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1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 2、体会构思的巧妙 , 生动真切 。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 教学重点 】 1、 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 教学难点 】 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 【 教学方法 】 自主 学习 、合作探究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 , 闲居信州上饶 , 离博山不远 , 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 稼轩
2、书屋” , 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 , 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 辛弃疾这次落职 , 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 : “辛稼轩?负管 ( 仲 ) 乐 ( 毅 ) 之才 , 不能尽展其用 ,一腔忠愤 , 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 , 抑郁无聊之气 , 一寄其词。”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能无怨乎 ? 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 喜欢登上高楼 , 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 却说好一个凉爽的 秋天啊! 三、探究词文含义: 1、
3、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 结合“强”字分析 ) 提示: 少年时涉世未深 , 即使登楼 , 要愁也愁不出来 , 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 , 是做作之愁 ,是闲愁。 新解 :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 , 从辛弃疾的生平看 , 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 , 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 , 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 , 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 , 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 , 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 , 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 。 这时的愁 , 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 , 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 , 是昂扬而充 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 , 是不恰当的。 2、 而今的愁是
4、怎样的一种愁 ?( 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 , 欲说还休”来解答 ) 提示: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 , 倍受打击 , 以致年华虚度 、 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 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 提示: 少年时登楼 , 是为了登高望远 , 抒 发 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 , 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 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 ? 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 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 , 他处处受猜忌 , 所以有愁不敢说。 更主要的原因是 , 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 , 鬓发苍苍 、 功业无成 , 而又没有知音 , 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
5、 , 跟谁诉说 ? 说了又有什么用 ? 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 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 , 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2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 , 意 即 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表明作者 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 , 化浓为淡 , 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 , 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 , 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这句话 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 愁 的沉重。 6、 少
6、年和老年 , 哪个是主 ? 哪个是宾 ? 少年为宾 , 老年为主 。 少年之愁 , 是可说之愁 , 是激昂之愁 ; 老年之愁 , 是无言之愁 , 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 、 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 , 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7、“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而今 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 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四、重读诗文, 总结 本词。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登高望远不知愁苦。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
7、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虽然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却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 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
8、,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 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却“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出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9、。”)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 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体现了辛词“变温婉,成悲凉”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愁滋味”的对比, 突出渲染一个“愁”字 ,以此作
10、为贯穿全词的线索 , 感情直率而委婉 , 高度概 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 表现了词人 遭受 排挤 、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 五、 作业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 “愁” 为线索,运用 对比 和 反复 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 的报国之 愁 。 2、 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明确 :“少年之愁”指的是 为 作新词而无愁找愁,无病呻吟,乃普通文人的通病。“而今之愁”却决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 3、 对比是这首词 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明确 :第一组 , “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 , “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 第三组 , “不识”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教案 3 与“识尽”对比。 附:板书设计 上片:少年 不识愁滋味 过度:爱上层楼 对比、反衬 下片:如今 识尽愁 滋味 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课件、素材、试题、教学计划 等欢迎到 163 文库下载全套 资料!】 相关 课文朗读 mp3,课文视频 等,请到对应栏目中的“素材”中下载。 或者 到 百度 搜索“ 163 文库 ”,到网站下载! 或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