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601080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第一篇: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

2、日 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 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 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 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 行”的人。以上

3、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 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 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

4、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 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 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 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

5、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qq聊 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 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 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 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

6、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 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 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全国优秀教师毛荣富说,“教师是一杯清茶,须善于品尝才会觉得有味。” 既然我们在种类繁多的饮料中选择了一杯清茶,不妨在满足解渴的同时细细地品尝它的滋味,它的香醇,喝出一种感觉,一种情调,使你对她情有独钟,舍他其谁。三、教师要找好自己的位置在大学的品格一文中,作者提到大学教师的定位问题。认为:“学术研

7、究与教学确实有着重要的差别,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他引用英国教育家纽曼的话,“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研究则需要沉静和专注,教学和研究在很多时候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学 术领域真正的创造是非常罕见的。由于教师负担重、竞争激烈、职称评定、学术评奖等功利诱惑,导致低水平学术泡沫的泛滥以及日益增长的学术造假层出不穷。这 虽然部分源于客观环境、不合理的教育机制,以及个人师德问题,有待于教育和引导、规范规则、加强媒体监督等。但是,作为教师自己,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 现,应该客观地看待评价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应看到,任何一所大学,师资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教师有各自的特点。如何发展

8、自己,需要不同的教师 给自己一个基点,找好位置。作者认为,大学教师的定位主要有三种:第一,研究型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高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为大学学术风向的领头人;第二,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他们能吸收高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能适当 地坚持自身的创造性研究,把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三,教学型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充分吸收、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并能较好地传授给学 生。现在社会上给教师的“番号”很多,如学者型、学究型、专家型、反思型、智慧型,等等,我觉得作者提出的三种还是比较概括,简单明了的。从成人高校的情况来看,倡导“研究型教师”是不太符合实际的。“研究型教师”,我理解与“学者型教师

9、”名字不同,意思相近,就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主要以 研究为主,教学其次。而成人高校教师的工作大多是以传授知识或从事具体的教学管理为主,在此基础上做有关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因此,成人高校的教师大多应 该定位在“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教师”。有的教师课上的很好,却欠缺科研能力,或者有其他原因不能在教书的同时进一步在学术上争取有所建树,在现实生活中, 这样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教书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这类教师是否考虑把自己定位于第三种类型,即教学型的。在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 与学生之间扮演接力棒的作用,很好地完成知识的传递任务,应该是一种比较客观务实的选择。做 “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

10、教师”,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者。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术的学术报告中说,“想要从事学术的人。必须认识到他面 前的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完全是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也是个槽糕透顶的老 师。”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教师虽然教学效果一般,却热衷于研究,甚至硕果累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忽视教学实际效果,即使在学术上再有建树,也只能是 纸上谈兵,不免有急功近利色彩,也有悖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好书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成人 教育现状研究反思教学和教育管理,探讨发展成人

11、教育事业的方法和途径,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才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二篇: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之一走在教育的边缘的简介:我们研究教育,我们首先进入教育情景之中,被教育对象化。我们经由教育研究来显现我们对人世的关切,显明我们在世界存在的基本立场。我们的思考与言说虽然不足以改变教育、改变世界,但它至少可以成为我们生命存在的痕迹,成为我们存在的见证。我们不求感动别人,但我们至少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自己在过程中曾经被深深感,为我们自己的真诚投入,为我们所理解的教育事情本身,为我们与与遭教育世界的充满人间温情的血脉联系?。本书是大夏书系之一,是一部关于教育方法、教育理

12、念的实用文集。整部文集分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叩问心灵几个部分收入了众多关于教育的颇有见地的论述,适合教育工作者参考学习。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教育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

13、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教育,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走在教育的边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教育,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中,把教育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教育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教育”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教育,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教育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

14、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教育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教育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

15、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常有家长拽着自己不听话的孩子,慷慨的对老师对老师说:”他(她)要是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只能把这话理解成为善意的谎言.教师不适合充当暴力实施者,面对一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场持久战,师生之间的一次簇膝长谈恐怕对于部分学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条”有情,有意,有恒”的道路,则更行之有效.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教育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教育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教育的人,付出教育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

16、教育,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总之,教育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教育的人才懂得去教育人,教育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教育,很多问题都可能在教育的暖流里溶解.这就是走在教育的边缘给我的启示.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二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

17、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

18、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

19、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

20、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

21、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读后感之三也许是因为自己从事了多年的小学教育之后,感觉自己每一天越来越多的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劳且单调乏味,感觉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低迷,竟然茫然明天该如何做教师?这个寒假,我选择阅读了现代教育学家刘铁芳先生的作品走在教育的边缘。初次阅读,大致了解到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

22、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他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刘铁芳先生喜欢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来点人文幽怀,他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业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

23、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而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步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育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乃是精神成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是把教育对象当做教育常规中的加工对象例行公事,而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拥有独立、平等人格的个体,倾其身心与学生相处,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交流、融合,对学生充

24、满信心和期望,把学生生命视作与自我生命息息相关的个体。刘铁芳先生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黾勉以求,无怨无悔。”的人。最初阅读此书,是感悟教育家眼里的“教育”,庆幸教育家就在我们同一个城市。也因为阅读此书,竟有缘也有幸听刘铁芳先生直面解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更感谢于他赠送麓山叙事追寻有意义的教育排解我前面的忧思。我相信在今后教师的岗位上步伐会比今天更轻快!读后感之四也许是因为自己从事了多年的高中教育之后,感觉自己每一天越来越多的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劳且单调乏味,感觉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低迷,竟然茫然明天该如何做教师

25、?这个寒假,我选择阅读了现代教育学家刘铁芳先生的作品走在教育的边缘。初次阅读,大致了解到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他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

26、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刘铁芳先生喜欢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来点人文幽怀,他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业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而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步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育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

27、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乃是精神成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是把教育对象当做教育常规中的加工对象例行公事,而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拥有独立、平等人格的个体,倾其身心与学生相处,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交流、融合,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望,把学生生命视作与自我生命息息相关的个体。刘铁芳先生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黾勉以求,无怨无悔。”的人。最初阅读此书,是感悟教育家眼里的“教育”,庆幸教育家就在我们同一个城市。也因为阅读此

28、书,竟有缘也有幸听刘铁芳先生直面解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更感谢于他赠送麓山叙事追寻有意义的教育排解我前面的忧思。我相信在今后教师的岗位上步伐会比今天更轻快!第三篇: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

29、在哪里。所以教师要(请你支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

30、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

31、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

32、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第四篇:走在教育的路上读书笔记最近,有幸得到了朱市长的一本书走在教育的路上,利用了两天的时间匆匆看完,虽没有领略书中精髓,但是,却让我真正认识了朱永新市长或者说朱教授的崇高境界,他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对教育现状发

33、展的忧思,对教育改革的执著,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对基层教育工作者成长的精心呵护、关切和牵挂,对教育现实困境的一次次流泪深深感动了我,读完这本书,仿佛和朱教授真的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好象我也成了一名为了理想的教育而和他并肩战斗的行者。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学校加入此项行动,而且已经取得了卓著的成果。“新教育实验”倡导了“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营造书香校园”就是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阅读活动,使学校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34、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聆听窗外声音”,就是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双语口才训练”,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建设数码社区”,就是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进行网络学习、交流,在操作与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应用能力。“构筑理想课堂”,就是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应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

35、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发展性。“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有许多老师在与学生共写随笔的过程中成长、成熟、成功,有许多学校在实践“六大行动”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辉煌。“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也正和我们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改革不谋而合,尤其“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筑理想课堂”这三个方面,正是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素,所以,朱教授倡树的“新教育实验”,对我们学前教育也有很大的启发。目前,我县的学前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距离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还有很大距离,尤其在成就一批名师、打造一批名园方面更欠缺一层,关键缺什么?不是缺机制,是缺教

36、师自觉的记录、缺教师心灵的自醒,是缺少对教育浓郁、深切的爱。朱市长说:“一个真正爱教育的人,他的眼里应该是有泪水的”、“教育,我思念着你,你牵动着我,我们一起走过”,试想当老师把写反思当作园长派给的任务来完成的时候,能是心底真实情感的流露吗?能是对工作自觉的反省吗?能是对教育真正的热爱和牵挂吗?不是从心底真实流淌出来的文字又怎能打动别人?朱市长为了激励参与新实验老师的写作,曾开设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这个公司的承诺就是为那些坚持写十年日记的教师和学生投保,赔率是1赔10 。当然,朱教授的投保公司不但没有倒闭,而且是频频获利,赚的是盆满钵满,因为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不成功、不成名才是稀

37、罕。朱市长说的好“写日记可以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是能够改变人生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大课程;日记是笔耕的田园、也是人生的史册,而时间永远翻卷的书页,等待着你的浓墨书写,等待着你的重彩描绘”。可以想象,作为分管教育的一市之长、作为带着研究生的博导,不可谓不忙,但朱市长却能把每天经历的所想、每一篇书籍的所慨记录下来,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感动和效仿。或许当我们在电视机前沉浸在肥皂剧的时候,或许我们在与朋友闲聊的时候,朱市长为了生命中理想的教育,正在构思一个提案,或者在与经典著作对话,而时间却从我们身边不经意的悄悄滑走了。想到这里,我们是多么的羞愧。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

38、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是鲁迅先生一生勤勉于事,惜时如金的生动写照。所以,世界上没有速成的天才,也没有不付出汗水就获得的成功,只有象鲁迅先生说的、朱永新市长做的那样,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要以年龄为借口,也不要以工作忙为挡箭牌,惰性才是最大的敌人。为了实现理想的教育,各位老师,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吧。最后,和大家分享朱永新市长的一首诗走在教育的路上,和大家共勉。第五篇:峭壁边缘读书笔记峭壁边缘读书笔记金融11111103110243陶彦宇曾经一次偶然机会读过峭壁边缘,而今,我再次拿起了峭壁边缘。有了金融市场课程的理论基础,再读这本书的时候看不懂的部分已大

39、大减少,对2014-2014年那场危机的认识也深入了许多。保尔森作为华尔街银行家出身的财政部长,同时也是一个共和党人,信奉政府不干预市场行为的信条,是自由市场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但是,随着峭壁边缘这本书的展开,当次贷危机已经铺天盖地华尔街已经越陷越深的时候,保尔森痛苦的意识到,自由市场主义可能已经无法挽救病入膏肓的金融体系。是坚持自由市场主义的信仰,还是挽救已经滑到峭壁边缘的金融体系?保尔森面临着抉择。当08年3月危机缠上贝尔斯登的时候,保尔森让贝尔斯登自己寻找买家,这是私人经济部门在自由市场主义框架下的自救,最终贝尔斯登与摩根大通达成交易;9月雷曼陷入困境,保尔森力促巴克莱收购雷曼,甚至召集华

40、尔街各银行联合为雷曼的有毒资产出资以促成交易,尽管最终因英国监管部门的否决而功亏一篑,但这仍是保尔森在自由市场信仰下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接下来的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保尔森领导下的财政部仍未出手?然而,当雷曼破产,危机由个体蔓延到整个金融系统,甚至连ge这种制造业的翘楚都受到影响的时候,保尔森发现,自由市场主义已经无法自救。为了挽救危如累卵的金融体系免于崩溃,保尔森所代表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市场,保尔森的“火箭筒”该开火了。于是才有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有了国会山上民主共和两党就如何救市的激烈交锋,有了政府接管“两房”,有了财政部向系统重要性银行注资?我无意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歌功颂德,尽管

41、这在我国司空见惯,我只想说,保尔森的干预行为,是在极端情况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因为两害相权不得不取其轻。保尔森清醒地意识到了这种干预行为存在的道德风险,因此在干预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把保障纳税人的利益作为行动的指引,并且在书的后记中建议通过“程序性预防机制”来抑制道德风险。我想,这种“程序性预防机制”应当是指采取干预措施前必须取得国会的特别授权。这种对于权力的“敬畏”,或者说是在权力面前的自我约束意识,尤其值得我们借鉴。曾经是投资银行家的保尔森没有意识到2014年美国房市回落、次贷违约率直线上升的风险么?从书中看,保尔森意识到了,但却认为这个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因为他错误的估计了次贷的规

42、模(“最坏的情况”3000亿美元作用)。而犯这个错误的原因便是忽略了房地产泡沫膨胀期间住房抵押贷款的恶劣质量。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一个问题会被忽略呢?保尔森把它归咎于原本用来分散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既然债权人通过cdo和cds可以把债务人的违约风险完全转移出去,债权人也就无需再关注债务人的信用情况。为什么次贷违约率的上升会在金融系统内掀起如此轩然大波?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过高;二是金融机构拿短期借款来投资房地产这样的低流动性资产。当市场年景好的时候,高的杠杆率可以为金融机构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当市场突然转坏,杠杆也会将金融机构的损失放大。随着房价的下跌,贝尔斯登的对冲基金便

43、成了最早的牺牲品之一。金融机构拿短期借款投资房地产,为的是获取更高的收益,因为短期借款成本更低。具体而言,投资房地产是通过购买cdo这样期限较长的衍生产品来实现的,但同时也带来了“期限错配”的问题。当市场发生恐慌时,短期资金往往被最先抽走,进而使借短期资金的金融机构发生流动性危机。为什么危机会最先从投资银行而不是商业银行爆发?因为同投资银行比,商业银行拥有更高的安全保障: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美联储可以充当商业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在商行发生挤兑的时候提供资金稳定市场。而投资银行则不同,它由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美联储无法为投资银行提供融资工具,而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样无法为投行提供融资。这也

44、就是为什么危机之后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会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原因。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高于投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商行的融资依靠存款,而投行的融资却主要依靠债券回购。当市场形势恶化,参与者对回购担保品或者交易伙伴的可靠性丧失信心时,没有人愿意再进行交易,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会迅速枯竭,而且枯竭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保尔森在书中写道“在这个星期之初,贝尔斯登手中还有大约180亿美元的现金,现在只剩下2亿美元左右”。坦白地说,在这次重读峭壁边缘前,我没有意识到信心会对市场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正如我在前面所阐述的,保尔森对金融体系的救助方案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私人部门之内的互相救助;第

45、二个阶段则是政府出面主导的救助。私人部门之间的互相救助仅在个别金融机构发生风险的时候可以使用,但当风险由个别机构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时,只能由政府出面主导救助活动。政府的救助活动其实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方案:一个是银行资本重构计划,另一个是股权注资,或者说,某种意义上的“国有化”。具体而言,银行资本重构计划是“斥资不超过5000亿美元从银行购买非流动性的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便清理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并鼓励借贷”。这个方案似乎有点像我国对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剥离的处置模式。在这一方案中,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持有人由银行变为政府,除了清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好

46、处,那就是政府可以主导对已经违约的房贷进行展期,或者变更还款条件,使房贷借款人不至于丧失房产赎回权,这一措施符合美国政府一直以来提倡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计划。当然,如何对已经通过证券化高度分散的房贷进行展期是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资本重构计划中,银行和政府间是卖和买的关系,政府通过市价购买问题资产,并不去过多干预银行的经营。但这一方案也有不足,那就是实施起来需要太长的时间。而危机在金融系统中的恶化速度已不允许保尔森采取这一方案。对于股权注资方案,它最大的优点即在于实施迅速,银行可以立即获得资金,进而把新获得的资金投入市场,激活信贷市场。但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会被认为是“国有化”。读到

47、这里的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美国人对“国有化”所抱的那种如临大敌的态度:政府绝对不能替企业做决定。最终,保尔森选择了购买被注资机构的无投票权优先股,并且要求了5%的股息(5年后提高到9%)。这是另一个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政府要求注资必须能够保值增值,同时,也是在要求金融机构对政府的注资负责。反观我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几乎无处不在,而且历史上对国有银行的几次注资,全部都是财政兜底买单,完全没有要求银行对坏账负责。我更欣赏美国人的做法。回顾保尔森在“拯救世界金融之路”上所采取的措施,全部紧紧围绕着“稳定金融体系”和“重启信贷市场”两个目标展开,而对于监管制度的变革则鲜有提及,正如在本书开篇财政部处理两房时,保尔森认为当务之急是让两房和资本市场稳定下来,对于两房的“结构性问题”以后再说。尽管保尔森意识到了当前的监管制度是一个“无可救药、七拼八凑的过时大杂烩,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时代和形势”,但在08年的那种情况下,他无暇也无力去促进监管体制改革。毕竟,当一个胖子生命垂危时,心肺复苏式的抢救远比让他减肥更为重要。现在,距离次贷危机的爆发已经过去了4年有余,次贷危机未平欧美债务危机又起,在此种恶劣的环境下,政府是否有精力去变革监管体制?我对此深表怀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