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958142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1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远费多;折米易货,有时候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明初英宗开征金花银(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之后,四百万石的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运往北京充俸。据此可知,金花银的推行A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B开启了赋役征银的历史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2晚明以来,小说戏曲成为通俗文化的核心,并且由文人与商人所共享。三言二拍中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当时的商人。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这些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消亡B小说发展到鼎盛阶段C人们价值

2、观念的变化D商人与文人待遇相同3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B诸侯的纷争频繁C工商业繁荣D文明的起源4汉代选官实行察举制,选中的人必须品德高尚,魏晋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等级。唐代科举允许“公荐”和“通榜”,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才,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提高及第机会。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度A兼顾才学和从政能力B具有经世致用的色彩C受传统选官制的影响.D沦为应试者投机工具5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均

3、将实现统一大业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时期,北朝认为它就是中国,南朝是从自己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南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北朝应属它所有。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B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地区D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6据唐代文献记载: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当时黄河下游各个州县还组织了果子行来协调产销。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A生产的区域化分工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C对外贸易比较繁荣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7西方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中国古代也有“处处有路透长安”的谚语。这两句话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长安城的设计借鉴了罗马城市布局

4、B长安和罗马两地之间的交通网络密集C古代商路便利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D长安和罗马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网络的中心8秦朝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武帝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元朝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明朝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管理的少数民族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强化边陲管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A受到“大- -统”观念指导B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C采用与内地相同管理体制D助推了农耕游牧文明融合9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运输,承载着帝国的生命之源,是长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之一,且其中的吴兴米是朝廷贵族的专享美食。史载:“吴兴米,炊之甑香貌国夫人厨吏邓连,以

5、此米捣为透花糍,以豆洗皮作灵沙臛,以供翠鸳堂。这说明当时A饮食结构发生根本改变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C关中地区经济严重衰退D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10历史上将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服装称为“胡服”,胡服的款式与汉服迥然不同。一般来说,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因而比较缺乏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由此可推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的重要目的是A规范统治秩序B发展游牧经济C加速民族交融D缩小南北差距11唐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河北邢窑、河南黄冶窑、湖南长沙窑、浙江越窑是其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广州、潮州、惠州、雷州、德化、晋江、福州等地制瓷窑场迅速增加,数量大大超过北方。当

6、时广东、福建两省制瓷窑场大量增加主要是由于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12人物品藻指对人物的品鉴和评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这一转变折射出魏晋时期A门阀士族的衰落B人文精神的活跃C民族交融的加强D三教合一的加速13汉朝的藩国官制比照中央,也设有诸侯国相。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但自景帝以后,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国相权力的演变体现了A中枢官制逐步完善B藩王权力恶性膨胀C中央集权不断加

7、强D无为政策有效贯彻14大清律规定苗疆地区苗汉之间的诉讼,按大清律治罪;西藏由驻藏大臣,新疆由驻防将军、参赞大臣负责该地区的司法。这一规定A有利于实现民族自治B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C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D加剧了民族之间的分化15明清时期,遍布全国的陕商经贸活动和名目繁多的境内庙会集市不但吸引着秦腔走遍全国,而且使它深入到秦地的大小乡镇。会馆落成、神灵祭日、过年过节等都有秦腔演出, 甚至同业违反行规也要罚演秦腔。这种情况表明A文化发展推动商帮形成B地方文化规范商业经营C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D商业发展影响文化传播16从某种角度看,东汉部分士族的萌生是一次巧妙地钻空子:政府允许时人通经人仕”,但经书并

8、不易得。他们以“诗书传家”的方式保障文化特权在代际之间传承,世代为官。这说明A统治阶级限制经书的传播B东汉后期国家吏治的黑暗C察举制选官标准存在弊端D文化垄断与传播工具有关17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18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电邮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明太祖此举旨在A

9、维护君主专制制度B削弱统军大将兵权C强化对边疆的统治D防止地方反叛中央19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A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B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C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D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20西晋时,大臣刘毅、卫璀针对当时普遍实行的选官“计资定品”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们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的旧制,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赞赏。这一主张A强化了世家大族的选官特权B有利于提升社会阶层流动性C降低了官吏任职的资历要求D弱化了儒家思想的

10、统治地位21北齐史学家魏收所作魏书记载称东晋是“僭晋”,表明北魏才是正统皇朝;称宋、齐、梁为“岛夷”,把它们视为“自拟王者”的地方势力,从政治上明确表明北魏是正统皇朝的继承者。这种表述A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B体现了南北方的文化差异C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D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22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城市经济的进步B经济重心的南移C坊市制度的变革D国家统一的实现23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

11、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A专业分科开始出现B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C面向市场服务大众D致力总结医药学成果24明代长城区域在13681449年是以发展农耕经济为基本内容的屯田生产型文化带,14491571年演变成以农牧战争消耗为主的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1644年演变为以民族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马市交换型文化带。这表明明代A北方民族关系发生变化B边患问题始终影响政府的决策C朝贡贸易一直比较发达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程度加深2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

12、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A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B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2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这表明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B华夏认同具有统一的内驱力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D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27两汉时期算赋规定时有调整。汉高祖规定“百姓如果生儿子,可以免去两年的赋税和兵役”;汉惠帝规定“女子15岁未嫁人,要被罚款,到30岁还未嫁出去,加罚5倍人头税”;东汉章帝规定“所有怀孕的妇女,由官府赏

13、赐胎养谷,每人三斛,免收其丈夫人头税一年”。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A恢复社会经济的努力B传统生育观念的传承C缓和阶级矛盾的需求D平衡赋税负担的追求28大唐新语载,贺知章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宰相张说对此评论,侍郎虽为“衣冠之华选”,却非往贤所慕;而集贤院学士,怀治国之道、蕴文学词彩,“始可处之无愧”。这主要反映当时A社会矛盾缓和B选官途径多元C门第观念淡化D重学风气浓厚29考古工作者在石峁古城(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发现玉器、祭坛壁画等,经数字技术对残存城墙进行测绘,确认古城以“皇城台”为中心、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由此可见A新技术可复原古代生活场景B夏文明的存在得以证实C私有制与阶级分化

14、尚未形成D早期国家可能已经出现30西周初年,周成王命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并留守主管东方政务,周公死后该职务由其子继承;成康之际改由周天子直接派遣且不再长期驻守。这一变化反映了西周A对分封制进行局部调整B力图稳固王权的尝试C实现对东方的直接控制D王室内部斗争的激烈31清代前期,西北的军用马匹包括军队中的现役军马和马场中牧养马匹。现役马政分为八旗马政和绿营马政,八旗和绿营又各有牧马草场负责平日放牧,战时由骑操者具体饲养管理。牧养马匹的马场遍及今宁夏、甘肃、音海和新疆四省区。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马政建设A拓展了西北疆域B提升了军队作战实力C加剧了人地矛盾D拓宽了民族交融途径32考古工作者在江苏邳县刘林、大

15、墩子村和新沂县花厅村等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内,发现有装饰品随葬现象。这些装饰品采用玉、松绿石和象牙等珍贵原料,耗费较多劳动力而制成。据了解,江苏境内并不产玉,邻省山东泰山等地才是玉的产地。这表明当时A社会等级分化日益明显B私有制占主导地位C玉器加工技术世界领先D商品交换现象出现33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成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B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34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

16、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A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B国家对粮食供应进行管理C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D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35古代医生的常见称谓有医、疾医、医者、医士、医师等唐代开始有“医生”之称;自宋代起人们常以“大夫”“郎中”等官职称呼医生,并为后世所沿用。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A冗官现象的不断加剧B社会等级观念的松弛C医生文化水平的提高D官营医疗的垄断地位36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B社

17、会秩序的重建C区域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巩固37明景泰四年,明景帝以“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辖,事多拘滞”为由,授巡抚都御史衔;此后,巡抚“或四五年,或八九年,株守一方”,权势日盛。为此,中央遂以巡按监督和牵制巡抚,出现巡抚对七品巡按“频笑逢迎其意旨”的情景。这可用以说明明朝A行政区划改革的非连续性B地方监察体系具有双轨性C中央机构设置集权化趋势D以卑制尊原则被长期遵循38秦统一时,秦始皇收六国冠服赐予近臣御史、侍中或郎中使用,不同职事承担者使用不同冠服。这表明了当时A贵族等级制受到冲击B统一多民族国家确立C军功授爵制发展完善D官僚政治重人不重事39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

18、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40汉初,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令民铸钱”的政策。而到武帝时期,国家不仅垄断了主要铸币材料 铜,还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汉代货币政策的调整A立足于国家财政的需要B反映了均输平准的特点C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民间财富的增长41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逢冯太后丧事,齐使欲以朱衣

19、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事件反映当时A南人无视北方习俗B魏晋玄学由盛转衰C地域文化南北分明D北朝深受儒学熏陶42阿尔及利亚的著名岩画,创作于新石器时代。画面中间双角女神祈祷丰收,四周有一片正在播种的庄稼地。它体现了A劳动场景和艺术审美的融会B集体劳作和多神信仰的汇集C无犁农业和采集经济的结合D女性崇拜和牛耕文化的杂糅43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A列

20、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44西周时期,“献捷”是奉周王之命对夷狄进行的讨伐之事,在获胜归来后向周天子献俘的仪式。“献捷”在春秋时期依然盛行,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晋国在诸侯中的地位提升B政治制度中出现了新的变化C礼乐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D周王丧失了对诸侯的影响力45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D长期战乱后

21、的社会经济凋敝46陕西姜寨遗址的14号房,位于村落东部1号大房子的右前方,半地穴式,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房内出土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1个、骨鱼叉2件、骨镞1件、骨笄1件。这表明当时姜寨聚落A采集渔猎与原始农业并存B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C已迈入了阶级社会的门槛D形成了较大的部落联盟47西汉初年,政府官员主要由宗室、军人、富人组成。汉武帝推动政制改革,采纳董仲舒建议,大量任用读书人为官。由此可见,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后A冲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B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化C不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D儒学成为王朝正统思想48东晋时期,“二王”的楷

22、书笔法清新脱俗,结构玄远天然,带有一种“山林气”;唐代楷书则形成了严谨、理性、节制、庄严的风格,表现出端正严谨的“庙堂气”。由此可知A道德观念影响艺术评价B科举制影响书法风格演变C思想演变影响书法特征D唐代书法受佛教影响较深49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流行饕餮纹和夔纹,比较繁缛、神秘;西周晚期的青铜器纹样流行窃曲纹和重环纹,这些纹样截取龙、蛇等动物的鳞甲,使原来完整的动物被分解和图案化,比较简约、单一,显得整齐、有秩序。这种变化反映了A神权统治色彩浓厚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审美观念的世俗化D人文精神思想发展50公元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

23、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据此可知A印刷技术落后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51有学者认为,就疆域的广度而言,宋代所完成的,与前代相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而其对内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控制力度,却是前朝所难比拟的。作者意在说明宋代A武人擅权问题的解决B统治疆域广度的收缩C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化D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52吕思勉认为西汉的抑商“虽意在聚敛,未尝不以平物价、抑末业为口实也”。钱穆也指出西汉抑商的原因是“剥削富人财力来支持讨伐匈奴以及开辟各边疆的兵费,甚至是用来弥补宫廷一切迷信及奢侈的浪费”。据此可知,西汉统治者

24、抑商政策意在A削弱诸侯王的势力B确保农业基础地位C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满足对外战争需要53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54汉书朱博传载,冀州刺史朱博在巡视时遇吏民数百人拦路投诉。朱博派属官敕告吏民,刺史不受理县丞、县尉之事,只受理两千石以上官员之事,而且也非事事都受理,只有六条问事言及者才得受理。这反映了当时A监察官的权力较小B政府规范监察范围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D社会推崇无为思想55据文献记载,商汤灭夏时,诸侯(方国)有三千之多;周武

25、王时,(原臣服于商的)侯伯尚有千余。为此,西周初年的君王A积极开疆扩土B宣扬“家国一体”C强化中央集权D重申“华夷之辨”56据史书记载,自公元196年曹操挟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南方就有人陆续北上。到589年,北迁南人达150万左右,上至宗室大族下到普通民众,遍布各阶层、各行业。该时期的南人北迁A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B改变了南北方人口结构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有利于统一王朝的建立57战国时期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善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如果圣人不去规范、引导,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争夺、犯上、淫乱,而辞让、忠信、礼仪等美德也就没有了。从中看出,荀子的“性恶论”A揭示出了人性的本质B强调后天养成的重要性C

26、与儒家观点背道而驰D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58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A确保财政收入B减轻地主负担C消除地方割据D强化人身控制59考古发现,日本出土的绳纹时期的玉玦与中国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等出土的玉玦十分相似,而日本玉文化出现年代比兴隆洼文化晚1000多年;在长江下游部分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与日本本州岛日本海一侧出土的独木舟和木桨也高度相似。由此可知,绳纹时代的日本文化A由中国东迁移民创造B与中国吴越文化同源C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染D以航海业最具代表性

27、60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出土的泥墙书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中有:“毋掘巢。谓巢空实皆不得摘也。”“毋杀胎。谓禽兽六畜怀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这表明汉代A生态保护法律化B食品保障时令化C佛教思想中国化D律令制度儒家化答案:1C根据材料“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的后半部分体现的是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无法体现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排除A项;开启了赋役征银的历史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2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存在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商业是末业,商人处于最低等级。而根据材料“晚明以来,小说

28、戏曲成为通俗文化的核心,并且由文人与商人所共享。三言二拍中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当时的商人”和“一品官,二品贾”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所以C正确;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可能消亡,所以A错误;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小说发展到鼎盛阶段”,所以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人与文人待遇相同”不可能发生,且不符合材料内容,所以D错误。3C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民居外,还有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

29、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故选C项。4C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注重推荐人才。唐代虽然实行科举制,也也存在推荐的情况以提高考中的机会,说明唐代的科举制还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说明唐代科举制中也存在推荐的情况,并不涉及选官的标准和特点,排除AB项;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5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魏蜀吴均将实现统一作为立国目标,南北朝都认为自己代表中国,提出要完成统一,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魏晋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所加强,排除A项;儒佛道之间交汇融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

30、期经济重心南移尚未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6A材料“山东地区所生产的梨、枣等,经船运往苏州、杭州”“而苏州所产柑桔,则经运河运到山东”体现的是当时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特色农产品,说明的是生产的区域化分工,A项正确;当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D“条条大路通罗马”处处有路透长安”都体现了罗马和长安的重要性,换而言之,罗马和长安都曾经是帝国交通的中心,D项正确;长安城的设计和罗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鉴关系,排除A项;两句谚语无法看出当时两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条条大路不等于是商路,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

31、D项。8A据题意可知,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辖,这明显体现了“大一统”的观念,A项正确;主要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而不是边疆的“拱卫”作用,排除B项;中国古代边疆与内地的管理体制并不相同,排除C项;内地与边疆管理体制有异,因此并不是助推农耕和游牧文明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9D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江淮之米经由运河输送京师,以保障都城民众生活需求,此外来自江南地区的特产专供皇室贵族用度,这表明交通运输深刻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根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稻北运,且只有一种农产品,不能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排除B项;关中地区城市规模大,人口数量多

32、,需要来自全国的物资来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并非经济严重衰退,排除C项。故选D项。10A根据材料“中原汉民族那样强列的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可知,中原汉族服饰有社会政治等级意义和社会礼仪功能,所以北魏孝文帝改革要求改穿汉服,目的是规范统治秩序,A项正确;根据材料“胡服重视的是其使用功能”即是说穿胡服有利于发展游牧经济,孝文帝改革要求由穿胡服改为穿汉服,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游牧经济,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改穿汉服有利于民族融合,但不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目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孝文帝只是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没有统一南方,所以他改革服饰的目的不是缩小南北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11A唐

33、代南北方多地均有制瓷窑场,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以及陶瓷海运更趋方便等原因,南方港口附近的制瓷业迅速兴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广东、福建两省的制瓷业迅速兴起,并超过北方,主要是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A项正确;宋代并未出现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南方制瓷技术的进步也是南方制瓷业兴起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元时期涵盖元朝,而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完成于两宋之交,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在南宋和元朝时期更趋明显,可从时间线索上排除D项。故选A项。12B根据“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

34、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可得出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突出的人的地位与价值,反映出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活跃,B项正确;魏晋时期是门阀活跃的时期,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排除D项。故选B项。13C根据材料“惠帝至文帝时,国相权力很大,统领藩国百官,辅佐藩王,甚至有统兵之权。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可知,汉代诸侯国相的权力不断缩小,至武帝以后,国相与郡守无异,说明诸侯国地位被不断削弱,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枢官制逐步完善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藩王权力被削弱的信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有为政策

35、,排除D项。故选C项。14B提取材料信息“大清律规定苗疆地区苗汉之间的诉讼,按大清律治罪;西藏由驻藏大臣,新疆由驻防将军、参赞大臣负责该地区的司法”,可知边疆地区的司法按清朝的法律和由派驻官员执行,说明是要加强法令的统一从而维护国家统一,B项正确;是加强法令统一不利于民族自治,排除A项;材料讲述的是清朝边疆地区的司法,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C项;清朝加强了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15D根据材料,陕商经贸活动和庙会集市吸引着秦腔走遍全国,“使它深入到秦地的大小乡镇”,可得出商业发展影响文化传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陕商经贸活动影响文化,不是文化发展推动商帮形成,排除

36、A项;材料未体现地方文化规范商业经营,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奢侈”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6D根据“但经书并不易得。他们以诗书传家的方式保障文化特权在代际之间传承,世代为官。”可得出世家大族垄断了经书,即垄断了文化传播的工具,从而形成了文化上的垄断,继而垄断官场,因此反映出文化垄断与传播工具有关,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书不容易获得,并没有限制经书传播,排除A项;材料与吏治黑暗无关,排除B项;当时并没有推行察举,排除C项。故选D项。17D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

37、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18C根据材料“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可知,明朝分封于边塞地区的诸侯王拥有兵权,此举意在强化对边疆的统治,进而维护明朝统治,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明太祖此举旨在强化对边疆的统治,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分封于边塞地区的诸侯王拥有兵权,主要是为了保卫边疆,D项不属于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9C根据材料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出行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材料

38、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C项。20B解读材料可知,大臣刘毅、卫璀主张恢复汉代的乡举里选,有利于寒门庶族参与政治,因此有利于提升社会阶层流动性,B项正确;这一主张是在弱化世家大族特权,排除A项;西晋时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门第。因此刘毅、卫璀反对的“计资定品”其实就是依据门第选官而非依据资历选官,排除C项

39、;材料并未体现对儒家思想地位的弱化,排除D项。故选B项。21C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动荡时期,北朝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而南朝则是汉族政权。由材料可知,当时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史官魏收重视强调北朝的“正统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历史表述体现了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认同,推动了当时北方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深受儒学思想影响,排除A项;材料并不是体现南北方文化差异,而是南北方正统之争,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权更迭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22A根据材料,六朝时江南文人士大夫出外游览的目的地,主要是远离城市的自然山水。到了唐代,江南人们的游览活动向城市聚集和流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

40、原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南宋时完成的,唐朝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南移,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坊市制度没有大的变革,坊市仍旧分开,排除C项;唐前期国家一直处于统一,材料中的变化是中唐以后出现的,国家统一不是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23C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北宋末年的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的风土人情,真实反映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街市繁荣情景。街市内店铺星罗棋布,各类招幌林立,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叫卖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的都市景象被描绘得绘形绘色,呼之欲出。而在鳞次桁比的屋宇和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有几处中

41、药铺明显可见。这些药铺大树招牌,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体现了面向市场服务大众、经营盈利的特点,C项正确;是否“开始出现”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总结药学成果”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24A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明代前期为了抵御蒙古南下,在北部边境派驻军队,并大规模实行屯田以自给,长城沿线农业生产以军屯为主要形式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一条屯田生产型文化带。明代中期,北部边防有所废弛,屯田制度遭到破坏,蒙古铁骑跨长城而入,长城沿线大规模的明、蒙战争爆发,战费日浩,形成一条军事消费型文化带。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

42、复并扩大贸易关系,从此长城沿线蒙汉贸易日益繁荣,消费型长城文化带便演变为交换型长城文化带。明代长城文化带的上述演变过程受到了北方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A项正确;俺答封贡后,明朝与蒙古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边患问题不再是明朝政府决定对蒙古政策的主要考虑,排除B项;明、蒙之间的贸易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官办的朝贡贸易,后期民间自相往来、互通有无的民族贸易占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族封建国家制度,不能得出封建化程度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25D根据材料中的“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

43、便分崩离析了”信息可知,费正清意在强调秦帝国在施政过程中对传统的改变过速,激化了与原六国旧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和平民百姓的矛盾,多个因素导致了秦朝的覆灭,D项正确;题干主旨是探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诸多因素,“国家兴衰”的话题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特别指向“文化认同”是否缺乏,材料不是强调“朝统治”而是秦王朝瓦解,排除B项;精英知识分子在秦王朝分崩离析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和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26B结合所学知识,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材料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

44、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后,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追认华夏族的祖先为祖先,把自己看作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该历史时期结束分裂,重归统一,B项正确;材料强调少数民族认可华夏族的祖先,体现华夏认同观念,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发展的状况,“平等开放”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华夏认同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之一,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7A根据材料“百姓如果生儿子,可以免去两年的赋税和兵役女子15岁未嫁人加罚5倍人头税所有怀孕的妇女,由官府赏赐胎养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以减轻产妇及其家人的赋税

45、、对成年未婚女子征以重税等税收政策鼓励生育,推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两汉鼓励结婚生育,根源在于通过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性维护封建统治,不是传统生育观的传承,排除B项;对未婚女子征以重税不能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政府平衡赋税负担的追求,而是强调推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28D解读材料大意为贺知章升官至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宰相张说评价说,侍郎的官职虽然华贵但却不是圣贤之人所向往的,反而是集贤院学士这个身份,只有胸怀治国的方法,文采出众的人才可以受之无愧,这反映出当时重学风气浓厚,D项正确;材料与缓和社会矛盾无关,排除A项;仅

46、凭材料无法判断唐代选官方式是否多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9D根据材料“玉器、祭坛壁画”“残存城墙”,“古城以皇城台为中心、面积逾400万平方米”可知早期国家可能已经出现,D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数字技术对残存城墙进行测绘”确认古城的位置和面积,没有复原古代生活场景,排除A项;石峁古城初建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020年,不能证实夏文明的存在,排除B项;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残存城墙证明私有制已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30B根据材料“西周初年,周成王命周公营建东都洛邑并留守主管东方政备,周公死后该职务由其子继承;成康之际改由周天子直接派遣且不再长期驻守”可以看出,对洛邑的管理由继承制转变为由周天子直接派遣,这一变法反映了西周力图稳固王权的尝试,B项正确;材料中周王改变管理洛邑的措施不能说明对分封制进行局部调整,排除A项;C项中的“直接”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王室内部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31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前期,政府重视西北马政建设,划出辽阔草场,储备、牧养军用马匹,战时还由骑操者具体饲养管理等做法,有利于军队作战实力的提升,B项正确;马政建设不能直接拓展西北疆域,排除A项;材料与人地矛盾的加剧无关,排除C项;拓宽了民族交融途径与清政府规范军马的养殖等不符,排除D项。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三轮冲刺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考历史考前冲刺:中国古代史 选择题刷题练习题2(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