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重点知识点背诵提纲(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613561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26.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重点知识点背诵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重点知识点背诵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重点知识点背诵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统编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重点知识点背诵提纲(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重点知识点背诵提纲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3. 西周:公元前1046年(1) 分封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统治) 内容:授土授民(土地、人口) 对象:同姓亲族是主体,异姓诸侯(

2、姻亲、功臣、先代贵族)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后期易形成地方割据。(2)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3) 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4.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 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5.(1)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三

3、公九卿制(中央) 郡县制(地方) 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 统一的意义 15页6.西汉(1) 汉初: 政治:“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 经济:休养生息的政策 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2) 汉武帝时期: 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势力,基本消除王国问题(地方);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中央);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选官);分州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完善地方监察体系(地方);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

4、厉镇压不法行为。 经济a.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b. 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c. 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7.隋唐(中央)三省六部制:中书省 起草政令;门下省 封驳审议;尚书省 执行 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确立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 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5、(强干弱枝,禁军只有统兵权) 行政权:所有州直属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监察:设“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2) 中央分散机构权利,削弱相权:(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掌行政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三司掌财政。(3) 抑制武将实力膨胀: 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4)北宋

6、加强中央集权特点: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重文轻武(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影响: 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9.元朝(1)中央实行一省制(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机构) 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影响: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7、变革,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重要影响。(3)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4)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5) 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10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1) 中央: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成祖设立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影响:强化君主专制,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但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加剧明朝政治黑暗。(2) 地方: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都指挥使司(军事),加强中央集权11.清朝君主专制强化(1) 奏

8、折制度: 特点:迅速、机密。 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 设立军机处: 设立原因: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 特点:简(机构简单)、速(办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强) 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评价: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3)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4) 清朝经略边疆的措施a) 东南-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b) 东北-沙俄: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9、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c) 西北-蒙古和新疆:蒙古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设立盟、旗;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年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d) 西南西藏: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和达赖班禅处理西藏政务;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中央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e) 对西南民族聚居区:改土归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 列强的侵华史(2) 鸦片战争(1840-1842) 爆发的必然性:中国英国

10、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君主立宪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军事装备陈旧,军纪败坏船坚炮利,战斗力强外交闭关锁国为争夺世界市场疯狂扩张。 根本原因: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南京条约内容及其危害:内容危害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破坏了贸易主权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领土主权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关税要与英国商定破坏了关税主权其他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五口通商章程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永居;中美望厦条约建教堂传教;中法黄埔条约自

11、由传教。 鸦片战争的影响:a. 社会性质: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b. 政治: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c. 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 思想: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畲瀛寰志略);e. 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汉口

12、、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1860年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俄国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清政府权力机构的变化;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4) 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直接原因:东学党起义 马关条约的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

13、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甲午战争的影响:a. 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破产;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b. 民族觉醒:清政府被迫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内容:a. 惩办“首祸诸臣”;b.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c. 将北京东交民巷划

14、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国中之国”);d.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e. 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 影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1)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与清对峙);1856年军事全盛(东征西征,北伐孤军深入失败),天京事变(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沦陷。 天朝田亩制度a. 主张:“有田

15、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b. 评价: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革命性),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绝对平均主义带有空想性)。 资政新篇a. 地位: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 局限: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失败的原因:a.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b. 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c.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d. 未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19世纪

16、60年代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目的:对内,镇压人民的反抗;对外,抵抗外国的侵略;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口号:自强、求富 发展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a. 军用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b. 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新式学校:各种翻译和军事人才学校;新式军队:南洋北洋福建 评价:a. 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b. 局限:单纯学习西方科技,未触动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3) 戊戌维新运动(1898) 背景:a. 政治: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民族危机加深;b. 经济:19世纪末民族

17、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c. 思想:维新思想兴起,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序幕:公车上书; 高潮:百日维新; 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失败的原因:a.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 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4) 义和团运动(1898) 口号:“扶清灭洋”“扶清”具有爱国性质,但容易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放

18、松警惕;“灭洋”表现出盲目的排外倾向,阻碍向西方学习。 评价:a. 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b. 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5)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1911-1912) 三民主义: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b.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规定民众的基本权利)c.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实行“耕者有其田”,解决社会贫富不均问题;不是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a.

19、 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b. 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c. 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 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b. 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c. 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 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e. 风俗文化: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辛亥革命的局限: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缺乏科学的革命纲领;不敢放手发动广

20、大民众;缺乏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 五四运动(1919年)(1)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 意义: 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

21、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2.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 诞生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 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内容: 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3) 诞生意义: 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使中

22、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 中共二大(1922年)内容: 党的最低纲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4. 国民大革命(1) 国共合作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主张;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 国民革命 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 北伐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5. 井冈山

23、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6. 红军长征(1934.10-1936.10)(1) 原因: 直接原因: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 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3) 意义: 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鼓舞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7.抗日战争

24、(1) 局部抗战: 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932年一二八事变: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1933年日军进犯长城沿线;1935年华北事变,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民众:东北人民革命军和东北抗日联军 爱国学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 中共:1935年,中共在长征途中发表八一宣言,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做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 西安事变(1936 年12月):西安事变的

25、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 日军的侵华暴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南京大屠杀 对占领区的政策:政治上“以华制华 ”方针;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重庆大轰炸 细菌战与“慰安妇”制度(3) 全面抗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6、,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战略防御阶段(1937-1938.10):正面战场(主战场)四次会战a.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为迁移大后方和全国持久抗战做了准备b.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抗战以来主动歼敌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国共合作的典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c. 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d. 武汉会战抗战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4):日本对国民党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对共产党“囚笼政策”国民党太平洋战争后,开始保存实力,消极抗战积极

27、反共(皖南事变)共产党(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对日本发动百团大战(1940年,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打破“囚笼政策”对国民党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争取其继续抗战,努力维护统一战线。国外战场远征军入缅作战 战略反攻阶段(1944-1945):a. 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b.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c.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d. 8月9日,苏军进人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解放区战场展开全面反攻。e. 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f. 9月2日,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g. 10月25

28、日,台湾光复。(4)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 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正义的反侵略战争(5)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8.解放战争(1946-1949)(1) 1945年8月10月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2) 战略防御阶段(1

29、946.6-1947.7)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山东(孟良崮战役)和陕北解放区(青化砭战役、沙家店战役)(3) 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1948年秋)1947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拉开了反攻的序幕。(4) 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5)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国民党政权被推翻(6)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

30、展方向; 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壮大了和平民主力量)。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 古希腊文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部分岛屿)(1) 政治:城邦政治特点: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2) 代表城邦: 斯巴达: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 雅典: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3)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4)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a.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b.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c.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4)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进步性a.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

31、,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b.促进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希腊文化的繁荣,使古希腊在文化领域取得众多辉煌成就。局限性a.雅典民主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形式,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b.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民主权利。c.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2.罗马帝国(前27年4世纪):(1) 顶峰: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的辛勤劳动、地中海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2) 分裂和灭亡: 原因:3世纪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负担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 分裂

32、: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灭亡:5世纪后期,在内外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3)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a.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b.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卡拉卡拉敕令c.从零散到完备罗马民法大全(4) 罗马法的影响:a.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统治b.促进奴隶制经济发展c.为后世法律提供借鉴五、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 背景:1617世纪,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2)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1701年,王位继承法通

33、过,“议会至上”原则被确立,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3) 影响:以和平手段,把英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国家,为英国开辟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2. 美国独立战争(1) 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2) 过程:1775年4月,来克星顿发生冲突,北美独立战争开始;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3) 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3.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 原因:18

34、世纪,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的影响。(2) 过程: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大革命;1789年8月,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1791年,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3) 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1) 政体形式 君主立宪制(英国为代表) :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内阁掌

35、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共和制美国(典型代表)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和确立“三权分立”原则,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缺陷之一是承认奴隶制的存在法国19世纪,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2) 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5.资本主义的扩展(1)俄国资本主义改革:1861年,面临空前危机的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以及其他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2)美国内战:美国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

36、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导致美国发生内战。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3)意大利统一:1871年,实现了国家统一,实行君主立宪制。(4)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封建主义色彩浓厚(5)日本明治维新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内容: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制定宪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影响: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

37、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西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2.春秋战国时,铁犁牛耕运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如商鞅变法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3.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4.赋税制度(3) 魏晋时期: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4)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一定程度缓解土地兼并(5) 唐初:租庸调制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 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6) 唐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

38、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 内容:规定每户按人了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宋元经济(2) 农业: 耕作制度:一年两熟(稻麦复种制)或一年三熟 经济结构: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 棉花的种植和推广(元代黄道婆)(3) 手工业: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红;宋元瓷器出口海外(4) 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毕昇活字印刷术(5) 商业: 基层市场

39、、官方榷场贸易和民间贸易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的重要财源;主要港口广州、泉州、明州。(6) 城市: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代杭州、元大都特点:突破坊市空间突破时间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7) 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 过程:a.魏晋南北朝永嘉之乱人口南迁,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b.唐朝安史之乱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宋靖康之役人口南迁,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人才集中)6.明

40、清经济:农业:高产农作物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手工业:明中叶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工商业市镇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核心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鸦片战争以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 产生(19世纪70年代)原因:外资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小农经济逐渐解体。(2) 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 原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

41、发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3) 迅速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原因:a.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b. 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c.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推动,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d.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4) 显著发展(1927-1936)原因:a. 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b. 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935年)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42、设道路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2. 成功探索(1) 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2) 八字方针(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 1962年七千人大会(4)

43、1964年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3. 探索失误(1) 表现: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4. 50-70年代建设成就(1) 工业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2) 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19

44、64)、氢弹(1967),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1966)和人造卫星(1970)。5.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 对内改革 农村突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渐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城市推进:1984年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2) 对外开放: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海南被划定为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3) 改革开放的深化: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提

45、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加入世贸。九、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1) 经济根源:1415世纪以来,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对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2)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使当时部分西欧人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3) 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在建立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4) 精神动力:西欧人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来传播基督教,也成为激励他们出海远航的一个动因。2. 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2) 丰富的航海经验的积累(3) 造船业的发展罗盘的使用,造船技术的提高,为远洋航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新航路的开辟时间航海家支持国开辟的航路1487迪亚士葡萄牙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高考专区 > 第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重点知识点背诵提纲(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