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意。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4学习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2、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 70 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 他,就是鲁迅 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板书课题 ),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 1934年 9月 25日。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1934年 8月 27日大公报社评孔
3、子诞辰纪念哀叹: “ 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 53岁寿辰时,写下了 这篇著名的杂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补充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2默读课文,初步理清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圈点批注。 (1)字词积累。 A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注音。 慨 叹
4、(ki) 玄 虚 (xun) 脊 梁 (j) 前 仆 后继 (p) 省 悟 (xng) 倘 若 (tng) 诬蔑 (w mi) 搽 (ch) 诓 骗 (kung) B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麻醉: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舍身: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表示虔诚 ,后来泛指为祖国或为他人而牺牲自己。 省悟:在认识上由模糊到清楚,由错误到正确。 为民请命:替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 诓骗:说谎话骗人。诓,哄骗。 (2)交流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 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研讨,教师
5、点拨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因为信 “ 地 ” 、信 “ 物 ” 、信 “ 国联 ” ,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 “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四、自读课文,拟列提纲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楚。重读本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过渡句子、段落,迅速筛选信息,分清论点和论据,弄清段落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导学生用列提纲的方法,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五、探究本文的驳论特 点 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有关 “ 中国人 ” 的含义,弄清作者批驳论证的高超技术和敏锐的思维,领略鲁
6、迅杂文 的论证精妙。 1 辨析文中 “ 中国人 ” 的含义,谈谈 “ 状元宰相 ”“ 地底下 ” 指的是什么。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设计。明确这些 “ 中国人 ” 的范畴,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论证过程。 讨论交流,明确: “ 中国人 ” 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 状元宰相 ” 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 地底下 ” 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 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本 文的驳论特点。 问题设计: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吗?如果是,那又是怎样批驳对方的? 引
7、导学生领略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点拨交流,明确: 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 “ 真 ” 的,但推不出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 的结论。只能得出:信 “ 地 ” 、信 “ 物 ” 、信 “ 国联 ” ,这分明是 “ 他信力 ” ,而不是 “ 自信力 ” 。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作者接着论述 “ 玄虚之至 ” 的求神拜佛, 只能说明 “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 自欺力 ” 。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接着,作者在驳倒
8、了论敌 的论点后,指出 “ 自欺 ” 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 “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第 2课时 一、揣摩精彩语言,品 味作者深意 本文 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1 潜心涵泳,细品深味。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9、。 问题设计:找出你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先朗读品味,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交流,点拨品析,举例:在文章开头, “ 总自夸着 地大物博 ”“ 只希望着国联 ”“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 ,充满着嘲讽意味。 “ 总 ” ,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 只 ” ,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 “ 一味 ” ,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 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巧妙修辞,增强说理。 引导学生领略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探究交流明确: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师明确:仿拟。仿
10、照 “ 自信力 ” ,造出 “ 他信力 ”“ 自欺力 ” ,显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3文中加点的文字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语言批驳的针对性。 明确: “ 求神拜佛 ” 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 “ 求神拜佛 ” 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二、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民族自信心 引领学生感受鲁迅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
11、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生自由 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引导学生认识运用今天中国发展的事实,增补本文的论证,从现实意义上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 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 (即按揭示对方错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作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 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 理解了鲁迅关于 “ 中国人自信力 ” 的阐述, “ 中 国的脊梁 ” 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温馨提示: - 【部编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课件、素材、试题、教学计划 等欢迎到 163文库下载 全套 资料!】 相关 课文朗读 mp3,课文视频 等,请到对应栏目中的“素材”中下载。 或者 到 百度 搜索“ 163 文库 ”,到网站下载! 或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