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音乐教案第一单元歌曲花非花 教学内容:学习歌曲及对作品的处理 教学目的: 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 ,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 唱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手风琴、竖笛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 ,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居香
2、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 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 疾苦。公元 800 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苏州刺 史, 管至刑部尚书。 晚年闭居洛阳, 75 岁去世。 终身主张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 他的诗作卖炭翁 新丰折臂翁 缚戏人 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 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 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 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 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 年回国,先后在多所
3、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 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 “朦胧” 。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 ,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 觉,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似在说 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 “去似朝霞” ,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 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 ,而不喻
4、本 (被喻之物) ,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 捉摸的地步,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作的渐简吟可知, 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 对一种生活中存在过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该诗节律规整,奇 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从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导入,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从而进入本 课的学习。 3哼唱旋律。 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教师可适当降低音高。 4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 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 朗读后, 可请
5、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还可抓住歌词中“花非花” 、 “ 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 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5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 可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 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 系。 6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 在学唱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可唱得稍为、虚 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 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四、拓展 根据教学提示的要求, 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 可以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 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