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

上传人(卖家):刘殿科 文档编号:610244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第3单元检测题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 )皇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A秦朝B汉朝C宋朝D明朝2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3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A B C D4在地方设置官职,分别掌管地方行政权、财政权、兵权等,这是(

2、)A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度 B北宋解决地方割据问题C唐朝建立起大一统政权 D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5辽史百官志一记载“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大),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治,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的处应该是(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6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

3、他相关的史实是(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8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 B行中书省C中书省 D宣政院9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 )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

4、管理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10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 )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 B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的作物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11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大量丝织品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12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

5、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 孙思邈著作千金方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 BC D13以下图表显示的是1080年北宋人口和垦田数比例,运用此图表可以说明的是( )A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南方商业超过了北方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 D南方文化领先于北方14下列文献中,记载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 B大唐西域记 金刚经CD梦溪笔谈 本草纲目1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

6、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材料二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

7、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摘编自陈振宋史(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情况。材料二780年,唐德宗下令“税天下茶

8、十取其一”,开始征收茶税。到793年,“税茶无虚岁”,“每岁得钱四十万贯”,成为定制。唐文宗、唐武宗时,禁止民间私卖茶叶。从唐到宋,饮茶变成广泛的社会需要。在南方,茶因不与水稻等粮食作物争夺地盘,能在丘陵山岗上生长,两宋时成为重要经济作物,既有私人占有的茶园,也有官府直接经营的茶园。王安石曾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964年,宋太祖下令在汴京、建安、汉阳和蕲口等地设置榷茶场,官府控制茶叶生产和买卖,规定“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鬻者”,据茶叶价值多少判罚杖刑和流放刑;主管官吏以官茶私自贸易者,价值五百文即流放二千里;贩卖私茶而被擒捕,就处以死刑。宋太宗时,禁园户“毁败茶树”;

9、禁鬻“伪茶”,贩卖一斤伪茶即杖一百,“二十斤以上弃市(处死刑)”。1077年,宋神宗开始在四川“卖茶博马”(用川茶博买西北诸族的马匹以扩充军马数量),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开始实行。漆侠著,宋代经济史(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宋时期茶叶生产销售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其原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同时,宋朝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司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

10、时还设立中朝。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2D解析:本题以历史人物包拯为情境考查北宋的政治制度,需要对北宋中央二府三司的职能有较细致的理解。转运使负责将地方的财赋税收集中到中央,不是“位同宰相”。兵部员外郎隶属于兵部,是兵部正职之外的次官。知府是地方的行政官员,一般由文官充任。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行政;枢密使负责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3A解析:宋太祖自身是统兵大将,通过“皇袍加身”夺取了皇帝的位置。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自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

11、面,接受赵普的建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司管理地方的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在中央还分割宰相职权,巩固统治,加强皇帝对行政、军事、财政等的控制。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4B解析:宋朝建立后,鉴于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把地方精锐部队编成禁军,实行更戍法,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地方节度使成为虚衔。宋朝还在地方设经略安抚司,管辖一路或数路的兵马大政,以文臣出任,实行以文制武。在军事行动中,统兵大将出征作战时,皇帝还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实行“将从中御”的办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12、,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但直接影响效率,也导致制度僵化。秦朝郡县长官负责地方事务。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管辖。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5C解析:这道题考查古文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简单。材料中已经告诉了“辽史”“取得幽云十六州”“官分南北”等,对应教材学习的契丹实行南面官北面官制度,采取“因俗而治”的办法,接受汉族农耕及管理制度,又保持契丹游牧生活的特点,“得其宜矣”。女真人实行猛安谋克制度,兵农合一。蒙古人统一全国后接受中原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加强地方管理。党项人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也保留了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只有契丹是根据地域设置南北面官。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

13、6D解析:为了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削夺中央统兵大将的兵权,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削夺节度使的权力,“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实行“守内虚外”的策略,还把统兵和调兵权分开,军事行动中实行“将从中御”,给带兵打仗的大将颁发阵图等“锦囊妙计”,训令按其作战。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斗中处于劣势。地方派知州管理,枢密院长官也由文官担任,提高了文官的地位。实行募兵制,当兵成为职业,政府需要供养数额庞大的军队,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7C解析: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建立后设置行省,加强对广大统治区域的管理

14、。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元朝建立后,为了将南方的财赋转运至北方,重新开通了大运河。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8B解析:元朝中央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变成常设机构。行省集军政大权,行政效率较高。因此,行中书省与中央的“都省”,即中书省互为表里。本题正确答案选B项。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握财政赋税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置的专管吐蕃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9A解析: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税收所占比例下降,非农业税收比例上升。非农业税收包括手工业和商业税收。手工业

15、生产技术提高,产品大量销售,瓷器大量出口,直接增加了商税的收入。故正确答案选A项。北宋出现纸币,但同时铸币量也较前代增加,还有金银等在市场流通。元朝时纸币才是国家发行的主币。农村契约租佃关系说明人身依附关系放松了,人身束缚减轻。榷场贸易是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通过互市交换地区特产。表中看不出使用货币的情况,也看不出人身依附关系的状态,也没有明确是城市贸易、边境榷场贸易还是海外贸易从而导致非农业税收的增加。因此,排除BCD三项。10D解析: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依据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赋税是否沉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

16、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南方经济发展的确推动了江南文化的进步,材料没有反映这一现象。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作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11D解析: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与材料提供的证据不相符。市舶司是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管理对外贸易时发放的“公凭”是一种官方文书,说明海外贸易是受政府管理的。排除A项。材料中信息只提供了一名客商输入日本的货物情况,看不出“官民”“互惠”等情况,证据不足以支持B项。朝贡贸易是政府允许随外国使节来中国的贸易,材料反映的是泉州客商的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自西汉开始通过海路进行对外贸易

17、,“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丝织品及大量瓷器,反映了此时商品的外销情况。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12A解析: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考查历史时序的题目。齐民要术成书于北魏、东魏之间。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时期。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的著作。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本题正确答案选A项。13A解析:户数和垦田数,反映的是农业生产和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总体数据都超过了北方。示意图没有涉及到商业和文化。北宋的政治中心仍在黄河流域。南方文化发展与江南经济发展相关,北宋时朝廷就采取南北分卷的办法进行科举考试。图示数据不能说明BCD三项。因此,正确答案选A项。14C解

18、析: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亲身游历的见闻,是研究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唐代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卷,记录的是礼佛的内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内容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其中记录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撰写的药物学著作,集中医药学之大成,体现了较为科学的物种分类的思想。故正确答案选C项。15A解析:图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见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京剧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主要由汉剧和徽剧融合而来。杂剧融合歌唱、音乐、舞蹈、表演、道白等表演形式,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表演形式多样。元杂剧

19、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局限于宫廷生活。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二、非选择题16(1)宋朝采取分散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等权力并派文官做知州等措施,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出现指挥不灵、屡遭败绩的局面,同时也造成行政效率低且开支过大的问题。(2)措施: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的交换。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解析: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从中央和地

20、方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北宋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同时,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使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另一方面又影响军队战斗力和行政效率。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统治,实行行省制度,还设置驿站、急递铺等传递公文。这些措施与前代有所不同。学习时要注意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17(1)宋朝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城市商业的发展。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城市中出现夜市;城市中打破坊市界限,允许沿街开设店铺;城市人口众多,使用铸币,商业流通中出现纸币。(2)

21、唐代,开始征收茶税,建立国家垄断销售的专利制度(官府控制茶叶贸易)。宋代,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茶叶的生产销售;用严格的法制加强茶叶专卖制度(用法律手段维持茶叶的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始与少数民族进行茶马贸易。原因:社会各阶层普遍饮茶;茶叶在南方广泛种植;征收茶税以保证财政收入;用茶叶交换军马以扩充军事力量。解析:宋元时期,东京、临安、杭州和元大都等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北宋东京城商业发达,材料中相关信息能反映城市商业的发展状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叶的国家。试题以完全陌生的情境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概括材料信息、运用信息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着古代经济贸易管理中政府强调运用政策、法制进行管理的理

22、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审题要注意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回答政策的内容和原因。解答时,需要能准确概括材料信息,并与唐宋时代特征建立关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问题。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情况(一大至七大) 会议 时间 地点 介绍 一大 1921年 上海 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 二大 1922年 上海 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 1923年 广州 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四大 1925年 上海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五大

23、1927年 武汉 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 六大 1928年 莫斯科 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七大 1945年 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综合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论述:1、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

24、阶级集中的地方,前两次大会都在上海举行。2、由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随着北伐胜利进军,革命中心转移到广州、上海和武汉。3、国共合作破裂后,情况危急,六大在莫斯科举行。4、随着长征的胜利,延安成为革命中心;5、解放战争胜利后,建立新中国,北京成为首都,故八大以后均在北京举行。6、历次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 观点: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灵魂 论述:中国共产党注重实事求是。1、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2、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遭受重大挫折,中共四大、五大及时调整,提出了建立工农联盟和开

25、展土地革命的主张。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果的法宝。【解析】【详解】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部分或者整体相互关联的信息确定一个主题,本题可从历次代表大会得出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革命历程的曲折,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按照逻辑论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

26、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高潮时期主要方向方式规模及代表人物清末同治时期留学美国官费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唐绍仪等清末光绪年间留学日本官费自费各半1896年到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民初五四前后留美、留法、留苏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代表人物有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国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从1978年到201

27、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有李彦宏,张朝阳等。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评述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这一现象。【答案】阶段信息分析第一阶段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西学的传播,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的兴起。影响:成为近代民族工业和海军的中坚力量。促进了工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第二阶段留学日本,主要是学习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自费留学人数大增。留学逐渐成为风尚。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强盛。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28、,民族危机加剧。清末新政。科举制度被废除,民间求学风气转变。距离日本近,费用低,文化风俗习惯相似。影响。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骨干,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第三阶段主要是到美国,法国,俄国留学。留学资金来源多样化,浓厚政治色彩(学习马克思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背景:新文化运动提升民众的民主,科学意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国返还部分庚子赔款。影响,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中坚力量。第四阶段以留学欧美经济文化发达国家为主。自费留学逐渐占主流。规模空前,双向。背景:改革开放(政策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思想解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29、。全球化潮流。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影响: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友谊的桥梁,增强国际了解和沟通。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总论【解析】【详解】分析结合每一个阶段特点,从经济、政治以及思想角度分析回答。比如:第一个阶段可从“官费,留学美国,主要是学习军事和工艺技术、自然科学。留学生多来自沿海家庭。”分析,背景从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等角度分析,影响从近代教育、工业、国防等角度分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下半期世界形势与中国外交时段世界形势中国外交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欧洲煤钢联营成立日内日瓦会议召开万隆会议召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30、策执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方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日本、欧共体崛起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显现实行“一大片”“两个拳头出击”外交策略(即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国和苏联的霸权主义)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奉行“无敌国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盟成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图文信息,自拟论题

31、,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并对中国实行外交封锁,中国只能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其结果是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并与苏联签订同盟互助条约,成功突破外交封锁。“一边倒”与独立自主并不矛盾,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独立和主权;倒向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意味着盲目顺从苏联而不维护国家利益。它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在对西方国家外交等问题上的自主性,受到一定的牵制和约束。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初,鉴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中国的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边倒

32、”的外交方针。【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政策”“两极格局形成”“美苏争霸”和“执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方针”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根据材料中的“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奉行无敌国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等信息,可以确定论题“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变化”。还可以根据材料信息确定其他的论题。然后任选一种,如确定论题“冷战环境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可以联系所学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形势,论述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再对这一政策进行简

33、单的评析,如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之间的关系、还存在局限性。解答本题首先必须写明论题,论述过程要做到中外关联,史论结合。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赞叹科举收罗了四海英才,“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近代西方人则把科举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孙中山考察的结果是:“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相反的责难却更多,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中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康有为怒斥: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李光耀更直言:科举使中国被摒弃于西方伟大科学工艺发明和工业革命的门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34、材料中评价科举制度的正反两个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只要对其中一方观点进行探讨就行;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1:同意赞赏科举制度观点。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示例2:同意责难科举制度观点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科举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

35、杀了创造性,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中外差距越拉越大,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对象。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孙中山等人强烈肯定科举制,而宋应星、康有为等人则明确责难科举制,对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讨都可,关键是要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观点来答。如果肯定科举制,可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打破贵族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社会阶层流动等角度回答;如果否定科举制,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

36、禁锢思想、遏制科技发展、维护专制统治等角度回答。回答问题时观点要明确,必须史论结合。点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探讨类开放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肯定或否定科举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原因(为什么),科举制带来的结果(怎么样)。5东周列国之战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渡过)。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同“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大腿),门官歼焉(护卫官被杀)。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

37、伤,不禽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后代),不鼓不成列。”左传所记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材料二: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割)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堙其沟池,攘夺其牲牷,燔溃(焚烧)其祖庙,刭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墨子非攻下(注:墨子,春秋末战国初期人)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社会的认识。【答案】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参考样例: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

38、时代,礼制破坏,动荡纷争。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体现出“尚礼”的特征,与此相应的春秋前期的战争的手段也相对显得比较温和。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战争,礼荡然无存,同时战争的手段更加残忍。而这条鸿沟之所以产生的社会背景,则不外乎战争环境的根本改变。我们今天考察先秦战争的历史脉络,必须了解这种不同发展阶段的鲜明时代特色,才能真正理解春秋战国不同时期战争的时代特色。【解析】【详解】认识:根据材料一对宋楚泓之战的记载,材料二中墨子对战争的描述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入手,通过分析当时社会动荡的原因、进程和发展趋势,以及这种社会状况在思想文化上的体现,进而升华为思想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6科

39、举之异议1836年,曾任英国驻华总领事的弗兰西斯戴维斯说:“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1838年,英国人加特拉夫开放的中国一书中说“它(科举制)是至今最合理的选才制度”。同年,英国人梅德赫斯特在展望的中国一书中说“科举制本身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和优越性,非常值得仿效”。可是,这在此后不久,在科举制的故乡,苏州一位名叫李超琼的县令却在日记中说科举制度“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造成了“破坏人才、国随贫弱”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答案】分层评价:较高层次: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从科举制的发展全过程中进行评价,即既考虑到前期的进步,又不忽视后期的消

40、极影响。二是从科举制对政治(从选官制度进一步认识到中央集权,前期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后期强化专制主义)文化(初期唐文化的繁荣,后期钳制思想)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且论据充分,逻辑严密。中间层次:以上两方面忽视了其中一方,但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较低层次:只涉及一个方面且论据不足,或论史结合不够紧密,或逻辑混乱。【解析】【详解】看法:根据材料中英国驻华总领事所说“科举制为东印度公司的吏治改革提供了遥远的榜样”,和英国人所著开放的中国、展望的中国中对科举制的高度评价,结合所学,用辩证方法,从其性质开始,继而分析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科技乃至其对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单元检测题.doc)为本站会员(刘殿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