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605635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郭沫若海已安眠了。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注】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2、,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 (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

3、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安眠”的海,宁静的太空,再加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明星”、“古松”,由于作者所寄寓、抒发的情思变化了,便托出了一种与雄浑豪放、刚

4、健粗犷不同的诗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故答案为:(1)D; (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 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

5、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

6、 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

7、之情。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3诗歌赏析 次北固山下王 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8、,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 (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

9、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

1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1)诗中“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又(2)思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

11、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故答案为:(1)阴阴 又(2)思乡。【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等。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首诗反映出来的季节是_

12、季,从“_”词句中可以看出,理由是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答案】 (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鉴赏的辨析。本题涉及的考点有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和理解写作手法。“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信到洛阳去。由此可以

13、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2)本题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C项有误,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故答案为:(1)春;归雁洛阳边;春天到了,大雁飞回到北方去了;(2)C。【点评】考查了对诗歌语句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

14、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答案】 (1)水波摇动的样子(2)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注意解释时要结合

15、语境。(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故答案为:(1)水波摇动的样子(2)D。【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

16、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7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 (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 (1)“次”“客路”“乡书”“归雁”。(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次”意思是旅途

17、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点明了游子的身份;“乡书”指的是思想的书信,也点明了游子的身份。(2)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为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就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和拓展。故答案为:(1)“次”“客路”“乡书”“归雁”。(2)春潮涌涨,大江直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江水中央一叶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

18、的距离愈显阔大。【点评】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

19、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解析】【分析】(1)考查对意象的把握和提取。“不系船”侧面写流动的溪水。“春风吹入钓鱼湾”写轻柔的春风。(2)考查词语的表现力。“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有一位小孩正玩得高兴,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村里来了客人,急急忙忙地跑回去,去把柴门打开。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

20、儿童的形象。此题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要联系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故答案为:(1)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漂荡的小船等(2)诗人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点评】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

21、到你的怀里。【乙】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1)这两首小诗都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现代女诗人_,她原名叫_。 (2)甲诗中“心中的风雨”具体指什么? (3)两首小诗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情感? (4)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下面哪一首小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作品更为接近?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你的心中B.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你辛劳岁月的见证【答案】 (1)冰心;谢婉莹(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22、。(4)A,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内容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主要内容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繁星春水是现代诗人冰心代表作,冰心原名谢婉莹。(2)“心中的风雨”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3)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对母爱的歌颂。(4)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繁星春水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B中“条条斑痕”“辛劳岁月”不

23、符合这一主题。故选:A。故答案为:(1)冰心;谢婉莹(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4)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各内容的理解能力。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九日寄子约(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注释】子约:皇甫濂,作者之弟。黄河指故乡。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1) 这两首诗歌标题中的“九日”是指_节。 (2)两首诗都与战争有关,但诗人的心

24、境却不完全一样,请作具体赏析。 【答案】 (1)重阳节(2)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但是第一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从“登高”“菊”等词可以看出是重阳节。 (2)同:“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作者以菊花代长安,由长安想到“

25、战场”战火纷飞,血染天街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恨。“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意思是本来因为战乱的缘故,兄弟之间赖以联系的惟一方式就受到了阻隔,偏又遇上这令人伤感的萧萧落叶!同样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不同:第一首诗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一句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第二首诗“不堪羁宦日,同是阻干戈。”意思是自己早已不堪忍受仕途的寂寞和不自由,兄弟都是为战乱所阻啊!则主要突出的是自己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 重阳节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恨。但是第一首诗由

26、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主要表现对百姓疾苦的忧思和关切;第二首诗通过家书少,对宦游的厌倦,着重表现对亲人的思念。【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节气的理解,考生在平时注意对24节气稍加感知,即可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的是作者心情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抒情的语句,结合诗人的处境,仔细体会作者的心情。1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桑茶坑道中(南宋)杨万里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 。(1)诗歌第二句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_的情景。 (2)根据诗歌前三句,推断诗歌最后

27、一句应该是( ) A.一牛吃过柳阴西B.不脱蓑衣卧月明C.收篙停棹坐船中【答案】 (1)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2)A 【解析】【分析】(1) “草满花堤水满溪”用两个“满”字,描绘了初春时桑茶坑道中嫩草与春花铺满地,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2)首先要读懂诗歌前三句的意境,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春的律;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所以第四句应该是“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样就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另外由“童子”角度考虑,下文也应该是“一牛”,“一牛吃过柳阴西”这是

28、因为“童子柳阴眠正着”。这是情节的前因后果。故选A。 故答案为: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春意盎然、富有生机 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本题考查诗歌的意思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对诗歌的内容要理解,并进行合理的推测,要结合语句的前后关系进行分析理解。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2)“闲”字写出了

29、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 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梅子,芭蕉,柳花。 “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

30、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13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1) 诗中“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31、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斜阳;半日(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

32、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 斜阳;半日 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14诗歌阅读 湖口送友人李频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注释】湖:指洞庭

33、湖。中流:指江心。湘烟:指雾霭。楚田:指田野。(1)诗歌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离人独上洞庭湖”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2)“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第一、二联分析。这几句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一切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

34、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据此可知这几个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2)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李频在湖口送别友人离去,结合诗歌前四句分析,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没有人陪伴,一路上该是多么的寂寞孤独呀,这里的“独” 是独自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 雾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营造了一种凄冷、凄清的意境。

35、“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孤独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及意境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 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

36、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5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1)杨花,子规(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解析】【分析】(1)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

37、,也就融情入景。(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故答案为:杨花,子规; 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