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610223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刷题课时练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解析:“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了,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是为削弱宰相领导的“外朝”;唐朝设三省后有了三个宰相,分散了相权;宋代设副相,为了分割宰相

2、的权力,但这些都仅仅意味着宰相受到了打击,并未彻底地消亡,排除A、B、C三项。答案:D2“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解析:本题考查了内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B两项;内阁的设立是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相权已经不再存在,故排除D项;根据“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C项

3、正确。答案:C3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宦官专权的是()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宦官可以担任内阁首辅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A BC D解析: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和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使宦官能够掌握大权,导致了宦官专权,正确;明朝宦官不可以担任内阁大学士,更不能担任内阁首辅,错误;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是宦官专权的表现,不是原因,错误,D项正确。答案:D4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

4、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A“票拟”使内阁拥有了决策权B明中期恢复了丞相制度C宦官权力扩大制约了内阁D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是因为皇帝的信任,这正说明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D项正确;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机构,没有决策权,A项错误;“被比喻为宰相”说明不是宰相,明代也没有恢复丞相制度,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D5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

5、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解析:结合材料“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来看,明代对对外贸易实行严格限制,所以排除A项;由材料“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可见明代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唐代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排除D项。答案:B6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A

6、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解析:“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主要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导致的,D项正确;明朝禁止海外贸易,A项错误;B项中禁绝不符合史实;C项中造船技术落后不符合史实。答案:D7明朝末年爆发了明末农民战争,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黑暗,天灾流行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B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C明末农民战争为清军入关提供了有利机会D清朝摄政王努尔哈赤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解析: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符合史实,正确,不合题意。答

7、案:D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政,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其下定决

8、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说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解析:第(1)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信息“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得出:隋代尚书省处于主导地

9、位,而唐代三省互相分工。“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三省相互牵制,削弱相权、保证皇权等角度分析。第(2)问,“改变”,依据材料二信息“朱元璋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归纳得出: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进而提升了六部的地位。“发展趋势”,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职位被取消的角度回答。答案:(1)不同:隋代尚书省处于主导地位,而唐代三省互相分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影响:三省地位平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改

10、变: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进而提升了六部的地位。趋势: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职位被取消。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着世界影响力。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伏尔泰极力赞赏中国的政府组织结构:“人类肯定想象不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民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风俗论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

11、,毋宁说是管理家政。论法的精神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西方学者对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大相径庭。你同意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示例一:赞成伏尔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美好的设计,具有优越性。论证: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示例二:赞成孟德斯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专制落后的观点。论证:皇权至高无上,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

12、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加强,限制了地方自主性和创造性;专制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君主专制下,统治者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或者两者综合起来回答【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以得出观点是伏尔泰赞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美好的设计,具有优越性;孟德斯鸠批判中央集权制度专制落后、家天下的本质。故赞成态度可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及行政效率进行分析阐述;批判态度结合所学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阐述。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1:同意赞赏科举制

14、度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同意责难科举制度观点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拉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

15、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孙中山等人强烈肯定科举制,而宋应星、康有为等人则明确责难科举制,对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讨都可,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来答。如果肯定科举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阶层流动等角度回答;如果否定科举制,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禁锢思想、遏制科技发展、维护专制统治等角度回答。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明确,必须史论结合。点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

16、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探讨类开放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肯定或否定科举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原因(为什么),科举制带来的结果(怎么样)。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潮,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

17、论题,史论结合。)【答案】论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阐述: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在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实行西方民主政治;以及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改变着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掀起了新陈代谢的新的一页。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有利于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近代中国社会的演进有其很大的独特性,在西方外力的冲击下,通过一个又一个变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

18、陈代谢,也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追求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得出论题,该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对该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比如,从材料信息“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得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论题,然后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下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传入马克思主义传播;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以及社会习俗的变化等角度分析。5东周列国之战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渡过)

19、。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同“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大腿),门官歼焉(护卫官被杀)。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后代),不鼓不成列。”左传所记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材料二: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割)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堙其沟池,攘夺其牲牷,燔溃(焚烧)其祖庙,刭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墨子非攻下(注:墨子,春秋末战国初期人)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社会的认识。【答案】水

20、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参考样例: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制破坏,动荡纷争。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体现出“尚礼”的特征,与此相应的春秋前期的战争的手段也相对显得比较温和。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战争,礼荡然无存,同时战争的手段更加残忍。而这条鸿沟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则不外乎战争环境的根本改变。我们今天考察先秦战争的历史脉络,必须了解这种不同发展阶段的鲜明时代特色,才能真正理解春秋战国不同时期战争的时代特色。【解析】【详解】认识:根据材料一对宋楚泓之战

21、的记载,材料二中墨子对战争的描述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入手,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动荡的原因、进程和发展趋势,以及这种社会状况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进而升华为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6逸出旧轨的洋务运动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答案】本题评分要素:1、对问题理解与史实论述(10分)2、组织结构(2分)水平1: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的边缘知识或部分问题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水平3:其他答案论证问题包括

22、:洋务运动的“主观动机、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主观目的: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分),没有真心打破“旧轨”愿望(“中体”,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1分);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的“西用”(“力师西法”)主张(1分),在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方面为西学的引进打开了方便之门,因而包含了逸出“旧轨”趋势(1分);活动内容及客观效果:包括设立总理衙门、兴办近代工矿企业、编练新式陆海军、设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措施(2分),就其客观效果看,不仅促进了西学新知的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革(1分),也使中国在对外、经济、海防、人才培养等方面,向现代化道路迈出了第一步(2分),无疑也有逸出“旧轨”的趋势(1分)。组织结构(2分):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水平2:叙述一般或简单罗列史实(1分);水平3:不成结构或史实错误(0分)。【解析】试题分析: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地主阶级进行的一场封建自救运动,虽然从根本上来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所采取的措施却加速了自身的灭亡。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瓦解了旧的生产组织形式,同时也引起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留学生的归来,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带来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瓦解了旧的传统思想体系,这些都出乎始作俑者之料。同时要注意条例、清晰、语言的简洁等。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