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资料关于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活动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叫“学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与管理。目前,我县中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验收活动已经启动,县级验收已定于7月中旬在三个学段同步实施,各单位的达标验收也已进入实战阶段。但,从前期调研看,一些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偏差,主要表
2、现在:一是校本课程窄化、异化问题严重,有些学校将校本课程简单归为乡土教材,甚至将教师培训教材作为校本课程;有些学校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视为校本课程,导致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混为一谈,校本课程停于学科拓展层面。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规范,校本课程开发盲目性、随意性较大,有课程,无需求评估;有校本教材,无课程纲要;有课程实施,无课程评价等问题突出,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三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简单重复、低水平运作层面徘徊,课程知识架构与思维建模亟待建立,课程科研含金量不高,导致课程育人功能低下;四是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识淡薄,课程创生能力低下;五是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达标活动操作思
3、路不清,盲点多多。鉴于此,有必要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并探索有效策略,以确保本次达标活动的实效,推进我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健康发展。鉴于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状,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及对策值得重视。一、关于“什么是校本课程”问题什么是校本课程?我县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从这一定义看,厘清
4、校本课程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校本课程的生本化、育人性。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问题。“课程是媒介”、“课程是消费品”。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就是课程。作为一类独立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估,要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一生本要求决定了校本课程育人归向。学生的发展需求,可能是共性的,如:关于学会做人问题;也可能是个性的。基于共性,就要开发必修课程;基于个性,就要开发选修课程。从调研来看,一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没有进行学生的需求评估,学生不喜欢,其育人功效自然大打折扣,因而,这类校本课程是不规范的。二是校本课程的多元化、选择性。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
5、发的课程结构与方式问题。华师大崔允漷教授曾经说:“课程就是给学生机会。”这一隐喻的意义就在于校本课程给了学生开发与发展个性潜能的平台和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具有多元化和选择性的特点。差异性和个性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自己所需课程,而不能一刀切。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要求。前段时间,笔者参加省里的一次学校改革现场会,在一处乡镇小学看到了该校开发实施的以“农耕工具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应当说,开设这一课程,引导学生传承华夏农耕文化的精神是必须的,但
6、如果仅仅停于这一层面,那就偏离了教育“三个面向”的基本要求,更何况,这种课程,如果进行需求评估的话,有多少学生来选择?其开课的必要性值得思考。相反,我们来看,目前,省内外名校如青岛二中,以社团为主体的校本课程都在上百种以上,像其中的“模联课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品牌。我县伏山中心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也是达到了70多种。曾记得有一位省创新校长,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多少种,从学校现状看,至少要做有多少教学班,就可开设多少种。我们不苛求也不可能每个学生开发一种校本课程,但应当说,开发越多,越有适应性。其三,校本课程的本土化、学科性。这是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问题。“课程是有学问的”(华师大崔允漷教授语
7、)。华师大崔允教授认为,校本课程应当是学科化的,亦即是一类独立的课程,而不仅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即:校本课程不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针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未涉及的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是独立的课程,不是附庸和分支。“课程是学科。”著名学者、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曾将学科课程定义为三个层面: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思维体系、学科育人功能。作为一独立学科化课程,校本课程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独立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最终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从目前校本课程现状看,选修类校本课程尚处于兴趣小组活动层面,学生在这些课程中的学习往往是浅层次的简单体验,如简单的动手制作、远足等。通过体验制作的流程或者经历
8、完整的过程,学生会有一定的感受,并有可能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粒希望的种子。但从整体上看,上述课程在实施的时候效果往往并不好。因此,知名专家倡导校本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不无道理。校本课程必须基于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学校、社区课程资源而自主开发,形成学科化,才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能力为重、知行统一”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是学校最直接的产品”,其价值与意义也在于此。二、关于“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问题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要从三个方面来定位,或者基于以下三方面的思考:一是基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即育人的需要,这是主要原因。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
9、育人是学校的根本宗旨,课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载体。在充分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培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设置和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从学校课程看,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基于学生共性发展的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活化,即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地方课程的整合,即如何将地方课程整合为学生学习的生本课程。这是体现国家教育愿景和地方教育目的的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基础性发展素质,是必修的。第二,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程,即:满足学生个性兴趣需要的多元化、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这一课程体现学校教育愿景,是
10、个性化。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首要的是必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首要的一步是做好需求评估的价值所在。如果没有这一步,课程开发是没有价值的。这也是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化”的根本原因。二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即促教的需要,这也是重要原因。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智慧,提高课程创生力,实现从“教学工作者”向“课程工作者”的转型。这种课程创生力,不仅体现在国家课程校本化这一主要工作中,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也是教师课程创生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发掘教师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并将这一资源转化为课程,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实现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
11、有内外两种途径,其中,内部途径是内生力量,是最有效的途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最有力的内部途径,也是实现每一个教师“做最好的自己”的有效捷径。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所提出的“结合学校优势”这一要求的体现,即: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是基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即:兴校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学校的自主性,使学校课程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适应当地社会的发展需求,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三、关于“怎样开发校本课程”问题一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问题,即:谁来开发。学校要立
12、足于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要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其一,教师是开发主体,充分利用学校师资资源优势,采取“1加1”开发模式,即:教师任教一门学科,另外根据自身特长开发一种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其二,学生是开发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特长优势,开发“小先生课程”,发挥“兵教兵”作用,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又能促进小先生个体扬长发展。其三,家长是开发主体,充分发掘现有家长资源,开发家长义教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其四,社会是开发主体,充分发掘利用社会资源,开
13、发社会义教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二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问题。即:开发什么。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香港有两位学者做了一个研究,归纳了上百项有关教学改革的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课程内容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内部因素。在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方面,围绕育人目标,建议突出以下方面:其一,学会生活,即:生活技能领域,如烹饪、花卉栽培、生活自理、劳动实践等;其二,学会学习,即:学习素养类,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通过开发、整合、拓展、升华等方式,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与相融合,构建适应学生的校本课程,以此打开学科向生活拓展的大门。这一类课程可归为学科引桥课程或学科拓展课程
14、,如: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化学等。其三,学会健体(心),即:身心健康类。通过开展体育团队、快乐体育、心理及青春期教育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识,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自我保健和运动欣赏能力,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其四,学会审美,即艺术素养类。通过开展声乐、器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欣赏、创作及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爱好及特长,拓宽艺术文化视野,丰富精神生活,使学生感受艺术对人类发展的积极影响,激发对美好事物的爱好与追求,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提升艺术品位,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其五, 学会创新,即,生活科技
15、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对地理生态、动物植物、宇宙空间、资源环境、工艺技术、科学创造等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通过环境调查、科学普及、小发明、小制作等,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了解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培养初步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其六,学会做人,即:公民素养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对经济、政治、法律、家庭、社区、民族、国家、国际等社会问题进行有选择地探究,帮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和社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适应未
16、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如:青岛二中的“模联课程”。其七,学会传承,即传统文化类。包括:民族文化类。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髓的诗词、散文、政论,以及校史、地方史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学生基础素养与个体潜能的发展这一需要。三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方式问题,即:如何开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学校可采取引进、部分开发、独立开发或几所学校联合开发的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
17、应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其开发的具体形式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新编等。1、课程选择。在学校备选的几种课程中选出一种最符合自己学校需要的课程作为校本课程。适宜于校本课程开发刚起步或课程开发能力比较缺乏的学校和教师。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课程。2、课程改编。即学校和教师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修改,以形成一门适合自己实际需要的课程。它也包括引进国外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课程改编一般涉及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方式、评价方式与课程资源的修订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修订。3、课程整合。即按照某个重要主题将两门及以
18、上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技能组织成一门新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以弥补以分科为主开发的国家课程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使校本课程引进最新的主题元素。4、课程补充。即对原有课程的不足而进行的有针对性地补充,以形成一门新的校本课程。课程补充可以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也可以是对校本课程的补充;可以是矫正性的,也可以是补救性的,还可以是适宜的拓展。5、课程新编。即按照学生课程需求的评估以及可得到资源的分析,开发一门符合学校办学思想的全新的校本课程。四是开发程序问题,即:开发路径。主要包括:成立组织需求评估确定目标课程申报与审定课程推介与选课编制课程纲要。其一,进行需求评估。学校自行或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学生的发展需要
19、、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需求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要做的一系列基础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评估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分析学校及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各校要采取与专家、教师、学生和社区有关人士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诊断校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可能的框架结构提出建议。要充分考虑学校和社区的公共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方面的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其二,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求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
20、结构。其三,课程申报、审定与推介。根据校本课程的总目标与课程结构,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学校课程的总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提供给学生选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需填报志愿,每学期调整一次。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方可开课。其四,编制课程纲要。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四、关于“如何实施校本课程”问题一是课程规划问题,即课程纲要的编制。包括: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与
21、评价四项内容。如前所述。二是课程实施问题。主要包括:时间、内容、教师、场地等,主要形式就是选课走读。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性、探索性、自主性;充分体现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 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充分体现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关于教学内容问题。校本课程可编写教师用书或讲义,原则上不编写教材,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不允许要求学生购买人手一册的教科书或资料。三是课程评价问题。学校要发
22、挥校本课程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考核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考核评价一般不采用考试的方式,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背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小学、初中采取等级加评语,高中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应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之中。五、关于校本课程达标验收问题一是验收方式。采取PPT课件现场展评、综合评定的方式,展评内容为课程开发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及效果,展评时间限15分钟以内。包括:其一,为什么要开发这门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二,怎样开发这门课程,包括:开发主体、
23、内容、方式与程度;其三,怎样实施这门课程,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其四,课程实施效果。取得哪些成效。二是验收标准。宁阳县中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评估标准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得分课程目标16分1.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4分)2.发掘教师的特长爱好,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4分)3.立足学校及校区实际,凸显学校特色,满足当地社会发展需求。(4分)4.课程目标明确具体可行。(4分)课程内容16分5.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学生意见。(4分)6.合理选用、改编或创编校本教材,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6分)7.课程内容结构合理,兼顾
24、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6分)课程实施24分8.有必要的课时保证和教室及场地。(4分)9.既尊重个体,又普遍关注,课程有一定的学生参与度。(4分)10.开设的校本课程科目有课程纲要,附有课程说明(6分)11.采取生动、开放、灵活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6分)12.充分挖掘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拓展活动空间。(4分)课程评 价14分13.坚持发展性评价,评价内容侧重态度和能力。(4分)14.坚持质性评价为主,注重分析性评价。小学、初中采取等级加评语,高中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4分)15.注重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学生实际背景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评价。(4分)16.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2分)实施效果30分17.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20分)18.学生和家长对校本课程有较高的满意度。(10分)评估总得分附:校本课程示例。 WORD完美格式 下载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