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语文学历案课题主题与课时伯牙鼓琴备课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22 文言文两则(1课时)一、课标要求订正栏1.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二、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生字、词语测读等,能正确认读、书写“哉、巍、弦”3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理解“志、太山、善哉、若、少选、汤汤”等词的意思,提升自主识字学
2、词能力。2通过疏通字词、画出停顿、读出重音等方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背诵伯牙鼓琴,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 通过借助注释、资料、联系上下文及已有的文言基础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懂“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等句子的意思,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4. 通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音乐之美,感悟“知音”的深情,感受艺术魅力。三、评价任务1. 学习任务一中的 1 和 2;学习任务二中的 2(检测目标 1)2. 学习任务一中的 3;学习任务二中的 4(检测目标 2)3. 学习任务二中的 3
3、(检测目标 3)4. 学习任务三和学习任务四(检测目标 4)四、资源与建议1. 伯牙鼓琴是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主题下的开篇之作。83 个字的古文展现了伯牙、子期心心相印,志念相投的高洁情怀和真挚情意,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知音”经典。知音者,知志也。伯牙以琴声写志,子期以诗度志。子期的回应,妙就妙在“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的诗性应答,以此来隐喻伯牙的高远志向和宏大怀抱。文言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 学生要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琴声之中的意蕴,充分感受经典的魅力。2. 学习这篇古文,既要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又要兼顾古文的特征及课后习题的要求,进行综合
4、考虑。3. 伯牙鼓琴结构严谨,句子间联系紧密,关系巧妙。第一句是全文的总起句,一“鼓”一“听”,简洁表明伯牙和子琴的关系。第二句、第三句是顺承,具体表现伯牙的“善鼓琴”和子期的“善听”。最后一句以“钟子期死”作为转折,“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为尾。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起承转合, 生动起伏,从知人、知心到最后到知音,由浅入深,渐进痛心, 读来令人沉醉其间,荡气回肠。五、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 朗读课文至少三遍,注意读准字音,尝试读准停顿,读通句子。2. 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重点字词句:“志、太山、善哉、若、少选、汤汤”3. 思考课后的问题,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将想法批注在书上。课
5、中学习学习任务一:读准字音,读出韵味。(指向目标 1 和 2)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检测目标 1)2.检查朗读情况,重点检查是否能做到字音正确。(检测目标 1)(1) 重点指导多音字“少”“为”要据义定音。(2) 在交流中指导“哉”的笔顺。3.读出节奏和韵味(检测目标 2)(1) 古文需要根据表达的意思正确断句,但读时需“声断气连”。请同学们试着用“/”标出停顿,在读中体验古文内在的逻辑停顿,在读中感受古文的节奏与意蕴。重点指导:语气词“乎、也、矣”,根据情感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2) 聚焦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6、”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学习任务二:疏通字词,了解大意。(指向目标 3)1. 联系旧知,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资料、联系上下文,都是理解文言文常用的方法。2. 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检测目标 1)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一字多义:“善鼓琴”中的“善”指“擅长、善于”;“善哉”中的“善”指“好、棒”。提示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境准确理解、翻译。古今意义不同:
7、“鼓”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善哉”“足”做动作,在行为体验中理解词语:“破琴绝弦” 3.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理解句意。(检测目标 3)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巍巍乎若太山”(1) 在翻译古文时,解词连句是最常用的方法;有时为了翻译过来的句子更通顺,还可以调换词序。(2) 结合生活经验,联想“太山”的画面,能较好地理解“巍巍乎”指巍峨高耸。4.理解表达,背诵全文。(检测目标 2)学习任务三:走进情境,感悟知音情感。(指向目标 4) 1.默读体悟(检测目标 4)(1) 伯牙、子期,一个是晋国大夫、秦仙,另一个只是普通樵夫。为什么这两个人能成为知音呢?(2) 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
8、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那子期会怎样由衷赞叹呢?请同学们想着画面,读出意境。(3) 出示: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时,子期又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 子期又会怎样的赞叹呢?2.想象拓展(检测目标 4)(1) 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交流:轻柔的春风,绵绵的细雨,茫茫的云雾,咆哮的雷电(2)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善听的你会怎样赞叹?学生练习仿说。出示课件: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乎
9、,乎若。”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流水潺潺春雨绵绵 芳草凄凄云雾蒙蒙3.体会情感。(检测目标 4)(1) 伯牙既然能用琴声表现这么多意境,面对子期,却只弹高山、只弹流水,那么这高山、这流水代表什么?交流:琴棋书画四艺,琴以其高雅居首位,古人常常移情于琴, 以琴言志。高山代表着伯牙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流水代表着他江河般博大的胸怀。(2) 如果你是伯牙,却从没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正当倍感孤寂时,恰遇子期,你有何感触,自由表达。(3) 出示补充资料:古书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文:“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情也懂,心也懂,志也懂,这才是知音。(4) 创设情境第二年中秋,当伯牙赶来与子期相会,见
10、到的却是冰冷的墓碑。伤心欲绝的他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5) 小结:伯牙与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还把它当做知音的代名词。学习任务四:补充拓展,感受知音文化(指向目标 4) 1.名句积累(1) 出示:遂摔碎瑶琴凤尾寒,此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知音难觅)(2) 学生分
11、享交流.(检测目标 4)(3) 补充诗句: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选自红楼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二。选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选自增广贤文2.感受文化(检测目标 4)(1)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2) 小结: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一个凄美故事,一段动人乐曲,感动了无数人,千古传颂,源远流长,衍生出博大精深的知音文化,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六、作业与练习1. 完成课清测试的基础练习2. 我国故事中常体积伯牙、钟子期的传说,补充下面的诗句。(1) 钟期一见知,()。(孟浩然)(2) 钟期久已没,()。(李白)(3) 故人舍我归黄壤,()。(王安石)七、学后反思1. 结合这个故事,说说你对“高山流水”这个成语的理解。2. 这个故事留下一段七字佳话是()。伯牙鼓琴八、板书设计看注释看插图猜画面九、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