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夸张的面具第一课时【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本课属于“雕刻塑造”主题教学内容,本主题学习上的要点是:尝试用搓、压、团、捏等技能进行造型表现。在知识技能目标领域强调:通过学习知道“搓、压、团、捏”等泥工基本技法;初步学会用彩泥材料,运用搓、压、团、捏等方法进行造型创作。同时还要求在学习泥塑技法中,能制作简单的泥塑造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内容是尝试用彩泥通过搓、压、团、捏等方法制作夸张的面具,初步体验自制泥塑造型的乐趣。能发挥想象,运用创意制作出夸张的面具。【核心知识】理解夸张变形的特点。【核心技能】会用泥工技能制作面具,并能通过夸张变形的方法表现造型的特点。尝试运用其
2、他材料有创意地表现独特的面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面具夸张变形的造型特点,学会用搓、压、团、捏等泥工技能,塑造不同造型的面具方法。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讨论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泥工对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的表现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夸张变形的艺术美,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俗的审美习惯,增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表现夸张变形的特点。【教学难点】利用各种泥工技法制作面具【突破重难点的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面具的特点;2. 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索使面具夸张的方法;3. 教师提示指导。【作业设计】作业内容:了解面具夸张变形的特点,用彩泥制作出造型夸张和色彩强烈的面具。作业要求:1.造型
3、夸张有变化;2.色彩对比要强烈;3.脸部装饰有创意。【评价标准】1造型是否夸张?2色彩对比是否强烈?3. 脸部装饰是否创意?【学习资源】材料:彩泥、硬卡纸信息:多媒体课件【教材分析】夸张的面具是上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彩泥变变变”中的第1课。本单元共有三节课:夸张的面具、巧饰小瓶子、学摩尔来玩泥。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彩泥的制作与想象,了解面具和瓶罐的装饰美,提高立体造型能力,增强装饰生活的意识。夸张的面具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着重引导二年级学生在制作与想象过程中,感受装饰美;在造型制作中学会搓、压、团、捏等泥工技法;在彩泥与瓶子等辅助材料组合过程中,提高立体造型能力;在色彩表现过程中结合第
4、二单元“感受色彩,引导学生注意色彩的冷暖对比,为后续两节课的制作奠定基础。【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有彩泥捏塑的经验,但是大多的捏塑只停留在随意捏,对一些泥工技法不是很了解,并且在捏塑过程中,不注重色彩搭配。本节课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基本的泥工技能,并且在创作过程中不但有造型创意,还要结合色彩进行搭配表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对捏塑制作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在制作过程中提高立体造型的能力。【教学准备】学具:彩泥,硬卡纸教具:彩泥、硬卡纸、示范作品、图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前测与发现1、前测:根据课前观看视频,完成测试。2、交流测试结果。3、小结:面具的作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场合的面具具有不同
5、的作用,一般为威吓、辟邪、表演等作用。4、揭示课题设计说明:利用电子书包平台的优势,在课前发给学生有关面具的一些前期资料,学生在家里观看资料,课前进行测试。这样,把了解面具背景资料的时间节省下来,老师也能全面观测到学生掌握有关面具的背景知识的程度,一目了然。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后面环节的进行。学习反馈:二、夸张与创意1、出示面具作品,讨论面具的特征。小组讨论:面具与真人的脸有何不同?脸型夸张,五官变形主要装饰在哪些部分?额头(头发)、耳朵(耳环)、下巴(胡子)2、小结:面具造型夸张,变形适当,色彩对比强烈。在额头、耳朵、下巴等部位进行装饰。设计说明:学生通过对比面具和真人的脸,自主探索它们的不同
6、之处,在小组内讨论,各抒己见。并且探索发现夸张的面具主要在哪些部分装饰,老师指出在这些部分装饰的目的是破除整个脸型的外部轮廓,达到更加夸张的效果。学习反馈:三、选材与创作1、教师示范面具制作:(运用搓、压、团、捏、刻等技法)做脸型;贴五官;装饰(额头、耳朵、下巴)。2、 提问:怎样的脸型能表现夸张的特点? 媒体出示几个夸张的脸型3、学生运用搓、压、团、捏、刻等泥工技法,进行制作。作业要求: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脸部装饰创意。设计说明:教师在演示范作时,把泥工技能穿插在示范中。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心得,以达到夸张效果。学习反馈:四、展示与评价1、作品上传至作品库 生生互评。2、投票评价要求:造型是否夸张?色彩对比是否强烈?彩泥表面是否平整?3、教师点评设计说明:电子书包的运用在作品展示和保存环节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先完成的学生可以先拍照上传,并且可以浏览其他同伴作品。在全体完成后,会有一个集体展示。生生互评根据评价要求,学生可以点击任何同伴的作品。在这个展示环节,既有全体展示,又有电子平台的展示,使传统的展示与评价有新的突破。学习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