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Word版).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5967000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高铁”是怎样飞起来的 按照国际铁路联盟规定:铁路提速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新建铁路达到时速250千米以上,就能被称为高速铁路。仅仅几年前,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对“高铁”到底能有多快还抱有好奇。而今,高铁已经真实地驶入了我们的生活:2008年8月1日,时速高达350千米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此后的几年,武广、郑州至西安、沪宁、沪杭等城际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而且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在京沪高铁利用国产“和

2、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综合实验时,还曾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时速,达4861千米。 时速4861千米,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那么,我们是如何使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呢? 高铁列车能飞驰起来,要给那条看似普通的水泥板铁道记“一等功”。 水泥板铁道,专业名词叫无砟(zh)轨道,砟就是小块石头的意思。普通铁路用的是有砟轨道,即铁轨下面铺着30厘米厚的小石块和枕木。无砟轨道下面没有小石头和枕木,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然而,仅仅是那一块块看起来像大地砖一样的轨道板,技术人员就

3、用了整整4年才研制出来。 无砟轨道板长645米左右,宽255米,相当于10个轨枕块。它的特点是:每一块的加工尺寸都不完全相同,必须对号入座,它在工厂打磨加工时,为了保证精确度,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根钢轨铺到底”,这叫无缝钢轨。每根钢轨长500米,在整个沪杭线上,由404根钢轨首尾焊接起来,形成一条全长202千米的完整无缝的“高铁”。因为钢轨平整无缝,列车行驶时不会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 每根钢轨都要打磨得十分精确,其顶面平直度误差规定:在1米长度内不能超过02毫米,约2根头发丝粗细。这种精密技术给乘客带来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看窗外景物能感到列车在飞驰,而坐

4、在车内却非常平稳。 高铁列车的速度能够飙上去,除了无砟轨道的功劳外,还有一大原因是高铁在建设中以桥代路。以全长202千米的沪杭高铁为例,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无法架桥外,其余175千米都是在桥梁上修铁路,可谓是架在空中的一条直线铁路。用桥替代了路,对地面原有交通影响很小,使整条路变直了,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7500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还有万余千米的高铁路线正在建设之中。(1)对本文的说明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高铁列车B.中国高速铁路是怎样建起来的C.中国高铁的特点D.中国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原因(2)下列对“无砟轨道”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5、.无砟轨道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B.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下往上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C.无砟轨道板打磨加工时,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D.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是使用无缝钢轨。(3)根据选文对高铁情况的介绍,一条高速铁路正式运营后,将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哪些变化? 【答案】 (1)D(2)B(3)高铁速度快,方便人们出行,节省时间,拉近区域、国度的距离;中国人口众多,高铁也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的把握,说明对象就是要解说的事物,要阐述的事理,这篇文章要阐述的就是如何使高铁“飞”起来,因

6、此选择D。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六段“ 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 。”可知B选项所说的是错误的。(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高铁的介绍,结合实际,谈谈看法,合理即可。故答案为:D;B; 高铁速度快,方便人们出行,节省时间,拉近区域、国度的距离;中国人口众多,高铁也能解决交通拥挤的现状;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腾飞。【点评】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和特征的分析。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

7、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对高铁的介绍,结合实际,谈谈看法,合理即可。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地的馨香朱宜尧 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一片勃勃生机。

8、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育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

9、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荚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10、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际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来过。 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

11、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选自新青年2017年第4期,有删减)(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2)“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你赞同文中父亲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标题“大地的馨香”的理解。 (4)朱宜尧在文中写道:

12、“这倒让我有些愧疚。”杨绛在老王中也写到了“愧”。谁的“愧”打动了你?为什么? 【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杨绛老王)【答案】 (1)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一把剪刀(将嫩芽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2)示例一:我赞同文中父亲的观点。种地是春种秋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有收获。读书也是如此,只有努力学习,不断付出,才能掌握知识,提升本领,取得成绩。 示例二:我赞同文中父亲的观点。读书就像种地一样,春天是播种

13、的季节,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而青春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把握好读书的最好时光才更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3)春天的大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散发出花草的馨香。父亲就像大地,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让我嗅到了馨香,体会到生命的美好。(4)示例一: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绛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她深深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文章中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她的愧怍和反省让人敬佩。 示例二:朱宜尧的“愧”打动了我。年少时,父亲催他下地,他因不理解父亲的用意,极不情愿;年龄渐长

14、,当他终于领会父亲话语深意的时候,却已错过年少的时光。作者在“愧”中寄寓了对父亲深挚的爱,这种质朴无华的情愫让我感同身受,更能引起我的情感共鸣。示例三: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给予善意却保持距离,一朝醒觉即深刻反省,这种可贵的自省精神正源于她坦诚的内心与真诚的态度。朱宜尧由不解父亲深意到体谅父亲的良苦用心,愧疚油然而生,彰显出了他对亲情的无比珍视。他们两人的“愧”都承载着人与人之间至真至诚的情感。【解析】【分析】(1)语句“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将“春风”比喻成“一把剪刀”,将“嫩芽”

15、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二月的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种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有收获;“读书”也只有努力学习,不断付出,才能掌握知识,取得成绩。从道理上讲,“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作答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3)标题“大地的馨香”,从字面理解,标题指的就是春天大地散发出的迷人馨香;从文章内容来看,父亲将读书与种地联系起来的说法,文章将父亲比作大地,教育我珍惜青春年华好好读书,他给我的教诲发出“馨香”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4)从本文第8,9段的内容可知:小时候,父亲总是喊我早起,并催我

16、与他一起下地,那时我对父亲的作法是极不理解,“又极不情愿”;可是等到现在我明白了父亲话的内涵与作法的用意,但他却不再叫我早起种地,而我也早已错过了最美的年少时光,所以心生愧疚。杨绛在老王的“愧”是:杨绛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与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从“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知,这种“愧”是杨绛自我剖析,是深深自责。所以说,这两种“愧疚”都能够打动人心。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喻成一把剪刀(将嫩芽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示例一:

17、我赞同文中父亲的观点。种地是春种秋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有收获。读书也是如此,只有努力学习,不断付出,才能掌握知识,提升本领,取得成绩。 示例二:我赞同文中父亲的观点。读书就像种地一样,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而青春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把握好读书的最好时光才更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春天的大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散发出花草的馨香。父亲就像大地,他对我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让我嗅到了馨香,体会到生命的美好。 示例一:杨绛的“愧”打动了我。杨绛在和老王相当长时间的交往中并没有将这个善良不幸的老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这和老王对她的态度并不对等。当杨绛意识到这一点的

18、时候,她深深自责,不留情地剖析自己,在文章中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她的愧怍和反省让人敬佩。 示例二:朱宜尧的“愧”打动了我。年少时,父亲催他下地,他因不理解父亲的用意,极不情愿;年龄渐长,当他终于领会父亲话语深意的时候,却已错过年少的时光。作者在“愧”中寄寓了对父亲深挚的爱,这种质朴无华的情愫让我感同身受,更能引起我的情感共鸣。 示例三:两人的“愧”都打动了我。杨绛对老王给予善意却保持距离,一朝醒觉即深刻反省,这种可贵的自省精神正源于她坦诚的内心与真诚的态度。朱宜尧由不解父亲深意到体谅父亲的良苦用心,愧疚油然而生,彰显出了他对亲情的无比珍视。他们两人的“愧”都承载着人与人之间至真至诚的

19、情感。【点评】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本题从分析比喻(拟人)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和评价。答题时应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说出句子意思作用,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主要从题目运用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分析,剖析深刻含义,从内容、主旨和新颖别致的角度作答。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和评价。答题时应注意,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要结合前后文内容,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发表

20、看法和评价。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晒书贺宽叶 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

21、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

22、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 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

23、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1)通读全文

24、,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回乡看到母亲晒书_我与母亲读“小记”母亲去世,我睹物思人(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3)选文第二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目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何作用? 【答案】 (1)回忆母亲重视读书(2)“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4)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

25、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此题段落比较少,每一个段落就是一个情节,如第2段写的是回忆母亲重视读书的情节。(2)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如“抚摩”动作描写。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或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事物的情态或人物的心理活动。 (3)“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是母亲对儿子读书的自豪之语。这也是母亲重视读书的体现。 (4)描写“

26、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的场景,表达对过去时光的回忆,突出了母亲重视读书的主题。所以必须要详写。 故答案为: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抚摩”一词指用手轻轻地摸,通过这一动作表现出“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 内容上写出了我的书的来历和我与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结构上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点评】本题的考点是对文章脉络的概括。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词)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

27、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 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本题考查通过对语言描写的分析来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这是答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详略得当。材料的安排是由文草中心所决定的,是表达主旨的需要,所以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把握好文章中心。4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从前的雪 雪是冬天特意赠给乡村的礼物。 那时

28、我还小。雪下得像呢绒大衣一样厚,肥嘟嘟的,披在村庄和田野的身上。我们穿着小胶鞋,像野兔一样在野地里追逐着,脚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四野苍茫,偶有几棵鲜绿的油菜被我们的笑声吸引,露出半边娇憨的脸,好奇地打量着这些活泼的“入侵者”。雪球满天飞,笑语四处溅,身上淌着汗,衣上沾着雪,在袅袅的炊烟和大人们悠长的呼唤声里,我们喘着气红着脸带着快意回家。 午后,外婆从灶膛里掏出燃着火烬的草木灰盛在陶瓷盆里,盆上担把火钳,一个简易的火盆就做成了。她抱着我坐在摇椅上,我把脚摆放在火钳上,盆里的火暖烘烘地烤着,时光惬意地绽在外婆皱得像一瓣菊花的脸上。 远远的河沿上,雪花一片片落入芦苇丛中,无影无踪。有时候,我

29、偷偷地从家里跑出来,扒开密密的芦苇,只找到几只出神的麻雀。它们站在高高的苇梢上,小眼珠滴溜溜地转,也许在考虑着,不要上那支着木棒的竹筛下几粒稻谷的当。 捕鸟我是不感兴趣的,钓鱼却很是喜欢。砍根竹子,系上钓丝,穿上鱼饵,坐在树墩上钓鱼,看一片片雪花落在水面融化掉。有时水结冰了,就敲出一块窟窿放下钓丝,耐心地守候着。可冬天的鱼显然是聪明而冷静的,半天的工夫我常常是两手空空。那些夏天常被我折来做伞的荷如今都举着瘦枝,托着点雪,我敢肯定它们一定藏着许多玲珑的秘密。雪悄悄地飘,鸟儿和芦苇静静地听,我安坐一角,颇有几分遗世独立的况味。虽然那时候,我还不会念“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乡村的雪夜,粗犷而温

30、情。那些低矮的茅屋里,常常弥漫出浓烈的酒香。灶膛里的火映着女人红彤彤的脸庞,她们拢一拢额头散乱的发,大声地和喝着酒的男人说着话。男人翘着腿悠闲地坐在桌边,有时会夹一口菜塞在旁边玩耍的孩子嘴里,孩子受宠若惊,暂停住嬉闹的喧哗。雪让冬夜变得如此温馨,酒香化在雪花里,酝酿着一年的希望。这些酒香也莫名地熏陶了我,让我在离开村庄的有雪的夜晚,总产生想饮一杯的情愫。 在城市的雪夜,独自小酌,常常迷离。童年就像一场雪,融化在故乡的杯中,只一举杯,就醉倒在那份晶莹和醇香里。 那些低矮的茅屋,穿越时空,依然踏实稳妥地立在尘世的风雪中。身边的这片高楼大厦,不是我的土地。我的土地上有水,有鼓荡起层层芦苇的绿意的水,

31、有鱼虾搅动着蓝天云影的水,有鸟儿驮着悠长的炊烟停息在残荷的枝头,有我自由游弋的身躯。 在落雪的时候,我渴望能回到从前的土地上,打个滚,流次泪,再笑着站起(1)文章围绕“从前的雪”追忆了哪些内容?(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2)作者写了“乡村雪夜”后为何又写到了“城市雪夜”? (3)第段中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简析下面句子中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那些夏天常被我折来做伞的荷如今都举着瘦枝,托着点雪,我敢肯定它们一定藏着许多玲珑的秘密。【答案】 (1)雪地嬉闹,冬日捕鸟,冰窟垂钓,乡村雪夜。(2)形成对比,表现“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弃,突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雪

32、地捕鸟事件,引出下面冰窟垂钓事件。(4)“举”“托”将荷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冬雪中荷的情态。 【解析】【分析】(1)根据第段写出我们穿着小胶鞋,像野兔一样在野地里追逐着打闹;段写喜欢冬日钓鱼;段写乡村的雪夜,粗犷而温情。 (2)先写乡村的雪夜,粗犷而温情,给“我”带来美好的回忆,让“我”留恋怀念,再写城市的雪夜,独自小酌,常常迷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弃。 (3)此段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捕鸟我是不感兴趣的”承接上文所写内容,“钓鱼却很是喜欢”引出下文冬日钓鱼的叙写。 (4)划线的两个词语“举”“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荷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冬雪中荷的情态。 故

33、答案为: 雪地嬉闹,冬日捕鸟,冰窟垂钓,乡村雪夜。 形成对比,表现“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弃,突出“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雪地捕鸟事件,引出下面冰窟垂钓事件。 “举”“托”将荷拟人化,生动地写出了冬雪中荷的情态。【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本题考查分析写法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先明确对比写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一般包括点题或突出主题。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表现了人物性格,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从内容和结构

34、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答,一般有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雪地烤红薯周海亮 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A)天空平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

35、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

36、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啰!”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啰!”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

37、?”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

38、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一滴眼泪。(1)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烤红薯_高声吆喝送红薯_(2)文中有两处关

39、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3)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4)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答案】 (1)打起精神称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2)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3)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4)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

40、上烤红薯;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 【解析】【分析】(1)结合文本内容,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具体的情节可概括为:手忙脚乱烤红薯打起精神称红薯高声吆喝赠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2)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可知文中第段“天空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暗示了时间,交代天气寒冷。第段画线的句子“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明天气恶劣,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 (3)“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一个“盯”字,表现出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的

41、急切心情。 (4)结合文本分析,“儿子考上重点中学,满足孩子吃洋快餐的要求”体现出他对儿子的关爱;“大雪天站在校外为了孩子能吃到那甘甜的红薯宁愿受冻”可以体现出对儿子的关爱;“儿子从眼前走过,没有前去相认,反而叫人带红薯给儿子”体现了对儿子的尊重以及关爱;“儿子没有叫他,他只是默默的离开”体现了他的宽容。 故答案为:打起精神称红薯;不声不响吃红薯 运用了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暗示时间的推移;交待天气变得更冷;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 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

42、红薯;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选择恰当的字填空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此题,学生首先要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故事的结局。具体作用,还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注意动作、神态描写,明确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本题考查对文本人物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通读全文,结合相关情节进行理解与分析。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黑鱼奉亲刘清山 那

43、年夏季,刚上初中的我疯狂地迷恋上了钓鱼。 原因很简单,母亲让不愿午睡的我到家门口池塘边的大树上做作业。不经意间,我看到池塘边游来一条两尺多长的大鱼。竟然出现一条大鱼,真可以称得上奇迹!我定睛一看,那条鱼通体发亮,鱼身粗壮,仿佛大人被晒黑的胳膊。 我知道这是一条黑鱼,不由欣喜若狂,跑到家中,偷偷找到父亲的钓竿,在树下挖了一条蚯蚓,穿在钩上,直接把鱼饵送到了那条黑鱼的嘴边。黑鱼显然饿久了,毫不客气地狠狠咬住了鱼饵。我顺势提竿,钓钩准确地钩住了黑鱼的嘴巴。但我既缺少力气,又缺少钓鱼经验,难以把这足有两公斤重的大黑鱼拖出水面。黑鱼怒目圆瞪,盯得我更是心惊胆战。我手腕一软,黑鱼找到了脱身的机会,它甩掉了

44、钓钩,转身游进了深水里。 我痛恨自己手软,失去了抓到大鱼的机会。不甘心失败的我,开始在中午一边捧着课本,一边留意池塘里黑鱼的举动。果然没过几天,好了伤疤忘了痛的黑鱼再次游到水面上,我赶紧把早就穿好鱼饵的钓钩抛到了它的嘴边,黑鱼警觉地把嘴凑近了鱼饵,碰了两下,然后擦着鱼饵游走了,害得望眼欲穿的我瞎激动了半天。 两天后,黑鱼再次浮出水面,这一次,它游到了岸边的芦苇丛。我赶紧把鱼饵甩到它面前,它理也不理,向芦苇深处游去,我匆忙提起鱼饵向它的前方抛去。这一次,鱼饵没有落到黑鱼的嘴边,而是钩住了芦苇主干,我费了好大劲,怎么也无法把鱼钩收回来。黑鱼怪模怪样地望着我,好像在嘲笑我的愚蠢无能。气急败坏的我使劲

45、拉着鱼钩,“啪”的一声,鱼线断了,鱼钩宛若一枚牙齿,仍旧咬着芦苇不松口。被晃倒的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把这条不知天高地厚胆敢戏弄我的黑鱼钓上来。 我不敢把自己一边学习一边钓鱼的事告诉父母。有一天午后,我装作无意地问父亲,黑鱼有什么致命的弱点。父亲说:黑鱼每年夏季,也就是这个时节,产下鱼卵后,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眼睛看不见,但仍旧会进食我如获至宝,没有接着听父亲的下文,就捧着课本,跑到了池塘边。我不知这条黑鱼是公是母,但冥冥中,我感觉,它是一条母黑鱼。 一周后,这条黑鱼果然产下了一团卵。只是它离岸边较远,我无处下钩。两天后,鱼卵里游出成千上万条小黑鱼,它们像一团黑云一样,簇拥着仿佛睡着了的黑

46、鱼,竟然慢慢靠近了岸边,浑然不觉危险将至。我返身回家取来鱼竿,在鱼钩上穿了一条绿色的蚱蜢,准备抛到黑鱼的嘴边。此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那些小黑鱼们竟然随着黑鱼母亲鱼鳃的开合,陆续游进了大黑鱼的嘴里,并且没有再游出来不知什么时候,父亲站到了我身边,他告诉我:这是小黑鱼们在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延续母亲的生命,帮助母亲度过这段昏迷期。 我默默收起了鱼竿,把它交给了父亲。此后我经常在这片池塘里看到那条大黑鱼,它和孩子们一起在水中快乐、自由自在地游弋。(选自意林2017第23期)(1)选文作者三次钓鱼的结果所带来的心情各不相同,请在横线上补充文中表示心理变化的词语。 _“气急败坏”_(2)选文第段画线句“我如获至宝,没有接着听父亲的下文,就捧着课本,跑到了池塘边”,那父亲的下文会是什么呢?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用父亲的口吻说一说。 (3)结合语境,品味第段画线句子,揣摩划线词在表达上的妙处。 它们像一团黑云一样,簇拥着仿佛睡着了的黑鱼,竟然慢慢靠近了岸边,浑然不觉危险将至。(4)联系实际,结合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启示。 链接材料:乌鸦反哺,成语,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出自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据说这种鸟在母亲的哺育下长大后,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其它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外阅读理解训练(Word版).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