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全册分课知识点考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中华文化的勃兴与奠基(1)远古: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奠基时期1)文化认同: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缘和文化认同。2)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
2、。过程: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2.中华文化的形成与繁盛(1)汉朝: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1)表现:汉武帝尊崇儒术,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魏晋隋唐: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1)原因: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2)影响: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3)宋元1)宋代理学形成: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
3、,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3.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明清(1)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2)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4.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近代(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拓展:
4、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地位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补充: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特点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儒学为主,和而不同;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经世致用,注重教化。体系归纳: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阶段时期概况起源远古时期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奠基先秦青铜时期国家建立,经济发展,汉字发展成熟春秋战国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发展秦国家统一、推崇法家学说汉独尊儒术,儒学成为
5、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隋唐魏晋玄学;唐朝佛学繁荣,儒学创新与发展高度繁荣宋元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传承转折明中后期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明清之际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清康雍乾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冲击转型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19151917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复兴五四运动后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政治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地理位置相对隔绝文化具有继承性,包容性,兼收并蓄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人生观)(1)起源:周公提出“敬天保
6、民 “敬天保民”的含义与影响(1)含义:周公认为天的意志是可以从民情中反映出来的,只有保民才能做到敬天。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2)影响:敬天保民思想成为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对巩固周朝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也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中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民众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2)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
7、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民本思想(政治观)(1)起源: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2)传承: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3)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拓展: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8、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1)起源: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9、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起源: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发展: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家国情怀。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1)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影响:(当时)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屈原
10、的思想(名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和而不同(处世观)(1)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3)影响:“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1.特点:(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源远流长,绵
11、延不绝,传承至今。(6)统一性:从秦汉时期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 (7)保守性:中华文化具有稳定性,如中原地区农耕文化模式的稳定性,或称之为保守性。(8)开放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9)变革性。2.成因(1)政治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疆域广大,统一占主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2)思想上:儒家思想占据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 (3)经济上: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3.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
12、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传入(1)传入过程开始传入: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日趋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本土化: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融入中华文化: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一部分。思考:传统文化吸收佛教的原因主观方面:中国传统儒学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13、能吸收、消化佛教思想并加以创新,实现佛教的中国化、本土化。客观方面:佛教思想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从而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和提倡。(2)传入影响1)积极影响总体: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和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建筑艺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2)消极影响: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2.西学东渐(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原因:文艺复兴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宗教改
14、革促进了西方传教事业的扩大;一批为宗教事业献身的耶稣会士来华;中国开明士大夫的支持。(3)表现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人才来到中国。拓展:传教士对当时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引入西方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传统的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3)晚清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进入,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渠道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
15、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影响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4)民国初年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注意点: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归纳:近代“西学东渐”归纳:近代西学入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舰船利炮下惊
16、醒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内忧外患下渐醒中体西用(求强、求富;冲击夷夏之辩)。第三阶段:民族危亡下觉醒维新变法(“百日维新” 形成思想解放)。拓展: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1)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学术: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新成果带入中国,使中国传统学术受到冲击,从而吸收西方学术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思想: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成分,则被以西方标准重新估定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但是儒家思想则受到强烈的批判),从而引起思想解放。政治:西
17、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社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的涌入,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新思想改变了旧习俗,出现了废止缠足、自由婚姻等新风尚。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一批地主、官僚等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还逐渐影响了中国生产管理、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2)消极影响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野蛮侵略及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基础之上的,既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又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建立等,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加重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
18、。近代中国人学习方不断深化的过程(1)学技术、器物:学军事、工业技术,如新思想萌发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的主张,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学制度、体制:学西方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启蒙思想家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的君主立宪主张,学习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度;学西方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学习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的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学说,学习美国、法国民主共和制度;学习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中国无产阶级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学思想、观念:学民主和科学,如新文化运动;学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4)以俄为
19、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5)走自特色的道路: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革命实践;建设道路:以探索时期到新时期的建设实践与探索。归纳:中西文化交流的三次高潮两汉佛教传入;明朝中后期到清初欧洲自然科学的传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全面传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东亚文化圈日本韩国越南汉字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假名谚文喃字制度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儒学3-5世纪,
20、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将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4世纪后,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移民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其他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2.对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的外传及影响四大发明影响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
21、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创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拓展:四大发明的外传历程造纸术:最早外传。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印度,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3世纪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洲。印刷术(未经阿拉伯人传播):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之后传入朝鲜、日本、埃及等。指南针:前身为司南,大约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入欧洲。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药
22、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2)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表现: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影响: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拓展:全面理解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1)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和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适合于他们作为批判封建制度的武器。(2)表现: 在物质方面追求中国时髦,形成了模仿中国工艺风格的产品
23、。在精神方面追求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量出版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和中国经典的译本。中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产生了许多研究和推崇中国的学者和著作,出现了许多描写中国、美化中国、假中国人之名讽喻时政的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3)意义: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第二单元 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单元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世界各主要区域文化,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2.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古代西亚文化1.地域:古代西亚主要包括两河流域、
24、伊朗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2.文化成就领域成就概况文字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每道笔画看起来像楔子,故而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世界上最早的史诗;洪水传说;反映了两河流域居民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建筑艺术苏美尔人的泥偶雕像;亚述帝国规模宏大的王宫;波斯王宫体现专制帝国统治者的威严法律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 国王的权力来自神,神永远是正义的,所以国王颁布的法律也是正义的,所有臣民必须执行。违背国王的法律,等同违背神的意志,违背神的意志就会收到惩罚。;臣民的义务等等;世界上
25、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3.特点:城市文明,充满了抗争、悲观,注重现世;具有广泛的传承性,影响深远;法治精神强烈。二、古代埃及文化 1.概况:古代埃及地处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此后虽时有分合,但古埃及文明绵延约3000年。2.文化成就领域成就概况文字象形文字(BC4000末-AC4C)象形文字来源于最初的象形字,由表音符号、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组成文学作品古代埃及人创作出神话、诗歌、哲理故事和散文故事。神话包括世界诞生和人类起源等内容;诗歌大多是宗教诗,也有爱情诗;哲理故事传达着埃及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散文故事包含寓言和传记等建筑艺术受宗教影响较大陵墓、神庙
26、(如卡尔纳克神庙)科学技术天文学: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医学:在医学方面颇有建树,波斯帝国宫廷中,有许多埃及医生;数学:圆周率,十进位制3.特点:帝国文明,充满乐观、自信且注重来世;文学体裁多样,艺术创作模式固定;建筑艺术独树一帜;丧葬习俗繁琐。注意点:法老自称“太阳神的儿子”。三、阿拉伯文化1.形成: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2.作用: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3.成就(1)文学:“悬诗”、天方夜谭。(2)科学类别人物作品作用数学伊本穆萨积分和方程计算法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科学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至今仍被称为阿
27、拉伯数字天文白塔尼萨比天文历法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作品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医学伊本西那医典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4.地位: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5.特点: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教权与世俗权力紧密结合;宗教与政治浑然一体;多民族性、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拓展:三大文明的启示:文明具有多样性遵循原则:既保持各民族文化差异和平等竞争的权利,有维护文化互动交流、自由创造的权利。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古典希腊文化和罗
28、马文化1.希腊文化(1)概况: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在巴尔干半岛南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被称作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古代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2)文化成就领域成就概况哲学 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三大哲人苏格拉底 特点:通过诘难和追问的方式与人辩论,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主张:“知识即美德”、“认识你自己”。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探讨人生哲理、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柏拉图 主张: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应。创建的“学园”
29、将哲学和数学融会贯通,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亚里士多德 主张: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学荷马史诗史诗中诸神、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戏剧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代表为悲剧和喜剧雕塑米隆掷铁饼者建筑帕特农神庙(祭祀雅典娜)史学希罗多德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思考:古希腊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1)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推动了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的发展,繁荣的工商业为其提供了经济基础。(2)雅典民主的城邦制度为哲学家、史学家等
30、的活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3)古希腊从周边国家汲取了许多优秀文化成果。(4)古希腊各城邦执政者重视文化教育。(5)许多名流学者定居雅典,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传播。2.古罗马文化(1)概况:起止时间一般指从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先后经历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三个阶段。(2)文化成就领域成就评价法律十二铜表法地位: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局限性:以维护贵族、富人利益为核心。进步性:取代习惯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罗马法体系适
31、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被后来欧洲国家的法律制度借鉴文学卢克菜修、西塞罗、维吉尔史学李维罗马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塔西佗编年史雕塑建筑万神殿、大竞技场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哈德良皇帝时代),公元前80年火灾后被毁,仅剩长方形柱廊,主体于120-124年重建,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历法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二、中古西欧文化1.过程: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和日耳曼民族南下。日耳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教会多项特权。8世纪,国王丕平献土(罗马周围)给教会教皇建立“教皇国”,教会介入世俗权力。2.特点:在中古时期,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
32、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神学家们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目的在于使教义系统化,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特征的地域文化。3.文化成就领域成就概况宗教神学圣经地位:基督教文化的载体局限:维护基督教会、封建主统治进步: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利于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文学骑士文学罗兰之歌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科技少有成就因文化受到教会控制(神学与科学是对立的)4.意义: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
33、奠定了基础。三、拜占庭、俄罗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 特点:继承性、开放性、传承性、宗教性和世俗性结合。的背景及特点:拜占庭帝国国家统一、王权强大,教会在帝国中始终附属于皇帝,因此教会文化和世俗文化并存共荣,拜占庭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由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的东方文化交融而成,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不仅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而且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者。2.拜占庭、俄罗斯文化的成就领域成就概况拜占庭文化法律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做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影响深远;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文献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建筑
34、艺术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式穹顶)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俄罗斯文化 特点:受拜占庭文化影响;与宗教密切联系。文学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反映了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历史、传说和风土人情,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宗教拜占庭灭亡后,东正教重心转到俄罗斯,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建筑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与中古西欧哥特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为东正教象征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古代印度文化1.地域: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2.历史进程(1)哈拉帕文化时期:年代约为BC2350-前1750年,是南亚次大陆的青铜时代文化。哈拉
35、帕文化因其主要城市遗址哈拉帕而得名,分布中心在印度河流域。(2)吠陀时代:年代为前1500-前600年,指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将这一时段的史料保留在吠陀中,故称作“吠陀时代”。这一时期,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形成。(3)列国时代:年代为前600-前400年,是古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这一时期产生了早期佛教。(4)孔雀帝国:约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5)笈多帝国:公元320-500年,这时期的印度实行中央集权制,经历了百余年的
36、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也是在这一时期编成。3.文化成就(1)宗教宗教建立时间原因主要教义婆罗门教BC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逐渐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在这些国家形成过程中,形成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佛教BC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印度教 印度教以婆罗门教为基础,吸收佛教教义和教规,使印度教成为包罗各种神明、多种哲学思想的混合宗教。三大主神:创始之神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毁灭之神湿婆。4世纪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种姓制度拓展:种姓制度(注意:贱民不在此等
37、级内)婆罗门雅利安人祭司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世俗贵族(国王、武士、官吏)战争和行政吠舍一般平民(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农牧工商业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贫困破产者仆役奴婢(2)其他文化成就领域成就概况文字印章文字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代表梵文梵文是古代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文字文学 代表为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书定型于2-4世纪,由民间口头创作,后经加工而成。两书集中反映了古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成就(以诗代史)。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两大梵文叙事诗之一,叙述王子罗摩因受老王妃嫉妒被放逐,妻子悉多被掳,后得群猴帮助,夫妻团聚,恢复王位的故事。全书约有两万四千颂,共分七篇。以罗摩和悉多的悲欢离合为故事主线,描写
38、印度古代宫廷内部和列国之间的战争。罗摩衍那描写了居楼族和般度族两个家族为了争夺王位而进行战争,双方激战18天后后者获胜的故事。全诗共18篇,约10万颂。艺术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如桑奇大塔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十进位制4.特点:以宗教为中心、佛教文化兴盛、以诗代史。5.传播(1)东南亚公元前后,古印度文化开始传播到东南亚。5世纪,印度的语言(巴利文)、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佛教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2)东亚:佛教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入东亚其他国家,对东亚各国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39、(3)欧洲:发明0在内的数字,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1.朝鲜(1)政治发展进程: 箕子朝鲜:前122前194。卫满朝鲜:前194前107年。三国时代:前57688年,高句丽、新罗、百济。高丽王朝:918年1392年。朝鲜王朝:1392年1910年。(2)文化成就类别时间成就概况生产力BC5C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天文学7世纪瞻星台(建于634年)东亚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历史学12世纪三国史记朝鲜现存最早的正史15世纪高丽史仿照中国史书的编写体例文字15世纪谚文朝鲜世宗创制朝鲜文字“谚文”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3)中华文化与朝鲜文化相互影响2.日本(1)文化成就
40、领域成就概况信仰神道教7世纪,天皇制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武士道12世纪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文学万叶集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源氏物语享誉世界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建筑法隆寺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绘画浮世绘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大和绘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表现其思想感情及日本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适应日本人的审美要求,在
41、技法和样式上不断追求日本风味。为了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避免零乱的线条和过于严峻的笔法,因此多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2)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来自中国的文字、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发展。三、美洲印第安文化1.特点:独立发展,与其他大陆几乎处于相互隔绝状态。2.代表文化区域文明时间国家形态中美玛雅文明前2500年至16世纪城邦阿兹特克文明14世纪至16世纪结构松散的王国南美印加文明13世纪至16世纪统一的大帝国3.成就领域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宗教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太阳神建筑金字塔(祭祀;观测天象)太阳庙文字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象形文字图画文字
42、记事结绳记事历法玛雅太阳历太阳历、太阴历数学“零”、20进制交通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医学麻醉剂、人体解剖手工业铜器、陶器、木雕等4.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的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疾病、瘟疫等灾害;孤立发展、内部之间缺乏交往。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单元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徒和区域文化的影响【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2.迁徙概况(1)时间
43、: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2)地区: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3)特点: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4)方式: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5)原因:游牧的生活习性;食物匮乏且不固定;对马的驯化和利用;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临近文明的富庶。(6)概况: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并改进冶铁技术。 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3.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赫梯帝国:建立: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多次入侵两河流域,
44、一度占领巴比伦城,蚕食埃及在西亚地区的土地。鼎盛: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衰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赫梯帝国瓦解后,冶铁技术随之传播开来。(2)波斯帝国:帝国建立: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影响: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3)古代希腊: 表现: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欧人与巴尔干当地居民形成古代的希腊人。 影响: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就,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4)古代印度: 表现:雅利安人把马和铁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 。影响:种姓制度和佛教发展起来,并对东南亚等产生重大影响。思考: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1)在不同地区产生了新的人群。如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等。(2)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出现了马拉战车。(3)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