂上主动探索算法、积极交流的场面,而不是要求教师都要教

4、给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都必须掌握。第二,如果有学生提出了教材中还没有出现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教师就要加以肯定。第三,交流后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比较,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算法,并努力把它学好。 (2) “想想做做”第2、3题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一共有8道题,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其中的3道题,另外5道题安排在“想想做做”第2、3题里教学。在计算后5道题时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先是看图思考: 9块和(6)块合起来是15块,15块去掉9块剩下6块。然后是看算式思考: 9(6)5,56。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算减想加”,又不能勉强全体学生都用这种算法。如果部分学生喜欢其他方

5、法也是允许的。(3) “想想做做”第4题通过口算练习初步掌握十几减9,教材把10、19与8道退位减法题集中在一起,不仅联系了旧知,还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特点和算法。这道题可以反复使用,暂时不要对学生提出计算速度方面的要求,而要关注计算的思路、方法和结果是否正确。可以抽出少数几题,要求学生说说计算时的思考。(4) “想想做做”第5题整理十几减9,按被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些算式,学生从中会有新的发现。如相邻算式的变化,各道题的差与被减数个位上数的联系等。这些发现渗透了函数思想,扩展了计算思路与方法,有助学生正确计算十几减9的得数。练习一是配合十几减9安排的。第1题利用情境图重温减法的意

6、义和十几减9的算法,第25题进行口算练习。教材避免让学生进行枯燥的练习,尽力提高各道题的练习价值,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第2题按被减数是单数且从小到大的顺序和被减数是双数且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排列8道减法算式,学生在练习中会有新的感受。第3题以顺利跳过每个树桩的情境激励学生认真计算,培养良好的计算心理。第4题检测和反馈计算情况,让师生了解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效果。第5题在加减两步计算中综合练习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提高计算能力。2教学十几减8、7,加强算法的抽象思考。 十几减8、7是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教学的。十几减9较多地借助实物操作或依靠操作表象进行计算,十几减8、7则把实物操作活动抽象成数的计算

7、活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有7道题,十几减7的退位减有6道题,这些题分别安排在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里教学。(1) 遵循规律,组织抽象思考。 学生学会抽象思考的一般过程是: 实物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根据数的运算再思考应用到其他计算上。第5页例题教学158,先让学生操作实物,把十几减9的操作方法应用于十几减8,为开展抽象思维构筑平台。教材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喇叭,既是一种学习策略的提示,也便于开展操作活动,实现算法多样化。把操作小棒抽象成数的有序运算是例题的教学重点。“破十减”和“平十减”都要分两步计算,因为相应的操作是分两步进行的。如从15根小棒中

8、拿掉8根,可以先拿掉5根,再拿掉3根。因此,15可以先算15,再算1。教材引导学生看着小棒图反思操作活动,经历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在学会计算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里反复说说15的计算方法,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试一试”里的两道题,教材没有提供形象思维的支撑材料,也不希望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得出结果,而是鼓励学生能举一反三,用例题中获得的方法计算其他退位减法的题。教材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算法,并通过交流加强对算法的体验。“想想做做”第1题虽然在图上圈一圈就能看出得数,但仍然要求学生算一算,再次经历把操作实物的活动抽象成数的运算的过程,更好地体验算法。(2) 进一步引导“算减

9、想加”。 在十几减9的时候,曾经教学了利用9加几计算十几减9。由于初步教学这种算法,许多学生还不习惯使用。在十几减8、7时再次教学“算减想加”,希望更多的学生学会并喜欢这种方法。“想想做做”第25题把“算减想加”的教学设计成三个层次: 首先是直观引导下的思考,图中显示了8和几合成14,那么14减8就等于几;接着把8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8,7加几的进位加和相应的十几减7编成题组,让学生先算加法的和,再算减法的差,体会利用加法能得到减法的结果,并感受这种算法的简捷;最后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层次里不仅学会了“算减想加”,而且对这种算法产生了兴趣,因此,要鼓励学生自觉运用

10、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练习二通过第1题和第8题继续加强“算减想加”的引导。第1题让学生体会只要说出进位加法里的一个加数是几,就算出了相应的退位减法的得数是几。第8题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关系,发现一道进位加法的题能算出两道相关的退位减法题的差。通过这样的安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算减想加”的方法。3教学十几减6、5、4、3、2的退位减法,更尊重学生的算法选择,并注意算法的优化。客观上允许,主观上认同就是优良算法。算法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过程,那种认为学生原来的算法就是最好的不需提高的看法是带有片面性的。优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学生在探索之后的相互交流,包括师生的交流;教学到了这里学生有了前面

11、十几减9、8、7的计算经验,在这里已经能够体验到“做减想加”的简便与快捷,所以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自主进行算法的优化与思维的提升。另一条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计算实践,通过教材中的题组练习逐渐优化自己的算法。如:第2页、第6页、第7页、第8页中都安排了这样的提组练习。4.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单元复习教材第13页第24题引导学生整理本单元教学的退位减法,有层次地安排了五项活动。(1) 列出减法表。第2题的减法表的左边第一竖排依次写出了十几减9退位减的所有算式,其他竖排里写出了部分减法算式。教材先引导学生竖着看表格,发现各个竖排里从上到下依次排列11减几、12减几的算

12、式。了解表格的结构以后,再让学生在空格里填写其他减法算式。通过整理减法表,回顾了本单元教学的全部计算题。(2) 继续研究减法表,发现更多的规律。教材引导学生横着看减法表,发现从上往下每个横排依次是11减几、12减几18减几的算式;在同一横行里,减号后面的数从左往右依次大1,算式的得数依次小1。教材还要求学生斜着看减法表,发现同一斜行里的减法算式得数相同,如12和11的得数都是3;斜着看还能发现得数是2的算式只有一道,得数是3的算式有两道得数是9的算式有八道。随着规律陆续发现,学生将进一步熟悉学过的退位减法,并有结构地保存在记忆中。(3) 寻找有联系的算式。第3题以13和13为例,引导学生先寻找

13、它们的联系,看出在计算时用的是同一道进位加法。然后编出像这样有联系的几组算式,进一步加强“算减想加”的计算思路。(4) 在减法表上进行口算练习。第3题还让学生从减法表中任意选算式、说得数,为学生提供了简便易行且高效率的练习活动。这道题可以在班级、小组或者同桌间进行练习,也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容量。这一练习对大多数学生的要求是直接说出得数,不必详细地说出思考过程。对少数尚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算法指导,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也可以利用其他算式进行推算;另一方面应要求他们努力记住这些题的得数。(5) 写出得数相同的算式。第4题写出与12或16得数相同的其他减法算式,这是在熟练

14、口算退位减法和发现减法表里斜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道题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要经历算式到得数、得数到算式的思考过程。虽然思维难度大了,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熟练掌握口算退位减法是很有好处的。5结合计算教学,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学生在一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剩下多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计算。本单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如第9页例题,11个蘑菇减去一种蘑菇的个数就得到另一种蘑菇的个数。又如第9页“想想做做”第1题,排球(或足球)的总个数减去虚线一边的个数,就得到虚线另一边的个数。这样的数量关系还有第

15、10页第5题、第12页第5题、第15页第10题等。教学这些题,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理解数量关系,比较相同和不同,初步获得对减法意义的新体验。【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与困难分析】1. 速度慢。分析原因,算法没有得到优化,10以内的减法不熟练。教师需要注意算法的比较与优化。关注弱势群体。2. 解决问题,计算方法运用不当。分析原因:对加减法含义没有真正理解。教师教学时注意学生对情境图的理解,给学生充分交流题意的时间。设计对比练习,纠错练习,组织学生在对比与纠错中完善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典型案例】十几减9教学设计参考(射阳县教研室 邵晓玲设计)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演示,故事导入。 画面:

16、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里去买桃。 声音: 星期天早上,小白兔到猴妈妈的水果店去买桃,(小白兔对猴妈妈说)“阿姨,我要买9个桃。”(猴妈妈拿出13个桃,对小白兔说)“小白兔,欢迎你到我这儿来买水果,不过我想出个问题考考你,看看你数学学得怎么样?” 启发: 小朋友们,请你猜猜猴妈妈会向小白兔提出什么问题呢?2筛选出有效信息。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3个桃,卖出9个,还剩多少个? 指名回答: 你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运算方法好呢?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3-9=。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摆一摆、算一算。 提出要求: 请同学们试着算一算13-9。(提示学生可以

17、借助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进行计算。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2说一说、听一听。 提出要求: 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计算方法,并认真听听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教师请每个小组推荐1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小组的方法。3评一评、比一比。 引导: 小朋友,听了各小组的汇报后,你来评一评哪个小组提出的方法好,为什么觉得它好?把别人的方法和你自己的方法比一比,你觉得怎么样?4活动小结。要求: 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团结协作,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5试一试。 计算12-9和16-9(“想想做做”第1题)。(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实物操作进行计算)三、

18、 练习应用,巩固提高1 “想想做做”第2题。先说说题意,再说说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2 “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在计算、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想加算减”的快捷,较快地算出得数,但不必强求统一算法。3 “想想做做”第4题(小蚂蚁送信)。课前准备1号、2号、号号、号信箱。要求: 请几位小朋友来扮演小蚂蚁,戴上头饰,把这些信(卡片上写着算式)送到信箱里去,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看他们有没有把信送错地方。 12-9 10- 14-= 18-9= 11-9= 16-9= 13-9= 17-9= 15-9= 19-9= 在“小小邮递员”的音乐声中,“小蚂蚁”把信送往相应的信箱。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评

19、选“优秀邮递员”。4 “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算一算,再比一比、议一议,让学生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四、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提问: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请大家帮忙解决。要求: 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个数学故事,并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教学分析一、知识梳理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以及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思考的重要基础。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整体感知每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

20、,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在本单元里不细致研究图形的边和角,不用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全单元的内容分两部分编排,先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再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 一是低年级学生一次学习的内容不宜过多,把五种平面图形分两次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二是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先安排这些图形的教学,再以它们为基础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便教利学。二、教材细读1选择合适的方式呈现新知。教学中应作两种不同的处理:由体“剥离”出形 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1、的数学活动线索:找出体观察面想象形画图形给名称找实例。这种过程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这样安排好处有三:能充分利用旧有知识,能体会面与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联系和区别,能得到比较标准的平面图形。在活动中变出新的形 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活动线索:折纸或拼图制造出新图形给名称画图形找实例。这种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样安排的原因有二:有这两种图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的实物不多,学生不易观察到;自己制造出图形来,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能激发探索热情。 教材里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第页第4题在一个正方体上选几个面分别画出正方形,第5题用一个长方体画出不同的长方形,这两个活动能让学生进一步

22、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感知形状。至于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且大小一样,长方体一般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面,都仅是渗透的内容,不是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学时不必十分清楚地揭示这些知识。2加强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材在两次“试一试”里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见到的有关图形。“试一试”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已经提供的素材里识别。如从信封、禁烟标志、手帕等实物图中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从红领巾、交通标志、篱笆等实物图中找三角形和梯形。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素材,信封的形状是长方形、信封上写邮政编码的格子是正方形;篱笆上可找到许多位置不同、大小不等的平行四边形第二层次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在哪里

23、见过这些图形。寻找图形的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这些图形,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层次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区分“面”和“体”,如桌面是长方形的,不能说成桌子是长方形的。3、教学时注意三点:准备好操作材料,让学生充分活动,体验感受。要循序组织活动。虽然都是操作活动,但也有难易之分,教材按由易到难,前为后用的原则安排操作的顺序。例如先在钉子板上围,再在方格纸上画,围能使学生看到图形的顶点在哪里,画时就好在方格纸上确定图形的顶点。再如P22第3题用正方形对折两次,其中一次是沿对角线折,第4题就安排学生用长方形纸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要沿

24、对角线折,后者操作的难度比前者大得多,在受到前者的启发后进行。不要拔高教学要求。不要求讲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不要讲图形的边角特征,只要直观认识图形,即看到图形或属于这种图形的实物的面能说出图形名称;能从各种图形中识别出某种图形(P18、P22);提到这些图形的名称,能想象出它们的形状,并能用适当方式(举实例,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等)表示出来。三、练习说明及困难分析 在“想想做做”和练习四里有层次地安排了许多操作活动: 先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再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然后是涂颜色将图形按形状分类,最后是图形的简单变换。 (1) 分析围图形和画图形的过程,一般是: 提取记忆中有关图形的表象(想一想

25、要围或画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动手围或画(把头脑里想的形状表达出来)验证图形(观察围或画成的图形是否符合要求)。在操作时,这三步是连贯且融合在一起的。围成或画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比较容易,教学时要重视验证图形这个环节,联系已有的表象看一看“做”出的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学生围成或画出平行四边形有一定难度,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更需要通过验证这个环节,多次“否定修正”直至成功。图形的表象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加强。(2) 在涂颜色将图形分类的练习中,重点解决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的识别。有的同学对正着摆放的图形能很好的判断,但对斜着摆放的就有困难,对各种位置摆放的图形作出正确的判断,能使图形的表

26、象更稳定。 (3) 通过折、拼等手段变化图形,能进一步加强图形的表象,沟通各种图形的联系,渗透事物运动变化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如:什么是“对折”,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尝试。“还有不同的拼法吗?”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和交流。四、典型案例分析一、 游戏中梳理回顾1小朋友,你们喜欢搭积木吗?今天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先请每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搭什么。学生小组内商量后,教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搭边注意观察这些积木的形状,有哪些我们是认识的?2在学生活动后,指定几个学生拿出已经认识的积木,介绍它们的形状,相机也让其他学生找一找相同形状的积木。

27、评析: 一个简单的搭积木游戏,既让学生尝试并体验了本节课运用最多的学习形式合作,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平常的游戏中也蕴含着数学知识,从而为后继的学习活动既作了情感上的铺垫,又作了认知上的准备。二、 探索中合作感知1引导认识长方形。(1) 看一看、摸一摸。讲述介绍: (教师依次指长方体的几个面)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这是长方体的另一个面,这也是长方体的一个面,长方体上有好几个面。布置操作: 请你任意选择一个面,正对着自己,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再用手摸一摸。(2) 画一画。动一动脑筋,你能把这个面的样子在纸上画下来吗?想一想该怎么画呢?让我们来动手试一试吧。(3) 比一比。请小朋友把你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

28、里交流,互相看一看得到了什么样的图形。教师借助实物投影仪进一步展示学生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有的是这样的,有的是这样的(4) 揭示名称。想像: 让我们闭上眼睛把刚才看见的图形再想一想。指出: 像这样的图形虽然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横着,有的竖着,但我们都把它们叫做长方形。(5) 找一找。手中的长方体上还有哪些面的形状也是长方形的?找到后看一看、摸一摸。评析: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体验的深刻性。这一层次的教学就是试图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找一找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对长方形的直观认识体验。同时在揭示概念时,通过对学生自己画出的各种各样的长方形比较

29、,也巧妙地丰富了概念的外延,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2自主认识正方形。(1) 谈话启发方法。刚才我们用了“先看一看长方体一个面的形状,再摸一摸,然后把它画下来”的方法认识了长方形,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体的面又是什么形状的呢?请小朋友每人拿起一个正方体,用刚才认识长方形的方法去认识正方体每个面的形状。(2)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3) 交流后概括。让学生将画下来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再选择一部分学生画出的正方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提问: 咱们画下来的这种图形叫做什么呢?概括: 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 再看一看正方体的其他面是什么形状的?评析: 引导学生把认识长方形的方法

30、迁移到正方形的认识过程中来,学生凭借操作活动的直接感知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能主动地认识正方形,同时也在体验着认识的方法。 放手认识圆。() 引导回顾方法。刚才我们从长方体上认识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认识了正方形,那从圆柱上又能认识什么图形呢?请小朋友拿出一个圆柱来,找到圆柱的这个面(底面)。想想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其中一个面的形状。() 学生活动,教师注意观察指导。() 集体交流。 交流方法: 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面的形状的。 交流图形: 互相看一看画出的图形。 揭示概念: 我们画的这种图形又叫做什么呢?(圆)() 找一找圆柱上还有哪个面也是圆,指

31、给同桌看一看。评析: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地、主动积极地运用刚才认识图形的方法去认识圆,同时也考察了学生自觉运用已有的方法来认识新图形的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让学生对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 初步辨析。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你能分别说出下面这些图形的名称吗?(出示以上三种图形混杂的多个图形让学生辨认)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平面图中找学过的图形。其实今天我们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瞧,这是小红家的客厅(出示小红家客厅图),里面就有许多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比如凳子的面是长方形的。谁也来这样找一找,说一说?() 在自己身边找学过的图形。在我们的身边

32、、周围有这样的图形吗?谁发现了?请你指一指、说一说。() 回忆生活中见到的所学图形。这样的图形生活中也有,谁来说一说你在哪里见过今天所学的这几种图形?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朋友课后可以继续去找一找。评析: 引导学生到生活环境中去寻找相应的图形,加强了几何形体与生活的联系,适时地拓展了概念的外延。三、 操作中体验深化 围图形。() 围长方形、正方形。 激趣谈话: 小朋友,想不想亲手来做一个咱们今天学到的图形呢? 介绍钉子板: 这块板叫做钉子板,上面的钉子横着的、竖着的,都排得整整齐齐。 活动说明: 请你们利用钉子板和橡皮筋,两个小朋友合作很快地围出一个今天学过的图形来。 学生活动,教师观

33、察并注意指导。 交流反馈: 把你围出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 改图形。 提出要求: 你们有的围了长方形,有的围了正方形,如果你围的是长方形,你能把刚才围的长方形改成正方形吗?如果你围的是正方形,你能把正方形改成长方形吗?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交流反馈: 把你改的图形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改的。请组内的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有没有改对。() 探究为什么用钉子板不能围圆。 谈话激疑: 刚才老师让大家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图形,你们围的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今天还学了哪个图形?如果要你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圆来,你觉得可能吗?我们也来动手试一试。 交流反馈: 谁来说说围了以后觉得怎么样? 小结:

34、 在钉子板上可以围出长方形、正方形,但围不出圆来。 画图形。() 活动说明: 刚才我们是动手围图形,下面我们再来动手画图形。这是一张方格纸,想一想利用上面这一条条横线和竖线可以画出今天学的什么图形呢?为了画得规范、漂亮,我们要请尺子来帮忙,下面就请你们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活动,教师观察并注意指导。() 交流评价: 完成的小朋友请同桌评一评,说说画得怎么样。评析: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的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初步感受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不同,并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四、 总结延伸总结: 小朋友,今天课上我们进行了

35、很多的数学活动,你学得开心吗?在这些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延伸: 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还真不少。的确,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聪明,特别会解决问题。老师这儿还有个问题,你愿意解决吗?刚才我们用手中的长方体上的这一个面画出了一个长方形(演示),那用这个面(演示)也能画出一个长方形,用这个面(演示)还能画出一个长方形,想一想用长方体上的这些面,能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呢?(根据课上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完成或者课外探究)评析: 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学了什么;让学生在总结中交流,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启发,共同完善。另外,设计的一道开放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诱导他们把探索活动从课上延

36、伸到课外,通过活动发散学生的思维。【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知识体系】本单元认识100以内的数,是在认识了20以内的各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是今后学习更大的数的基础。分两大段七小段安排: 1认数: 认识几十和一百(P2426); 整十数的加、减口算(P2728); 认识几十几(P2931); 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P3234)。 2数的大小比较: 100以内数的顺序(P3536); 比较数的大小(P3738);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日常用语表示两数的相差状况(P3941)。另外还安排了单元复习(P4243)和实践活动“我们认识的数”(P4445)。在认识整十数这部分教学计数单位与数位,整

37、十数与一百的意义;在认识非整十数这部分教学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整理100以内的数教学完成百数表,巩固认、读、写数的知识技能,发现有趣的规律;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概念,发展数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数的组成。教学难点:几十九添一后是多少 ;数位概念的形成。 【思想方法与教学建议】 1借助直观认识计数单位和两位数的数值,初步感受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1)要突破几十九添一后是多少这一难点 。(2)要重视数的组成的教学。 学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要经过“形象抽象”的过程。实物表示的数比较直观,数字组成的数比较抽象。在认数时,实物图

38、形、小棒能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进而逐渐形成数的概念。计数器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1个十,百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1个百,比实物表示的数抽象,又比数字表示的数形象,在形成数概念的过程中有特定的作用。(1) 认识整十数和一百的教学编排了数数和表示数两道例题。在数数的例题里,通过数小棒的捆数继续体会“十”,初步认识“百”。先从3捆是三十根、6捆是六十根直观形象地感知几捆就是几十根。再看着小棒图十根十根地从十数到一百,进一步体会几个十就是几十,接受“10个十是一百”。在表示数的例题里,把用计数器的算珠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结合起来,教学数位及顺序,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这种结合,有利于数概念的形成,能提高教学效率

39、。这道例题首先在计数器上确定百位(认识1120已确定过个位和十位),描述三个数位的位置顺序。然后把十位上的1颗算珠表示十扩展到几颗算珠表示几十,以及百位上1颗算珠表示一百。拨珠与写数的过程都体现了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思想。“想想做做”紧扣数的意义进行设计。第题数珠子、方块和彩球的个数能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几个十是几十。第5题的填空能让学生形成整十数和一百的数概念。(2) 认识非整十数的教学也编排了两道例题,仍然遵循先建立表象,再形成概念的规律。第页例题和“想一想”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通过摆二十三根小棒和看出三十四根、三十九根小棒,体会几捆和几根小棒合成几十几根;二是三十九根小棒添上一根是四十根,形象

40、展示这两个数的相邻关系,渗透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的道理;三是一个一个地从四十数到一百,初步体会数的顺序。这三个内容中,第一个内容是基础,要利用教、学具或联系图示让学生理解2捆和3根是二十三根,并向三十四根、三十九根以及更多的根数逐渐扩展。第二个内容是难点,要抓住10根小棒可以捆成一捆,实现3捆10根向4捆的转化,从中抽象出三十九添上一是四十。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想想做做”第6题呈现29个木块添上1个的情境,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理解29添上1是30的道理。教学时还可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明白四十九、五十九九十九添上1分别是几。经过前两个内容的教学,学生应该能从四十数到一百。每数到几十九的时候,

41、要提醒他们想一想下面的数是几。第3页例题把非整十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融合在一起教学,设计了三个步骤: 首先是看计数器上的算珠说出它表示的数;然后对照计数器写出数24、34和43;最后读读写出的数,填方框体会各个数的组成。教材精心选择34与43,给学生留出了比较的空间。通过比较这两个数的组成和读、写,深刻地体会非整十数的意义。2把认数教学和相应的口算结合起来,促进对数的理解。 教材在初步认识整十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在初步教学非整十的两位数后,紧接着安排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口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运用对数的认识积极探索算法,并使教学口算的过程成为进一步认识数的过程。(1)

42、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提倡算法多样化,使学生理解算理。以教学30为例,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不要求全体学生使用同一种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把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迁移到整十数减整十数中去。如果学生能从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类推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则是很好的,教材在“想想做做”第2题中也有这样的引导,但教学中不要规定学生一定按这样的思路去想。 (2) 几十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P32)要注意两点: 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引升到以两位数的组成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 要注意结合具体例题教学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利用百数表的整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在学生初步认识两位数后,教材及时对两位数进

43、行整理,并以百数表的形式呈现以内的各个数。 百数表中给学生留了许多空格,先让学生研究表中数的排列顺序并把空格填满。然后在表中横着选几行数、竖着选几排数读一读、比一比,从中发现一些规律。在空格里填数,整理了数的顺序,练习了数的读写。探索百数表里的规律,比较同一行或同一排里数的相同与不同,能加强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试一试”让学生在百数表上做框数游戏,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课前准备的框到百数表中每次框出几个数,分纵、横方向研究框内的几个数间的联系,再现了前面发现的规律;第二步是猜数,即根据框里一个已知的数猜出其他几个数,并到百数表里去验证猜得是不是正确。学生进行框数游戏时,会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读

44、数与分析数的组成上,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的含义是十分有益的。要注意的是,框数游戏是在特定的百数表里进行的,离开了百数表或改变百数表的结构,框数游戏就没有意义了。因此,“试一试”不要作为考查的试题。4比较数的大小,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比较两个数量多少的实际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方法和经验。例题在比较46和38的大小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比较,并在交流中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 教材倡导学生把估计与比较数的大小结合起来。46是四十几、38是三十几,这里面有估计的成分。四十几比三十几大,是联系生活经验作出的思考。“想想做做”第1题也是为此而设计的。

45、学生在比较数的大小时,都有自己的思考,而且各人的思考不会完全相同。教材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比较,不强求全体学生用相同的思考方法。教材中不总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其目的也是鼓励比较方法多样化。 例题先让学生比较十位上不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然后在“试一试”中比较十位上相同的两个两位数的大小和比较100与两位数的大小,既包括了比较两位数大小的各种情况,又体现了由易到难,逐渐完善比较方法的意图。“想想做做”第26题逐步提高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力。第2题结合计数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直观形象;第3题抽象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方法;第4、5题比较三个数的大小;第6题是开放题,而且是逆向思考。

46、5联系实际,感受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生活中经常有比较数的大小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时除了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还要结合具体情境用适宜的语言表达。教材引导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1)联系现实生活认数、读数。 P26 P30 P36 P42 P44(2)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练习五个五个地数数。 P41 P30 P42 (3)安排估计和猜数的内容。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判断一个数接近哪个整十数。P37 P41 P42 组织猜数游戏。 P26 P43 估计物品的数量。 P45 6注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数感的培养。 教材第44页我们认识的数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学过的数,设计了“说一说”“猜一猜”和“数一数”三个栏目。“说一说”中先让学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体会数能清楚地描述和表达生活里的事物和现象。如“我班有42名同学”和“我班有同学”两句话表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再让学生知道年龄都是用数表示的,引导他们关心家里每个人的年龄,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猜一猜”先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苏教版(2024) > 一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DOC 41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