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新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统编新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语言构建与运用感受语言之美,领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 “静” “悲凉”的特点;学习“对 比”手法,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作者寄寓在秋景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心理,以及“秋”一意象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五幅画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学习借
2、鉴的能力。 教学时数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诗句传情,知人论世一、诗句传情,知人论世 1.小检测填空。 春花()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长风万里送(),对此可以酣高楼。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 落霞与孤鹜齐飞,()共长天一色。 ()秋雨愁煞人。 学生补充名句,教师小结:一片落叶就是一个季节;一点秋意就是一番心境;一番心境就是一篇散文。 2、从古人写秋的文字里感悟秋天的特点。 王实甫: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瑾: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 秋天的特点:悲凉不堪、伤感凄苦、孤寂落寞;多姿多彩、充满豪情、坚强孤傲。 3、新宁大鱼塘秋景欣赏。结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 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4、了解作者,积累常识 郁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17 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 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 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
4、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 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作品风格: 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 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 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 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 风格。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失父,体验
5、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留学日 本,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 追求上,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所以他的文章总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 人们评价他: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 二、蜻蜓点水,初读感知二、蜻蜓点水,初读感知 听课文配乐朗诵,思考:文中写了“故都的秋”的哪些特点?哪些段落集中写秋景?写了哪几幅画面? 1、预习检测,解决课文重要字词(以学法大视野为蓝本进行检查巩固)。 2、解题: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
6、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却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 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 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3、找文眼。 从标题看,文章的落脚点是什么?(秋。本文写于 1934 年,作者为了摆脱颓废的心态,从青岛转道 北平赴秋、寻秋,实际也是寻找他那恬静、清新的心境。) 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点:清、静、悲凉。悲凉不 仅是作者在观赏景物时的悲凉,更是作者的整个
7、人生感受。) 4、讨论描写了北国之秋的哪几幅画面。 段落:311 段集中写秋景。 写了五幅图:秋院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清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 秋风秋雨话秋凉、秋树奇景图)。 5、在记叙秋景时,是以什么顺序来展开的? 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的特点,但这些景物 具有了“清、静、悲凉”的共同点,这就是文章的“神聚”。 6、总结课文的结构。 总起(1-2)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忆秋)。 分写(3-12) 记叙故都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绘秋)。 总括(13-14)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
8、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恋秋)。 三、提头抓尾,对比品味三、提头抓尾,对比品味 思考:文章只写了北国之秋么?哪些地方还写了南国之秋?为什么这样写? 1、阅读文章的一、二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内容: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手法:对比。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南 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作用:用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 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2、文章的结尾再次提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为何呢? 结尾再次提到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天,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
9、,稀饭之与默默,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于骆驼。”从浓烈,敦厚,味鲜,规模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 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也是再次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3、小结:如果将全文比作一幅画,那么两边的北国之秋是画轴,南国之秋就是底色,五幅画面就是 主体。如果将全文比作一首乐曲,那么前面的对比是序曲,五幅画面就是主旋律,后面的对比造成余音绕 梁的效果。 四、深入文本,合作鉴赏四、深入文本,合作鉴赏 1、回顾概括:哪些段落描写北国的秋?分别找出故都秋景图。 明确:11 主要是刻划了五幅画面:清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风秋雨话秋凉、秋 树奇景图(也可概
10、括为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也可概括为“秋花图” “秋 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2、配乐朗诵课文 311 自然段。 思考:五幅画面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为什么这样 写? 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 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声、形、色、味。 3、示范鉴赏秋晨院落图。 这幅画面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 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破屋”、“天色”、“
11、驯鸽的飞声”、“日光”、 “牵牛花”、“秋草”。) 作者写了哪些秋色?秋色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碧绿、青天、蓝朵。冷 色调。一幅冷色的画面。冷清、悲凉。) 本段又写了哪些秋声呢?用了什么写法?作者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声写 静的反衬手法。凄清、孤独、悲凉。) 在这样的清冷寂静的声色环境中,作者做了些什么?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泡一碗浓茶”, “细数”,“静对”悠闲、惬意、对故都秋的一种热爱,也给人清、静的感受,还有些许凄冷、 孤独、悲凉。) 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热闹地方也有,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
12、,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 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小组合作探究其它四幅画面,每个小组探究其中一幅,合作交流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展示自己组的 探究成果。 主要要点: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 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 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本段从哪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
13、用一个字概括。(视觉、听 觉、味觉、触觉。“静”。) 最后一句通过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绦,给人以清闲、落寞的感觉,突出了“故都”秋的 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要点: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 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 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 清
14、,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 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作者是怎样评价北国秋雨的整体特点的?(“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 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北国秋雨“奇”在何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声音“息列索落”静;快,利索,不拖泥带水, 清爽。) 秋雨“话凉”,那声音的特点有哪些?(声调缓慢悠闲。内容清凉,渐生凉意。环境清 净。) 秋雨话凉图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悠闲、无聊、感伤、悲凉、寂寞。)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15、”。(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5、小结作者写秋的主要技巧。 明确:选材上:选取典型的景物去体现秋的特点。角度上: 从声、形、色、境等方面入手;从视、 听、味、触等感官入手。效果上:分别从色、形、声、味、实,来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清”、“静”、 “悲凉”,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 凉”。 五、领悟情感,探究主题五、领悟情感,探究主题 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 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
16、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 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 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 沉寂的性格。成年之后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 风具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1921 年至 1933 年这十多年时间里,郁达夫花了大量精力用于参加左翼文 艺活动和进行创作,宣传革命和抗日思想
17、。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郁达辗转各地,1933 年 4 月 由上海迁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而又寂寞无聊的生活。九一八事 变之后,东北沦陷,华北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 年 7 月,郁达夫来到北平,怀 着最后再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沉重的心情,重游故地,写下此文。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 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2、指导品读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
18、命的三 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用生命去置换)这句话假不假,是否说得真诚? 这个问题属于生成性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开放的,但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若留得住的话”等关键之 处,从而理解作者深沉的悲凉之情。 3、再结合课文,理解作者悲凉的三个层面的原因。 颠沛流离的人生况味 悲凉时局动荡、民族危亡的时代之悲 忧郁性格、苦闷心理的投射 悲秋情结:一曲悲凉的颂歌。文章总的感情基调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我们可以从文 章的开头“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还有最后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我
19、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直接表达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向往和眷念之情。 3、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深沉而悲凉的文章呢?再次品读文章,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身影,感 悟“形散”和“神聚”之间的“人”的形象。 这是一个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爱国之人,多愁善感之人,具有平民意识的人,细腻 的人,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涵养的人,内心郁结之人等等。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言之成理都可以 肯定。正是这样的郁达夫,才能写出深沉而悲凉的故都的秋。 4、故都的秋就真的只有清、静、悲凉? 明确:主题悲凉心境,悲秋传统,深沉的爱国之情。 六、自主探究,延伸拓展六、自主探究,
20、延伸拓展 1、有人认为“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此段文字完全可以 删去,你的观点呢? 明确:中心句是;“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前段文字是 记叙,具有自然气息;这段文字是议论,具有人文气息。二者合二为一,天衣无缝,照应了散文的特点“形 散而神不散”。 2 、仿写一:根据下面示例仿写,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示例: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参考: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 黄里;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3、仿写二:结合本文内容,按照天净沙秋思的句式仿写。 天净沙天净沙秋思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 浓茶落蕊柳影/夜月破屋蝉鸣/桥头凉风平民/秋雨拂过,悲秋者在北平 清秋破院浓茶/秋枣衰叶落花/悲蝉陋壁影斜/凉风一阵,闲人雨后互答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残蝉,/槐蕊满地,落寞人在故园 破院凉风秋草/哀蝉落蕊青枣/凉风秋雨斜桥/蓦然回首,落寞人在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