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精品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汀枫 文档编号:631150 上传时间:2020-07-12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4.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精品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精品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精品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精品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精品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第四章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迁入率率和迁出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二.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 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 2.种群密度的特点: 不同物种在同样的环境中的种群密度不同。 同一物种在同环境的不同时间的种群密度不同。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

2、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 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通过 去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常用的取样方法: 使用范围: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多用于植物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操作步骤:确定调查对象 一般来说,样方大小为:乔木,灌木 ,草本;取样统计时,取样植物不同 生长期的个体数都应统计。 选取样方 计数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 的平均值 100m2 16m2 1m2 定义: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 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 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 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

3、数占总数 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使用范围: 多用于动物 估算方法: 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为N,其中被标志数 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志数为m。 则有如下关系: N M n m = 即:NMn / m 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 B.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机会; C.调查期中,没有; D.没有个体的。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前提条件: 均匀地 同样被捕的 迁入或迁出 出生或死亡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 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将 降低。 1.概念: 2.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率和死亡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 数目占的

4、比率。 3.意义: 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 目占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 2.意义: 该种群个体总数 该种群个体总数 .年龄组成 1.概念: 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各年龄期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 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 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2.类型: (一般分三种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3.意义: 预测将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多见于。 种群中雄性个体或雌性个体占的该种 群个体总数比例。 .性别比例 1.概念: 2.类型: .雌雄相当型: 常见于。 .雌

5、多雄少型: .雌少雄多型: 较为罕见,如家白蚁。 3.生产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可用诱杀害虫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高等动物 人工控制的种群 性引诱剂 种群的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 集群分布集群分布 均匀分布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随机分布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 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第二节:种群数量特征第二节:种群数量特征 “J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 在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气候适宜、没有

6、敌害没有敌害等条件等条件 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 数增长,如果第一年数量为数增长,如果第一年数量为 N0, ,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 的的倍,则倍,则t年以后的种群数年以后的种群数 量公式为:量公式为: Nt=N0t 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J”J”型曲线型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 K值值)后,)后, 将停止增长并在将停止增长并在K 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K值:值:在环境条件不受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种 群最大数量群

7、最大数量称为称为环境环境 容纳量。容纳量。 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S S”型曲线型曲线 资源、空间有限:资源、空间有限: 天敌的存在天敌的存在 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 “S S”型曲线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 “J J”型曲线型曲线 “J J”型曲线型曲线 “S S”型曲线型曲线 前提条件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的种群增长的“J J”型曲线和型曲线和“S S”型曲线比较型曲线比较 食物和空间充裕、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没有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敌害 资源和空间有限、资源和空间有限、 天敌的存在天敌的存在 增长率保持不变增长率保持不变 增长速率先上升后增长速率先上升后 下降至零下降至零 无无 有

8、有 种群增长种群增长( (速速) )率率 有无有无K K值值 两曲线的阴影部分表示 什么? 答:表示通过生存斗 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 增长的阻力。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 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组成 .优势种 .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 要特征)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 (丰

9、富度) 一、一、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 二、种间关系二、种间关系 竞争竞争 捕食捕食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 寄生寄生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三、三、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水平结构 四、四、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演替 初生演替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 特点:两物种相互依赖,彼 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在 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同生 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个 体 数 时间 A B 数 量 坐 标 图 能 量 关 系 图 A B 例子:大豆与根瘤菌、地衣。 四.种间关系 .种间互助 互利共生: 豆科植物和菌瘤根 1.捕食

10、: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 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 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的不同步性变化。 个 体 数 时间 B A B A 例子: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种间斗争 捕食 2.竞争: 个 体 数 时间 A B 竞争能力不同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 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 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时间 个 体 数 A B 竞争能力相同 B A C 例子: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 与双小核草履虫。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3.寄生: 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 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 难以单独生

11、存,而寄主会生活得 更好。 能量关系图 A B A B 数量坐标图 A 个 体 数 时间 B 例子: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 豆、噬菌体与细菌。 寄生 Go 关系类型关系类型 特征特征 实例实例 互利共生互利共生 寄生寄生 竞争竞争 捕食捕食 彼此有利,彼此依赖 地衣、根瘤 一方有利,一方受害 彼此抑制 适量捕食对捕食者和 被捕食者都是有利的 蛔虫和人 水稻和稗草 羊与草 狼与羊 种间关系小结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 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 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

12、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二. .群落演替的类型群落演替的类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 进行的演替。 . .初生演替初生演替 1.1.定义:定义: 2.实例: 在以上演替的各阶 段中,所需时间最长 的是地衣到苔藓阶段, 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 本植物到灌木阶段。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乔木阶段) 裸岩上的演替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小灌木 灌木丛 乔木(森林)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1. .定义:定义: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13、子或其 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的演替。 2.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3.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过程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过程 顶极群落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 三三. .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和演替特点群落演替的一般过程和演替特点 . .演替过程:演替过程: . .演替特点:演替特点: 侵入定居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相对稳定阶段 ( (速度慢速度慢

14、) ) ( (速度快速度快) ) ( (速度慢速度慢) ) . .顶极群落:顶极群落: 群落的演替是有一定规律、有一群落的演替是有一定规律、有一 定的方向性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定的方向性的,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四四.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等重要政策,并从从 2003 2003 年年1 1月月起开起开 始实施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条例。 . .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 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

15、及生态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 地位重要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植树或种草。地位重要的耕地,退出粮食生产,植树或种草。 . .退牧还草退牧还草: :是指在过度放牧的地区,将植食是指在过度放牧的地区,将植食 性动物退出此地区,通过种草恢复生态环境。性动物退出此地区,通过种草恢复生态环境。 . .退田还湖:退田还湖:是指在过度开发耕地的湖泊地是指在过度开发耕地的湖泊地 带,退出作物的生产,恢复湖泊生态环境。带,退出作物的生产,恢复湖泊生态环境。 第五章第五章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生 态态 系系 统统 的的 类类 型型 自然生态

16、自然生态 系统系统 水域生态水域生态 系统系统 陆地生态陆地生态 系统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 冻原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人工生态 系统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人工林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 果园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生产者生产者 消费者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 错误说法错误说法 正确例子正确例子 细菌都是分解者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

17、,属于生产者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 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生产者都是绿色 植物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 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温度是非生物温度是非生物 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 水、空气、矿质元素属非生物物质;水、空气、矿质

18、元素属非生物物质; 光能、热能属非生物能量光能、热能属非生物能量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生产者 消费者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者 捕 食 捕 食 粪便、遗体粪便、遗体 残 枝 败 叶 、 残 枝 败 叶 、 遗 体 遗 体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 合 作 用 、 光 合 作 用 、 化 能 合 成 作 用 化 能 合 成 作 用 细 胞 呼 吸 细 胞 呼 吸 细 胞 呼 吸 细 胞 呼 吸 分 解 作 用 分 解 作 用 ( (基石基石) ) 生物之间由于食物生物之间由于食物 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关系而形成的一种 联系。联系。不包括分解不包括分解 者

19、和非生物的物质者和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和能量。 食物链上的每食物链上的每 一个环节一个环节 2 2、营养级、营养级 1 1、食物链、食物链 第四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生生 产产 者者 绿色植物绿色植物 蛇蛇 青蛙青蛙 昆虫昆虫 2 2、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 每条食物链起点总每条食物链起点总 是生产者,终点是是生产者,终点是 不被其他动物所食不被其他动物所食 的动物的动物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一、能量流动的概念能量流动的概

20、念: :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输入、传递、转 化和散失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流动。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能量流动可以是在个体水平上, 也可以是在群体水平上。也可以是在群体水平上。 摄入的能量:摄入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未被同化的能量)(未被同化的能量) 该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同化量)该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同化量) 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 属于本营养级的同化量属于本营养级的同化量 同化量的去向:同化量的去向: 本营养级个体自身本营养级个体自身呼吸消耗呼吸消耗(

21、(散失散失) ); 本营养级个体自身本营养级个体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生长、发育、繁殖 的积累的积累(储存)。(储存)。 a. a. 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 b. b. 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 c. c. 未被利用部分(石油、煤炭等)未被利用部分(石油、煤炭等) 营养级能量流动模型建构营养级能量流动模型建构 P94图5-6 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公式 A.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摄入能量(a)=消费者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b)+ 粪便中能量粪便中能量(c)。 B.消费者同化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b)呼吸消耗呼吸消耗(d)生长、生长、 发育和繁殖发育和繁殖(e) C.生长、发

22、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e)分解者分解利用分解者分解利用(f) 下一营养级同化下一营养级同化(i)未被利用未被利用(j) bde或者或者bdfij。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初初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能总量能总量为流经这个为流经这个 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输入输入 传递传递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沿食物链或食物沿食物链或食物 网网向下一营养级向下一营养级 传递传递 林德曼对塞达伯格湖进行能量流动研究结果图示林德曼对塞达伯格湖进行能量流动研究结果图示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总能量=464.6(=464.6(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23、能总量) ) =96.3=96.3(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293+293(自身未利用的量,即未被下一营自身未利用的量,即未被下一营 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量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量储存在自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储存在自身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62.8+62.8(被下被下 一营养级同化的量一营养级同化的量)+12.5+12.5(被分解者利用的量被分解者利用的量) =122.6+327.3+=122.6+327.3+(12.5+2.1+0.112.5+2.1+0.1) 生产者生产者 464.6464.6 分解者分解者 62.862.8 植食性动物植食性动物 62.862.8 呼吸作用呼吸作

24、用 122.6122.6 未利用未利用 327.3327.3 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12.612.6 12.612.6 18.818.8 2.12.1 5.05.0 太 阳 能 太 阳 能 未未 固固 定定 能量数值的能量数值的 单位单位j/cm2.a 能量传递效率:即能量传递效率:即62.8/464.662.8/464.6和和12.6/62.812.6/62.8。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第一、能量流动第一、能量流动单向单向的:的: 从生产者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第二、能量流动第二、能量流动逐级递减逐级递减:

25、 传递率为传递率为1020 四、研究能量流动实践意义 P96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实现了对能量的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从而大大提高能量 的的利用率利用率。 小结 能量流动的起点: 能量流动的途径: 能量的转化情况: 生产者的能量来源: 分解者的能量来源: 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来源: 流入某营养级的能量是: 能量流动特点: 生产者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 太阳能太阳能化学能化学能热能热能 主要来自太阳能主要来自太阳能 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 上一

26、营养级上一营养级 该营养级所同化的量该营养级所同化的量 单向流动(不循环),逐级递减单向流动(不循环),逐级递减 3计算某一生物所获得的最多计算某一生物所获得的最多(最少最少)的能量规的能量规 律律(设食物链为设食物链为ABCD): 已知已知 问题问题 求解思路求解思路 D营养级营养级 净净 增重增重M 至少需要至少需要A营养级营养级 多少多少 N(20%)3 M 最多需要最多需要A营养级营养级 多少多少 N(10%)3 M A营养级营养级 净净 增重增重N D营养级最多增重营养级最多增重 多少多少 N(20%)3 M D营养级至少增重营养级至少增重 多少多少 N(10%)3 M 4.涉及多条

27、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计算时,若根据要求只能选涉及多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计算时,若根据要求只能选 择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最多择食物网中的一条食物链,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最多(或最少或最少) 的能量。其规律如下:的能量。其规律如下: 生产者生产者 最少消耗最少消耗 选最短食物链选最短食物链 选最大传递效率选最大传递效率20% 获得最多获得最多 最多消耗最多消耗 选最长食物链选最长食物链 选最小传递效率选最小传递效率10% 获得最少获得最少 消费者消费者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碳碳进入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生物群落的方式: 2.碳在生物群落之间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传递传递的的渠道渠道:

28、 食物链食物链、食物网、食物网 3.碳碳出出生物群落的方式生物群落的方式: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化石燃料的燃烧 (碳(碳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途径)的途径) 形式形式: 含碳有机物含碳有机物 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4.碳循环的形式:碳循环的形式: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大气中的CO2库 生产者生产者 消费者消费者 分解者分解者 化石燃料化石燃料 光 合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分 解 作 用 分 解 作 用 燃 烧 燃 烧

29、摄食 化 能 合 成 作 用 化 能 合 成 作 用 课堂探究三:物质循环课堂探究三:物质循环 1. 1.物质循环的概念: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 C、H H、O O、N N、P P、S S等元素,等元素, 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 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2.物质循环概念的解读:物质循环概念的解读: 循环对象:循环对象: 循环范围:循环范围: 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 物质循环的特点:物

30、质循环的特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圈生物圈 反复循环、全球性反复循环、全球性 4 4、碳循环的特点、碳循环的特点 (1 1)循环形式:)循环形式:COCO2 2。 (4 4)与循环有)与循环有 关的活动关的活动 生产者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动植物的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作用。 生产、生活的生产、生活的燃烧。燃烧。 (5 5)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具有全球性。 碳碳进进生生 物群落物群落 碳碳出出生生 物群落物群落 (2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1、 COCO2 2和碳酸盐。和碳酸盐。 (3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含碳有机物。 生产者的生产者的化能合成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碳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以以含碳有机物含碳有机物 的形式通过的形式通过食物链(网)食物链(网)进行。进行。 课堂探究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堂探究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物质循环 特点 范围 联系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循环、全球性反复循环、全球性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生物圈 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能量的固定、储存

32、、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 质循环的动力。质循环的动力。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任务三】结合实例分析各种信息的来源 光、声、温度 生物体的 行为特征 有机酸 生物碱 化学物质 物理过程 性外激素 同种 异种 无机环境 或生物体 生物体的产 物或分泌物 生物体的 动作行为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 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的作用 项目项目 区区 别别 联系联系 来源来源 途途 径径

33、 特点特点 范围范围 能量能量 流动流动 共同把生共同把生 态系统各态系统各 组分联系组分联系 成一个统成一个统 一整体,一整体, 并调节生并调节生 态系统的态系统的 稳定性稳定性 物质物质 循环循环 信息信息 传递传递 【任务五】回忆旧知,分析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 太阳能 生态 系统 生物或 无机环 境 食 物 链 或 食 物 网 多 种 途 径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反复循环 全球性 食物链各营 养级生物间 群落与无机 环境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 间或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 多为双向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鱼减少鱼减少 水草增加水草增加 鱼增加鱼增加 水草减少水草减少

34、结果:结果: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相对稳定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相对稳定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意义:意义: 2 2、群落内部的调节、群落内部的调节 其他生态系统也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吗?其他生态系统也具有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吗?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 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原状的能力。 ( (二二)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生态系统稳定

35、性的内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指指生态系统具有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能力。的能力。 ( (三三)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 (一一)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干扰,维持原状抵抗干扰,维持原状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知识归纳知识归纳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的稳定性 原因原因 内内 容容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构建概念图:构建概念图: 基础基础 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提高提高 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 , 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 节能力。节能力。 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 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 与功能的协调。与功能的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处室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生物必修三-高中生物精品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汀枫)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