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课课 前前 回回 顾顾 说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诗歌通过写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唐初名将张仁愿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投降。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李益(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
2、陇),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是中唐边塞诗的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夜上受降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一夜征人尽望乡。本节目标本节目标 1、背诵并准确默写诗词。2、初步理解古代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语言形式。3、能对古代诗词的内容、思想、情感和意象等作简要的鉴赏评析。本节内容与中考试题的对应点本节内容与中考试题的对应点 1、中考试卷基础知识第7题中关于诗的名句默写。2、中考试卷阅读第12、13题诗词的赏析。本节内容与中考试题的对应点本节内容与中考试题的对应点 一、直接性、理解性默写。二、古诗鉴赏 1、字词赏析。2、名句赏析。3、语言特色赏析。4、内容理解。5、主旨理解。解决这一知识点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解决这一知识点最好的方法是什么?1、熟记并能默写古诗词。2、掌握诗词的内容,牢记诗词的主旨。3、
4、掌握诗词的(1)常考修辞及赏析,(2)常见典故及赏析,(3)常考表现手法及赏析,(4)常考意象及分析。解决这一知识点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解决这一知识点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解决这一知识点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解决这一知识点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练练 习习 1、默写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说说这首诗的内容。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练练 习习练练 习习 3、归纳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主旨。诗歌
5、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4、默写。(1)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的句子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诗中抒发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练练 习习练练 习习 5、(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同意
6、。“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练练 习习 5、(3)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小结小结 全诗的主旨是什么?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好吗?告诉大家好吗?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约约诺里斯诺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