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编写思路导图 考纲要求 2019 年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考试内容所作的规定中, “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主要针对古代诗歌鉴赏: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卷分析 题题 号号 年年 度度 卷卷 别别 题干及考点题干及考点 题题 干干 考考 点点 第14 题 2019 全国新课标 卷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 卷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表达技巧、观点态度 全国新课标 卷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内容 2018 全国新课标 卷 下
2、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 卷 表达技巧、观点态度 全国新课标 卷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和思想内容 第14 题 2017 全国新课标 卷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形象、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 全国新课标 卷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 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表达技巧、思想 内容 全国新课标 卷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表达技巧、思想 内容 第15 题 2019 全国新课标 卷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全国新课标 卷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形象、语言和
3、表 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 卷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 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 句说明你的理由? 表达技巧、思想 内容 2018 全国新课标 卷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观点态度 全国新课标 卷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形象、语言和表 达技巧 全国新课标 卷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 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 句说明你的理由? 表达技巧、思想 内容 第15 题 2017 全国新课 标卷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语言、表达技 巧、思想内容 全国
4、新课 标卷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形象 全国新课 标卷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 情感态度。 思想内容、观 点态度 选选 文文 选选 篇篇 体体 裁裁 2019 卷 宋陈与义题许道宁画 诗 卷 唐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 诗 卷 唐刘禹锡插田歌(节选) 诗 2018 卷 唐李贺野歌 诗 卷 宋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诗 卷 唐王建精卫词 诗 2017 卷 宋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诗 卷 宋苏轼送子由使契丹 诗 卷 唐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 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诗 备考指导 1.2019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三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鉴赏题,采用
5、的都是 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 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 鉴赏的主要考点: 诗歌的形象、 语言、 表达技巧、 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在古代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体裁 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 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 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 评价思想内容的试题较多,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 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另外,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强化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的考查。
6、2019 年全国新课标卷出现了比较鉴赏,值得关注,备考中应作相应的训练。 3.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 诗歌。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诗歌内容 的考查,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对 于考生来说,能全面理解、 深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便显得极其关键。 学案学案 1 整体阅读指导整体阅读指导 知识清单 _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古体诗 包 括 古 诗 ( 唐 以 前 的 诗 歌 ) 、 楚 辞 、 乐 府 诗 。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 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
7、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 押韵等,格律要求很多。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近体乐府等。其特点为:调有 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 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 4.曲 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 套数(套曲) 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一般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诗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
8、写景(次),后两 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 句抒情(主) 有的诗讲究 起承转合 词 上片(阕) 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写景(次) 下片(阕) 抒情(主)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 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 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 阅读指导_ 准确解答古诗鉴赏题,一是要读懂古诗;二是要根据题干要求 规范作答。读懂古诗有三个标志:一是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是 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是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 态度。 古诗鉴赏,其前提就是要读懂
9、古诗。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 的态度,要沉下心来,反复咀嚼,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 写作技巧。下面就如何能在考场上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具体 解说。 一、读标题 (一)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通常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解读诗 歌的第一把钥匙。标题常蕴含以下信息: 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暗含情感。 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 表明诗歌的题材。 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 1】 卷 别 标 题 蕴含信息 交代写作目的(题画) 2019 全国 新课标卷 题许道宁画 表明诗歌题材(题画诗) 点明写作目的(投) 2019 全国 新课标卷 投长沙裴侍郎
10、交代写作对象(裴侍郎) 2018 全国 新课标卷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交代写作缘由 暗示作者情感 表明诗歌题材 点明所咏对象(精卫) 2018全国 新课标卷 精卫词 暗含作者的情感、态度 点明地点(礼部贡院) 交代事件(进士就试) 2017全国 新课标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暗示作者身份(主考官) (二)依据标题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 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歌内容的空间,据此就很容易快速地深 入到诗歌的内容中去。 【例 2】 把握下面这首唐诗的标题信息。 长 安 秋 望 赵 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
11、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 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鲈鱼正美典出晋书 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 鱼,便辞官回家。 南冠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诗意赏析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七年( 833)举进士不第, 寓居长安。诗人 独在异乡, 见深秋凄凉景象, 顿生怀乡思归之情, 于是创作了这首 诗。这首七律, 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 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 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 诗人凭高而望, 眼前 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 全城的宫殿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 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 既属客观, 亦属主观, 秋意的清冷, 实
12、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 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 “长笛一声”是耳闻; “雁横塞”取动势, “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与见闻动静 的安排, 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 南归的雁阵, 这是秋夜将晓时天 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说:晨曦初见, 西半边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 光, 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 象所吸引, 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寻声望去, 在那远处高高的 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 那样哀 婉, 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 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 人?
13、吹笛人, 你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 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 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 晨光大明, 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 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 仪态十分娴雅静穆; 水塘里面 的莲花, 一朵朵红衣脱落, 只留下枯荷败叶, 满面愁容。紫菊半开, 红 莲凋谢,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 以“愁”状莲, 都是移 情于物, 拟物作人, 不仅形象传神, 而且蕴含浓厚的主观色彩。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 无不触发着诗 人孤寂怅惘的愁思。 尾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 鱼的风味此时正美, 我不回去享用, 却囚徒似
14、的留在这是非之地, 何 其愚也! “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事, 表达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钟仪事, “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 是痛言自己留居 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 而且体现 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 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 景语即情语。 雁阵和菊花, 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 南归之雁、东篱之 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 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 楼笛韵的烘托, 思归典故的运用, 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 谐, 风格峻峭而清新。 答:_
15、答题思路 把握标题信息: 读 标 题 时间:秋天。地点:长安。事件:诗人在长安凭高遥望。 猜 想 诗人为什么在秋天拂晓时刻在京城长安凭高遥望呢?他看见了 什么?听见了什么? 我们在诗中看到了“云雾”“宫阙”“残星”“雁横塞”“人倚 楼”“菊”“莲”。 我们在诗中能感知到诗人听见了“长笛一声”。 读 诗 诗人“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 学楚囚”有交代。从诗人的想法“归去”与诗中“凄清” “愁”等词, 即可窥知一二,如果结合注释中典故的内涵来揣摩就更准确了。 (三)从标题探寻情感倾向和意旨 “悯农”“伤田家”“春怨”“书愤”“怀吴中冯秀 才”“汾上惊秋”等标题都可以用来
16、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 读标题时,应找准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字眼,分析其情感特征、 内 容、涉及对象等。 2017 年全国新课标卷古诗鉴赏的诗题 编集拙诗,成一 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标题较长,除点明写作 缘由外,“戏赠”二字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赠友 人,夸耀自己。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意” 。抓 住标题中这些点明诗歌意旨的关键词语仔细品读,离读懂诗歌 就不远了。 二、读诗句 语言“变形”是诗歌语言的独特现象。律、绝、词、 曲具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为了符合格律的要求,作者在创作 诗歌时有时需要语言“变形”。这种“变形”在语法上主 要表现为:省略成分、语序倒装、词类活
17、用、意象组合等; 在修辞上表现为互文见义等。这些“变形”的地方,往往是 读懂诗歌的难点。 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借助精练的语言来表现,抓住这些 关键字句,就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古诗中的一两个字或 诗眼句往往能揭示古诗的情感,这样的字句叫“情感语言” 。 抓住了这些字句,就能又快又准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看“变”点 1.省略成分 古代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不会使人产生误解, 反而会使人产生简洁明快之感。有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能被视为文 理不通,但在诗歌中,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而且有时简直令人拍 案叫绝,这就是古代诗歌省略成分技巧运用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句子中的主、谓、宾
18、皆可省略。 【例 3】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李弥逊春日即事) 答:_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_ 答题思路 诗句的上句很好理解,即雨丝如网一般想要 把春留住;下句如果也这样理解,就显得不合逻辑。所以我们在 理解的时候应把诗的下句里省略掉的主语“天色”补进去,即落 花一片狼藉,天色接近黄昏。诗句的上句中的“争”为状语, 其后省略掉谓语“送”,如果将“争”误解为谓语“争夺”,势 必贻笑大方。 参考答案:省略主语。下句应为“落花狼 藉(天色)近黄昏” 。 省略谓语。上句应为“五陵年少争(送) 缠头” 。 2.语序倒装 古代诗
19、歌中,诗人为了对偶、 押韵、 表情达 意等需要,往往对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如“千古 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千 古江山,无处觅英雄孙仲谋”;“故国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正常语序应为“神游故 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古代诗歌中语序倒 装主要有以下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主语后置 【例 4】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_ 答题思路 诗句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 下”,“浣女”和“渔舟”分别是“归”和“下”的主 语。 因平仄的限制,谓语提前,主语后置,使诗句读来更富 有韵味。 参考答案:主语后置,使诗歌
20、平仄相对,更 富有韵味。 (2)宾语前置 【例 5】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答:_ 答题思路 诗句正常语序应为“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 花”。因为对偶和平仄的限制,将宾语提前,从而使诗句 读来更富有韵律美。 参考答案:宾语前置,更富有 韵律美。 (3)主宾互换 【例 6】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答:_ 答题思路 乍看之下,似乎颇为费解,若把诗句中的主语和 宾语颠倒过来理解,意思就很明确了,正常语序应为“鹦鹉 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诗人将“香稻”“碧梧” 提前,是为了突
21、出当时长安物产的丰盛和景物的美丽。 参考答案:主宾互换, 强调描述对象, 突出所写景物, 便于抒发 情感。 (4)其他倒装 【例 7】 指出下列诗句中语序变换的妙处。 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_ 答题思路 有人阐释,“梦啼妆泪红阑干”应是 “梦啼红妆泪阑干”,有一定道理。 但若如此调整,诗歌 所描绘的神态也会发生改变。 参考答案: 定语后置, 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神态美。 3.词类活用 古代诗歌中有时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 变,便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因此,古人 常常因为炼字需要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 词性。名词、形容词、数词等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动词等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
22、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诗词中都很常见。 【例 8】 指出下列诗句中词类活用的妙处。 2015 广东卷风软 一江水,云轻 九子山。(查慎行早过大通驿) 答:_ 答题思路 “风软一江水, 云轻九子山”中的“软” “轻”, 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均巧妙地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 参考答案: 形容词 “软”“轻” 的使动用法, 把眼见的动态的水和静态的山写得可触可托。 4.意象组合 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意象是“意”与 “象”的融合,是诗人内在情思与外在景象的统一,是主观 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的意象单独出 现,有的意象组合出现。意象组合,就是按照
23、一定的美学原 则把若干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甚至可以不要起连接 作用的词语,形成一个密集而精致的意象群,呈现出一幅幅 生动鲜活的画面。 【例 9】 指出下列诗句中意象组合的妙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答:_ 答题思路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 个字勾画出一幅羁 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的景象组成。前三句,每 句由三个意象组合而成,意象之间没有要连接词,构成名词性 并列叠加的形式。 参考答案:将悲秋与乡愁巧妙地结合在 一起,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 5.互文见义 “互文”指古代诗文中的相邻句子所用的某 些词
24、语(一般是在前后句对应的位置上)互相补充, 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 殊的修辞手法。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 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 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 【例 10】 指出下列诗句中互文的妙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答:_ 答题思路 句中“见”和“闻”互文, 诗句意为:当 年我常常在岐王和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 歌声。 参考答案: “见” “闻”互文, 对仗工整, 有助于诗意的理解。 (二)看“情”点 找关键字句找关键字句 看看“情情”点点 找名词 锁定意象或情感点,品味情感 找形容词
25、 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涵 找副词 锁定情感程度,确定情感倾向 找动词 锁定人物举止,联想情感 找诗眼 锁定首句或尾句,把握情感基调 【例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恨 别 杜 甫 洛城 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 急为破幽燕。 【注】这是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 言律诗。 洛城洛阳。 胡骑指安史之乱的 叛军。 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司徒 指李光弼,时任检校司徒。 诗意赏析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 忧国的题旨。 “四千里”, 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
26、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 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 “草木变衰”指草 木的盛衰变易, 承上句的“五六年”, 暗示入蜀已有多年, 同时 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 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 人到成都, 多亏亲友帮助, 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 但思乡 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 他不能重返故 土, 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 “老江边”的“老”字, 悲凉沉郁, 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 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 曲折地表达了思 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 “忆弟”为互文。月夜, 思不能寐, 忽步忽立。白昼, 卧看行云, 倦
27、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 正委 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突出了题意的 “恨别” 。 它不是 抽象言情, 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 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 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 诗味隽永, 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 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 盼望尽快破 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上元元年(760)三月, 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 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 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 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 以打破相持局面。杜 甫盼望国家复兴, 他自己亦可还乡, 天下可喜可乐之事, 没有比这个更 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
28、 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显示了杜 甫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 言近旨远, 辞浅情深。 杜甫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 每一句都蕴蓄着丰 富的内涵, 饱和着浓郁的诗情, 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题: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_ 答题思路 题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情感,首先需要找出诗句中 最能表达情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然后对这些词语所 蕴含的情感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思家怀亲:“一别四 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亲人分离,思亲情深。 恨战乱之久:从“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等可见战乱 之久。望早日平定叛乱:尾
29、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切 盼望平定叛乱。 三、读注释 注释,蕴含了诗歌的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 通过注释挖 掘诗中的隐含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注释的内容 与作用有: 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思想主旨。 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解释重点词语,帮助读懂诗句。 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中的用典或意境。 链接他人评价,暗示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例 12】 2019 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315 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 一 巧画无盐 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 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 四 含章 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
30、,前身相马九方皋 。 【注】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 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 钟离春。 从教任凭。 含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 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 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诗意赏析 其一该诗以桃李俗艳衬托墨梅清姝。在诗人看来, 巧妙的画笔终 不能改变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 纵使画成黑色, 也无损梅的风姿, 它 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因为, 桃李浓艳, 难免媚俗;梅虽墨色, 却自清 姝。一个“清”字, 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 “仆奴”一 词, 是对庸俗的鞭挞。 诗中隐约可见诗人孤芳自赏的胸怀和冷眼阅世的人 生态度。 其四该诗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
31、“含章檐下”借用宋武帝寿阳公 主的典故。诗一入手便把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 衬托出梅花美的意 态。次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 出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即指毛 笔), 这一句赞美了画师的技法。后两句更进一层, 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高 超, 而且艺术境界也极高, 他把白梅画成黑色, 乃是“遗貌取神” 。他追求的 是梅花的意态之美, 至于为白为黑, 原不在意。 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 “得 其精而忘其粗, 在其内而忘其外”, 取其意而遗其形。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 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
32、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 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 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 二者是在用典。 答题思路 C.“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 李花”说法 错误,墨梅图中并没有描绘桃李,诗歌中“桃李依然是仆奴” 表明任凭(见注释)梅花画成了黑色,桃花、李花依然只能算 是梅花的奴仆,借用桃李来进一步衬托画中梅花的“清姝”。 答案:C。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
33、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答题思路 B.第一首诗以桃李俗艳衬托梅花的“清姝”,并没 有含“颠倒黑白、 奴颜婢膝之人”的讽刺的意思。 C.见注释, 第二首诗借用寿阳公主的典故,将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 目的是衬托梅花美的意态,并非“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 见注释,九方皋是春秋时期的相马高手,其相马注重马之神 韵,画师画梅不求颜色等外在形似与之类似。选项将“艺术来 源于生活”作为诗的“画外音”属歪曲解读。 答案:A。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 根据 上面两首诗,概括陈
34、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 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_ 答题思路 题干包含两个要求:一是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 的认识,即主要强调其重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二是要注意 两首诗在题咏侧重点上的不同,前者重在赞美墨梅的“清 姝”,后者侧重赞美画师的造诣。 参考答案:(认识)不 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 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第一首侧 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 的艺术造诣。 真题文本 _ 2019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题许道宁画 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
35、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所谓题画诗, 是指在中国画的空白处, 由画家或他人题上的 诗。许道宁, 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 活跃于北宋中期。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 画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 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 行笔简快, 峰峦峭拔, 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 关山密雪图 秋山萧寺图 传世。这首诗表达了对画家画作的赞美之情。 这首诗的大意是:画面上满眼望去, 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江边这苍苍茫茫 的, 是哪里的山呢?向来浩瀚万里的山水景色, 渺远意境, 今日只在一窗的范围内 便可领略。
36、树木都笼罩在苍茫夜色中, 孤独的暮色昏云, 还未归去。这幅画里隐藏 着妙不可言的诗意, 而自己的诗作却不能表达出画作的美境。 首联入诗即介绍画面内容, 属于宏观写意。颔联通过对比来赞美画作的高超 意境。颈联虽然仍然写的是画面的内容, 但在描写画中景色时融入了诗人的主观 感情, 借助拟人手法, 赋予孤云以人的情感与灵性, 寓情于景, 营造了一幅充满活力 的温暖画面。尾联是对画面内容的整体评价, 也是诗人自己的感悟。这首诗通篇 白描却不失生动, 言简意赅, 平白朴实, 无生僻字, 无晦涩典, 工整自然, 一气呵成, 仿 佛许道宁的画通过作者的描写, 浮现在眼前。 阅读指导 _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37、 第一步 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读标题 (1)把握标题信息:交代了人物(陈与义,标题中省掉的主语;许道宁)。 点明了事件(题画)。表明诗歌的题材(题画诗)。 (2)依据标题读诗:陈与义观赏了许道宁画的什么内容?陈与义对许道宁 画有怎样的评价? 2.读诗句 (1)看“变”点:标题,就是省略句,应为“(我)题许道宁画”,即省略了主语 “我” ; “许道宁画”交代题诗对象。 (2)看“情”点:找名词,锁定意象,品味情感,如“江水”“木”“云”, 指画中的长江水、树木、浮云;“窗”,代指窗户大小的画幅。找动词,锁定 人物举止,联想情感,如“吟断”,暗示作者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画作的诗意,只 是字面意,
38、内含的是对画作的赞赏之情。 找形容词,锁定情感态度,体悟情感内 涵,如“佳”,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赞美之情 3.读注释 提供写作背景,暗示主旨。许道宁,北宋画家。注 释虽简,但意蕴深厚。 画家的画作当然有值得欣赏赞赏 的地方。 第二步 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手法有:通过“苍然何郡山?”这一疑问句表达 对画家技艺的赞赏。对比,通过“万里意”与“一窗 间”对比来赞美画作的高超意境。拟人,写孤云“不 还”,赋予孤云以人的情感与灵性。 真题体验 _ 题所在文本题许道宁画见本学案“真题文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 淡中见新奇。
39、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 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 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 的主观感受。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 要读懂全诗,再把选项所涉及的内容一一代入原诗中 比对。C 项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 作”错误。作者在三、四句中以“万里意”与“一窗 间”的对比来烘托画作的灵动,表达的是万里江山在 一窗的范围内便展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C。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
40、什么样的评价? 答:_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释、诗句, 整体理 解诗歌内容, 重点分析指定诗句, 组织答案。诗的尾联对画作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 意境苍茫阔远, 可 以说是“画中有诗”, 极具艺术魅力。 参考答案:(第一 问)画中蕴含着诗意, 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 这幅画 意境深远, 韵致悠长, 令人玩味不已。 学案 2 鉴赏诗歌的形象 知识清单 _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 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形象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
41、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把握 诗歌形象是鉴赏诗句、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 一、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 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 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 行动、 语言、 神态、心理等)、环境(自然环境、社会背景)、情节、对事物的态度 等为依据。 二、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作者 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 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因而,明确 “物”的特征,找出“志”的内容,是鉴赏
42、事物形象的两个关键要素。 三、 “事物”,指单一的对象,而“景物”则是多种事物的组合体, 也可视为一组 “意象群” , “意象群” 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 “意境” 。 (人, 有时也是景物中的重要元素;特定的人,也可视为诗歌中的“意象” 。 编者)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 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激活,其触目所见 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针对景物形象命制的试题,常见 的考题可分为四类:考查意象内涵、感受意境氛围、体悟情景关系和 分析写景作用。 典题导学 _ 题型 1 鉴赏人物形象 答题示例 1 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
43、的题目。 和仲蒙夜坐和仲蒙夜坐 文 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诗意赏析 首联描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听到窗 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诗人倦于尘劳, 却能感到淡泊超然。 劳于俗务, 觉得身心疲惫, 只有冬 夜闲居, 才能感到悠然自得, 获得内心的宁静。 颔联对仗工整, 精巧地塑造了窗外北风呼啸、霜 气肃杀、大雪将至的景象, 也反衬诗人内心的心情。 颈联, 夜深之时, 诗人饮茶失眠。寒冷夜晚, 诗人 遣酒争豪。这也体现了诗人的性格豪迈, 安贫乐道, 洒脱不羁。 尾联诗人“
44、对群书” “拥敝袍”, 乐享宁静, 珍视友情。独自夜读, 享受宁静之乐。同时也酬 和友人仲蒙, 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综上, 文同的这首酬和诗前两联侧重写景, 后两联侧重抒情, 前后内容紧密关联, 脉络清晰, 在表现诗人自身性格特点的同时, 也体现了和友 人之间的真挚情意。 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1.审题。题目要求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这就要求考 生以“观点分析论证”的格式来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2.围绕“形象特点”细读全诗,从具体的诗句中体悟形象 特点。 如,从诗题中的“和”可知本诗是一首与友人的酬和诗; “独”“幽”可见诗人的孤独和环境的幽静;“遣酒争豪” 可见诗人性
45、情豪迈,“犹对群书拥敝袍”可见诗人安贫乐道的 精神。 3.形象的特点大多不是单一的。我们可以对诗中的内容 作多角度的评论,然后再归纳概括。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用语力求简明扼要。 参考答案:倦于尘劳,而能淡薄超然。诗人劳于俗 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性格 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 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安贫乐道。乐享宁静, 而能珍视友情。 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 人,寄托思念之情。 答题示例 2 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 注,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 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意赏析 皎然(生卒年不详), 湖州人, 俗姓谢, 字清昼, 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 灵运的后代, 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陆鸿渐, 即“茶圣”陆羽。此诗 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 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