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DOC 38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6006780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DOC 3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DOC 3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DOC 38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DOC 38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DOC 38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范文模板,值得参考借鉴!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有哪些?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接下来是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

2、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 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 教学用具 有关数学知识的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时速度是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的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等

3、于同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二)学生目标完成过程 1、速度 提问:运动会上,比较哪位运动员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如果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 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大。 老师:那运动物体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 学生: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来比较,就找到了比较的统一标准。 师:对,这就是用来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时同学就接触过这个概念,那同学回忆一下,比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侧重,有所加深。 板书:速度是表示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义式中可看出

4、,v的单位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常用单位还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书: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体运动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来表示。 例: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学生马上会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师:对,这就是运动员完成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

5、,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这个=10m/s只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辆自行车在第一个5秒内的位移为10米,第二个5秒内的位移为15米,第三个5秒内的位移为12米,请分别求出它在每个5秒内的平均速度以及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 学生计算得出: 由此更应该知道平均速度应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3、瞬时速度 如果要精确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应怎样描述

6、呢?那就必须知道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程度,这就是瞬时速度。 板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在(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骑摩托车时或驾驶汽车时的速度表显示,若认为以某一速度开始做匀速运动,也就是它前一段到达此时的瞬时速度。 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即物体在这一位置的运动方向,所以瞬时速度是矢量。通常我们只强调其大小,把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为速率,是标量。 4、巩固训练:(出示投影片) 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s内平均速度为v1,第二s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 师生共评:有的同学答案为这是错误的。平均速

7、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用这段总位移与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也就只表示这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 三、小结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3、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4、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 拓展: 本节课后有阅读材料,怎样理解瞬时速度,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请看一下,这里运用了数学的“极限”思想,有助于你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四、作业P26练习三3、4、5 五、板书设计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2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8、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

9、0 + at。 四、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10、向学生展示一个-t图象: 提问:这个-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11、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

12、的物体,v = 0,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

13、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14、 + a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

15、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

16、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17、a t,有 V0 = V a t = 0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 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 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

18、中的14题。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3 【学习目标】 1. 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2.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习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自主学习】 (A级) 一.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 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 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低压 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 、细线、复写纸片、 。 四.实验步骤 1.如课本34页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

19、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 。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 后,放开,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从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舍掉开头比较密集的点迹,在后边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做计时起点。为了测量方便和减少误差,通常不用每打一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而用每打五次点的时间作为时间的单位,就是T=0.02s 5=0.1 s。在选好的计时起点下面表明A,在第6点下面表明B,在第11点下面表明C,点A

20、、B、C叫做计数点,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分别是x1、x2、x3 5.利用第一章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下表: 位置 A B C D E F G 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0.6 v(m/s) 6.以速度v为 轴,时间t为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的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7.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这些点的分布规律。 五.注意事项 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4.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要适当。 5.加

21、速度的大小以能在60cm长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得六七个计数点为宜。 6.要区别计时器打出的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间隔为0.1 s 。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探究案) 实验纸带 1. 2. 3. 数据处理(完成表格) 小车在几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位置编号 0 1 2 3 4 5 6 7 8 t/s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V1(m/s) V2(m/s) V3(m/s) 做出速度-时间图像 学习反思: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训练案)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

22、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地代号填在横线上 。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打点计时器 天平 低压交流电源 低压直流电源 细线和纸带 钩码和小车 秒表 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为了

23、计算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 A. 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算出加速度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tana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 a=v/t算出加速度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4.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小明坐在汽车驾驶员旁,注视着速度计,并记下间隔相等的各时刻的速度值,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数据得到汽车在各段时间内的运动特点:在o15 s内,汽车的速度在变化,每5s速度增大_km/h;在1530s内汽车速度不变,速度大小为_km/h;在3545s内汽车

24、速度在变化,每5 s速度减小_km/h. 5.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计数点序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应时刻(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点的速度(m/s) 44.0 62.0 81.0 100.0 110.0 138.0 请作出小车的v-t图象,并分析运动特点。 6.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给出了从0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0、1、2、3、4、5、6都为计数点。测得:s1=1.40cm,s2=1.90 cm,s3=2.38 cm, s4

25、= 2.88 cm,s5=3.39 cm,s6=3.87 cm。那么: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cm/s ,v2= cm/s ,v3= cm/s ,v4= cm/s ,v5=cm/s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速度时间图象。 (3)分析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

26、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 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 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 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

27、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 库仑定律的发现 活动一:思考与猜想 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 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 (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 (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

28、活经验大胆猜想。 定性探究电荷间的作用力与影响因素的关系 实验表明:电荷间的作用力F随电荷量q的增大而增大;随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 (提示)我们的研究到这里是否可以结束了?为什么? 这只是定性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得到更准确的定量关系。 (问题3)静电力F与r,q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 你觉得哪种可能更大?为什么?(引导学生与万有引力类比) 活动二:设计与验证 实验方法 (问题4)研究F与r、q的定量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1)保持q不变,验证F与r2的反比关系; (2)保持r不变,验证F与q的正比关系。 实验可行性讨论. 困难一:F的测量(在这里F是一个很小的力,不能用弹簧

29、测力计直接测量,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实现对F大小的间接测量吗?) 困难二:q的测量(我们现在并不知道准确测定带电小球所带的电量的方法,要研究F与q的定量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思维启发)有这样一个事实: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互相接触后,它们对相隔同样距离的第三个带电小球的作用力相等。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球接触后等分了电荷) (追问)现在,你有什么想法了吗? 实验具体操作定量验证 实验结论: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得出库仑定律同学们,我们一起用了大约20分钟得到的这个结论,其实在物理学发展,数位伟大的科学家用了近

30、30年的时间得到的并以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的名字来命名的库仑定律。 启示一:类比猜想的价值 读过牛顿著作的人都可能推想到:凡是表现这种特性的相互作用都应服从平方反比定律。这似乎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就可以得到电荷间作用力的规律。正是这样的类比,让电磁学少走了许多弯路,形成了严密的定量规律。马克吐温曾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的收获!”。科学家以广博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为基础进行的猜想,才是有创造力的思维活动。 然而,英国物理史学家丹皮尔也说“自然如不能被目证那就不能被征服!” 启示二:实验的精妙 1785年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自己设计的扭称精确验证得到了库仑定律

31、。(库仑扭称实验的介绍:这个实验的设计相当巧妙。把微小力放大为力矩,将直接测量转换为间接测量,从而得到静电力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讲解库仑定律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数学表达式: (说明),叫做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1)真空中(一般情况下,在空气中也近似适用); (2)静止的;(3)点电荷。 (强调)库仑定律的公式与万有引力的公式在形式上尽管很相似,但仍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力。我们来看下面的题目: 达标训练 例题1:(通过定量计算,让学生明确对于微观带电粒子,因为静电力远远

32、大于万有引力,所以我们往往忽略万有引力。) (过渡)两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我们会求解了,可如果存在三个电荷呢? (承前启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不因第三个点电荷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多个点电荷对同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等于各点电荷单独对这个点电荷的作用力的矢量和。 例题2:(多个点电荷对同一点电荷作用力的叠加问题。一方面巩固库仑定律,另一方面,也为下一节电场强度的叠加做铺垫。) (拓展说明)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虽然给出的是点电荷间的静电力,但是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所以,如果知道了带电体的电荷分布,就可以根据库仑定律和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带电体间静电力的大小和方向

33、了。而这正是库仑定律的普遍意义。 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5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

34、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究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3.教学设计思路 为突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的科学方法,

35、本教学设计采取“实验体验-理论探究”和“猜想、假设、理论预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相结合的思路分别研究断电自感和通电自感。以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

36、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 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

37、变化进行阻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设理论探究科学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见后。 六、课时分配: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 七、教学媒体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用(

38、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 八、教学流程(第一学时) (一)互感 情境创设:利用可拆变压器进行实验,原线圈接在电源,使副线圈电路中的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灯泡为什么能发光? 理论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分析,学生思考后解释原因。 引入课题:互感现象。 1.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 互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2.应用互感: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 演示:声音电信号互感现象,让互感线圈一个接mp3,一个接音放。 3.减小互感:互感现象可发生于任何两个

39、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在电力工程和电子电路中,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要采取措施屏蔽。例举数据线。 过渡语:当一个线圈的电流变化时,它的变化磁场在邻近的电路中激发了感应电动势,那么它会不会在自身的线圈中也激发感应电动势呢? (二)自感 情景创设:让几位同学按如图1“串联”在电路里,电源4节干电池 操作方法: .闭合开关前,学生体验-无感觉; .闭合开关后,学生体验-无感觉; .断开开关瞬间,学生突然受到电击-迅速收回双手” 引入课题四节干电池何以使这么多同学同时受到电击?学生对此引发的思维疑问和惊奇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1.电源断开了,电从何处激发而来?2.是发生电磁感应吗?3.假若

40、是,能解释上面的现象吗? 学生探究,学生交流后解释原因,Ppt演示。学生估算自己所承受的瞬间电压。 得出结论1:当电流减少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电流的减少,推迟了电流减少的时间。 再次提出问题:电流增大时,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猜想:可能是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假设:假设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理论分析: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增加,电流不会立即达到,只能缓慢增加,即有延时性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选出学生设计的通电自感实验电路图如下?请大家分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提出改进方案 分析讨论: 方案1如图甲(无法判断。不合理) 方案2如图乙(开关闭合瞬间灯泡能发

41、光。由于灯泡的明暗快慢变化显示了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但是一个灯泡没有对比,无法说明问题,无法说明问题。不合理) 方案3如图丙(同规格灯泡,将调到既能看到延时,又能对比,合理) 方案3预测:开关闭合瞬间,灯立即变亮,逐渐变亮的现象 分析原因可知由楞次定律,在通电瞬间,线圈电流增大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线圈中产生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它阻碍了线圈中电流的增大,推迟了电流达到常值的时间,因此出现逐渐变亮的现象。这种阻碍有别于阻止。最终达到正常值。 进行实验,证实猜测。 得出结论2:与预测相同 当电流增加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的增加,推迟了电流

42、增加的时间。 引出定义: 自感:1.由于导体(如: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 2.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自感电动势的作用:阻碍导体中自身的电流变化。 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原来怎么变化还是怎么变,只是变化变慢了,即对电流的变化起延迟作用。 自感的利用与防护:利用:自感现象在各种电器设备和无线电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自感线圈是交流电路的重要元件。以后的学习会讲到。 例日光灯等;燃气灶打火制造精密电阻等 防护:变压器、电动机等器材都有很大的线圈,当电路断开时会产生很大的电动势,使开关产生电火花,引起人身伤害,因此电动机等大功率用电器开关把开关

43、浸在绝缘油中,避免出现电火花。 (三)、学生分组实验:模拟打火装置或没有防护措施的电动机开关断开的情景 (四)、学以致用:问题:1.画出断电前后,通过线圈电流 2.断电时灯泡将做出怎样的反应? 实验验证。 (五)、要点回顾: 要点1无论是外界引起的磁通量变化,还是自身引起的磁通量变化,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都能产生感应电动势(这是我们对电磁感应的进一步理解.) 要点2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显示出“电惯性”其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为:增反减同 要点3自感的效果是延迟了电流变化的时间 科学方法经历:猜想、假设、理论推理、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结束语:上面我们研究了自感电动势的

44、方向,那么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下一节继续探究。 (六)、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电感镇流器日光灯的构造和分析镇流器工作原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题是互感与自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中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这节课的设计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互动和探究。实践证明有很强的可行性。具体如下。 对于互感,我通过变压器互感使灯泡发光和通过MP3音乐互感使音箱发音,使学生通过看和听真切的感受到了互感的存在,从生活走向物理,大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自感部分的教学,我做了较大的改进。书上是直接给出了两个通电和断电实验,而我却采用了让学生先做了一个“有惊无险”的断电自感实验,使学生体验深刻,很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关于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方案设计(DOC 38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