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7 17 课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魏魏吴吴魏魏263263年年266266年年280280年年西晋社会统治阶层昏庸腐朽西晋社会统治阶层昏庸腐朽 “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还说钱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孔方。钱神论钱神论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在大地主、
2、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是图,享乐之风盛行。二、八王之乱二、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徒高潮。迁徒高潮。魏晋以来积蓄,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扫地无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五胡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五胡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 公元公元316316年年,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
3、降,西晋刘曜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结束。请你思考:统一天下的西晋又很请你思考:统一天下的西晋又很快走向了灭亡,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快走向了灭亡,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如此短暂?此短暂?导致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是导致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是: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朽统治集团奢侈腐化朽(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奢侈之风盛行,在位皇帝弱智)帝弱智)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统治集团争夺帝位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竭国力耗竭国力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反晋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汉人汉人)1.1.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内迁
4、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历史上称为“五胡五胡”。1、西北的、西北的氐族氐族和和羌族羌族,由西向东由西向东迁迁入入陕西陕西关中;关中;2、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高原上的匈奴族匈奴族和和羯族羯族,由,由北向南迁到北向南迁到山西山西一一带;带;3、鲜卑族、鲜卑族有一部有一部分迁到分迁到辽宁辽宁,有一,有一部分迁到部分迁到陕西及河陕西及河套地区套地区。东汉、魏、晋东汉、魏、晋时期,时期,开始开始内迁,内迁,西晋西晋时,时,规模增大规模增大。讲授新课讲授新课鲜卑匈奴羌(qing)(qing)氐(d)(d)羯(ji)鲜卑晋晋西五胡内迁黄河流域五胡内迁黄河流域鲜卑鲜卑
5、匈奴匈奴羌羌氐氐羯羯陕西关中陕西关中山西山西辽宁辽宁陕西、河套陕西、河套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沛流离。2.2.东晋十六国东晋十六国前秦和东晋的对峙前秦和东晋的对峙 4 4世纪后期世纪后期,氐族人氐族人建立的建立的前秦前秦统一了黄河统一了黄河流域。流域。苻坚苻坚任用任用王猛王猛为相,进行改革。为相,进行改革。政治:政治: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经济:经济:招抚流民,减赋禁奢;招抚流民,减赋禁奢;文化:文化: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思考:前秦为什么能统一黄
6、河流域?思考:前秦为什么能统一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谢谢 谢谢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中原汉族迁往江南拓展:拓展: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有什么重要意义?促进了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1.均田制始于北魏时期,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2.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3.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
7、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5.通过对东汉道教兴起与佛教传播社会背景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6.浪漫主义对未来的设想和憧憬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出现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7.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8.教材力求提供一些复杂的情境和贴近现实生活的真问题,着眼于深化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呈现真实的想法,在思考中发现问题的答案,在思考中深化和扩展自己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以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