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3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难点:文言文名句内涵的解读 课堂导入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必修一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知识体系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六、文化的传承与
2、保护 (第14、15课)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地域文化发展(有哪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文化之间如何交流?)传承、保护、共享(如何传承与保护?)多样性多样性交互性交互性传承性传承性 第一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文化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贲卦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
3、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人伦秩序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 文化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属性2中华传统文化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中华优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
4、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值。”习近平习近平20182018年年8 8月月2121日全国宣日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远古时期:中华文化的起源(1)文明摇篮/地域分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2)特点:多元起源华夏核心(二)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1)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
5、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其出土青铜器铭文:“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吴越由蛮夷成为诸侯大国。秦楚由蛮夷而问鼎中原-“向中原看齐”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表现:学派代表思想主张儒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形成: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孟子政治思想(仁政);人性论(人
6、性本善);义利观(重义轻利)荀子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性论(人性本恶);政治思想(礼法并用)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人生态度(逍遥)天人观(天人“不相胜”)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节用节葬尚贤影响:影响: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礼);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
7、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三)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形成1 1秦朝:秦朝: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 2汉代:汉代:汉初黄老汉初黄老无为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发展了新儒学汉武帝独尊儒术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四四)魏晋隋唐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儒佛道交汇融通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东汉末年民间道教兴起;传统文化呈现儒佛道交汇通融景象魏晋玄学盛行性质:对老子庄子周易研究与解说的新道家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
8、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特点:儒、道结合唐朝佛学繁荣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
9、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不足事,亦可知矣。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若不即加禁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四方,非细事也。韩愈谏迎佛骨表韩愈谏迎佛骨表(五)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的繁荣1宋朝理学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2理学组成与比较项目项目程朱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王心学不不同同点点世界本世界本原原“理理”在万物在万物“理理”在在“心心”中中方法论方法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10、”“发明本心发明本心”、“致良知致良知”道德观道德观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为规范主张应以主张应以“内心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地位地位南宋后的南宋后的官方哲学官方哲学理学理学新发展新发展,明中期后明中期后广泛传播广泛传播(但非官方但非官方)哲学范哲学范畴畴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主观唯心主义思想3理学特点吸收佛道思想;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体系化4理学影响:积极:丰富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消极:宣扬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5 5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
11、度繁荣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航海火药用于军事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宋词繁荣书法和绘画的繁荣(六)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1传承:明中以后陆王心学的广泛传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2转折:(1)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代表: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共同观点:共同观点: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致用(2)结果:康雍乾时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七)近代时期中华文化的转型与进步(1)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12、(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推动中华文化的进步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钳制了思想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杰出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地理: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条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13、1)人本表现: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格守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民本思想:政治伦理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3)意义: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1)形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14、,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想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休,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1)(1)表现:表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孟子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治
15、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是儒家学说的精髓精髓。两宋时期:两宋时期:张载: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顾炎武: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 2)意义:)意义: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中国团结统一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和的政治局面和统一多民族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的大家庭。4.推崇天下为公
16、,崇德尚贤(价值观)(1)表现:周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春秋:崇德的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他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战国: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西汉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使用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1)表现:)表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孟子:富
17、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意义:)意义: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境界6.和而不同(处世观)(1)表现: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人们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5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小结小结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 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用中国
18、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为中心。张岱年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中华文化概论1 1、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即人本思想)2 2、民本思想、民本思想3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4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6 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 7、主张和而不同、主张和而不同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敬天保民”“仁”“仁政”“民贵君轻”“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
19、有责”“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为公”“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伦理观伦理观政治观政治观自然观自然观家国观家国观价值观价值观人生观人生观处世观处世观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本土性-起源与发展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连续性-源远流长,延续至今 诸子百家部分代表: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兵家(孙膑兵法孙子兵法 医家(扁鹊)兼收
20、并蓄的敦煌文化兼收并蓄的敦煌文化【当堂巩固】阅读下列材料,概括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
21、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习近平:(2014年9月24日)1源远流长,绵延不断;2儒学为主,和而不同;3与时俱进,不断发展;4经世致用,注重教化。2.历史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发展动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
22、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价值标准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当代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古代:从先秦到明清近代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
23、物和而不同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民族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系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和多民族团结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 B天人合一 C崇德尚贤 D天下为公A(2)桓公六年,楚师入侵随,季梁对随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随侯听取了季梁的话,果然“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庄公二十三年,虢国史嚣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春秋时期当权者的这一认识A反
24、映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破除了君信于神的局面C表明了民众地位的提高D体现了统治者的功利性C(3)战国中晚期,楚威王大破越国,长江下游地区为楚国所有,该地区考古发现的墓葬多有着吴越、楚和中原文化交流影响的特点。这些考古发现()A反映出楚国霸主地位的长期性B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证明了长江文明优于中原文明D说明华夏认同观念得以强化B(4)李贽讲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认为“童心者,心之初也”“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由此可知,李贽这一思想()A继承了知行合一主张B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性情C宣扬了经世致用思想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5
25、)康熙后期,以“御纂”的名义,令臣下汇编朱熹论学精义为朱子全书,又编写了大批体现理学思想的解经、注经著作。为表示对朱熹的尊崇,康熙专门下令将其牌位由祭祀孔庙的历代“先贤”中抬出,列入正殿的孔门弟子“十贤”之后。这些做法()A承续了传统主流文化B推动了主流思想的转型C改变了重视经学局面D改变了官修史书的书写A(6)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A始终把本国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B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D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D材料一 黄帝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史记以黄帝本纪为中国历史的开篇。司马迁还以“万系一宗”来叙说民族关系,认为汉人与诸多民族均是同根同源。历代祭祀黄帝之举,史不绝书。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时,往往自称为黄帝后裔。对黄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7)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帝文化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意义。推动了华夏族的形成;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文明具有多元化和连续性。余干二中吴志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