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DOC 7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600618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DOC 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DOC 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DOC 7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DOC 7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DOC 7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理新人教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教材分析一、 教材编写思路在以往的 “教学大纲”中与自然灾害及防治有关的内容多是分散在各章中间断出现的,此次地理课程标准将“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模块出现在高中地理选修的七个模块之中,成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修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这可以说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个新亮点。1、依据“课程标准”设置教材章节内容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全面贯彻教育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精神,教材内容体系结构完全依照“课标”的内容要求设置。如下表章课标内容第一章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二章 中国主要的

2、自然灾害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环境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防灾与减灾第一章各节名称小标题课程标准内容第一节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第二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第三节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世界干旱地区的分布世界热带气旋灾害区的分布第二章节名小标题课程标准内容第一节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分布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泥石

3、流的发生与分布滑坡的发生与分布第二节中国主要的气象和洪涝灾害台风的发生与分布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寒潮的发生与分布干旱的发生与分布洪涝的发生与分布第三节中国主要的生物灾害虫灾的发生与分布列举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带来的主要危害鼠害的发生与分布第四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区华北、东北灾害区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东南灾害区西北灾害区西南、青藏灾害区 第三章各节名称小标题课程标准内容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中国自然灾害危害的地域差异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洪涝灾害危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与环境特点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

4、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与环境特点第四章各节名称小标题课程标准内容第一节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中国防灾减灾的前景与对策第二节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与救治地震灾害的防避与救治以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台风灾害的防避与救治第三节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预测、监测和评估自然灾害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运用高科技防灾减灾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2、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始终贯穿新课标的理念(1)学习有用的地理:u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5、-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u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除基础知识外,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2)力求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的地理素质使学生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探究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和评价自然灾害与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形成健康情感、积极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地理价值观念二、 教材整体框架“自然灾害与防治”的依据课程标准分为四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里了解自然灾害方面的知识,每章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

6、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其中“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是学习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列举了众多对人类影响较大的灾害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进行理性分析;“防灾与减灾”是学习本模块的最终目的。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基础知识)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中国主要的气象和洪涝灾害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防治(众多实例)中国主要的生物灾害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区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与环境特点(理性分析)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防灾与减灾

7、地震和台风灾害的防避与救治(最终目的)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三、教材分章介绍第一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 1、 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自然灾害是伴随着地球演化过程的一种自然变异过程和现象,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防灾减灾是人类持之以恒的重要任务。要担此重任,就必须首先了解自然灾害的一些基础知识,既然地理课程标准将“自然灾害与防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模块出现,那么,学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教材把“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作为第一章,最先学习,就是想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点、成因、世界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

8、害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后面三章内容的必要的知识基础。2、本章内容的体系和结构 本章主要由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首先在第一节着重介绍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正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当它给人类活动带来损失和危害后,才成为灾害,可见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因此,教材的第二节内容着重探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人类若想处理好其地理环境的关系、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除了要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之外,还要了解其分布规律,因此,教材的第三节设计的是“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选取了学生较熟悉的地震、台风、干旱灾害的分布地区作为讲述的重点。3、本章重点和难点

9、(1)本章的重点: 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了解世界地震带、干旱地区、热带气旋灾害区的主要分布地区;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本章的难点:对自然灾害连锁发生性的理解,如灾害链的形成。第二章 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本章应该说是全书的重点,在第一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世界主要灾害的类型、特点、发生和分布规律等基础知识,中国幅员辽阔,环境条件复杂,因此,致灾因素和灾害种类就比较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和经济密度区在地理分布上又很不平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

10、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对灾害的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均较低,灾后重建恢复速度也较慢。为了增强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改变我国防灾减灾的落后局面,我们首先就要了解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情况,这样不仅承上启下为学习后续章节做好知识准备,同时也使学生学到联系实际的、有用的地理。 2、本章内容的体系和结构 本章教材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由于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多,而教材篇幅有限,因此,教材在前三节,依据课程标准选取了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几种灾害类型加以介绍,如地质地貌灾害中的地震、泥石流、滑坡;气象灾害中的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生物灾害中的虫灾、鼠灾等。此外,教材依据课程标准对每一种自然灾害的认识也有不同侧重:地震

11、、泥石流、滑坡等主要简述其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重在分析其形成原因;虫灾、鼠灾等则列举其主要危害。第四节“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区” 内容可以说是对前三节内容的概括总结和综合应用,同时在了解四大自然灾害综合区的蕴灾环境、灾害类型时,没有仅局限于地质、气象、洪涝和生物这四类灾害,而是对中国的自然灾害分布作了一个详尽的总结。其中蕴灾环境的分析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3、本章的重难点简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分析我国几种主要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了解中国主要生物灾害的类型、危害及在中国的主要分布地区。 运用地图,了解中国四大自然灾害综合区及各区的

12、主要自然灾害。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自然灾害总是发生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与该区域的自然要素、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共同组成区域性环境特点。因此自然灾害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区域性特点的形成是因为在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分布、成因、发生过程及其危害后,认识自然灾害的区域差异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 “自然灾害多发区”是某一主要自然灾害频频出现的地区,或是多种主要自然灾害比较集中的、交替频发或叠加频发的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指自然灾害多发区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包括自然灾害多发区内人类与各环境

13、要素的关系,因此,本章内容突出了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2、本章内容体系结构由于不同地域内的自然要素、人类活动有差异,同一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域会产生多方面差异。教材篇幅和课时的限制都不可能让学生全面认识所有差异。教材在第一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中,选择比较了同一自然灾害在不同地域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及各种关联性灾害损失程度的差异。 影响我国的每一种自然灾害都有它特有的多发地区。教材第二节“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与环境特点”中,选择了那些人口密集,经济活动频繁,工农业产值大,但却多灾的地区作为“实例”,来认识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突出自然灾害多发区中与灾害关联密切的主要环境要素

14、所形成的环境特点。 3、本章的重点难点(1)本章重点内容:运用图像、数据等资料比较某种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结合实例说明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2)本章难点内容:比较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和中国自然灾害带的差异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1、本章在全书中的地位在本模块前三章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发展与分布规律等知识,而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地保护环境,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的产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及损害程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本章教材是本模块学习的最终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防灾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领导,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

15、的参与;既需要深入开展灾害科学研究,也需要普及科学知识,掌握一些应急避灾救助常识。本章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有积极意义,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另外,人类在防灾减灾过程中的行动,可以看成是积极协调“人地关系”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2、本章内容体系结构本章教材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首先在第一节回顾了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坚定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信念,具有重大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掌握一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的学习目标。教材在第二节重点介绍了防避地震、台风和寒潮的方法和救治措施。第三节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等

16、高科技手段在防灾减灾中的重大作用,实现了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教育的目标。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3、本章的重难点举例说出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了解防避地震、寒潮、台风灾害的方法和救治措施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四、实施建议1、课题研究实施建议本系列教材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每章的章首都有一个“课题”,研究课题是贯穿全章学习过程的,而课题的设置完全是依照课标中的活动建议,章节名称课题名称课标中的活动建议第一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与分布了解一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及其造成的危害围绕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开展一次

17、研究性活动第二章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收集近年来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资料,绘制其地理分布简图,解释其形成原因,并说出我国已采用的防灾减灾措施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收集本地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灾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第四章防灾与减灾制定本地区自然灾害防治方案二、三章活动建议的后半部分每一个课题教材中都各列出了详细的要求,如:课题目标、课题准备、检查进度和总结,教师只需按照要求一步步操作,即使检查学生的课题进度,并给与必要的指导即可。以第二章的课题“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就以下方面给学生指导: 1、 教师可

18、以为学生提供合用的空白中国政区地图;2、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当它要表示某一种事物的分布状况时,哪些图例符号是适宜的;3、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将各种灾害的分布区域准确地绘制在中国空白政区图上;二、案例研究实施建议教材的每一节的后面都有一个“案例研究”,其内容的选择也均与所在节的内容相关,通过案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节的内容,学会如何应用和扩展本节的知识,以第一章第一节的案例研究“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案例内容,回答完成案例后的思考问题,而达到复习掌握自然灾害的特点的目的。三、对教师的要求地理教学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授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

19、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地理知识,同时或地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1、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好角色的转换 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与合作者的观念,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及决问题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2、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而本套教材又有很多课题、案例研究、探索活动等新的形势,要想真正地用好这套教材,教师就必须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到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的教育模

20、式上来,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与技能的提高“自然灾害与防治”是第一次作为一个独立模块出现,因此,涉及的很多知识内容是就教材中所不曾涉及的,或是因教材课时局限没有展开讲述的,这就要求老师要加强相关知识学习更新,才可以做到向学生清楚阐述知识,并用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问题,增强信息量,使教学具有生动性与形象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这方面的能力。针对教材中的课题、案例研究等活动的设置,教师应该具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材分析(DOC 7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