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修第一、二册知识点速记冲刺版1、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处理、分析、显示和描述。主要应用于地图制作、空间分析、虚拟现实、地理模拟、基于位置的服务、空间建模。2、遥感(RS):信息获取、传输、存储。主要应用于资源普查、地图绘制、天气预报、军事侦察、环境与灾害监测、城市与区域规划。3、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定位导航,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应用于交通运输、户外运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资源勘探、农业生产等。4、已知宇宙的半径约为137亿光年。5、恒星、星云、行星、卫星都是天体。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6、银河系直径约1
2、0万光年(也可记为8万光年)7、太阳系的天体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8、地球有生命的原因:日地距离决定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行星、小行星各行其道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体积和质量适中决定大气厚度和成分。9、太阳辐射分为紫外光、红外光、可见光,主要能量集中于可见光波段。10、太阳光球层出现太阳黑子(周期11年);色球层出现耀斑和日珥(周期11年);日冕层出现太阳风。11、色球层耀斑辐射引起地球电离层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导致地球高纬度地区出现极光。12、太阳活动峰年农作物增产,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太阳活动谷年农作物歉收,天气变化相对平稳。13、一次地震一个震级,多个烈度。14、地震的破坏程
3、度用烈度表示。15、地震波分为横波(S)、纵波(P),纵波速度快,横波速度慢;纵波在固体、气体、液体中均可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16、地壳于地幔之间为莫霍面;地幔和外核之间为古登堡面。17、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壳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海拔越高,厚度越大。18、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19、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20、地球外核为液态或熔融态;内核为固态。21、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2、含有化石的岩石为沉积岩。23、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为古生代。24、红色岩层表示氧化环境;黑色页
4、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表示浅海环境;破碎贝壳表示滨海环境。25、太古宙中期出现最原始的生物;元古宙出现藻类等多细胞生物。26、古生代早期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珊瑚;中期出现脊椎动物鱼类;后期出现两栖类。27、古生代中后期出现蕨类,是主要造煤期。28、古生代末期生物大灭绝,60%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鱼类、两栖类灭绝,蕨类衰退。29、中生代出现爬行动物恐龙;鸟类。30、中生代裸子植物为典型,如苏铁纲、银杏纲、松杉纲等,是主要造煤期。31、中生代生物大灭绝,恐龙消失,50%无脊椎动物灭绝。32、新生代哺乳类,灵长类出现;被子植物大发展。33、流水地貌分为两种: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
5、积地貌。34、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河流阶地。35、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江心洲。36、冲积(洪积)扇出现在沟谷出口处;从扇顶至扇缘颗粒物由粗到细,厚度由厚变薄。37、冲积平原出现在河流中下游。38、三角洲出现在入海口。39、泥石流危害:掩埋农田、村庄、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40、滑坡形成的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工程建设;自然原因: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地震等。41、泥石流的危害:掩埋农田、村庄、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42、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地势陡峭、丰富的松散物质、大量水流、岩体破碎。43、风成地貌分为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44、风力侵蚀地貌有风
6、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柱、风蚀残丘、风蚀沟槽。45、风力堆积地貌有沙丘,最为典型的地貌为新月形沙丘。46、风沙活动的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农田、房屋、道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47、治理风沙活动的措施:草方格、石方格,设置障蔽、高立式沙障、植树种草、防护林。48、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岩石都是可溶性岩石(石灰岩为主)。地形特点为地表崎岖不平,地下河发育,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49、喀斯特溶蚀地貌有溶沟、石芽、峰林、孤峰、溶斗(又称漏斗、天坑)、溶洞。50、喀斯特沉积地貌有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钙华湖、钙华坝)。51、海岸地貌分为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52、
7、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拱桥、海蚀穴。53、海积地貌有沙滩、沙嘴、水下沙坝、离岸堤。54、冰川地貌主要为角峰、刃脊、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冰蚀湖、峡湾(欧洲、加拿大)。55、低层大气的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杂质三部分组成。56、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57、臭氧吸收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58、对流层厚度变化:低纬度最厚,17-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高纬度最薄8-9千米。59、对流层大气夏季厚,冬季薄。60、对流层大气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降低。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61、云、雾、雨、雪发生在对流层。62、平流层大气随着海拔高度
8、的升高,温度升高。原因是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63、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64、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6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吸收、散射。66、朝霞、晚霞呈红色、天空呈蓝色是因为大气的散射作用。67、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68、大气的保温作用跟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有关。69、温室大棚、农田里放烟雾都是增强大气逆辐射。70、热力环流原理:热上升,冷下沉;热低压,冷高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最终形成环流。7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地面冷热不均。7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9、导致的地表冷热不均。第 19 页 共 19 页73、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74、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75、山谷风:白天山坡先热,空气上升,山谷空气下沉,白天吹谷风;夜晚山坡冷,空气下沉,山谷热,空气上升,夜晚吹山风。76、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77、城市热岛环流: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78、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2)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3)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10、4)不断塑造地表形态。79、洪涝灾害的成因(1) 自然原因:气候: 降水集中某一季节,多暴雨;地形: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河流:河流支流众多,来水量大(2) 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下游围湖造田,泥沙淤积。80、洪涝灾害防治措施(1) 工程措施:修建堤坝、整治河道、完善排涝设施、修建水库和分洪区(或滞洪区、蓄洪区)等。(2) 非工程措施:修加强泛洪区的管制、建立洪水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81、海水的温度主要影响因素及表现(1)太阳辐射:不同海区的水温,低纬度海区的水温高,高纬度水温低。(2)季节: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3)洋流:暖流水温高于所流
11、经海区的水温,寒流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82、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2)垂直分布:自表层向深层大体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83、海水的盐度主要影响因素及表现(1)海水温度:温度越高,盐度越高;温度低,盐度低。(2)蒸发量与降水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高;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盐度低。(3)洋流:暖流流经地区,蒸发量大,盐度高;寒流流经地区,盐度低。(4)入海径流量:入海径流量大,盐度低;入海径流量小,盐度高。(5)结冰融冰:结冰,盐度高;融冰,盐度低。(6)海区封闭性:与原本海区盐度保持一致。84、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
12、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2)垂直分布:中低纬海区的盐度自表层向深层逐渐递减;高纬度海区的盐度自表层向深度逐渐递增。85、海水的密度主要影响因素及表现(1)温度:温度越低,密度越大;温度越高,密度越小。(2)盐度:盐度越高,密度越大,盐度越低,密度越小。(3)深度:深度越深,密度越大,深度越低,密度越小。86、海水的密度分布规律(1)水平分布: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增。(2)垂直分布:自表层向深层大体呈不均匀递增的趋势。87、常见的波浪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波浪的类型有风浪、涌浪、风暴潮及海啸。88、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
13、为汐。89、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2)对渔场的影响:寒暖流交汇,深层海水受到扰动,将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寒暖流交汇,形成水障,使鱼群集中,形成渔场。(3)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加快速度;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两极寒流带来海冰,对航行不利。(4)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扩大污染范围,加快净化速度。第五章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1、 植被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2、 自然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类型。3、 森林一般分布在湿润和半湿
14、润地区。4、 热带雨林特点:是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物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全年呈深绿色,无明显季相变化。树基有板状根,有茎花现象。木质大藤本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5、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形成的植被类型)特点: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7、温带落叶阔叶林特点:叶片宽阔,春季长叶、夏季盛叶,秋冬季落叶。8、亚寒带针叶林特点:主要是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9、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10、热带草原特点: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热带草原具有极其
15、独特的群落外貌。11、温带草原特点:草较低矮,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12、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13、荒漠的显著特点是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叶片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 ;白色茸毛,抵抗灼热;肉质茎叶,储存水分;发达根系,以吸收水分。14、地域分异规律:在大尺度上,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植被呈带状分布。.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和荒漠。(2)中尺度。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1、定义: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成土因素包括成
16、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为土壤提供矿物养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4)地形: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5)时间因素: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四、土壤剖面(1)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17、2)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3)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少、色泽较淡。(4)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5)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增补知识点:1、我国太阳年总辐射量最多的地区“青藏高原”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多晴朗天气2、我国太阳年总辐射量最贫乏的地区“四川盆地”原因:盆地地形,多阴雨和大雾天气,日照时间短3、滑坡与泥石流共同的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完善预警与应急机制; (2)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3)工程措施建设,如加固高危岩体,加固变性土体等; (4)加强宣传
18、教育,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4、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成因:该地区石灰岩广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气候 温暖湿润;流水的溶蚀作用强,因此,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5、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地表径流下渗严重,地表水资源短缺; 加剧水土流失,使地表崎岖不平;土壤受侵蚀导致土地变薄,石漠化严重。 地表崎岖,地下多溶洞暗河,不利于交通建设,交通落后 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分布省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等。(中国西南地区)6、山谷风的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底,使山谷和盆地内 形成逆温层,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晚上山谷或盆地因盛行上升气流,而多夜
19、雨现象。7、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再加上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城市气 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 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影响: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将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8、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气候:热量决定了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不同热量带,植被带也不同光照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降水沿海到内陆更替或同一地点的降水多少涵养水源森林茂密,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地貌:阴坡与阳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不同海拔的植被不同受地形阻挡
20、,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不同植被植被加快岩石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水文:水文条件好,植被繁茂涵养水源,保持土壤,促进水循环,减少含沙量,减小径流变化幅度土壤: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茶树耐酸怕怕碱,喜沙土)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大豆固氮等)必修二1、全球人口分布特征:分布极不平衡。大多分布于北半球、中低纬纬度地区、沿海地区。2、四大世界人口密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3、青藏高原: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气候较为温暖)4、巴西高原: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之上(气候凉爽)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矿产资源、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科
21、技、交通等。6、中国人口密度线:黑河腾冲线(瑷珲腾冲线);此线以东、以南人口密集;此线以西、以北人口稀疏。7、人口迁移:变更定居地,且时间超过1年以上的。8、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9、人口迁移的推力:就业机会少、医疗卫生条件差、教育机会少、老式房屋生活不便等。影响:人才和劳动力缺少、人口密度小、人口老龄化、农业投资少、农田荒废10、人口迁移的拉力:工作机会多、医疗卫生条件好、教育机会多、现代建筑居住舒适等。影响:人口密度大、失业率高、犯罪率高、建筑物密集、住房价格高、交通拥挤11、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推
22、动第三产业和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12、对人口迁出地的影响: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思想联系;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发展;获得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带动当地经济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失,影响农村产业开发。13、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动乱地区迁往和平地区。1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经济因素:交通、通信、工程建设、经济发展、城市化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社会文化: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家庭婚姻15、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等。16、
23、人口容量为极限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为最优人口数量。17、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农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建设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18、城市三个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19、中心商业区特征:高楼林立,公司总部云集、作为经济枢纽和观光旅游区域、商贸服务发达、土地价格高、人流密集,交通繁忙、人口昼夜差别较大、内部存在明显分区。20、城市空间结构:较小城市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条带状;较大城市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格状。21、城乡区位分析:自然区位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区
24、位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文化。22、地域文化的特点: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23、徽州文化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人地观,深受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和皖南(安徽)山区自然地理环境影响。24、徽派建筑中马头墙有利于增强遮阴,防范火灾,增加美感。25、民居与自然环境:光照强烈地区需遮阳;气候寒冷地区需保暖;湿润多雨地区需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地区需注重防御风沙;产石地区多石构建筑;产木地区多木构建筑;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窑洞。26、地理环境与民居特点:湘西吊脚楼产杉木、多雨,空气湿度大,架空有利于防潮和通风;陕北窑洞依山而建,砖石砌成、降水少、冬暖夏凉;印度尼西亚巴塔克式房屋架
25、空利于通风防潮、屋顶坡度大,降水多,利于排水;肯尼亚茅草屋气候炎热,草原面积广;伊朗风塔气候炎热,用于室内降温27、地域文化与城市格局:我国古代建筑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都城以宫殿为中心确定中轴线;欧洲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28、地域文化与建筑风格:我国建筑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砖墙木梁结构流行,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为风格;西方建筑多柱廊、尖塔、喷泉、雕塑。29、上海石库门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民居特点,体现了小家庭和单身移民为特点的石库门弄堂文化。30、城市化的表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6、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乡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发生改变。31、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32、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33、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34、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的现象:郊区化和逆城市化。35、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虚假城镇化、滞后城镇化36、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核心37、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高房价)、用地紧张、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城市内涝38、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降水、光照、热量)、
27、土壤、水源、地形农业科学技术因素技术装备、生产技术、信息化。(生产技术包括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化包括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39、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的扩大(扩大了运输距离)40、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稻种植业、大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商业型谷物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业型乳酪业41、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以小农经营为主、单产高、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劳动力需求量大42、混合农业的特点:以澳大利亚为典型,种植业(小麦)和畜牧业(牧羊)并重,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人少地多。
28、43、大种植园农业的特点:以热带地区为典型,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44、地中海型农业的特点:以地中海地区为典型,主要种植橄榄、葡萄、柑橘、花卉45、商业型谷物种植业的特点:以北美为典型,耕地面积广,机械化程度高,农产品商品率高。农作物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工业发达,技术先进。46、大牧场放牧业特点:以阿根廷为典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草场优良,地广人稀,交通便利。47、商业型乳酪业的特点:以西欧、北美五大湖地区为典型,主要生产牛奶、奶粉、黄油、奶酪等。消费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市场广阔,饲料供应充足)48
29、、工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地质、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投资环境、政策、市场)、科学技术因素(生产设备、从业人员素质、科技研发能力、信息化水平)49、原料指向型工业: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50、市场指向型工业:面包厂、铜制品厂、啤酒厂51、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炼钢厂、精解铜厂52、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服装厂、电子装配厂53、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芯片制造54、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导致传统区位因素(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的作用逐渐减弱,新的区位因素(科技、
30、知识、创新等)的作用得以凸显。55、集聚的意义(影响):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56、工业布局原则: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自来水厂布局在河流的上游。57、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技术、政策法规等58、服务业的分类、特点、例子: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程度高,产业关联性强,服务范围广。包括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科技服务等行业生活性服务业以家庭和居民为主,行业种类繁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行业公共服务
31、业具有公益性,非营利性,遍在性特点。包括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行业。59、金融服务业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灵活创新的制度与环境发达的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广阔的市场需求等60、城市的等级越高,影响范围越大,数量越少。61、交通运输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62、铁路运输的特点: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但铁路造价高,耗费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适合大宗、笨重,需长途运输的货物。63、公路运输的特点: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卸装方便,适应性强;但
32、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贵。适合短途、量小的货物运输。64、水路运输的特点:历史悠久,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但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适合大宗、运程对时间要求不高的货物运输。65、航空运输:速度快,效率高,是最快捷的方式;但运量小,耗能大,运费高,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适合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运输。66、管道运输的特点:气体不易挥发,液体不易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安全性能高,管理方便,运量大;但需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适合原油、天然气等运输。67、经济带的类型:沿海型、沿河型、沿路型、复合型。68、我国宏观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
33、略、改革开放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新时期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69、我国四大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70、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东部新一轮的开放发展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加大开发力度(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71、长江经济带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工业基础雄厚,城市密集,市场广阔。72、长江经济带发展格局:一轴、两翼、三极、多点。“一轴”指长江水道;“两翼”指长江南北两侧腹地;“三极”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多点”指三大城市群以外的地级城市。73、京津冀协同战略的
34、重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控制北京人口规模,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74、海洋权益: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以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75、海洋权益的内涵:海洋政治权益主权、管辖权、管制权海洋经济权益开发领海、专属经济圈及大陆架海洋安全利益通过外交、军事等手段,防止和抵御海上军事冲突海洋科学利益作为科学实验基地,以认识海洋自然规律海洋文化利益观光旅游、举办跨海域的文化活动76、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创新海洋科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全面参与全球海洋治理77、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短缺森林、草原、矿产资源的减少和破坏78、人地思想:我国古代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和谐论(人地协调论)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一方面要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地理环境;另一方面,要对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21世纪以来,向生态化、低碳化、绿色化、循环化等方向发展79、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