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的应用课后反思关于比的应用课后反思关于比的应用课后反思我讲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分配问题,比的应用课后反思。按比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我结合教材引用了一个生活中分利润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寻找计算方法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
2、基础。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是:通过探索,能够理解并掌握按一定的比分配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是: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演示
3、分析讨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第一步:知识铺垫,问题引入。1。知识铺垫: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找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找准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做好课前“热身”准备工作,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的阶梯,以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2。问题引入: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分配。(课件出示)张叔叔和李叔叔合资开公司,由于他们齐心协力,经营有方,一年获利20万元,这20万元的利润平均每人分得多少万元(平均分)可是张叔叔投资3万元,李叔叔投资2万元,这样分合理吗该怎样分各分多少万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通过平均分引出按比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
4、伸,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学过程第二步:交流探索新知,掌握方法。首先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然后利用课件演示(张叔叔、李叔叔各投资的份数,张叔叔和李叔叔投资的总份数,张叔叔投资占总份数几分之几,李叔叔投资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把20万利润按各自的分数来分,那么张叔叔就分得20万利润的3/5,即20乘3/5得12万元;李叔叔就分得20万利润的2/5。即20乘2/5得8万元。)接下来鼓励小组合作尝试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进行指导,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三步:巩固练习。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设计练习力求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5、教学过程第四步: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这样做是为学生提供自我回顾、总结的空间,把掌握的解题方法、技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一环节,只有几位学生举手发言了,而大部分学生发言积极性不高,看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还有待培养提高。教学过程第五步:提升、拓展训练,形成技能。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两道层次不一的应用题和一道小组合作题:请你来配比:淘气有45元零用钱此题虽花费了一些时间,但学生的思维相对开阔了,知识的应用也有些灵活了。针对一些小组在“献爱心”这一项配的比例多一些,适当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会更好。教学过程第六步: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提出此问题时,已
6、经下课了,只有几位学生总结发言了。现在回顾整节课,教学思路、程序比较清晰,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但这节课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不高,整节课显得有些平淡,学生思维的碰撞、知识的开阔还有一些拘束,不敢大胆的表现自己。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还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学,开阔他们的眼界,开阔他们的思维,大胆表现自己,用比较流利,通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想法同时,通过一次次的讲课、听课,我也学到了许多:数学课堂语言的准确、缜密;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数学知识的深度与开阔度;实际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等。今后还要加强学
7、习,多听:听专家、听名师的课;多钻:钻教材、钻教法;多练:练备课、练上课;多思:课前思、课后反思。篇二:比的应用课后反思(1384字)上周五听苗艳丽老师一节五年级的比的应用一课后,被苗老师的课深深的吸引,她设计的教学程序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关系,并在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画出来的过程中进一步地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是真正地在“授人以渔”,一节课里传递给学生学生更多数学思想与方法很多。下面梳理一下苗老师这一节课的特点:一、重视引导学生对比的意义的深入理解。老师们在教学这节课时,一般会直接出示要解决的问题(例题),然后直接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是进行类似的练习
8、。这样学生能很快地学会解决与例题非常相似的问题,但是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解题时多数是在“比着葫芦来画瓢”,问题的条件一旦有些改变,就会有许多学生出错。而苗老师是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分析一个比(原昌学校六年级男女生人数比是3:2),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比的意义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学校购买了一批课外读物准备分别发给六年级的男女生,平均分成两份,男生一份,女生一份,你觉得这样分合理吗?从而引出应该按照男、女生的比例分才更公平。这样学生不仅对比有了更深的认识,再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先分析问题中的比,然后再尝试解决问题。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就这节课来说,苗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比的意
9、义时,引导学生把比转化为份数和分数,将隐性的转化法显性化,渗透化归思想。然后又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画出来,不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总结的环节,苗老师又通过清晰的网状关系整理,引导学生感悟抽象、概括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说,我更欣赏苗老师的课,如果学生长期受这样的思想方法的熏陶,他们数学素养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三、解决问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从男女生人数比、到按什么分配书籍更公平、然后是生活包饺子、冲村子汁和蒸米饭中按比分配都非常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不仅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数学问题的探究,还能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对于这节课,我有两
10、点建议:一是,把画图分析问题放到比的意义理解之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发现其中隐含的条件。二是,这节课所解决都是知道了总数量与各部分量之间的比,求各部分量分别是多少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会形成思维定势?这节课虽然不需要引导学生探索各种类型的比的应用问题,但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变式地分析,进而对“比的应用”问题有一整体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比,并灵活地解决各种有关比的应用的问题。那么有关比的应用问题有哪些呢?1、知道总数量与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2、知道部分量的比,与其中一个部分的量,求另一部分量或总数量。3、知道各部分量的比,与各部分量的差。求各部分量或
11、总数量。4、知道各部分量的比,与总数量的倍数(需要先求求总数量)。求各部分量。5、知道部分量与总数量的比与部分量(或总数量),求另一部分量。当然,这样的分析也可以放在研究“比的应用”的起始阶段,也可以在教学完教材上的例题,学生适当的练习对每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比较熟悉后进行。具体要看学生的基础与探究能力而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整体的认识之后,脑子里有了整体的框架,思考、研究问题时思维才会更清晰。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而不跟着老师漫无目的地走,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篇三:比的应用课后反思(825字)昨天教研组“听评课”活动,我讲了比的应用。总体感觉效果还可以,但仍然存在不
12、少问题,今天总结出来,和同行交流,在改进不足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教学例题时,我充分发挥了学生
13、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应用了鼓励性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解决“调配200ml蜂蜜水,按蜂蜜和水1:3配制,各需蜂蜜和开水多少千克”我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全班交流。并板书学生的思考算式。我注重引导学生辨析每一个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详细的讲出来,并给与恰当的评价,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从课堂作业情况看,整体的效果比较好。在课的巩固过程,安排了一个多层次的练习来巩固和强化新知识,从而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但有一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的不好,主要问题是:他们对按比分配不能求出两种量分别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出每种量是多少,一部分学生有困难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帮助;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应用灵活的方法解决有关按比分配的问题,也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其次,在讲课中还遗落了一个环节如何验算结果是否正确。交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尤为重!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