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编写思路导图 考纲要求 2019 年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部分所列“理解”的 5 个考点和 “分析综合”的 3 个考点,主要针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规定如下: 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
2、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卷分析 题 号 年 度 卷 别 题干及考点 题 干 考 点 第10题 2019 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断句 2018 2017 第11题 2019 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 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 文化 知识 2018 2017 第12题 2019 全国新课标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分析 综合 2018 2017 第13题 2019 全国新课标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 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 2018 2017 选选 文文 选选 篇篇 体体 裁裁 2019 卷 史记屈原贾生
3、列传 史传 卷 史记商君列传 史传 卷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传 2018 卷 晋书鲁芝传 史传 卷 后汉书王涣传 史传 卷 宋史范纯礼传 史传 2017 卷 宋书谢弘微传 史传 卷 后汉书赵憙传 史传 卷 宋史许将传 史传 备考指导 1 1题型稳中有变。分析综合题、翻译题,自 2009 年一直沿用至今,没 有变化。2014 年起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有了微调,删去 2013 年及以前的信息筛选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 2014 年及以前均设有一道考查文言实词的单选题,至 2015 年后替换为一道 文化知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2016 年与 2017 年各
4、题题型及其针 对的考点保持一致。2018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10 题仍旧是断句题。 2018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出现了实词考查单选题,说明这个考点依然要重 点复习。 2 2“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本外的, 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断句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皆体现出这 一特点。 3 3始终坚持“浅易”原则。“浅易”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选文基 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2007 年至 2018 年,全国卷中宋史 选文 9 篇、 明史选文 6 篇、 旧唐书选文 2 篇、 新唐书选文 1 篇、 北 史选文 2 篇、 宋书选文 3 篇、 后汉书选文 3 篇、 新
5、五代史选文 1 篇、 晋书选文 1 篇);第二,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第三,文章均采用常 见句式;第四,文章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第五,文章是典范的 文言文作品。 4 4特别关注点。要特别注意 2018 年考试大纲在“古诗 文阅读”中沿用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一考 点。2018 年全国新课标卷、卷、卷古代文化知识题都契合 了这一考点,使 2017 年、2018 年考卷中的“古代文化知识”试题 在考试大纲中得到正式确认。 5 5考点全覆盖。要提醒关注的是,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虽然只 有 4 道小题,但是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点的覆盖仍然是全 方位的。不单独设虚词题、筛选信息题等,似
6、乎遗漏了某些考点, 但实际上这些考点在断句题、文化知识题、分析综合题和翻译题 的考查中都有所体现。 学案学案 1 整体阅读指导整体阅读指导 知识清单 _ 一、文言传记阅读三要点 阅读文言人物传记类文本时,可以根据传人记事的特点从以下三点入手解读: 第一点 厘清脉络,锁定时间节点 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字号、籍贯、官职 升迁,有时还交代其祖上的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任职地点及变动、 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特点,一般从其读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 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 结尾交代人物的结局,传主生前 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7、厘清文章脉络,抓住表现人物经历节点(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 要有以下三种: 第二点 辨析褒贬,明晓“春秋笔法” 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事迹中蕴含了对人物的评价往往以 道德评价为主,常常一字寓褒贬,即“春秋笔法” 。 概括分析题中,常常对传主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和评价,因此,明 晓春秋笔法,更有助于理解文章,利于答题。 第三点 依据选项,扫清阅读障碍 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三正一误),基本上按行文的先后顺序 设置,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 阅读中遇到“难解”或 “不解”之处可先读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 容,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理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
8、,又为 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 二、读懂传记五步骤 第一步 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初读后,应大致上厘清文本的层次。史传类文言文的行文思路有一定的 模式,在结构方面也相对稳定,大多按时间顺序记叙传主的一生。其一般结构 模式见上文“厘清脉络,锁定时间节点”。 第二步 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史传主体部分,一般记叙传主一生中重要的事迹。这些事迹主要是为了 突出传主的功德,表现传主的某些品格。而命题者命制的分析综合题,恰恰就 是针对传主的生平事迹、功德品格的。因此,我们可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对这 些事迹及与事迹有关的内容做记号,加深印象。(怎样圈点勾画,全凭个人习 惯。如用单
9、斜线和双斜线在字句间切分事迹的层次,用问号标示疑难处,用叹 号标示关键处。还可在词句下用小三角、小圆圈、波浪线、直线勾画,标示 人名、时间、事件中心词以及直接或间接评价人物的关键词等。)在勾画传 主的事迹时,我们可以将分析综合题各选项看一看,相互比对,想一想: 各选项 分别是针对什么事迹设置的?从事迹中解读出的传主功德品格与自己的体 会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叫作“借题读文” 。 第三步 宏观着眼,微观品析 综观近些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传主至少有两大共性: 第 一,具有正能量; 第二,具有立体感。 所谓立体感,就是人物的品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宏观着眼,就是要把握传
10、主品性的多面性。微观品析,就是要分析某一事迹的细微之处,比如 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行事方式等,可以表现传主的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的品性(可 以重点研读分析综合题的分析部分,分析部分提到哪一方面,就重点比对原文对应的信息 区)。不放过细微之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因为分析综合题主要是在细微之处设误。 第四步 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 有人可 能认为断句只需要理解局部语句即可,不需要着眼全篇,实则大谬。 断句不能仅仅只依据首尾 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等外在标志,还要依据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对文段整体意思的 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
11、这句话涉及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这样 才有可能正确断句。 第五步 文化积累,集腋成裘 史传中,经常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化、 纪时纪年、民风民俗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积累,并学会迁移运用。我们不仅 要弄懂课文中出现过、 试题中考查过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触类旁通,联想扩展到与之 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真题文本 _ 2019 全国新课标卷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 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 年少,颇
12、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 议下,诸老先生不 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 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 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 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 ,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 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 “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 于是天子后亦疏之, 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
13、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余,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 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 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 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阅读指导 _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节选文段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14、节选文段按照文言人物传记的一般行文思路,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第一句,介绍传主姓名、籍 贯等基本情况; 第二层,中间主体部分,叙述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第三层,最后两句,交代传主去世及其原因。 第二步 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节选文段叙述了和贾谊相关的哪几件重大事件?从中可以看出贾谊怎样的品格? 选文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件事情: 崭露头角,受到吴廷尉赏识,被推荐给汉文帝,召为博士。(对应 12 题 A 项) 年少得志,才高于众,受汉文帝器重而破格升迁为太中大夫。(对应 12 题 A 项) 起草礼仪制度,主张变革秦朝法令,提议列侯就国,文帝认为其可以担任公卿之位。 (对应 12 题 B 项)
15、 受到权贵忌恨诋毁,遭到文帝疏远,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对应 12 题 B 项) 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征召入朝,和汉文帝谈论鬼神之事,让文帝大为折服,改任其为梁怀王太 傅。(对应 12 题 C 项) 进谏劝阻封淮南厉王四子为侯,并上疏主张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不被文帝采纳。(对应 12 题 D 项) 因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而死。(对应 12 题 D 项) 第三步 宏观着眼,微观品析 从全文看,贾谊具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优秀品格? 贾谊身上,具有一系列优秀品质:他才华横溢,见识超群,对于政事有独到高明的见解; 他热心政事,勇于革新,触动了权贵阶层利益,因而遭人忌恨诋毁; 他敢于劝谏,不畏强权
16、, 在遭谗言被贬谪后仍坚持自己削弱诸侯的主张; 他尽心竭力,责任心强,因为梁怀王堕马 死,伤心自责而死。 第四步 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何关系?人物行事的起因、经过和结 果是怎么样的?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贾谊、吴廷尉(河南守)两个人物。要特别注意的是,吴廷尉和 河南守指的是同一个人,根据后文 “河南守吴公乃征为廷尉” ,吴公此时担任的官职 是河南守,后来才被征召担任廷尉。吴公担任河南守,是贾谊籍贯洛阳所在地的地方官, 他发现了贾谊这个人才,因此才有后文吴公向朝廷举荐贾谊之事。 语段首先介绍的是贾谊的姓名、籍贯、年龄及才能名声,然后再交代吴公的官职, 以及他对
17、贾谊才能的赏识。 第五步 文化积累,集腋成裘 文中涉及哪些文化知识? 1.“廷尉”“博士”“太傅”等属于古代常见官职的名称,我们应该了 解其各自的职能。尤其是“博士”,要明白其不同于现在的学位;也要明白 秦汉时的“五经博士”与后来隋唐时作为主管教育以及最高学府的学官的 “博士”两者的区别。 2.“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术流派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 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3.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 的总称。 4.前席: 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自己的座席上往前移动,靠近对方,这是 亲近恭敬的表示。 5.“国”的意义随历史变迁而发展变化,在具体语境中所指不
18、一样,可以 指国都、都城,也可以指古代分封给诸侯的封地,后来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 “国家”。 真题体验 1 _ 题所在文本见本学案“真题文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 才/召置门下/甚幸
19、爱/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是常见格 式。“吴廷尉”指人,“河南守”为官名,“吴廷尉为河南守”意为“吴廷尉担任河 南守”,句意完整,排除 A、 D 两项。 “召置门下”意为“把他召到衙门任职”,故其 间不可断,排除 B 项。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 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 文 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 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
20、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 行统治管理。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诸子 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三家是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分别是 孔子、老子和韩非子。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 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 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 重新得到重用。文帝
21、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 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 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 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文帝询问鬼神 之事时,贾谊只是被征召回京城拜见文帝,此时他的身份仍是长沙王太傅,并 没有“重新得到重用”。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_ 答
22、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句(1)中的关键 词为“短”“纷乱”。 句(2)中的关键词为(第一个)“数”“稍”。 参 考答案: (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 “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 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 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 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他。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 而且和李斯同乡,又常向李斯学习行事,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
23、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 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 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因 此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 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定历法、变易服色、确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 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 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
24、,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 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 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 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用来凭吊屈原。 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征召回京城拜见文帝。 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文帝因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之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文
25、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 “我好长时间没见 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 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 被(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 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 地。但是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 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去世了。 【文言实词】 闻 其秀才 闻
26、:听说。秀才:才学优异。 孝文帝说 之,超迁 说:通“悦”,高兴。 超迁:破格提拔。 言诸侯或 连数郡 或:代词,有的人。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无状:没有尽到责任。 【文言虚词】 文帝召以为 博士 以为:介词结构,以(之)为,任命他为。 而 固当改正朔 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乃 短贾生曰 乃:副词,于是,就。 为赋以 吊屈原 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词类活用】 法 制度 法:名词作动词,确立。 纷乱 诸事 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复杂混乱。 爱 ,而好书 爱:被动用法,被(文帝)宠爱。 故令贾生傅 之 傅:名词作动词,做他的太傅。 【文言句式】 言诸侯或连数郡 定语后置,“言或诸侯连
27、数郡”。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 状语后置,“贾生自为傅无状伤”。 【文化知识】 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文中的贾生即对贾谊的一种称呼。 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 表示“应天承运”,须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历法。 受釐: 汉制祭天地,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之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 受福,叫受釐。 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动,这是亲近的表示。 真题体验 2 _ 2018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氾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 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
28、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 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 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 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 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 能用遂委身受戮
29、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 ,转 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 逊位 ,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 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 塞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 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 鲁芝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爽懦
30、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也 因为受到曹爽牵连而被下狱”,所以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 A、D 两项。 “而口不讼直”的意
31、思是“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再从句式来看, “口不讼 直”与“志不苟免”形成对仗,所以应在“志”前断开,可排除B项。 答 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 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 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 见皇帝。 C.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 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 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 为。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践 阼”原意是走上阼阶主位。古
32、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 主位。所以“践阼”一词确实有皇帝登基的意思,但并不只指用武力夺取帝 位。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 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 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 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
33、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 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蜀地饱受 侵扰”错,原文是“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 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_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_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对文中 句子的翻译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大意和上下文意思的基
34、础上,翻译 时应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特别注意重点字词。比如第(1)句中的 “以”“先驱”等,第(2)句中的“履正”“素无”等。 参考答 案:(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 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 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县人。 世代有美名,是西州的大户人家。 他的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从小流离 失所。17 岁时迁居雍地,致力于古代典籍研究。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 军郭淮(当时)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于是举荐他为孝廉,授他为郎中。后来鲁芝担任骑都尉、参 军事、 代
35、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 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 事。曹真去世后,宣帝代替曹真督促关右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 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城市,几年的工 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 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 天水郡百姓包括少数民族人民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 大家都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 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 曹爽辅政的时候,鲁芝被任 命为司马。 鲁芝常有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曹爽却不采纳。 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 领他的部下竭力保护曹爽,并劝
36、曹爽说: “先生您处在伊尹、 周公一样执掌朝政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 即使想再过悠闲自得的日子都不可以了,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用羽檄征用天下兵马,谁 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就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 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建议,于是束手就擒被杀。 鲁芝也因为受到牵连而被下狱,按理当死, 但他始终不加争辩,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欣赏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 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又调任大尚书, 掌管刑狱审理。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进爵
37、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 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岁,请求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 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任车骑将军,于是要把自己的位置让 给鲁芝,说: “光禄大夫鲁芝洁身自好、 清心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从事公职至年迈华发,始终在尽为 臣之礼(效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拿什么来阻挡天下人(对 我)的怨恨呢! ”皇上没有听取。(可见)鲁芝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鲁芝去世,享年 84 岁。 武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文言实词】 谠
38、言嘉 谋 谠:正直。嘉:美,善。 芝坐 爽下狱 坐:因犯罪。 和 而不同 和:谦和。同:苟同。 塞 天下之望 塞:隔阻,堵。望:怨恨。 【文言虚词】 乃 引芝参骠骑军事 乃:连词,表承接,于是。 一旦以 罪见黜 以:介词,因为。 杖大威以 羽檄征四方兵 以:介词:用。 诸葛诞以 寿春叛 以:介词,凭借。 【词类活用】 当死 死:名词作动词,处死。 而口不讼 直 讼:名词作动词,争辩。 宣帝嘉 之 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他好,欣赏。 鲁芝洁 身寡 欲 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自身洁。 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欲望寡。 【文言句式】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判断句。 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省略句
39、,“使军兵为(芝)作屋五十间”。 何以塞天下之望 倒装句,宾语前置,“以何塞天下之望”。 其为人所重如是 固定句,“为所”表被动。 赐茔田百亩 倒装句,定语后置,“赐百亩茔田”。 【文化知识】 别驾:官名,亦称别驾从事。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 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 “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讼:在法庭上争辩是非曲直,打官司或争辩是非。 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居家,悬车不用。借指七十岁。 谥: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学案学案 2 理解五类文言实词理解五类文言实词 阅读和翻译文言文,首先遇到的即文言实词,其中
40、重点有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词)、词类活用五类。 (本书附录中有相关文言实词词义的集释,可作参考)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指同一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的现象。 文言实词, 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词典中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 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 而文中的实词,确切的含义只有一个。阅读时,应根据该词的特定语 境来断定其特定的含义。 解题指津 _ 方方 法法 示示 例例 1.巧借本义 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 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41、。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 听从、 服从,如“从善如流”; 次要的,如“从犯”; 堂房亲属关系,如“从弟”。 2.紧扣语境 推敲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 该词的含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前后语境 是否一致。如: 夫子曰:“小子识 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 檀弓下) 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石钟山记) 句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妇人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 开这“无苛政”之地,于是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
42、故“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 句说的是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游到兴 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 “你明白吗?”故“识”在此处应当作“明白” “懂得”来理解。 3.依据语法 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 秦始皇本纪) 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 出太后。(史记 吕太后本纪) 按语法结构,句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 “一”前面有否定性 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和能愿动词“能”修饰,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 “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句中“号令一出太
43、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太 后”,“出”是动词,“一”用在动词前,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 二、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异, 这类词语叫作古今异义词。 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 当这部分词出现在高考翻译 题中时,部分考生往往容易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因此,在运用“据境断义”法的同时,有必要掌握词义的 演变规律。词义的古今变化情况参见下表: 词义变化 示 例 1.词义扩大 “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 今义则指整个中国。 “江”“河”,古义一 般
44、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 河。 2.词义缩小 “谷”,古义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 稻米。“臭”,古义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今义形容难闻的气味。 3.词义转移 “兵”,古义多指兵器,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今义一般 指士兵。“涕”,古义指眼泪,如“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今义一般指鼻 涕。 4.词义弱化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 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 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5.词义强化
45、“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 “卑鄙”,古义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义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 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 解题指津 _ 方 法 示 例 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 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 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节 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致推敲 “璧有瑕,请指示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的“指示” 为“指”和“示”两个词,依据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 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 其
46、含义是否相同,依据就是其所在的具 体语境 “宣言曰: 我见相如,必辱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中的“宣言”,在此应译为“扬言” 。在现代汉语中,“宣 言”作名词时,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 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时,则 为“宣告,声明”之意。 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 以区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中, “卑鄙”的含义是“身 份低微,见识短浅”,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 在现代 汉语中, “卑鄙”意为“(语言、 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 义词。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 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 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替代。 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 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 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