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三级课程实施方案篇一: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2013-2014学年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和为依据,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我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我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课程改革工作,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工作目标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
2、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三、工作措施 (1)、 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学、交流、测评”,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
3、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乱占用学生课余时间,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 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5) .实行课程功能的转变,构建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实施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增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积极开
4、发课程资源,探索地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构建地方和学校课程体系,不断丰富与完善课程结构。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为明确课程阶段,通过例会、教研等多种形式,明确国家课程就是我们所加的大多数课本,地方课程现阶段就是我们所学的、,校本课程就是我校编写的象棋样本。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学校的领导小组分别采取听课,业务检查等手段查看三级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对不开设全课程的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其开齐开全课程,保证国家、学校、地方三级课程顺利实施和有效利用。并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纠正问题,促进各级课程的合理利用。 第三阶段各级课程发展阶段阶段,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分别是由国家与地方开设和实施的我校难以
5、进行变革和发展补充,唯一能做的就是开齐开全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由我校自主研发的,我们会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校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和发展,摒弃不符合时代和学生需要的,吸收学生需要和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知识,不断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第四阶段为总结阶段,在对各级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的进行阶段性总结,总结当前阶段工作中的成功地方和失败的地方,好的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失败的地方我们要分析问题根源,不断改进,为接下来的工作铺平道路。篇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
6、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
7、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
8、、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成果展示);校本课程包括:校本教材、安全法制、课信息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
9、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5、活动课程安排为,每周二、周五下午。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7、我校地方课程课时安排为,每周一二年级2课时,三四年级3课时,五六年级4课时,占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的%。设置普通话、实践与创新、道德与法制等,使用相应的教材。 8、校本课程结构设置 (1)学校篇:通过开设学校篇课程,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过程,增加学生知校、爱校、兴校的责任心。 (2)家乡篇:让学生了解近些年来家乡的巨大变化,了解一些家乡生产生活结构。 (3)低年级识字:加增学生识字兴趣,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学习生字的方
10、法。 (4)英语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5)普通话训练:目的是提高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起他们对说好普通的渴望,加大语文课堂的补充和课外延伸。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教研组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
11、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篇三:小学2015-2016学年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20152016学年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的精
12、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组织和调动全校教育工作者,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全新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 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体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
13、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收缩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成分,在课程
14、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旨在适应学生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
15、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工作目标 (1) 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双导”教学法,即“导思”和“导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2)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施电化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积累经验。 (3)强
16、化个性教育,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补课,不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下,做到减负担不减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4)探索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标准与方法,建立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科学评价体系。 五、三级课程设置表 1、教学时间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13周。各学年39周教学时间安排: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每周教学天数为5天。周课时数12年级为26杰,36年级为30节,每课时时间16年级为40分钟。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
17、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 2.制度保障: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附课程表: 小学课程设置安排表 注:综合实践课开设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新学习每周各一节。 地方课程开设: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 国防教育 民族常识等。 校本课程开设:乡土教育。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