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2)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3)概述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2.能力: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课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体育锻炼能加强呼吸肌的力量,使呼吸功能加强,向学生渗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的意识。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1.纠正认识偏差,帮助学生树立呼吸全过程的概念,为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打好基础。关于呼吸,学生们好像很熟悉,但他们所理解的呼吸仅仅是肺的通
2、气,是呼吸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有必要让他们了解生物学上呼吸的含义,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谈“什么是呼吸”开始本节课,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呼吸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明白了呼吸包括四个环节,然后再依次来学习这四个环节。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突破难点,解决重点。“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问题。首先提出问题:“外界的气体是怎样进入肺内的呢?”“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出来的呢?”接着让大家亲自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最后演示模型来探究胸廓变化的原因,其结果则导致了肺的通气。此处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外界气体出入肺的动力为大气压和肺内
3、压之间的差。初二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不懂得压力平衡的知识,因此如何阐明外界气体出入肺的原因也是令人头痛的事。我通过两名学生表演向连通器中注水,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来解决这个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空气清新剂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气体的扩散作用,并进一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然后通过大屏幕展示气体交换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问题迎刃而解。教学过程(一)复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呼吸系统由两部分组成,谁来说说是哪两部分?生:呼吸道和肺。师:各有什么功能?生: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场所,呼吸道是气体出入肺的通
4、道,同时对吸入的气体起到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二)学习新课师:呼吸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呼吸。那么什么是呼吸呢?请大家根据自己平时的理解给呼吸下个定义。生1:呼吸就是外界气体进入肺,肺内的气体排出来。生2:呼气和吸气加起来就是呼吸。生3:我认为呼吸还应该包括体内的气体交换。师:(加重语气,放慢语速)到底什么是呼吸呢?请看大屏幕(展示呼吸的全过程)。生:观看。师生交流: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四个环节(板书)。我们平时所说的呼吸仅仅是指“肺通气”。1.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师:请大家思考: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生:摇头
5、不知道。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胸廓(大屏幕展示胸廓由胸骨、肋骨、脊柱的胸段、肋间肌和膈肌组成)。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深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深呼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生:手放在肋骨上,尝试深吸气和深呼气。结论:深吸气时肋骨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时,肋骨向里运动,胸廓缩小。师: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语速较慢)呼吸运动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的通气呢?(稍停)下面我为同学们演示呼吸运动模型,请大家认真观察。(1)演示肋间肌舒缩引起肋骨和胸骨运动的模型:第一步:依次介绍模型中代表胸骨、肋骨、肋间肌和脊柱的结构;第
6、二步:演示肋间肌收缩时引起的肋骨和胸骨的运动,肋间肌舒张后再重复一次;第三步:启发学生根据肋间肌舒缩引起的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思考胸廓容积的变化规律。第四步: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胸廓横径加大(板书)(2)演示膈运动引起胸廓容积改变的模型:第一步:依次解说模型中代表胸腔、膈肌、气管和肺等部分的结构,并指出膈肌的位置特点:它是胸廓的底,膈肌顶部成拱起状态,收缩时膈顶会下降;第二步:请同学们预测膈顶升降时将会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第三步:演示膈顶升降的变化,以及肺的回缩或扩大的变化;第四步:启发学生根据模型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7、;第五步: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纵径加长胸廓扩大肺容积扩张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吸气)(板书)师:也就是说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胸廓的容积发生了变化。这两个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反映了人体吸气(即外界气体进入肺)和呼气(即肺泡内的气体排出)的过程,谁能为大家总结一下?生: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气体呼出体外。所以说,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了肺通气。(教师把以上两个板书组合在一起)师:这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他指出肺随着胸廓扩大而扩张,说明他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语言表达也很严谨
8、。也就是说胸廓的扩大导致肺被动扩张,肺容积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那么气体出入肺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呢?(顿一下)请看这两位同学的表演。加水之前请同学们先预测实验结果。生:甲取出一个盛有半槽水(带点颜色的水效果更好)的玻璃槽,然后将一个稍粗的玻璃管(两端开口)竖直置于水槽中;乙向玻璃管里加水。实验结果:玻璃管内的水面并没有高于水槽内的水面,而是高度相等。师:为什么会这样呢?(顿一下)因为玻璃管和水槽是相通的,所以玻璃管内外的压强包括气压和水压是平衡的。同理,我们的肺通过呼吸道和外界也是相通的。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被动扩张,肺容积增大,使得肺内气压下降,小于外界的一个大气压,所以外界气体
9、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肺,这就是吸气。当肺内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吸气动作即停止,呼气也一样。由此可见,气体出入肺的动力是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差。师:通过学习以上这些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我们肺的功能?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宜的体力劳动,以加强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力量。2.肺的换气师:氧气被吸入肺泡内以后接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提示学生回忆在大屏幕上看到的呼吸的全过程)生:经气体交换进入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里。师:(启发思考)氧气为什么会由肺泡交换到血液中?交换的方式怎样?(教师拿出一瓶空气清新剂喷洒了几下)大家闻到香气了吗?教室后排的同学呢?生:点点头。师:这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一种气体总是由浓
10、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或者说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气体扩散现象?生:放学经过饭店的门口,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夏天上公厕,还没进去就能闻到一股氨味。(同学们都笑了)师:这两个事例都能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非常棒!肺的换气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请看大屏幕(展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小组讨论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生:观看。分组讨论。交流:新鲜空气被吸入肺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里的氧气含量,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肺泡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
11、换的结果,使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师:(板书)肺泡 氧气 细胞组织 二氧化碳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师:气体在血液中是怎样被运输的呢?大家还记得在“观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的演示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的血块的表层和内层各是什么颜色吧?生:表层呈现鲜红色,内层呈现暗红色。师:能说说原因吗?生:血块的表层获得的氧多,血红蛋白与氧结合,使其呈现鲜红色;血块的内层由于氧的含量少,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因而呈现暗红色。师:表达非常清楚。根据以上知识,你知道氧气进入血液后,是怎样被血液运输的吗?生:也是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师:对,氧气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在血液中运输(板书:氧合血红蛋白);大部分二氧化碳则在血浆中运输
12、。这些氧气最终会被运到哪里去呢? 4.组织气体交换生:组织细胞。因为人体的每个细胞都能够利用氧气将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师:分析得不错。在组织细胞处,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又要进行气体交换,我们称为组织气体交换。同肺泡气体交换一样,组织气体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请看大屏幕(同时展示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参照肺泡气体交换,分析组织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生: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使细胞内的氧含量远远低于血液中的氧含量,而二氧化碳含量远远高于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因此,氧气由血液扩散到组织细胞,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扩散到血液。经过组
13、织气体交换,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师:分析得非常透彻!板书:血液 氧气 细胞组织 二氧化碳 呼吸的意义就在于不停地给组织细胞提供氧气,供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三)学生谈收获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收获或感想?(略)(四)知识应用1.就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而言,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有何不同?2.游过泳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水没过胸部时,会感到胸闷喘不过气来。据此你认为胸廓扩大与肺扩张有怎样的因果关系?因此应怎样加强肺的功能?3.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你认为人体的哪条血管含氧量最高
14、,为什么?4.请你联系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的关系,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教学反思本节课比较成功,表现在:(1)成功突破了“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这个难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深吸气和深呼气的动作,能明显感受到肋骨和胸廓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观看呼吸运动模型演示,每个小组都讨论出了肋间肌和膈肌舒缩引起的胸廓容积的变化以及胸廓容积变化所引起的肺容积的变化。最后通过两名学生表演向连通器里注水使大家明白了气体出入肺的动力是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差,较好地解决了初中二年级学生没学物理,不懂压力平衡这一难题,学习效果比我预想的好。这样的处理,虽是很难的东西(我认为这个知识点是全册书的
15、难点),但让学生可以够得着,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不挫伤他们学习生物学的信心。(2)轻松掌握了肺的换气过程和组织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学生亲身感受到气体的扩散,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气体的扩散作用。随后学生也举出了生活中气体扩散的例子,知道了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大的地方向浓度小的地方扩散。在此基础上观看大屏幕展示的气体交换情况,小组成员很容易地就分析出了两处气体交换的方向和结果。(3)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师生能做到思维同步。由于本节内容多为理性知识,感性知识较少,所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非常必要。课下我调查了各个层次的学生,80%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
16、下做到努力感知,积极思考。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有一定难度,尽管我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班上仍有近十名学生不能理解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的过程。教学点评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呼吸运动的原理”和“肺的通气”的内容,一直是教师教学上的难点。由于物理学和生物学在章节知识安排上的不同步,学生在学习本部分知识时还没有接触到气体压强的知识,所以让学生接受肺通气的知识比较困难,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难度可想而知。孔建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处理的是比较成功的,他通过让学生感受深呼吸时胸廓的变化,提出问题,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让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两名同学向连通器内注水的表演,形象地表达了气体出入肺的动
17、力。本节课还有以下特点: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开始时让学生谈对呼吸概念的认识,然后通过播放呼吸的全过程,让学生对呼吸的全过程有一个整体印象,也为接下来的每一个环节的学习打好了基础。再如肺通气、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过程,教师也都是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创设情景,注重启发学生深入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了两名同学向连通器内注水的情景。学生通过观察发生的现象,形象地理解了气体出入肺的动力是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的差。再如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喷洒空气清新剂,很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气体的扩散作用。不足之处:感觉教师挖掘教材知识有点偏深,班上大约有七八个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建议教师课下给予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