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强项令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 , 终不肯俯。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
2、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稃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視,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敞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1)下列四个选项中,加横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特征为洛阳令/故其欲卿治经为博士也B.及主出行/及鲁肃过浔阳C.大言数主之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乃驻车叩马/蒙乃始就学(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宣 不 从 强 使 顿 之 宣 两 手 据 地
3、 终 不 肯 俯。(3)“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C(2)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3)“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解析】【分析】(1)A.做,担任。B.等到。C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独,不译。D.于是。故选C。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译为: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之间划开。 (3)“天子不与白衣
4、同”: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结合下文“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等句分析,作为天子,要胸怀宽广,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还要善待像董宣这样坚守法纪的人。说明文中的皇帝是个明君。 故答案为: C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
5、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本题考查句意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 “天子不与白衣同” 的含义。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为天子应该具有的品行。 【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
6、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
7、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
8、异同。”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真宗问曰: “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注释)即宋仁宗,当时还是太子。鲁宗道,字贯之,宋真宗、仁宗时人,卒谥肃简,所以称“肃简公”。谕德:官名,为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_但以实告_中使嗟叹而去 _使者具如公对 _(2)用“/”
9、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3)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笔记。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鲁宗道的形象。“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写出了_。“真宗笑曰”的“笑”写出了_,一“叹”一“笑”突出了_。【答案】 (1)才;只;离开;回答(2)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3)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去”:离开。“对”:回答。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乃”“但”作为文言虚词的意
10、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译为: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告诉我怎么说,免得回答不一致。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3)考查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塑造鲁宗道的形象的方法。如“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的作用要分析好“但以实告”等句,写出了中使被鲁宗道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真宗笑曰”的“笑”的原因可分析“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等句,写出了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一“叹”一“笑”从侧面
11、突出了鲁宗道忠实的品性。一“叹”一“笑”都是对鲁宗道的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才;只;离开;回答;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
12、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仁宗住在东宫,鲁简肃公做谕德,他住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有酒肆在它的旁边,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换掉服装在那裏饮酒。一天真宗急忙召见公(鲁简肃),使者在门边而公不在裏面。一段时间后仁宗从仁和酒肆回来,使仁跟公约定说:“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对对口径,免得穿帮。”公说:“以实情告诉他。”使者说:“这样的话要得罪
13、的。”公说:“饮酒,人之常情,欺骗国君,是君子的大罪状。”使者叹息着走了。真宗果然问使者,使者具体地像公说地那样对答。真宗问公说:“为什么擅自进入酒家?”公道歉说:“臣家贫穷没有器皿,酒肆什么都具备,宾去到好像回家一样,正好有乡里亲客从远方来,于是跟他们饮酒。”真宗说:“你是宫里的官,恐怕会被御使(各官)弹劾。”然后从此认为他是奇人,忠诚实在可以重用。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示儿燕孙枝蔚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
14、?儿当知之。(选自溉堂文集)【注释】未遑:来不及。遑,闲暇。旧窑:年深日久的陶瓷。窑,陶瓷器代称。(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_)然贫家止有此器(_)(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要怕弄坏书,在书上加圈加点才是读书的好办法。B.珍惜书籍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人的做法,穷人学不了。C.就算忍渴忍饥,穷人也不要把唯一的古瓷拿来做饭碗。D.书是拿来读的,别为了珍惜书籍而不充分使用它。【答案】 (1)的;仅仅,只(2)C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止”是通假字,同“只”,是一个副词,表仅限于某一范围,解释为“只”“仅仅”。 (2)本题从原文“
15、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这句话可知,作者认为茶杯饭碗这类东西,明明知道是古瓷,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不能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所以选项C的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的;仅仅,只;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
16、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附参考译文】 你在初读古书时,对于书本不要过于爱惜。因为过分爱惜书本,必然会束之高阁。要对书本加以圈点,看坏一本,不妨再买一本。爱惜书本是那些有财力的藏书家们的事情,我们这些贫穷的读书人来不及效仿这种做法。譬如茶杯饭碗,明明知道是古瓷,应当珍惜,但家贫只有这点器物,难道不吃不喝去把它们珍藏起来吗?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找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
17、,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节选自养竹记)(1)借助下面材料理解,“竹本固”中“本”的意思为_。 说文解字:本,树的下部“本”。宇形采用“木”作边旁,指事符号“一”表示位置在树的下部。(2)君子们多将竹作为“庭实”,是因为竹子的四种美德:即:善建不拔,_,_,_。 【答案】 (1)根(2)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 【解析】【分析】结合说文解字及句意理解,本,树的下部。树的下部就是树根。“竹本固”的意思是竹子的根稳固。故这里的“本”是根的意思。 “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找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君子见其节
18、,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这是有修养的人分别从竹子的根、身、心、竹体悟到到美德,分别从中筛选出表现竹子美德的词语: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就是本题的答案。 故答案为:本:根。 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将文章的内容和注释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题干的提示,答案的特点归纳,在文中能够找到准确的要点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
19、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 ,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
20、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注】原:原国。卫:卫国。(1)解释划线的词语。 罢兵而去_是亡吾信也_(2)翻译下面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答案】 (1)离开;失去(2)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3)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解析】【分析】(1)此题多是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亡:失去。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吾:我。为:做。 (3)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
21、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如,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故答案为:离开;失去; 得到原因却失去了信义,我不做这样的事; 赞成晋文公,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
22、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黄越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
23、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
24、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人,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遗之。(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陈康肃公善射_睨之久而不去_以钱覆其口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3)下面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中陈康肃自信,卖油翁自大。B.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的技术高超。C.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的本领过人。D.本文揭示了“熟能生巧、艺无止境”的道理。【答案】 (
25、1)擅长;离开;盖(2)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3)A 【解析】【分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1)本题注意识记“善(擅长)、去(离开)、覆(盖)”这些常在文言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但”,只;“尔”,罢了;“遣”,打发。 (3)A项,由“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可知陈尧咨自大;由“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自信。故A项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擅长;离开;盖; 卖油翁说:“没有别的,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康肃笑着把他送走了; 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26、。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
27、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28、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乙】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
29、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 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刘元卿南岐之人)【注】瘿:读yng。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焦:细瘦干枯。(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湮于沙上_转转不已_及见外方人至_焦而不吾类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
30、瘿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答案】 (1)埋(埋没);停(停止);来(来到);像(类似)(2)C(3)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4)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解析】【分析】(1)“湮”是本文重点掌握的词解释为“埋没”;“已”古今异义,“停
31、止”;“至”古汉语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为“来到”;“类”古汉语中的重点词语解释为“类似”。 (2)“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有“南岐”“其水”“凡饮之者”三个名词,通读全句,可以判断这三个词作主语,一共三句话,分别断在“其水”“凡饮之者”之前。故选C。(3)本题句“是”应理解为“这”,“岂”应理解为“怎么”,“去”应理解为“带走”,本句是被动句;句注意“然”应理解为“这样”,“焉”应理解为“哪里”,“去”应理解为“除去”。 (4)甲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直接揭示“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的道理;乙文“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
32、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的道理。 故答案为: 埋(埋没) ; 停(停止); 来(来到); 像(类似)。 C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33、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做停顿。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
34、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
35、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
36、】南岐这个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这里的水甘甜却水质不好,凡饮用它的人都会患上颈瘤病,所以这里的居民都没有不得颈瘤病的。 当看到有外地人来,就有一群小孩妇女围观取笑他,说:“外地人的脖子好奇怪,(脖子)细小一点也不像我们。” 外地人说:“你们在脖子那肿大是得了病,你不去寻找药来祛除你的病,反而认为我的脖子是细小的呢?”取笑他的人说:“我们乡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用去治的!”最终没有谁知道自己是丑的。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37、“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 ,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州官
38、。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注释】经年:一年左右。干:求见。沟恤:沟渠。(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 尔辈不能究物理 _ 自谓可将十万_竟不可得_ 恒独步庭阶_(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惟此六字 惟手熟尔B.一老河兵闻之 何陋之有C.几为所擒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古人岂欺我哉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3)翻译下列句子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4)(乙)文中刘
39、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 (1)事物的道理、规律;率领;终了,最后;经常(2)B(3)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4)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物理:古义:事物的
40、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恒:经常。 (2)A.都是“只”。B. 代词,指前文提到的事物/作助词,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都是“被”。D.都是“难道”。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仅仅。臆断,主观地判断。欤: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谓:认为。补出第句的主语。 (4)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古人没有欺骗刘羽冲。刘羽冲打仗失败和只知盲目学习而不会灵活运用,不知道环境因素的改变。只会纸上谈兵。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找不到石兽。两文告诉我们不能读死书,在处理问题的过程
41、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故答案为:事物的道理、规律;率领;终了,最后;经常 B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 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他只会从书中照搬一些知识,不懂得灵活运用于实际之中,只会纸上谈兵。从他们失败的经历中,我明白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主观臆断,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文言实词的考核
42、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
43、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和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关于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可以通过事件或人物的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通过作者对
44、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或态度。【参考译文】 甲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
45、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
46、主观判断吗? 乙文,刘羽冲,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认为于国于民这是好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 从此之后,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会骗我!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