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第一章 绪 论2一、目的任务2二、地理概况4三、实习时间安排5四、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5五、前人研究概况6第二章 区域地质7区域地质概况7第一节、区域地层7第二节、区域构造7一、褶皱7二、断层8三、节理8四、劈理9第三节、区域岩浆岩9一、海洋山花岗岩9二、都庞岭西体岩体10三、都庞岭东体岩体10第四节、区域矿产12第三章 测区地质14第一节地层20第二节褶皱22第三节断层24第四节劈理24第五节矿产25第四章 基于3S地质填图的方法26第一节MapGIS在地质填图中的(绪论)26一、矢量化文件28二、图元文件的校正29第二节、MapGIS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流程291、地图基准设置302、
2、数据的下载和转换303、GPS数据误差校正324、GPS点位数据的生成325、MapGIS属性连接33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38第一节沉积发展史38第二节构造发展史39第六章 结束语附表:附表一:实测地层剖面记录表附表二:节理产状统计表附表三:GPS点数据属性表附图:附图一:广西灌阳上泥盆统实测地层剖面图附图二:节理走向玫瑰花图附图三:广西灌阳地区区域地质纲要图附图四:广西灌阳地区区域底层柱状剖面图附图五:广西灌阳县城郊数字化地形地质图第一章:绪论1.1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将平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类容联系起来,以提高个人知识运用水平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观察和描述地质构造现象和判断
3、分层标志及绘制地质随手剖面图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和团队分工合作、协调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并掌握地层剖面的测量、地层划分、岩石的野外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地质构造、3S地质填图的方法和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方法,进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通过本次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1.2地理概况 灌阳实习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东边缘,地处东经111007-111010,北纬25028-25031,属灌阳县灌阳镇管辖。实习区距湘桂铁路的全州站、桂林站分别为60 Km和159Km。灌阳镇到各实习点均有乡、村级公路通行,交通比较方便。灌
4、(阳)-百(里)二级公路自北向南通过灌阳,向北经全州县石塘镇在兴安县百里村与322国道相接可达湖南;向南经过栗木镇在阳朔县城与321国道相连可抵广东。灌阳县到各实习点均有乡、村级公路通行,交通比较方便。 灌阳实习区主要集中分布于灌阳县城以西、西山坪-陆家坪以东地区,少数区域地质踏勘路线西延水里河,东到都庞岭林场等地。 灌阳县地处都庞岭、海洋山之间。东为中山都庞岭,南北走向,主峰韭菜岭,海拔2009.3m;西为中山海洋山,亦为南北走向,主峰宝盖山,海拔1944.0m。山势层层降落,到实习区构成南北延伸的低山地貌。区内最高为天花板,海拔630.3m,最低为灌江,海拔约240.0m,相对高差约390
5、.0m。 本区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9C,极端最高气温为39,最低气温为-5.8,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552mm,多集中在3月份-6月份。境内主要河流为湘江西域支流灌江,自南向北流经实习区东沿。江水清澈,水浅滩险,虽无舟楫通航之便,但可筑坝引水,灌溉农田。 粮食以水稻为主,副产小麦,红薯;经济作物有油茶,花生、药材。盛产枣子,雪梨,尤以蜜枣闻名;木材较丰富,以松,衫为主。 灌阳镇人口约20000,以汉族为主,兼有壮、瑶,生习无殊。1.3实习时间安排 10月8日-10月12日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及讲课灌阳地质特征简介学生准备,预习实习内容,撰写读书报告10月13日上
6、午:桂林灌阳;下午:整理内务10月14日踏勘阶段全天:九牛河-仁义桥10月15日全天:仁义桥-池家坝10月16日上午:下车田 下午:都庞岭林场,晚上讲GPS使用与参数设置10月17日全天:填图区内踏勘晚上:实测剖面方法10月18日实测剖面阶段上午:实测剖面、下午:讲课:实测剖面数据处理及绘图晚上:自己踏勘复习10月19日上午:踏勘阶段考试 下午及晚上:数据处理、画图10月20日-10月21日上午:数据处理、画图下午:数据处理、画图晚上:讲课填图基本方法10月22日-10月26日填图阶段第一天老师带队、其他时间分小组学生独立进行填图。10.22晚GPS数据下载10月26日晚上讲课:地质发展史实习
7、报告的编写与综合地质图的制作10月27日上午:填图考试;下午:返校10月28日-11月19日报告编写及数据处理本次实习为期6周,其中踏勘占1周,实测地层剖面占一周,准备,往返、机动占0.5周,其余时间为室内填图及实习报告编写。1.4完成工作量及提交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基本掌握了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工作方法和技能,并且能够把所学的构造地质学等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我们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对五条路线的踏勘,使我们对实习区地层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寒武系厚层状浅变质砂板岩,奥陶系(O)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下泥盆统(D1)中
8、厚层状紫红色砂岩、块状构造、可见到交错层理及波痕;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中厚层至薄层状灰绿色砂岩及顶部发育有含赤铁矿层层系;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生物碎屑白云岩;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中厚层状白云岩化泥晶灰岩;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层理构造的泥灰岩和癞痢状白云岩化灰岩;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的泥页岩、泥晶灰岩、扁豆灰岩;邵东组(D3sh)较纯的灰白色泥晶灰岩;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含三条癞痢条带的泥晶粉屑灰岩;白垩系(K)底砾岩残余露头;第四系(Q)的坡积物。顺利进行了实测地层剖面的测量并绘制实测剖面图;绘制了灌阳复式向斜剖面图;野外数字化填图;节理产状的测量
9、并绘制节理走向玫瑰花图。1.5前人研究概况 对实习区在内的灌阳及周边地区的地质工作最早可追朔到20世纪40年代,李四光、张文佑等对本区进行过概略的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 较系统进行面上地质工作是湖南地质局区测队(1974年)开展的1:20000道县幅区调工作,通过工作初步建立了实习区的地层系统,提交了相应的地质图和矿产图等成果。其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1988年,1995年)先后完成了都庞岭地区和海洋山地区1:500000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并分别提交了相应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地质图。此外, 广西地矿局遥感地质站(1990年)和广西第二水文队(1991年)在本区还开展了航磁、重力和遥感等研
10、究,编制了1:500000卫星遥感线、环形影像解释图、1:500000航磁T剖面平面图和等值线平面图、布伽重力异常图、航空放射性伽玛等值线图等,为实习区区域地质构造、深部地质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资料。 桂林工学院(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自1985年在灌阳建立地质填图教学实习基地以来,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习区及周边地区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在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和认识,同时还不断探讨和改进地质填图教学实习考核方法(钱建平等,2001年)、完善教学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为适应新时期地质填图数字化的发展,从2001年开始,桂林工学院在该基地进行了数字化地质填图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11、研究,现已经基本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面向教学的“基于3S技术数字化地质填图新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应用效果。在近20年的实习基地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教 学改革成果一等奖(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89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89年、2005年)等。第二章 区域地质2.1区域地层 灌阳实习区区域地层发育,出露完好,分布广泛。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寒武系、 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和第四系,其中以奥陶系和泥盆系最为发育。寒武系和奥陶系主要为一套浅海相的复理石碎屑岩建造,经加里东运动岩石均遭受浅
12、变质,并构成地槽褶皱基底;泥盆系和石炭系以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的连续沉积,属台地阶段的盖层沉积;白垩系是陆相红盆沉积,按陈国达(1959年)观点系地洼阶段之产物。其详细特征见灌阳地区区域地层柱状剖面图,以下只是对各个地层简单的概括:寒武系厚层状浅变质砂板岩,奥陶系(O)紫红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下泥盆统(D1)中厚层状紫红色砂岩、块状构造、可见到交错层理及波痕。紫红色砂岩中的波痕及下泥盆统(D1)紫红色砂岩中的交错层理);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中厚层至薄层状灰绿色砂岩及顶部发育有含赤铁矿层层系;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生物碎屑白云岩;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中厚层状白云岩化泥晶灰
13、岩;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层理构造的泥灰岩和癞痢状白云岩化灰岩;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的泥页岩、泥晶灰岩、扁豆灰岩;邵东组(D3sh)较纯的灰白色泥晶灰岩;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含三条癞痢条带的泥晶粉屑灰岩;白垩系(K)底砾岩残余露头;第四系(Q)的坡积物。2.2区域构造 根据实习区内地层沉积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不同时代沉积岩岩性、沉积构造、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等特征分析,实习区所在的灌阳地区经历了地槽准地台地洼的地壳构造发展阶段;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山四期构造运动,对应可划分出四个构造层。但在区域上和测区内,构造均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褶皱与断裂均较
14、发育。节理和劈理非常典型,构造线方向为近南北向。2.2.1褶皱 区域褶皱构造发育,形态多样。不同时期的褶皱具有不同的规模和特点。其中,加里东期基底褶皱构造最为强烈,形成了以褶皱轴向为北东向、北北东向紧闭复式褶皱,且显示了背斜向北东倾伏,向斜向南西扬起之特征。印支期盖层褶皱轴向为近南北向展布的宽缓褶皱构造。燕山、喜山期褶皱由于零星分布,形迹不明显。 实习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该褶皱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组成,相对简单而开阔,具盖层构造特点。灌阳复式向斜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在填图区内,从西向东主要有天花板向斜、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它们总
15、的特征是: (1) 均为近南北向延伸的平行褶皱。 (2) 规模大小不等。长一般为1000m7000m,宽为100m700m,长度 与宽度之比在3:110:1之间,属短轴褶皱。 (3)根据两翼优选产状、轴面产状、枢纽变化,投三角位态图,本区的褶皱主要为直立水平褶皱,次为斜歪水平褶皱,个别为直立倾伏褶皱。 (4)翼间角为1000左右,多为开阔褶皱。 (5)通过正交剖面测量,对褶皱岩层作等倾斜线图,该区褶皱属J.G.Ramsay Ic和Ib类型。 (6)据轴向及主应力方位计算,结合区域应力场,本区褶皱是印支运动受近东西方向水平挤压的产物。2.2.2断层 区域断层按主要构造线的展布、规模大小等特征,可
16、归纳为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和东西向四组。本次实习区主要为南北向、北东向和东西向(F2、F4、F6、F8、F10均属南北向,F1、F3、F5属东西向,还有D2t顶部地层中的阶梯状正断层(如图2-6为阶梯状正断层素描图)。其中,北东向断层切断了燕山期的花岗岩,并控制白垩系盆地的成生,具长期活动特征;南北向断层多平行于复向斜轴向延伸,属先压后张的正断层。实习区断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本区断层均为脆性断裂,其断层带发育,多被方解石充填或胶结,常构成方解石脉及方解石胶结的角砾岩带。 (2)发育在碳酸岩地层中的断层,因其愈合力强,断层的断距均不大。 (3)主要形成于印支期和燕山期,具多期活动性。
17、(4)沿断层走向方向上出现负地形地貌。 (5)断层经过处附近常有陡崖、断层泉出现。 (6)断层面上有擦痕和阶步,比如F4、F6、F10断层面上出现明显的擦痕和阶步。2.2.3节理 本区的节理具有类型复杂、性质多样、多期叠加的特点。 按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的关系,可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分剪节理、张节理以及复合型节理;按形成时期可分为印支期褶皱前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印支期褶皱后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以及燕山期的X剪节理及张节理。它们之间的区分除了根据一般规律进行分期配套加以区分之外,印支期褶皱前的节理产状与地层层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褶皱后的节理一般与层面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
18、的节理与层面斜交,且与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 雁列节理与雁列脉:在测区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是在断层带的附近,常可见到雁列节理和被方解石充填的雁列脉。规模一般不大,雁列带长一般为0.52m,雁列带宽一般为1030cm,雁列角多为4070,有左列、右列之分,有时可组成共轭雁列脉。根据雁列节理和雁列脉主要反映晚期北北东向挤压的产物。 缝合线构造:它是碳酸盐岩中一种常见的与节理近似的小型构造,裂缝界面多呈锯齿状、波状和柱状,并常充填有不溶残余物质(主要为钙质、铁锰质、炭质及粘土等)。按形成条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沉积型(原生)、构造型(次生)和叠加改造型。2.2.4劈理 本区劈理非常发育,按传统分类分为
19、破劈理、流劈理和滑劈理,按结构分类本区主要有板劈理、隔劈理和褶劈理。破劈理或间隔劈理主要发育在上泥盆统和下泥盆统泥晶灰岩和泥岩中,镜下未见矿物定向排列。流劈理多见于中、下泥盆统的泥质砂岩中,在镜下石英普遍见颗粒拉长、波状消光、定向排列明显,在结构上属于间隔劈理;另一方面,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的富泥质的板岩中,广泛发育板劈理,岩石具良好的可劈性,使岩石劈裂成完整的石板,在显微尺度下,层状硅酸盐矿物呈强烈定向排列,板劈理与层面一般均有一定的交角。滑劈理或褶劈理主要见于寒武系和奥陶系的板岩中,可见以一定间隔(0.51cm)切过先存的板理,使早期的连续劈理发生挠折或微细褶皱。在泥盆系中局部可见一种折劈理(
20、或扭折),其规模较褶劈理大,不密集,也属劈理的二次变形。有人认为,这是褶皱劈理发育早期之产物。扭折带近南北延伸,属正断层性质,可能是燕山期折带近南北延伸,属正断层性质,可能是燕山期南北挤压的结果。按劈理与褶皱的关系分,有层间劈理和轴面劈理。它们的大致区别是:(1)层间劈理发育在褶皱的翼部,轴面劈理发育在近轴部;(2)因实习区的褶皱属于开阔型褶皱,因此,劈理与层面夹角一般较小,而轴面劈理与层面的夹角一般较大;(3)层间劈理不穿层,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发生折射现象;而轴面劈理可穿层,在通过不同的岩层时可构成扇形或反扇形的劈理扇。2.3区域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活动频繁,分布广泛。岩浆岩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
21、东西两侧,构成东西两个花岗岩带:东带为都庞岭岩体,西带为海洋山岩体。两者均为北东方向延展,从南西向北东岩浆活动时代由老到新,由加里东期到燕山期。 海洋山岩体:发育时代为加里东期,出露面积约380km2,平面上呈椭圆状, 空间形态上展现为一个扁平状大岩基,岩体侵位于海洋山背斜核部,长轴方向与加里东期构造线方向大体一致,岩体西侧侵位于奥陶系,东部及南部被泥盆系沉积不整合覆盖。 海洋山花岗岩(3)与下泥盆统地层之间沉积接触关系证据如下:(1)接触面之上存在有古风化壳和底砾岩;(2)沉积接触界面对原生线理的切割;(3)接触界面的产状与上覆地层的产状基本一致;(4)可见花岗岩到花岗质碎屑岩的岩性变化;(
22、5)岩体边部无冷凝边。(如图2-9为海洋山花岗岩与下泥盆统地层沉积接触关系素描图)该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表现为灰白色,块状构造,似斑状结构,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淡色矿物包括石英、长石,造岩矿物的主要特征为:黑云母为片状,一组极完全解理;石英为无色、粒状、贝壳状断口;斜长石为灰白色、粒状、两组解理、具聚片双晶;钾长石为肉红色、粒状、两组解理、具卡式双晶;综合以上岩石学特征将该岩浆岩定名为加里东期细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在九牛河油麻石附近可以见到)。 都庞岭岩体:由西体和东体组成,本次实习主要观察了都庞岭东体花岗岩(r52)的岩石学特征及其与寒武纪地层的侵入接触关系和断层接触关系。都庞岭东体花岗
23、岩(r52)的发育时代为燕山期,出露面积约为170km2,主要为细中粒-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似斑状结构,斑晶由钾长石、斜长石及石英组成,粒径约为1cm,钾长石、斜长石自形程度好,多为单晶,石英斑晶为他形集合体,斑晶含量约为20%。基质粒径为1mm4mm,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 都庞岭东体花岗岩(r52)与寒武纪地层的断层接触关系的依据为:(1)在断层破碎带里有断层角砾岩,该角砾岩被方解石脉所胶结;(2)出现此岩性变化序列:花岗岩花岗碎砾岩断层角砾岩寒武纪浅变质砂板岩;(3)在寒武纪中由于断层活动所形成的牵引褶皱;(4)无古风化壳和底砾岩说明不是沉积接触,无
24、冷凝边和蚀变边说明不是侵入接触。 主要有长石 及石英组成,粒径约为1cm,钾长石、斜长石自形程度好,多为单晶,石英斑晶为他形集合体,斑晶含量约为20%。基质粒径为1mm4mm,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等矿物组成。 都庞岭东体花岗岩(r52)与寒武纪地层的断层接触关系的依据为:(1)在断层破碎带里有断层角砾岩,该角砾岩被方解石脉所胶结;(2)出现此岩性变化序列:花岗岩花岗碎砾岩断层角砾岩寒武纪浅变质砂板岩;(3)在寒武纪中由于断层活动所形成的牵引褶皱;(4)无古风化壳和底砾岩说明不是沉积接触,无冷凝边和蚀变边说明不是侵入接触。 都庞岭东体花岗岩(r52)与寒武纪地层的侵入接触关系的依据为:
25、接触界面沿着岩体边部延伸,在岩浆岩边部有冷凝边,寒武纪浅变质岩边部有硅化蚀变边,无古风化壳和底砾岩、无断层破碎带。 都庞岭西体:主要为细一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出露于灌阳县红旗乡毛竹山至观音阁乡随家山一带,略呈北窄南宽的三角形,北东向一南西向展布,明显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岩体长约30km,宽为2km4km,面积约为 76km2。岩体侵入寒武系,被燕山期岩体侵入:与上古生界多为断层接触,局部被泥盆系沉盖:铀一铅法测定错石样的同位素年龄值为 407Ma422Ma(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 ,1988 年 ), 为加里东期侵入体。岩石呈灰白色,似斑状构造。斑晶主要由饵长石组成,粒径约 1c
26、m2cm, 含量 5%10%, 多呈半自形板状;基质粒径为 15mm4mm, 由饵长石、斜长石、石英、 黑云母等矿物组成,饵长石与斜长石含量接近。2.4区域矿产 灌阳县矿产资源较丰富,至2000年底已发现煤、铁、铅、锌、钨、锡、饰面石灰岩、矿泉水、建筑用砂、水晶、粘土等矿产26种,矿产地112处,查明具有资源储备量得有锡矿、水晶矿、萤石和锑矿4种,主要金属矿产为钨锡矿和锑矿,主要非金属矿产为石灰石,优势矿产资源位饰面石灰石、矿泉水喝建筑用河沙、潜在优势资源为水泥用石灰岩和石英岩。 石灰岩:广发分布于新圩、水车、新街、黄关等乡镇,有矿点或矿化点22处。绝大部分矿点的石灰岩层分布稳定,连续性好,质
27、量上乘,潜在资源量大,均已开采用于生产水泥、建筑用石或烧制石灰,是灌阳县的主要非金属矿产资源。 饰面石灰岩:主要分布于文市镇的岩头坝和寨子山一带,有矿点6处,石灰岩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分布面积约为6k,厚约为600m800m,潜在资源储量约为4亿吨,岩性为浅灰色或深灰色石灰岩,已大规模开采,用于城市道路或房屋作饰面材料,是灌阳县优势矿产资源。 矿泉水:分布于灌阳县西山乡李家桥及红旗乡毛竹山一带,有矿泉水5处,其中李家桥3处,毛竹山2处,特别是分布集中,水量较大(合计涌水258.3m3/h),偏硅酸含量为25.8/L35.12/L,达到了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87)的界限指标,
28、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组分,水温约17.019.0,口感良好,属低钠、低矿化度,含偏硅酸重碳酸钙钠型饮用天然矿泉水。5处矿泉水均位于海洋山和都庞岭花岗岩体中,已开发利用,水质水量稳定,为灌阳县优势矿产资源。 建筑用砂:主要分布于灌江河流车田至合成河段、会湘至昭仪河段及西山河至黄关河段,有矿点4处,因灌阳镇以南的灌江支流流经都庞岭和海洋山两个大花岗岩体,堆积丰富的优质石英砂充填于河床中,成为灌阳县的优势矿产资源。 锑矿:有赵家岭小型矿床和觅水冲锑矿点各1处,赵家岭锑矿以详查,保佑资源储量金属锑7856t,其中储量为289t,基础储量为597t,资源量为7269t,因矿石品位低,已停采。
29、 钨锡矿:较集中分布于灌阳镇东部古怪冲、西部射羊青至小茶源,西山乡西部茶湾至灵地及黄关镇东部猫儿石至雷打石一带,有小型原生锡矿床1处,砂锡矿点3处,钨矿点20处,钨锡、钨锑、钨铋。钨钼矿点共8处,古怪冲锡矿已作为普查工作,保佑资源储量金属锡1743t,其余矿点均为预查,地质工作程度低,且无资源储量,未开发利用。 萤石矿:仅有黄关小型矿床和矿点各1处,已详查,保有矿石资源储量138000t。矿石中:CaF2的含量为53.77%,SiO2含量偏高,大部分分属级矿石或级矿石,质量较差,部分已停采。 石英岩:有矿点2处,主要分布于黄关镇东部瑶狮涧一带,工作程度为预查,未计算资源储量。矿点位于北东向区域
30、性大断裂带上,断裂带形成宽数米、长54的矿化带。硅化带中常见石英岩,资源量丰富,是灌阳县潜在的优势资源。 实习区内沉积矿产极为丰富。 上泥盆统邵东组和下泥盆统岩关组的大部分石灰石可以烧石灰和制造水泥。据实习区11个石灰石样品分析:SiO2含量为1.57%,Al2O3含量为0.34%,Fe2O3含量为0.43%,CaO含量为53.13%,MgO含量为1.32%,烧失量为41.96%,属水泥原料级品。 在锡矿山组上段的泥灰岩、粘土岩分化后形成的粘土矿,是灌阳县水泥厂制造水泥的校正材料。实习区15个粘土样的平均化学成分是:SiO2含量为58.9%,Al2O3含量为18.89%,Fe2O3含量为8.4
31、4%,CaO含量为0.39%,MgO含量为1.51%,烧失量为10.32%。 在跳马涧组上部,有35层的赤铁矿,分层厚度为0.5m1.0m,在红旗乡仁义电站采3个样本分析,SiO2含量为77.67%,Al2O3含量为6.82%,Fe2O3含量为10.06%,CaO含量为0.63%,MgO含量为0.82%,烧失量为0.64%。可作为水泥的硅胶校正材料。 邵东组的灰黑色厚层块状泥晶灰岩,可作良好的饰面板材。因磨制的板材呈均匀细腻的黑色,故俗称“墨玉”。对其物理性能及质量测定是:比重为2.805/dm3,抗压强度9767.8N/c抗折强度为2475.1 N/c,光泽度为112.8,属普通型的质量较优
32、者。第三章 测区地质3.1区域地层 灌阳实习地区地层由老至新主要出露泥盆系(D)、石炭系(C)、白垩系(K)和第四系(Q)。地质填图测区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泥盆系(D)、石炭系(C)、白垩系(K)和第四系(Q)。其中泥盆系(D)在测区范围中分布最大且厚度较大,一般分布在背斜核部或向斜翼部,总分布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45%。石炭系(C)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和西部,一般出露位置较高,故其界线多为封闭型,出露厚度约在200 m,出露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35%。测区内泥盆系(D),石炭系(C)为灰岩组成,含少量泥岩、页岩及白云岩,且为整合接触,反映其沉积环境为浅海碳酸盐台地。 白垩系(K)与第四系(Q)及
33、以下所有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白垩系(K)地层在测区内仅出现两处,位于测区北东侧,出露厚度很小。出露面积不足测区总面积的5%,其岩性为红色砾岩、角砾岩。反映了一个内陆红盆的沉积环境。第四系(Q)地层主要分布在测区的南部和北部的沿河地带,主要成分为粘土,冲积亚粘土及部分残积坡,分布面积约占总测区的15%。3.1.1泥盆系(D) 在测区范围中分布最大且厚度较大,一般分布在背斜核部或向斜翼部,总分布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45%。出露的泥盆系由老至新有泥盆系下统(D1)、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上泥盆统锡矿山
34、组上段(D3x2)和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 1下泥盆统(D1):厚度约280m,为紫红色、灰紫色厚层状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底部为含砾砂岩、含白云质团块泥质砂岩及花岗质碎屑砂岩。具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粒序层理冲刷面及波痕。 2. 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厚度约600m,上部为灰紫色夹灰绿、黄绿色厚层状石英粉、粉砂质泥岩、石英细砂岩夹豆状赤铁矿层;其下部为灰绿、黄绿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具波痕(如图)、雨痕、水平层理、冲洗层理、砂泥薄互层理及水平虫迹,有生物化石保存在岩石中。 在实习地区油麻石东约850m的公路旁,可见点西为下泥盆统(D1)紫红色石英砂岩,点东为中泥盆统跳马涧组(
35、D2t)灰绿色细砂岩。其中下泥盆统(D1)紫红色石英砂岩代表干旱氧化环境,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灰绿色细砂岩代表相对还原环境,反应海侵过程。 3.中泥盆统棋子桥组(D2q):厚度约541m,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及白云岩;中部深灰色厚层状纹层状中晶白云质,纹层状白云岩、枝状层孔虫白云岩具包裹构造及示底构造,丰产化石;下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纹层状白云岩、生物礁白云岩,风化厚呈灰黑色。 4.上泥盆统佘田桥组(D3s):厚度约460m,上部为泥晶灰岩,灰白色中-厚层状亮晶砂屑灰岩,纹层状灰岩及刀砍状白云岩,且粒序层理,粒序层理由粒屑灰岩和砾屑灰岩交错组成,胶结物为亮晶方解石,胶
36、结方式为空隙式胶结。鸟眼构造及交错层理;下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层孔虫灰岩,核形石灰岩夹纹层状灰岩和白云岩,具示底构造及迭层构造,产双孔层孔虫,球状及半球状层孔虫及珊瑚,腕足化石。 5.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下段(D3x1):厚度约296m,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白云化含燧石结核灰岩夹白云化砂屑灰岩、泥晶灰岩;中部为深灰色厚层癞痢状白云质泥晶灰岩(如图3-4)与泥晶粉屑灰岩互层;下部为浅灰色薄-中层状泥灰岩、泥质灰岩、泥晶灰岩。 6.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厚度为70m,上部是浅灰色中至厚层状泥晶灰岩,纹层状灰岩夹白色泥晶灰岩,顶部为灰色中至厚层状扁豆状灰岩与泥晶灰岩韵律层。扁豆灰岩为锡矿上组上段
37、与邵东组分界的标志层,泥岩、页岩主要作为锡矿山组上下段分界的标志层。泥岩页岩常常分化为粘土,植被比较发育,因此在地貌上也常常表现为条带状的松林带。下部为土黄色薄中层状泥岩、页岩。 7.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厚度约160m,深灰色厚层至块状粉屑,泥晶灰岩(如图3-6),间夹多层厚0.5m-1.5m的癞痢状白云化灰岩,上部为粉屑,砂屑灰岩中产珊瑚及双壳类化石。硅质条带灰岩下三条是邵东组与岩关组两相的分层标志。该地层与中泥盆统(D2)和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均为整合接触关系。3.1.2石炭系(C) 石炭系(C)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和西部,一般出露位置较高,故其界线多为封闭型,出露厚度约在200
38、 m,出露面积约占测区总面积的35%。 在测区主要出露岩关组(C1y),厚度约为233 m,与邵东组属整合接触关系。上部为黑灰色厚层状生物屑灰岩夹泥灰岩,丰产珊瑚、腕足(见左图,假乌拉珊瑚,笛管珊瑚 ;下部为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砂屑灰岩及泥晶粉屑灰岩,底部为黑灰色厚层状含白云化砂屑灰岩。中下部灰岩中产较多珊瑚化石:泡沫内沟珊瑚、笛管珊瑚。3.1.3白垩系(K) 白垩系(K)地层在测区内仅出现两处,位于测区北东侧电视塔附近,出露厚度很小,出露面积不足测区总面积的5%。其岩性为一套紫红色角砾岩夹砂质泥岩,角砾大小悬殊,小的12mm,大的12m,其间可见方解石脉,角砾的棱角明显,砾石成分“就地取材”
39、,多为钙质胶结,其和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反映了一个内陆红盆的沉积环境。3.1.4第四系(Q) 该地层由于形成较晚,未固结成岩,岩性为残坡积、冲积亚 粘土、粉砂、砂、砾石层。出露于整个城关镇镇区,厚度038m ,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和。3.2测区构造 在测区内,构造均以褶皱为主,断裂次之,褶皱与断层均较发育,节理和劈理非常典型,构造线方向近南北向,测区部分褶皱与断层(图为灌阳复式向斜剖面图)。3.2.1褶皱 测区位于灌阳复式向斜的近核部,次级褶皱非常发育,在填图范围内,从西向东主要有西山坪背斜、农机校向斜、陈王塘背斜、恶猫岭向斜、罗家坪背斜、410.3高地向斜等。它们总的特征是:均为近南北向延
40、伸的平行褶皱;规模大小不等。根据两翼优选产状、轴面产状、枢纽变化,该区的褶皱可以分为:直立水平褶皱,斜歪水平褶皱,直立倾伏褶皱;多为开阔褶皱。分析区域应力场,本区褶皱是印支运动受近东西方向水平挤压的产物。 西山坪背斜:轴向为南北向延伸,核部地层为邵东组,两翼地层为岩关组,东翼较徒,西翼较缓。 陈王塘背斜:此背斜两翼都向西倾伏,为倒转背斜。倾角都较小。东翼为F4断层通过点,该背斜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浅灰色泥岩、页岩夹泥晶灰岩,劈理化,翼部地层为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深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 陈王塘背斜示意图恶猫岭向斜:核部地层为下石炭岩关组(C1y)中厚层泥晶灰岩,深黑
41、色,翼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东翼向西倾、西翼向东倾,产状较为一致,倾角在30多度左右,西翼有F4断层通过的标志-陡立的破裂面,属于开阔向斜。 罗家坪背斜 :位于测区中部,轴向近南北向,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浅灰色泥灰岩、页岩,强劈理化。两翼地层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夹条带状白云质灰岩。背斜顶部被风化剥蚀,露出的锡矿山组上段(D3x2) 地层近南北展布,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等。 410.3高地向斜:核部地层为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灰色厚层状泥晶灰岩,泥晶结构。东翼有F10断层、F8断层通过,F10断层的产状为30
42、041、F8断层的产状为27368。西翼有F6断层通过。向斜西翼地层较缓,东翼较陡,F8断层F6断层间的地层较平缓。3.2.2断层 测区内断层发育,共观察过二组类型的断层:第一组是南北向的纵向断层,平行于复向斜轴向延伸,有F2、F4、F6、F8、F10五条断层,规模最大,且多位于褶皱近核部,多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相继活动先逆后正的断层;第二组是东西向平移断层;本区断层为脆性断裂,其断层带发育,多被方解石充填或胶结,常构成方解石脉及方解石胶结的角砾状构造;发育在碳酸岩地层中的断层,因其愈合力强,断层的断距均不大,并都具有多期活动性质。 下面对填图区内发现的断层进行描述: F2断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
43、(D3sh)中至厚层泥晶灰岩中,南起西山坪东北侧,北至庙湾东北侧,在西山坪采石场可观察到F2断层通过,在采石场北侧树林中可见串珠状落水洞,根据黑色条带状白云质灰岩的移动来判断断层东盘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地层上升,西盘为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下降,判断F2断层为正断层。 F4断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地层以及下石炭岩关组(C1y)地层中,南起于灌阳县水泥厂西侧312.0高地,测区止于恶猫岭村后山脚。断层面走向较平直,在414.8高地东侧山脚观测点的断层面产状为27343,向西倾伏,断层面可观察到近水平的擦痕,带内为构造角砾岩和方解石脉填充。角砾为灰岩和方解石,胶结物为紫红、
44、白两色方解石以及铁质物质,白色方解石结晶颗粒比紫红色方解石结晶颗粒大,并在方解石颗粒面上发现擦痕,走滑线理,由此推测该断层的形成是先受挤压作用,后经拉张作用,最后发生平移。F4断层是一个 多期运动产物。 F6断层:产于罗家坪背斜的东翼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地层中,近南北向延伸,起于县兽医站北侧,旁切过罗家坪背斜东翼,穿过花生壳山,到410.3高地西侧与F8汇合基本结束,花生壳山西翼被F6错断,表现为F6西侧岩层近于直立,东侧岩层近于水平(见图3-12花生壳山剖面图)。断层带中的岩石遭受强烈的挤压变形,灰岩呈强劈理化,在该观察点测得断层面产状10980.断层面上可以清晰看到擦痕和阶步,在断层
45、带中方解石雁列脉发育。 F8断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地层中,断层为南北走向,在348.0高地的下溶洞可见断层碎裂带和断层角砾岩,碎裂带的厚度约30cm,断层面产状为27368。该断层有逆断层的性质。 F10断层:产于上泥盆统邵东组(D3sh)泥晶灰岩中,起于348.0高地山脚,直到南面通往罗家坪小路上的山坡结束,延伸大约300m,近南北走向,在断层起点处可见明显断层面,大量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为灰岩、白色方解石,胶结物为红、白方解石等钙质胶结,附近可见方解石脉发育,胶结灰岩角砾,角砾无磨圆,在断层面上课明显观察到有擦痕和阶步,断层面产状为30041,走向210。 F1断层:此断层位
46、于353.0高地的南侧,长约200m,走向近东西,切断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的地层,断层通过处可见断层角砾岩,角砾为棱角状,大小从几厘米到十几厘米,方解石脉发育,胶结物为紫红色的泥沙以及细小岩屑。从被切断的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的地层界线来看可知F1断层为右行断层。 F3断层:位于电视塔北侧的山沟中,将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的地层分界线错断,错动标志从地貌上明显可见,错断距离约为10M,走向近东西向,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F5断层:将佘田桥组(D3s)与锡矿山组下段(D3x1)地层界线错断,错动标志从地貌上明显可见,走向近
47、东西向,断层过处出现落水洞,在断层面上可见发育的方解石胶结断层角砾,断层带宽约15M。具左行平移断层特征。3.2.3节理 本区节理具有类型复杂、性质多样、多期叠加的特点。 按节理走向与褶皱枢纽的关系,可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按节理的力学性质分剪节理、张节理以及复合型节理;按形成的时期可分为印支期褶皱前的剪节理及张节理,印支期褶皱后的剪节理及张节理以及燕山期的剪节理及张节理。它们之间的区分除了根据一般规律进行分期配套加以区分之外,印支 期褶皱前的节理产状与地层层面垂直或近于垂直,印支期褶皱后的节理一般与层面斜交或平行,而燕山期的节理与层面斜交,且与地面垂直或近于垂直。雁列节理与雁列脉:在测区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特别的在断层带的附近,常可见到雁列节理和被方解石脉充填的雁列脉。规模一般不大,雁列带长一般为0.52米,雁列带宽一般为1030厘米,雁列角多为4070,有左列、右列之分,有时可组成共轭雁列脉。根据雁列节理和雁列脉主要反映晚期北北东向挤压的产物。 本次填图实习我们对戴家塘东面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D3x2)泥质页岩进行了节理统计,共测量了150个节理产状。 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