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 语文 五年级 上册两课时1 白鹭一树梨花落晚风。惊飞远映碧山去,群捕鱼儿溪影中。雪衣雪发青玉嘴,第一课时1 白鹭白鹭1 白鹭简 介郭沫若(1892一1978),原名郭开贞,文学家、历史学家。1 白鹭自读课文认准生字1 白鹭嗜好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清澄形容词,指水清明澄澈。小词典铿锵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1 白鹭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3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阅读课文211 白鹭45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
2、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阅读课文白鹭67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阅读课文1 白鹭8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阅读课文9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10 不,歌未免太铿锵了。11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
3、文诗。1 白鹭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颜色、身段、觅食、栖息、飞行。1 白鹭课文分段理清层次1 白鹭整体把握(1 1)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2525)写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写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大小都很适宜,十分精巧。1 白鹭整体把握(610610)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时充满韵味,给人们以美的享受。(1111)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1 白鹭鹭l嫌xin 读准字音,记清发音我会读1 白鹭黛 嵌 匣 读准字音,记清发音我会读嗜 1
4、白鹭素素 宜宜 鹤鹤 嫌嫌 朱朱 嵌嵌框框 匣匣 哨哨 恩恩 韵韵s y h xin zh qinkung xi sho n yn 1 白鹭写宜鹤我会写1 白鹭嫌朱嵌我会写1 白鹭我会写1 白鹭作 业书写生字并组词1 白鹭 第一单元 1 白鹭第二课时1 白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白鹭。1 白鹭赏析15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1 白鹭开篇 白鹭白鹭这种常见的鸟,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却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却是是一首一首“精巧的诗精巧的诗”。1 白鹭整体把握在你的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在你的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练形象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意境。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5、1 白鹭回答 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1 白鹭白鹭 第2自然段:概括写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第3自然段: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阅读课文 第5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1 白鹭 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10自然段的朗读,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1 白鹭请说说你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觅食,栖息,低飞。阅读课文1 白鹭 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
6、句,并写出你的感受。1 白鹭 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白鹭觅食1 白鹭 文中不说白鹭捕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阅读课文拟人1 白鹭 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白鹭栖息1 白鹭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阅读课文 郭沫若郭沫若的这一的这一疑问,真疑问,真能引起读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画面画面啊!用心啊!用心读一读一遍,读出遍,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受吧!吧!1 白鹭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白鹭低飞1 白鹭 请大家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阅读课文白鹭生活白鹭生活1 白鹭 此时此刻,你们觉得白鹭美吗?它还有不足吗?阅读课文 白露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1 白鹭 让我们伴着音乐,细细品读,感悟字里行间饱含着的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赏读全文1 白鹭作 业 1.背诵全文。2.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3.阅读类似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1 白鹭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