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和地理环境1. 如何描述人口分布特点:(总、分)(1) 人口分布不均还是均匀。(2) 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从什么地方向什么地方递增递减);哪些地方分布多,哪些地方分布少;或者找到明显的地理分界线,该界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显著。(3) 极值区域:什么地方人口分布最多活分布集中,什么地方分布最少。(4) 分布形状:人口分布呈点状、线状还是面状等。一点来说,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呈面状,河流、海岸线、交通线附近人口分布呈线状,沙漠中城市多分布在绿洲区域,人口分布呈点状。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1)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适中季节
2、鲜明,为人类开展多种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适宜居住(2) 地形: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小、交通便利,利于经济发展,适宜人类生存繁衍;而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3) 水资源:干旱地区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4) 土壤:土壤主要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人口分布。(5)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人文因素:(1)经济因素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a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b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2) 科技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3) 其他:
3、政策影响人口的流动政策或增长;战争等军事活动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致使人们向安全地区迁移,进面影响地区人口分布;开发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稠密;婚育习俗等影响人口增长,进而影响人口分布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自然因素:气候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土壤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吸收人口迁入;生活环境恶化致使人口迁出,优美的环境吸引人口迁入;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2)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引起自发性迁移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地域间的经济
4、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经济因素改变人口迁移的流量和流向,进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3)政治因素:经济政策和人口迁移政策:限制或鼓励人口迁移,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战争破坏了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a.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b.家庭和婚姻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c.国家种族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历史上也曾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徙4.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入地有利: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缓解迁人地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有助于不同地方的文化交流;促进迁入地资源开发、工业发展、商品流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青壮年劳动力的
5、迁入延缓了迁入地的老龄化进程。不利:给迁入地带来就业压力;可能影响迁人地的社会治理,增加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对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2)对迁出地有利:减轻迁出地的资源环境压力,缓解人地矛盾;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年轻人的迁出使迁出地劳动力减少 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出,加重迁出地的老龄化;导致人才外流,影响发展。(3)对迁移者有利: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享受更优质的社会资源不利:影响原有的人际关系;增加生活成本5、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
6、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1)自然环境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3)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而在一个封闭地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降低;(4)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提高。但是,当消费需求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注意:(1)人口合理容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变化原因主要是:环境的改变。如环境突变、自然灾害等会降低原有人口合理容量。人
7、口消费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但当消费水平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时又会降低人口合理容量。(2)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因此自然资源是制约人口容量的基本因素。(4)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5)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6、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决定因素: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人口的增长得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世界人
8、口增长快慢的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越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除了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因素具体内容社会经济一般来说,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一般为负值自然资源环境条件资源越丰富,养活的人口数量越多。自然灾害越少、自然环境越优越的地区。越适宜人口生存。文化教育这一因素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医疗卫生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的关系政
9、治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育政策和移民政策直接影响该国或该地区的人口增长率 规律总结:生产力水平高低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数量的变化。7、人口增长的计算(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数/人口总数)*100%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自然增长率有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自然增长率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蔬菜业等。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应靠近河流、湖泊等水资
10、源丰富的地区。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的生产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便利的地方。环境因素。畜禽养殖不宜靠近飞机场,噪声影响畜禽的正常生长。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热量: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地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能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种植历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
11、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食物偏好:稻米是人们喜欢的主要粮食。5.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优
12、越,有利于作物生长、高产和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a 地形: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开阔。b土壤: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壤肥沃。c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d水源:临近五大湖与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区位因素分析形成条件评价交通便利(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运与铁路、公路交织)便于商品集散,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供应国际市场市场广阔(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促进了商品粮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中部平原,人口密度小,土地租金低),生产规模大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发达的工业提
13、供了支撑)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能耗高,会增加成本,导致环境污染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建立了全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系统)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科学化和社会化7.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地广人稀,地租低廉;距海港近,交通便利;冷藏技术的提高;政府的大力支持。生产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问题:牲畜品种退化,水源不足发展措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围栏放牧、划区轮牧。8.西欧乳畜业区位优势:饲料: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西
14、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市场: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特点:经营方式以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经营规模以中小农场为主;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9.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分布:西南部和东南部的草原地区生产特征项目特点生产结构种麦和养羊,两种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业经营,生产规模达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轮作),并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域化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
15、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是典型的小牧羊区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温暖,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部平原)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好(墨累达令河、东水西调)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交通发达,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市场面向国际市场科技科技水平高,牧场和畜种优良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政策政府鼓励、扶持生产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规模大。月份123456789101112小麦种植犁地(忙碌)播种(忙碌)生长季节收割(忙碌)绵羊饲养在牧场
16、上放牧配种(忙碌)剪羊毛(忙碌)在收割后的麦田上放牧问题和措施:水源短缺,修建水利工程,东水西调。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1.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原料:靠近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靠近能源产地(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工业。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郊区土地租金低。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水质好。环境: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利于高科技工业的布局。(2)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位于或靠近大城市,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型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港、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和通讯便利。
17、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劳动力质优价廉,生产成本低。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工业。工农业基础:临近商品农业基地或农业发达,能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当地工业发达,生产协作条件好。集聚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分散有利于减轻污染、减小竞争、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增强专业化分工和合作。(3)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的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
18、时期国防需要(多在山区、边区)。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4)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
19、地区。2、常见工业类型指向类型主导因素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效益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接近原料产地节省运费,减少损失市场指向型工业市场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接近消费市场节省运费减少损失动力指向型工业能源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接近火电厂、水电站减少能源输送过程中的损耗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劳动力成本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要求不高,工资低,成本低技术指向型工业知识与技术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技术要求高3.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各种区位因素的影响变化及原因总结如下表所示:区位因素影响变化原因原料越来越小工业原料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运输成本不断降低;技术进步使得资源利用率提升,资源消耗量减少。交通交通方便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都需要交通运输劳动力劳动力数量要求降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