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防御机制防御机制的定义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是指人格结构中的自我在本我的欲望压力和现实的要求之间,逐渐形成的一种功能,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欲望与现实的关系,使自己可以接受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青春期过后防御机制开始相对僵化和固定。防御机制的评估要点1)防御是人格结构中自我的功能,但反映的是本能部分的焦虑痛苦需要表达2)防御是把深层次(潜意识的)需要、情感和冲突的表达结构化。3)但是每个人的结构化方式不同。同样的冲突却导致不同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冲突性质决定)4)抱持和容纳是解除防御的唯一方法。5)防御形成的最初是适应的结果。但是后来固定下来成为不适应环境的防御。治疗的
2、目的就是解决过度防御、防御不足和缺乏防御的问题。防御的分类初级防御机制(原始、不成熟):自我与外界的初级防御机制(原始、不成熟):自我与外界的边界较为模糊。边界较为模糊。与前语言发育阶段有关: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缺乏对自身以外的事务的独立性和恒常性的鉴别。极端退缩否认全能控制极端理想化和贬低投射、内射和投射性认同分裂躯体化付诸行动性欲化(本能化)极端解离次级防御机制(成熟)次级防御机制(成熟)个体内部的界限相对清晰,如自我和本我,超我个体内部的界限相对清晰,如自我和本我,超我和本我,或者观察自我与体验自我之间的界限相和本我,或者观察自我与体验自我之间的界限相对清晰。对清晰。压抑退行情感隔离理智化
3、合理化间隔化抵消攻击自身置换反向形成认同升华幽默初级防御机制1.极端退缩婴儿遭到极度刺激或痛苦时,只需要进入睡眠便可解脱。人类最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小孩)成年人的退缩常见于社会或人际关系,用沉溺于内心的幻想来替代与他人交往时的压力。(白日梦)习惯性使用药物来改变意识状态同样也可视为一种退缩。(咖啡)2、否定(拒绝面对现实)2.否定(拒绝面对现实)否定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是所有人面对灾难时的本能反应,“如果我不承认,这事就没发生”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例:孩子闯祸;鸵鸟埋头
4、;掩耳盗铃;眼不见心不烦;重大事故3.全能控制在新生儿眼中自己即是世界(0-18个月)婴幼儿期的安全环境能让人自由幻想自己能够掌控世界,之后,自己的养育者是无所不能的。成人心中多少会保留一丝婴儿期的全能感,已焕发我们的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自我实现)如果个体一味追求并享受这种全能控制的感受,而将现实和伦理都抛在脑后,那将是危险的。例如:中国权贵;富二代4.理想化婴儿早期对自我全能逐渐被养育者是全知全能的信念所替代,婴儿确实强烈需要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化的倾向,我们习惯将儿童期的全能感的残余赋予我们情感依赖的客体。随着个体长大,将童年期的依恋客体逐渐去理想化,
5、也是分离-个体化的必要程序。正常理想化是成熟爱恋的必要条件。理想化个体越是缺乏独立,依赖感越强,便越容易诱发理想化。具备理想化特征者也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他们终其一生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并通过依赖理想客体来努力使自己完美。理想化将不可避免导致原始性贬低的结果。因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所以理想化注定带来失望感。(来访者眼中的咨询师)5.投射投射是个体自我对抗超我时,为减除内心罪恶感所使用的一种防卫方式。所谓“投射”是指当自己的想法或冲动不能被容忍时则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有这些想法或冲动,并加以责备和评论。如:自己不诚实,就会怀疑别人不诚实;自私的人经常容易感到别人很自私。不能接纳自己自私的人
6、,会说自私是人类共性的弱点,来降低自己在环境内的压力或焦虑。投射此种机制可以保护个人内心得以安宁,但会影响个体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能力,并易造成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例如:有些不良少年,别人无意中看他一眼,他就动手打人,认为别人瞧不起他,这都是投射因素使然。偏执或多疑的人,亦多采用此机制,他内心憎恨别人,却疑神疑鬼,无中生有他说别人要害他。投射良性的,成熟的投射可构成共情的基础。在缺乏足够信息时,我们都会通过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由己推人)例如:英雄所见略同;恋爱;及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咨询师的中立是诱导投射的前提。6.内射内射和投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都呈现出区分内心主观与
7、外界客观之间的模糊不清。内射是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通过内射可以对重要他人形成原始认同。(幼儿有意识的模仿父母)(镜像神经元无意识)当我们与人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射,在内心将依恋客体的表征融入自我身份。(清室遗老遗少)内射病态的,在恐惧或受虐的情境下,人们通过努力接纳施虐者的特性,来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痛苦。“我不是无助的受害者,我才是施暴的强者”这种潜意识的愿望是形成着这种防御机制的基础。投射:对外,自己不能接受内射:对内,自己想要7.投射性认同个体在投射的同时,也会驱使被投射者的言行与之相似,仿佛被投射者也使用了内射。自证预言,投射+认同(投射出去,认同回来)。为了控制别人,而将自己
8、的一部分,从意像上分裂出来,并将其归于别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投射性认同1.依赖性投射性认同:没有你,我活不下去。跟某一个人的关系中间,有一种不得不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时,就确定处在投射性认同状态中间。一个孩子频发的出现儿童哮喘表示,妈妈对孩子的关注过高,导致了精神的身体的双重窒息。2.权利投射认同:没有我,你活不下去。3.色情的投射性认同,色情性移情:A元信息,我能让你性满足。B的反应,兴奋投射性认同4.牺牲的投射性认同(不健康的控制):A出的信息,你欠我的。B的反应就是赞美和服从一个健康的人格不需要用这种方式进行控制。(肛欲期的问题)一个人没有办法用语言让别人
9、知道自己有多难受,他只能通过让你也难受的方式体验我是多么难受。8.分裂幼儿在发展出客体统一性之前(2岁前)很难容忍客体的矛盾性。因为矛盾性意味着对同一客体的互相对立的感受。因此,幼儿会顺着自己单向的观念,对某一客体要要么保持友好,要么保持敌意。(边缘型人格)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陷入困惑或受到威胁时,也会不自觉的求助于分裂方式来理解自己的复杂体验。分裂能暂时减轻焦虑和维持自尊。分裂往往以扭曲事实来掩盖真相。9.躯体化若儿童未能在养育者的帮助下逐渐学习用语言表达感受,他们便可能倾向于用躯体形式(生病)或行动来替代语言。躯体化是情绪转变为躯体形式的过程。躯体化容易和诈病混淆,前者是由难以言说的情
10、绪所导致的躯体体验(述情障碍),后者是通过假装生病已获得利益或逃避责任。躯体化幼年遇到外界刺激(创伤或不安全型依恋)会自然引起躯体反应,这种自然反应多半会保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以后的情绪压力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激活(战斗逃跑反应)。一个个体的成熟,就可以体现在个体能使用语言来描述体验,而逐渐取代躯体的自然反应。但个体如果在这时期未能得到适当的指导,导致成熟受阻,自动化躯体反应就会成为情绪波动时常用的表达方式。10.付诸行动幼儿无需借助语言便能表达内心想法的另一种方式。个体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不自觉的行为表现出来。扪心问诊付诸行动可见于任何反映来访者移情态度的行为。这些移情可能来自于缺乏
11、足够的安全感,无法用语言清晰描述自己的感受。癔症;成瘾者;强迫型个体11.性欲化(本能化)可看做是付诸行动的亚型。个体可能会经由潜意识,将恐惧、痛苦或其他难以接受的感受随时转换为性兴奋,这一过程就是性欲化。(床头打架床尾和)性冲动是感受自身存在的可靠依据。许多俄狄浦斯期的儿童会通过手淫来体验自己充满力量的掌控感,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性欲化(本能化)性受虐者,多半会在婴幼儿期有过严重的创伤,对于他们,痛苦是满足性欲的条件之一。金钱性欲化;脏话性欲化;权利性欲化只有了解性欲化的内容和后果,我们才能判断这种防御(对自己或他人)是否合理,还是病态。12.极端解离解离是人们面对创伤的“正常”反应。当面对超
12、乎能力范围的重大灾难、难以忍受的痛苦或恐惧时,人们可能都会以解离的方式隔断痛苦、恐惧、憎恶和死亡威胁(战斗英雄)。童年期曾反复遭受虐待的个体,更是会习惯性的以解离来应对刺激。极端解离临床证明,个体的轻微痛苦到创伤感受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自常态-轻微-严重-极度严重的谱系上,解离始终存在。解离的危险在于个体可能会把普通压力理解为危机情境,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出现混乱,导致意乱情迷,灵魂出窍,麻木。在人际关系上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次级防御机制压抑本质上是回避,可使人从意识上远离烦恼。如,遗忘,王顾左右而言他;三思而后行;老到;城府深1)儿童通过压抑来应对发育过程中那些自然出现但难以实现且被禁止的欲望
13、。2)自我成熟的标志(压抑多了需要张扬个性)3)俄期发展迅猛(自我发展的关键期)(为什么?)防御过强:俄期发育不良4)精神分析可以解除压抑(潜意识的意识化)压抑当然不是每一次的压抑都会导致失去记忆,只有个人主观认定极端可怕的经历,才会导致失去记忆。(创伤后海马功能受抑制)中年危机在于内心情感上压抑导致的孤独。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将潜意识意识化,以了解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不过有些事情还是“忘记了最好”。若一定要找回那“失去的记忆,通常也会找回那“失去的哀伤”。退行退行的意思是,当人们遇到挫折时,放弃已经习惯的成人方式,而恢复使用早期幼稚的方式去回避令人烦恼的现实,摆脱痛苦或满足自己的欲望。当蹒跚学步
14、的2岁孩子一会逃离妈妈,一会又跑回妈妈身边,躲在裙后时。人类的能力无论如何发展壮大,仍会时常退守回心中熟悉的领域。(叶落归根)退行成天玩游戏部分是退行,也可以是攻击性的转移,也可以是对现实的否认,也可以是对活生生的爱恨情仇的隔离,还可以是对现实中间其他的人的攻击性的见诸行动。成年后拥有的所有东西,实际上是他在婴儿时期的欲望的放大。1)过度满足引起固着2)挫折引起退行3)退行一般退到固着点4)过度满足+挫折:最容易导致退行(现实:大学生)5)适当退行=健康的退行(大智若愚;亲密关系;过于安全的孩子“傻的可爱”)认同一个人力图把自己变成跟他人相似,甚至以他人自居。“认同”始于婴儿期的内射(或“吸纳
15、”成为他人)至更为隐晦、精准、主观的吸收他人性格特征的过程。认同过程贯穿终生,并且持续进化和修整,成为心理发展的情感基础。“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模仿,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认同认同本质上是中性的,它的好坏取决于所认同的对象。认同曾有助于顺利解决儿童期的冲突,但如今却成为矛盾的来源。心理治疗最主要的工作正是识别来访者过往和目前所出现的认同导致的问题。对新的爱的客体的认同或许是人类走出痛苦情绪的主要途径。分析中强调咨访关系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了强调解释的重要性。弗洛伊德告诫:我们不要在来访者面前将自己塑造成救世主、神医或先知。认同
16、弗洛伊德指出的认同:1、直接吸纳爱的客体(依恋认同);2、以防御为目的而模仿恐惧的客体(防御认同)向幻想认同:你向你喜欢的英雄一样行事。向理想客体认同:你向你认为伟大的某个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向攻击者认同:你虐待一个人,因为别人曾经虐待过你;这使你不感觉到痛苦的情感。认同向受害者认同:向丧失的客体认同:你向一个你失去了的亲人一样行事。如果你总是收集他的纪念品而从来没有悲伤过,那你就处于“确定的病理性哀伤”中。向内射物认同:你使内射物成为自己的超我的一部分。诱惑攻击者:你通过色情或者阿谀奉承诱惑他人,以减轻恐惧。文化认同:学外语遇到非常大的阻力,考察下来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潜意识层面排斥另
17、一种文化。认同向父母潜意识的和意识的希望和幻想认同:你父母禁止什么你就做什么,把他们堕落的愿望见诸行动,并受到惩罚。一个人跟职业的关系,实际上也可能是他跟父母关系的延续或者复制。在我们跟我们父母的连接经常出现中断的时候,在成年后就可能表现出,不断的选择各种职业。我们对职业的认同实际上是跟父母的认同,或者说反认同派生出去的。以后所有的关系包括对职业,物体(水杯,茶叶)等都是与父母关系的折射。情感隔离个体将由情境、观念或事件引发的个人情感从认知整体中剥离出来并压抑进入潜意识。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比解离更为有效;个体的体验并未真正从意识中抹去,但其情感部分却飘然渐失,变得过分理性。例如,外科医生;
18、将军打仗;法官判案;警察抓贼;成大事者要心狠手辣,成更大事者要柔情似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隔离一个人格更加健康的人,就会允许自己接触到自己的很多情感。父母对孩子的爱品质越高,孩子的人格越健康。他就越能够远走高飞,而这个导致的是直接的父母被抛弃的结果。父母跟孩子应该有很多情感体验,但是他们害怕这种情感体验,所以他们需要用学习这样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东西隔离起来,所以貌似无情却有情。真正良好的状态应该是,孩子学习很焦虑,父母淡定自若,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安稳的氛围。理智化理智化源自内心的冲突,是把情感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隔离的个体表现为置若罔闻,而理智化的个体会处事不惊的谈论感受。咨询师咨询时
19、的不知所措,开始用名词碰名词。一般的讲师就用理智化(专业化、抽象化)一个人触碰不到自己的真实情感就来学咨询师谈别人的情感。40岁以上的中国人的人性压抑,很正经,也很累。若个体面临压力时,能够理智应对,较少冲动,这是成熟的标志。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用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事实上,短暂的采用这种方法以减除内心的痛苦,避免心灵的崩溃,并无可厚非,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就是一种适应生活的哲学。不过,个人如常使用此机制,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面子),则不免有文过饰非,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之嫌,终非解决问题之道。合理
20、化(1)酸葡萄效应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例如,买不起房的北漂?相貌平凡的女孩?追不到女孩的男孩?治疗失败的咨询师?合理化(2)甜柠檬效应与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种是甜柠檬,此方法是指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有的已是最佳的抉择。有时我们也会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病苦。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嫁给木呐寡言的丈夫,说他忠厚老实这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的心态,有时适当地运用,能协助我们接受现实,但这种方法,如过分使用,会妨碍我们去追求生活的进步。合理化(3)推诿(找理由)此种防御机制是指将个人的缺点或失
21、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个人心灵之平静。例如,学生考试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准备不足,而说老师教得不好、老师评卷不公或说考题超出范围;战败的将军不愿承认战败是因自己策略运用错误,而说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咨询师涨价,说是为了提高疗效和患者的自尊;老师体罚学生,说“爱之深,责之切。这些都是一种推诿用。理想化在理想化过程中,当事人往往对某些人或某些事与物作了过高的评价。这种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弥补成长过程中却是的东西,缺啥补啥。理想化的另一面可能出现否认边缘型人格情不自禁的把人往好了想情人眼里出西施造神运动;自我神话太贵重的东西一般没用,平平淡淡
22、才是真间隔化间隔的功能在于能够允许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同时存在,并能避免个体在意识层面感到困惑、内疚、羞愧或焦虑。隔离是将认知和情感分开,而间隔化是将互不相容的认知成分间隔开来。只有个体在意识层面能够同时兼容彼此矛盾的活动或观念,这一名称才能适用。例如:中国官员;卫道士;大师在人间仪式与抵消抵消是指通过个体的行为与内心体验达到平衡,即,个体潜意识中指望通过某些态度或行为恰好消除某些情感(通常是内疚或羞愧),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你做着违背良心(超我)的事情。或者你做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事,作为弥补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惩罚自己。仪式与抵消无论人有意或无意犯错,都会感到不安,尤其是当事情牵连他人,令他人无
23、辜受伤害和损失时,的确会很内疚和自责,倘若我们用象征式的事情和行动来尝试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事件,以减轻心理上的罪恶感,这种方式,称为仪式与抵消。例,岁岁平安;外遇的丈夫;出轨的妻子;无暇照顾孩子的父母;强迫症攻击自身个体把对外部客体的负性情感或态度转而施加到自己身上。对于儿童,生长环境造成了对养育者的绝对依赖,为避免来自养育者的惩罚,他们会采用攻击自身来保护自己。(如果自己表现的更好“自责”,或许父母会给自己更多的关爱和保护)。例:非暴力不合作外部威胁虽没有全部吸收,但部分认同了外部威胁,这能有助于个体在情感危机中幸存。错误的将问题归咎于自己而非他人,例,抑郁性或自虐性的人。置换置换是将驱力
24、、情感、关注或行为从初始目标客体转向其他客体,因为若将其施加于前者,将引发焦虑。被踢的小狗;第三者;咨询中的移情;性欲置换,恋物癖;将难以允许的性冲动转移到合适的人身上。焦虑置换,阉割焦虑;恐惧症曲解把客观的现实加以歪曲,以符合自己的心理需要。不仅歪曲事实,而且相信现实就是如曲解的那样。曲解作用(相信自己所说)区别于指鹿为马(自己不相信)人根据内心需求来理解事实。我们回顾童年时都有曲解(不准确)(举例,妈妈的飞刀)1)自我协调的(解除:变为不协调的事实)2)常伴随边缘型人格(非黑即白)反向形成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称为反向形
25、成。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形成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人的情感具有矛盾性。我们的情感状态总是左右徘徊。反向形成中常常夹杂着内心的“渗漏”,令旁人能够觉察到个体的意识行为似乎有些虚假或过分。反向形成一个人在工作中过度负责,他用这种方式掩盖自己不负责的形象。所以这样的人可能长时间不犯错误,但一旦犯错误,就是很大的错误。过度表达的爱,实际上是在掩饰仇恨。愤怒是掩饰自己跟他人的亲密,或者说愤怒是一种没办法言说的爱。一个人他表达的东西,如果超过了正常的尺度和尺寸的话,一定在掩饰跟他表达相反的东西。对身外之物要求的越高,说明身内之物价值越低。反向形成人格还
26、没有足够的独立的人,他们会对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过度敏感。他们整个人都在强调独立意识,但实际上是反向形成。(青春期)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人生我做主,实际上越强调这样的人,他在内心里面对他人有更多的依赖。真正独立的健康的人格是那种无可无不可的状态,意思就是你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都不足以攻击到我的独立性和我的边界,因为我的人格真正的足够的强大。反向形成道德绑架,反向形成。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不公平的,过度追求公平实际上是想自己成为不公平规则,有利的那一方。治疗师过度用力改变这个来访者,看起来好像是过度的为来访者好,但实际上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过度要求自己改变,是反向形成。过度的要求自己改变,是
27、对自己施虐。语言是用来表达什么东西的,不如说语言是用来掩盖什么东西的。反向形成一个人把所有的精力放到赚钱方面,他骨子里缺的不适钱,而是爱。夫妻之间的很多冲突,是因为互相非常需要,他们因害怕过度亲密而导致两个人边界的丧失,所以通过冲突来维持自己的边界。一个男人在外做了对不起老婆的事情,回到家会不自觉的对老婆更好。父母对孩子的责骂或者是愤怒或者是殴打,实际上也是在掩饰对孩子的爱。他担心这种爱会导致自己和孩子之间边界的丧失,所以用愤怒来保持跟孩子的距离。孩子有可能完全是父母潜意识的直接呈现。幽默幽默:你到处搞笑以回避痛苦的情感。是指以潜意识的语言或象征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幽默来表
28、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升华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升华的精确定义:把原始的攻击性或者力比多,上升到更高水平,自我完美的解决了本我超我的冲突,并且能够跟社会保持和谐。升华例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锻炼拳击或摔胶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想杀人,以“外科医师”或“屠夫”(杀猪、杀牛)工作为职业来满足自我本能的冲动。司马迁著史记哥德写少年维持的烦恼升华大便是孩子
29、在世界上制造的第一件艺术品,他因为自恋,所以跟这些大便保持联系。小孩拉了小便后会把小便的范围用脚扩大,升华之后就是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或者当了皇帝将军以后更多的攻城略地。对知识的占有与对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本质上是一样的,也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恋,这是被社会所允许和赞许的。注意事项1)系统暴露由表及里,有层次,“剥洋葱”适合对象:大多数,例:强迫症(理智化倾向)2)单刀直入适合对象:轻躁狂、偏执、边缘型(人格或者在不同问题和角度上呈现出这三种特点)缺点:离意识体验相差太远,体会不到感到无处藏身,受到太大威胁,无法配合治疗(解释正确但操之过急)对防御机制进行直接、过早的解释,并不被认为有益,
30、反而是有危险而有害的,因为此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遭到了攻击,根本无法接受任何其他方式(导致脱落)评估方式防御机制的形式不重要,动机才重要!问:为什么防御?防御什么?答:背后的焦虑痛苦潜意识的冲突评估的思路:防御机制(切入)防御的内容(焦虑痛苦)-原因、来源(创伤情境,多角度)-(治疗:改换或者放弃防御机制)两种极端的无防御1.精神分裂症:2.为提高自身而咨询:动机不足中间状态:自我功能良好的人评估防御方式的临床意义长期治疗中,如果能使患者具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更广泛的选择(例如“新妈”的反应与亲妈不同,且持续稳定下去,会动摇其信念),就可能使患者的防御模式发生变化。即使在短期治疗或危机干预时,对一个人
31、的性格性防御机制有一定了解也是极有价值的,这种了解是我们能选择一种最可能被患者所接受的干预方式。(最起码不能对他的防御机制进行正面攻击)-多数短程治疗师会回避或巧妙处理患者的防御机制。人格障碍人格障碍由根深蒂固的和持久的行为模式所组成,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和社会处境产生固定的反应。他们与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方式上有极为突出或明显的偏离。人格改变:在成年期,在严重的或持久的应激、极度的环境剥夺、严重的精神科障碍或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人格障碍概述人格障碍种类较多,表现各异,但各种类型都有一些共同特点:(1)一般始于青春期(2)他们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
32、的人际关系(3)他们把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过错(4)他们认为自己对别人无任何责任(5)他们走到哪里,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 (6)他们的行为后果常伤及别人,危害社会,而他们自己却泰然自若。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不信任和猜疑;分裂样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困难,认知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破坏社会准则以及无视他人权利、需要和感受的行为。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个体具有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混乱的自我形象,变化不定的心境或情绪,以及强
33、烈的冲动性。表演型人障碍表演型人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戏剧化的自我表现以及寻求别人注意的行为模式。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夸大、需要他人赞扬以及缺乏同理心的行为模式。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回避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交往的焦虑以及对负性评价的担心,常有社交恐惧症。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顺从和过分依赖。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过分追求秩序、完美主义以及控制感。防御机制的评估边缘性人格 分裂、投射性认同和其他“原始”的防御机制自恋倾向理想化和贬低分裂倾向退缩到幻想的状态偏执倾向反向形成和投射癔症倾向压抑、退行、转换、躯体化躁狂倾向否认强迫倾向隔离、合理化、理智化、抵消创伤后状态 解离反应未完待续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学习是人与人间的学习,任何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如果后面没有健康的人格的话最终还是失败者。更重要的就是:如果我们人格有问题的话,没办法享受我们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