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探讨潘黄实验学校 刘坤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对部分师生的访谈,对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了较深认识,在此的认识上提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师生互动策略。一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问答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答形式占师生互动形式的绝大部分。而在师生问答过程中又以教师的提问为主。课堂提问具有刺激学生积极思考,鼓舞学生追根溯源的作用。美国教育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观察达到预期目标的控制手段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问”是老师们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到师生互动的质量。因此探讨教师提问的策略,也
2、就差不多探讨了师生问答互动的策略。针对目前师生问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个提问策略:问题设计策略、控制策略和评估策略。(1)问题设计策略问题设计策略指提问阶段教师选择恰当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有针对地将要进行的课堂提问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问题,确定提问的目的,选择提问的内容,尽量使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内容丰富,尽可能避免所有的提问只需一个“是”或者“不是”就可以回答。在问题设计阶段,常用的策略有:简化。教师提问应运用学生所熟悉的词汇,语言简单、清楚,容易理解。调节。提与学生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相符的问题。启发思维。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扩充知识,而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
3、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性问题不可太多,要尽可能地提问启发思维的问题,即推理性、开放性、发散性或参考性问题。提挑战性问题。问题应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水平都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这类挑战性问题的正确回答,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继续性问题。当学生的回答不得当、不完整时,教师应继续提问,通过暗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答复;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教师也应在其回答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问,使问题步步深入,激发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这样,学生不但能从老师那儿得到更多的输入,也能加大自己
4、的输出量,从而更有助于学习。(2)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指在提问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提问方式的策略。排序。提问的问题应按由易到难,由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顺序排列,体现出层次性。问后提名。提名的方式应是先问问题,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提名,不能先提名,再问问题,因为这样,没提到名的同学有可能不再积极思考。课堂上能主动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为少数,教师随意点名回答问题得到了一半以上同学的认可,他们表示随意点名能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但这种随便点名并不是学生眼中的随意,而是让学生在无法防备中而要有所准备,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水
5、平、性格特点、现场表现、机会分配概率有的放矢,恰当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都能有机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问不主动的学生。有的学生比较腼腆,有的学生容易走神,有的则可能做小动作。有针对性地提问可给腼腆的同学机会,唤回走神的同学的注意力,制止扰乱课堂的同学,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提高参与互动的范围。应有的参与是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参与“表达性”活动中,学习才能提高,所以提问不主动的学生,是促进学生参与的一种方法,也是师生互动过程中平等的体现。诱导。当被提问者不能回答出问题时,大部分同学希望教师能够给一点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希望教师马上将机会转给其他同学。因此,教
6、师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问题,将他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分成几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小问题,并给予提示,帮助被提问者找到问题的答案。但是经过教师的反复提示、诱导,学生能不能回答,可将问题转向下一个学生。增加等待时间。一般教师发问后,应给学生留适当的时间,组织自己的答案。学生最不满意的就是停留13 秒后就开始点名,而这正是大多数教师的一贯做法。然而,从实际效果看,学生在被要求立即回答时,由于紧张、准备不充分的缘故,通常会答不出或答错。这样更多的时间可能会浪费在给学生的提示或纠错上。79 秒的等待时间最受学生欢迎,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思考后,他们答对的概率将大大提高,答案也会显得比较完整。提问面向全体
7、学生。提问时,教师应面对所有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在面对自己说话,从而集中精力于课堂活动之中。面向全体学生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变换。变换指教师在提问时,应经常变化提问的方式,提名的顺序,问题的种类,给学生以新鲜感,并造成适当水平的焦虑,使全体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保持高度注意力。(3)评估策略。提问是过程,评价是方法,学生回答问题后要适时评价,评价中既要有对答案正确与否的判定,又要能指出其原因,更要体现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和积极性的肯定,要富有激励性。在课堂
8、教学中,我们倡导延迟评价方式,主张教师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回答成功的快乐。如果回答中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要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能讽刺挖苦。对平时回答问题不够主动的学生,要多给一些机会,多鼓励,多锻炼。即使回答是一无所知,也要让其体面地坐下,借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思维的积极性。二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策略国外教育界有人曾说:“这许多年来,我们一直失败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们安静地坐在桌子旁,而不让他们合作做一件事情。”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
9、起生活。”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是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成为目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以小组合作交流为形式的师生互动,客观上存在着低效的现象。笔者通过观察研究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准备期-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在日常的课堂中,同桌双人合作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合作也简便易行,但这只是一种最小范围的、随机的合作,也有的按座位将前后两排4 人或6 人自然组成一个学习
10、小组,这样便扩大了合作交流的范围,增加了信息量,也能培养学生适应合作的能力,但这种合作小组人员组成的随意性太强,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一定要注意小组组合的科学性。A合理安排小组人数小组人数一般以 2 人配对或4 人相邻合作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取得经验之后再深化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每个学生才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发展。B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
11、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竟争的宽松环境。C及时进行组间调整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
12、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了解更多的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D明确组内成员分工我们经常会看到,当老师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人人都兴趣高涨,其实仔细一看,有人滔滔不绝,有说有笑,却也有人呆若木鸡,也无一人动笔墨,到全班汇报时,有不少组不知所云。究其原因,这样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纯属走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组内成员没有明确在学习时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所以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
13、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2) 合作期-善于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于小组内学习。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兼顾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模糊的问题或者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能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一节课中小组活动的次数不宜多,时间也不宜太长
14、,不能让有效的学习时间流于走形式,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3)完善期-评价要全面而有激励性。评价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导向。一定要全面而有激励性。首先是过程评价。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地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其次是学习结果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要体现个人的智慧,更要体现团
15、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最后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三、有效的师生互动并不是什么深奥的理论,它是将理解透彻的原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动态生成的。正因为是动态生成的,也就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思考。1互动中的优化问题在教学中,当学生真正互动起来的时候,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有很多的。这些方法和想法是共享了,但部分困难学生可能
16、掌握不了,甚至觉得更乱了。怎么办?这就有一个优化问题,就像玻利亚的解题表一样,是不是有一个基本规范呢?因此生成的新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优化学生在互动中产生的“研究成果”呢?值得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进一步探讨。2多层次互动问题教学互动也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需要教师之间经常进行交流探讨(即师师互动),比如,以教学互动为主题的课例分析、专题研究等。我相信这种互动一定会使教师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产生更有效的互动。3互动中的方法问题互动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方法。从理念的角度说,它倡导平等、交往、互利和共同发展,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从方法的角度说,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太多的“独白”和单一,走向交流和多元,使知识在互动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教学互动也是很微妙的教学艺术,要想更上一层次,把握互动的艺术规律,还需要请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使新课程的教学互动更科学、更有效。另外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师生互动的模式方法也会不断完善和改变,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全员参与、平等信任、互尊互爱、自由沟通、情知相融、共同活动”是我们新课程所要求的互动的理想境界。愿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能在新课改中进一步领悟“互动”的理念,更深一层探索和把握“互动”的方式、方法和模式,早日达到理想的互动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