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选必三选必三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的世界意义。中国人认为何为文化?中国人认为何为文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人文,以以化化成天下。成天下。周易周易贲卦贲卦彖传彖传 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
2、类社会的各种现象,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人文化成”。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大化”。何为优秀文化?第一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读图:分析中华文化的起源的特征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以中原华
3、夏族为核心;以中原华夏族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一、远古时代二、春秋战国:奠基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初步形成;中原中原南蛮南蛮北狄北狄西戎西戎东夷东夷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原各国因经济文化较为先进,自称华夏中原中原南蛮南蛮北狄北狄西西戎戎东东夷夷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初步形成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中山国中山国:由白狄所建立的国家,平山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大谈天命、忠、孝、仁、义、礼、信等,音乐舞蹈艺术既有游牧民族剽悍雄健的传统,又吸收了华夏艺术柔和婉丽的风格楚国、越国楚国、越国:居住在长江流域
4、的土著吸纳了中原文明发展而来,最后接受了周天子的赐封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人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中国”。于是
5、,即使在古代各地的居民原来可能是有不同基因的族群,经过此布局,实际上所谓的“中原”居民,已经是来源复杂的体。“中原”向四周扩散,又不断混合,终于熔铸为一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终于熔铸为一人数众多的文化、经济、政治共同体。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二、春秋战国:奠基2、思想文化源头:百家争鸣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战国时期 “仁仁”: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为政以为政以德德”,“礼礼”:“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乐制度“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百家争鸣背景 u 经济层面经济
6、层面: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发展,小农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士阶层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u 政治层面政治层面: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缺乏强有力的统治权威;各诸侯国为争霸招揽人才。u 思想层面思想层面:私学的兴盛。三、秦汉宋元:发展创新1、秦:推崇法家2、汉:尊崇儒术为什么要独尊儒术?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刘邦、萧何的政策毫无疑问为巩固汉家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不可能长久。因为这种政策无法完成文化统一的任务,不能满足历史发展(大一统封建帝国内在扩张)的需求。历史在这里没有为自己找到新的出口。三、秦汉宋元:发展创新“春秋大一统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
7、集权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加强君权的需要“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的道德标准有利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儒家儒家思想成为思想成为两千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主流。董仲舒的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内容有哪些?思想体系内容有哪些?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他的建议?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他的建议?1、秦:推崇法家2、汉:尊崇儒术三、秦汉宋元:发展创新1、秦:推崇法家2、汉:尊崇儒术孔子、孟子、董仲舒对于伦理的要求有何变化?孔子、孟子、董仲舒对于伦理的要求有何变化?论语颜渊:孔子
8、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董仲舒:“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三、秦汉宋元:发展创新3、魏晋:(1)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儒、佛、道交汇融通;材料: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卜宪群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三、秦汉宋元:发展创新3、魏晋:(1)佛道
9、盛行,儒学受到挑战,儒、佛、道交汇融通;(2)玄学盛行:儒、道结合 思想上: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虎溪三笑图僧:慧远 儒:陶渊明 道:陆修静三、秦汉宋元:发展创新4、隋唐(1)唐奉行三教并行(尊道、礼佛、崇儒),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三、秦汉宋元:发展创新(1)宋:儒学吸收佛、道思想,理学形成内容内容:“理理”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本源;强调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提倡“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评价:积极: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
10、论思维:将个体生命、社会、宇宙内在联系起来,哲学化、思辨化;儒学世俗化;发挥入世精神消极: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5、宋元:三、秦汉宋元:发展创新5、宋元:(2)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四、明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1、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王阳明:王阳明: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无理;“致良知致良知”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同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人胸中各有个圣人,满街人都是圣人圣人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
11、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王阳明: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忸怩。(致良知)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心外无物)致良知,自我反省四、明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2、明清之际:(1)明晚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明末 李贽“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
12、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四、明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2、明清之际:(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黄宗羲黄宗羲顾炎武顾炎武王夫之王夫之四、明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3、康雍乾时期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清稗类钞五、近代以来:冲击、复兴李鸿章李鸿章中学为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为用 林则徐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
13、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康有为康有为康有为立立宪法,开国会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孙中山孙中山民主共和民主共和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陈独秀陈独秀 民主科学民主科学 毛泽东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新文化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成成为中华文化追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后五四运动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播并与中国实际相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结合,推动了中华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救亡图存成为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迷
14、茫的探索迷茫的探索走别人的路走别人的路睿智的选择睿智的选择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结合形成形成成熟成熟发展发展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延安:1938论持久战,1940新民主主义论 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北京: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井冈山井冈山延安延安西西柏柏坡坡阶段时间 表现起源起源远古时期远古时期多元多元起源;起源;多元一体多元一体 华夏核心华夏核心
15、奠基奠基先秦先秦华夏认同;创立儒学、华夏认同;创立儒学、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源头(源头、奠基)奠基)发展发展创新创新秦汉秦汉秦推崇法家;秦推崇法家;汉汉:儒家儒家正统地位确立,正统地位确立,文化主流文化主流魏晋至隋唐魏晋至隋唐 儒儒、佛佛、道道三教三教融通融通;儒学受到挑战;儒学受到挑战;宋宋元元理学理学形成形成;传承传承转折转折明中后期明中后期陆陆王心王心学广泛传播学广泛传播 明清之际明清之际提倡个提倡个性自由;批判性自由;批判理学,抨击专制,理学,抨击专制,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清康雍乾清康雍乾文字狱禁锢文字狱禁锢中华中华文化文化发展,思想受到钳制发展,思想受到钳制冲击冲击复兴复兴近代近代鸦片战争
16、后鸦片战争后:向向西方学习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救亡图存成为主流成为主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抨击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封建思想,追求科学与与民主民主五四后五四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逐渐成为主流主流,并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于中国实践相结合现代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主流思想演变为核心的梳理以主流思想演变为核心的梳理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思想文化: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兼收并蓄。统一的文化政策,主
17、流儒家思想对其他文化的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教育: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书院等教育机构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字: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文明的连续。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和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内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1 1、伦理观:伦理观:人本、民本思想人本、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体恤、爱护民力;人本思想: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建立伦理秩序;“未
18、能事人,焉能事鬼?”“仁者,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天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张岱年中华文化概论传统文化内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选自道德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选自荀子天论2 2、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传统文化内涵3 3、家国观:家国观: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19、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林则徐传统文化内涵“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选自墨子尚贤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4 4、价值观:价值观:崇德尚贤,崇德尚贤,天下为公天下为公传统文化内涵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5 5、人生观:人生观: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厦
20、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传统文化内涵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太史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选自论语子路6 6、处世观:和而不同、处世观:和而不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活字印刷术和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主张和而不同强调自强不息坚持崇德尚贤富强 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
21、优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值观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习近平 学识之窗:(学识之窗:(P6P6页)页)以以儒家的儒家的“五常五常”思想思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为例:儒家把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五常”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当作主要理念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对他人要讲仁爱,在大是大非面前要讲正义,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解决问题要讲智慧,做人要诚实守信。讲智慧,做人要诚实守信。核心思想理念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
22、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
23、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24、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2017年年1 1月月2525日)日)“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病毒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政府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抗击新冠疫情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斗争中,以下材料以下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
25、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哪些内涵内涵?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生命至上生命至上家家国情怀国情怀,责任担当责任担当和谐大同,命运共同和谐大同,命运共同团圆和睦,和谐有序 黄帝陵黄帝陵 炎黄子孙,民族认同 北京社稷坛北京社稷坛 农本、民本观念请你说出下列请你说出下列建筑建筑中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文化认同 四合院四合院尊祖敬宗尊祖敬宗忧国忧民忧国忧民团圆和睦团圆和睦请你说出以下请你说出以下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体现体现了中华优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第三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特点红山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大汶
26、口文化文化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1、本土性:起源与发展2、多样性:丰富多彩 领域广阔 (1)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2)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彩绘陶器、粟彩绘陶器、粟水稻、养蚕缫丝水稻、养蚕缫丝“蛋壳陶蛋壳陶”(黑陶)(黑陶)玉器、祭坛、神庙玉器、祭坛、神庙传统文化特点3、凝聚性:共同文化特质 同心协力 炎黄子孙,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尊祖敬宗尊祖敬宗传统文化特点4、连续性:绵延不绝 传承至今 父母亲大人膝下:不得手谕久矣。海外游子,悬念何如
27、?又闻川战复起,兵自增而匪复猖!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二十一条之否认被拒绝,而租地期满,又故意不肯交还!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热血男儿何堪睹此?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全胞之均能享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聂荣臻家书 1922年6月3日(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统文化特点5、包容性:兼收并蓄
28、博采众长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教材第8页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试从中华文化发展进程分析中华优
29、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连续性连续性本土性本土性多样性多样性连续性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本土性本土性: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多样性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包容性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凝聚性凝聚性:中华文化试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中华文化试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包容性包容性凝聚性凝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