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电荷与电流(一)题目电荷和电流年级学科八年级上科学课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授课教师贾少鹏工作单位沈士初级中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生产与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间的排斥与吸引作用。会解释生活中与静电有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关键重点: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实验法、抽象
2、问题形象化。运用的信息技术工具硬件:多媒体计算机、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铁架台、铁丝钩、细绳、碎纸屑若干软件:动画、视频、图片、ppt及相关制作软件。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的确定能紧扣课标和本校教学实际,更能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2、教学环节设计上条理清晰,能将知识融入环环紧扣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探究动能与势能,能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3、探究活动设计递进层次分明。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有三个,第一个的设计相对难度要小,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过程与方法。第二个和第三个实验探究设计相对比较开放,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器材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案等
3、,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4、题目设计针对性强,而且能很好的使学生尝试错误,在尝试中学习。 5、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强,能较好的实现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家中用电器图片,提问:这些用电器工作时需要什么?怎么来?展示一根导线图片,提问:电是怎样在导线中传导的?二、合作探究新知(一)、电荷展示金属内部结构图,认识质子和电子。提问: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为什么金属整体上却不表现电性?物体内有两种不同的带电粒子,一种是质子,带正电(positive charge),另一种是电子(electron),带负电(negativecharge)。因为通常情况下带正电的质子的数
4、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能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提问:我们有没有办法使物体中带正负电荷不相互抵消,使物体带电?学生活动1:用塑料圆珠笔尾摩擦头发,然后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现象: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物体之间的摩擦会使一个物体上的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那个物体就带负电了,另一个失去电子的物体就带等量的正电,这种现象称为摩擦起电(electrification by friction)。这些物体所带的电荷叫做静电(static electricity)。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
5、的负电。感受静电,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引出接触带电的概念。(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两个带静电的物体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有什么规律?学生实验:课本P122活动 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电荷,但我们还没有解决电是怎么样在金属中传导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继续探索。(三)课内练习1、有A、B两个泡沫塑料小球,B球带正电,如图两球用棉线悬挂,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A球带正电,则两球 。 (2)如果A球带负电,则两球 。 (3)如果A球不带电,则两球 。2、 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小球是(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3、油罐车为什么拖着一根“尾巴”? 引发学生对生活中电现象的思考。利用多图片将微观结构进行宏观的形象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通过小组活动,体验使物质带电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带电的微观本质。利用多媒体呈现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呈现的电现象,拓展学生视野。学生自主实验,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2分5分5分5分3分10分5分板书设计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