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美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通过自己独特的( )所塑造的静态的在一定范围内展现的视觉形象来完成作品,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情感和美化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A、艺术语言 B、线条 C、形体 D、色彩A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 A、空间 B、平面 C、色彩 D、立体 A感知美术形象要通过( )。A、视觉 B、 触觉 C、嗅觉 D、感觉A( )认为通过图画教育,可以“美备欢乐”是的观点。A、康有为 B、鲁迅 C、陈鹤琴A( )认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A、康有为 B、鲁迅 C、陈鹤琴B( )认为“游戏从心理方面说是
2、儿童的第二生命”。A、康有为 B、鲁迅 C、陈鹤琴C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不能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和意志去规范和扼杀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绘画热情,使儿童的绘画失去儿童特有的天真、稚拙和淳朴。( )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A、康德 B、福禄倍尔 C、斯宾塞 D、里德A( )认为,儿童游戏和艺术活动基本上是同一件事。A、康德 B、福禄倍尔 C、斯宾塞 D、里德B ( )把艺术看成满足爱好和感情的、由内在动机引发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没有目的,超脱个人利害,具有唯美特征。A、康德 B、福禄倍尔 C、斯宾塞 D、里德C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A、空间 B、线条 C、形体 D、色彩A、20世纪初期,
3、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_ _的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福禄倍尔 B、蒙台梭利 C、杜威A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_ _是这种教学的核心。”A、创造 B、共享 C、探究 D、快乐A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_。A、弗兰兹西泽克B、福禄倍尔C、皮亚杰D、冈仓觉 A1923年幼儿教育家_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
4、、张雪门B、陶行知C、陈鹤琴D、蔡元培 B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_。A加登纳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C里德D阿恩海姆 B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_ _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A_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A、遮挡式B、零乱式C、并列式D、多层并列式 A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A、儿童、教师与美术作品 B、儿童、教师与美术课堂C、教师、美术课堂与
5、美术作品A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_。A、对话B、讲述C、临摹 A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_、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B、设计C、临摹C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_。 A、完形性B、主动性C、情感性 B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_程度。A、明暗 B、色相 C、纯度A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_ 。A、黄色 B、红色 C、白色 D、黑色A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对话法 B、讲授法 C、示范法A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其视角的出发点是( )。A、儿童的发展 B、智能的成长 C、身体
6、动作的成长 D、社会性的成长A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潘元石在其著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从( )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A、三 B、四 C、五 D、六A多选:美术是一门艺术,也称为( )。A、造型艺术 B、视觉艺术 C、空间艺术ABC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 )。A、线条 B、形体 C、结构 D、色彩ABCD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A、学前美术教师 B、学前儿童 C、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内容 D、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ABCD根据幼儿园绘画教学领域的特点及其不同的教育作用,开展的绘画教学活动有( )。A、临摹画 B、写生画 C、命题画D、意愿画ABCD学前儿童手工制作活动的
7、内容和种类主要有( )。A、泥工 B、纸工 C、综合材料ABC学前儿童可欣赏的艺术作品主要有( )。A、绘画作品 B、雕塑作品 C、实用工艺品 D、建筑艺术 E、自然景物ABCDE学前儿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 )。A、美术欣赏方面的简单知识,如冷色、暖色、变化、对称等B、用自己的语言对欣赏对象作出适当的描述C、用各种“语言”表达自己对欣赏对象的感受和认识D、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ABCD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以下哪几个阶段?( )A、涂鸦期(1岁2岁)B、象征期(2岁一3岁)C、定型期(3岁7岁)D、写实期(7岁以后)ABCD屠美如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
8、以下哪几个阶段?( )A、涂鸦期(1岁半4岁)。B、象征期(4岁5岁)C、概念画期(5岁8岁)D、写实期(8岁15岁)ABCD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_ _。 A、线条 B、形体 C、结构 D、色彩ABCD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_ _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A、福禄倍尔 B、蒙台梭利 C、杜威ABC美术也称_。 A、形体艺术B、造型艺术C、视觉艺术 D、空间艺术BCD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的板块有_ _,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A、 素描B、绘画 C、手工D、欣赏BCD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 。A、涂鸦期 B、象征期 C、定型期 D、写实期 ABCD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
9、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 四种水平。A、杂乱线 B、单一线 C、圆形线 D、命名线ABCD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 。A、涂抹阶段 B、装饰阶段 C、再现和表现阶段 ABC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 。A、统为一形 B、正侧面同在 C、单一面 D、多面变形ABCD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 。A、欣赏 B、绘画 C、手工 ABC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 。A、分步练习 B、整体练习 C、模仿练习AB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的流程包括 。
10、 A、知觉 B、体验 C、反思 D、表达 ABCD命题画可分为_和_。 A、物体画B、写生画C、情节画D、临摹画 A D下列属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的是_。 A、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B、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C、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ABC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_。 A、审美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ABC命题画的基本条件是_。
11、 A、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B、图画形象基本是画过的C、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ABC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包括_。 A、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B、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和运用C、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ABC下列属于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的作用的是_。A、帮助低年龄段的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B、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C、在临摹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D、使幼儿更快地获得成就感ABCD下列属于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的内容的是_。A、幼儿生活中的美好事物B、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C、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联想开去的事物ABC对教师教学行为的
12、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 _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D、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B D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值得关注的因素有_。A、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B、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情感C、幼儿画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D、幼儿画要能表现出绘画材料的特征ABCD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注意点有( )。A、活动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发展B、活动目标要注意整合性C、活动目标要符合教学目标AB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目标分为()。A、总目标B、年龄阶段目标C、教育活动目标。ABC学前
13、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A、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B、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C、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ABC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的特点是()。A、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体现了审美教育的性质B、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注意培养儿童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C、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指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ABC学前儿童美
14、术教育总目标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即促进( )方面的发展。A、其审美感知 B、审美情感 C、审美创造ABC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则使总目标在( )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A、欣赏 B、绘画 C、手工ABC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特点是( )。A、对3岁6岁年龄学前儿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B、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C、为单元目标和教学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ABC在美术教育中学前儿童所要学习的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有( )。A、线条 B、形状 C、色彩 D、构图ABCD可以把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分为( )。A、描述阶段 B、形式分析阶段 C、解释阶段ABC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
15、组织原则包括( )。A、审美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实践性原则ABC对话法教学的主要特征是( )。A、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流 B、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C、主体自我交流AB在对话法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 )。A、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B、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C、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D、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ABCD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 )。A、临摹画 B、命题画 C、意愿画 D、装饰画 ABCD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命题画可分为( )。A、物体画
16、 B、情节画 C、儿童画AB在绘画操作表现阶段,教师的指导应着重在( )方面。A、为儿童选择和提供绘画工具和材料B、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C、帮助儿童进行创造性的画面表达D、提供游戏化的练习ABCD引导儿童进行想象和体验,教师要注意的是( )。A、教师要用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儿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状态B、教师要利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引导儿童进行“移情”和“拟人”C、可以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来加深对对象的体验ABC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观察的方法有( )。A、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B、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C、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D、注意
17、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ABCD学前儿童的平面手工活动主要的形式有( )。A、粘贴 B、剪贴 C、撕贴 D、染纸ABCD教师引导儿童学习剪纸的基本剪法有( )。A、目测剪 B、沿轮廓剪 C、折叠剪ABC学前儿童的立体手工活动主要包括( )。A、泥塑 B、折纸 C、厚纸制作 D、废旧材料及果蔬等的制作ABCD儿童审美知觉的特点是( )。A、完形性 B、主动性 C、多通道性ABC儿童审美理解的特点是( )。A、直觉性 B、情感性 C、外显性 D、弥漫性ABCD下列属于2岁一3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的是( )。A、引导儿童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欣赏的习惯。B、引导
18、儿童欣赏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物品和美术作品,使他们能对这类形象感兴趣。C、引导儿童欣赏同伴的美术作品。ABC下列属于3岁4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的是( )。A、鼓励幼儿用简短的话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B、引导幼儿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C、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AB下列属于4岁5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的是( )。A、引导儿童欣赏并初步理解作品形象和作品主题的意义,使其知道美术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B、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C、引导儿童欣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
19、有关的、能理解的成人的美术作品、同伴的美术作品, 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玩具、生活物品、节日装饰、环境置等,产生与作品等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培养他们关注具有美感的事物。ABC下列属于5岁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目标的是( )。A、引导儿童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美的能力。B、引导儿童了解作品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C、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ABC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过程包括( )。A、描述阶段 B、形
20、式分析阶段 C、解释阶段 D、评价阶段ABCD幼儿在工作的顺序性方面的行为表现分为哪几种类型?( )A、有顺序、有步骤地完成作品B、弄错步骤,发现后主动纠正,完成作品C、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在混乱中完成作品,作品有缺陷D、只完成局部,作品半途而废ABCD幼儿在工具材料的秩序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A、保持工具材料的固定位置,用时取出,用后放回B、大致保持原位置,放错后能找到C、一片混乱,用后乱放,取时找不到D、不会取放,拿到什么用什么ABCD学前儿童通过美术活动学习辨认色彩的要素包括( )。A、色相 B、纯度 C、明度 ABC学前儿童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学习主要经历的过程包括( )。
21、A、按物择色 B、通过颜色变化来处理画面上的色彩 C、色彩的情感表达ABC下列属于直线的是( )。A、水平线 B、垂直线 C、斜线 D、折线ABCD在线条上,水平线意味着( )。A、放松 B、平静 C、休止ABC垂直线意味着( )。A、静态张力 B、准备就绪 C、抵抗力 D、支撑;ABCD斜线意味着( )。A、动作 B、活力 C、不平衡;ABC较适合幼儿制作的版画的常见形式有( )。A、对折印画 B、纸版画 C、实物版画ABC吹塑纸版画的制作步骤包括( )。A、画稿B、上版C、刻制D、印刷ABCD判断:(只要没划X的,都是正确!)社会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除幼儿园、家庭以外
22、的社会机构和场所所提供的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形式如,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美术训练班、儿童美术技能大赛等。从奴隶社会到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国美术教育是以存在重“艺”和重“技”两种倾向为特色的。重“艺”的美术教育主要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铸、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式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儿童自发的美术游戏以极大的教育价值,使儿童能在这种具有明显的审美特征的游戏活动中愉悦自己,满足自己,表现自己。幼儿人格的“种子”可以通过美术游戏这一自然生长的土壤得以发芽,为形
23、成健全人格奠定基础。学前儿童所具有的先天的艺术潜质,不可能在教育的激发和影响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学前阶段是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过程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儿童在视觉形象的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领悟审美思想和审美形态,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
24、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影视图像等。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
25、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
26、到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2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要求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原理和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应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应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应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审美情感的陶冶等。在教学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以其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
27、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 和儿童美术 发展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状况、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目的关注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应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幼儿。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应关注一种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估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幼儿的评价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幼儿教育评价应尽可能得地使幼儿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
28、程。幼儿的绘画能力要配合他的身心发展,两者才能得以平衡发展。美术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绘画需要运用笔、纸、墨、颜料、布、绢等,雕塑需要运用泥、木、石、铜、刀等。美术活动通过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作用于人的视觉感官,引起人们的情感律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对两者的倚重不同,我们可以相应地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在教育。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是美术本身。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
29、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是以教育为取向的普通美术教育为主。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和中、小学校的普通美术教育有所不同,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本真的生命活动。儿童的美术活动就是一种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没有直接的功利性, 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为满足。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纯艺术的领域,它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即由美术本位出发的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对学前儿童传授一些基本的、简要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文化的意义上进行发展和延续也是必要的。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学前儿童美术
30、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使幼儿能按照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学前儿童绘画教学领域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各种笔、纸、颜料等绘画工具和材料,用线条、色块、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幼儿通常喜爱用铅笔、水彩笔画线条,也喜欢用油画棒、蜡笔画出浓浓的、鲜丽的色块。从儿童绘画的内容来看,有反映个别物体的物体画,有反映一定情节内容的情节画,还有图案画等。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发展,并注重过程。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美术活动需要他们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述目己的审美感
31、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认识到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教育功能。广义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包含对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儿童画是一种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良好资料。儿童的图画发展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世界各国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致的,但是儿童绘画时期划分的年龄是各有不同的。儿童先会画点,后会画圆,然后才会画线。儿童绘画技能的增进落后于他的感知认识。在涂鸦期,儿童的绘画技能和他的认识水平是相差很远的。到象征期,儿童的绘画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他还不能很好地画出他所知道的,更
32、谈不上他实际所看见的。到了定型期,儿童的绘画技能就逐渐接近他的发展着的认识水平了。儿童图画反映了对他印象最深的客观现实。儿童首先是注意会动的东西,其次是有声音的东西,再次是色彩鲜艳和形状奇特的东西。儿童绘画技能与他的生活经验和教育实践无关。“天赋说”认为儿童绘画的原因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一种冲动。“生理机能说”认为儿童喜欢绘画是为了满足手动的生生里需要,并通过绘画活动产生一种动觉刺激和动觉快感。屠美如认为儿童绘画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欣赏领域更侧重于对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绘画和手工领域更侧重于对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能力在欣赏、绘画和手工三个领域都能得到培养。儿童在美
33、术欣赏中,从来不是一种被动的吸收,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学前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学前儿童的欣赏活动是一种儿童面对美术作品或周围景物时所进行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大致包括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学前儿童的绘画活动是他们运用笔、墨、颜料等绘画工具在纸、墙壁等平面上创造出可视的、有空间感的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学前儿童的手工活动是他们对各种形态(点状、线状、面状、块状)的、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且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一种造型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体现了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学前儿
34、童绘画的题材往往来自于学前儿童的生活。命题画是指由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和要求,儿童按照这一要求完成的绘画。命题画教育以帮助儿童学习造型、设色、构图等形式语言为主要目的。物体画的主要描绘对象为单一的物体,侧重于对儿童的造型能力的培养。情节画的主要描绘对象则是一组物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反映的一定的情节,除了对儿童的造型能力的培养以外,更侧重于对儿童的构图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深入地了解学前儿童,了解他们的生活,选择那些儿童感兴趣的、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来作为绘画的题材。意愿画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教师协助完成的绘画。意愿画的主要功能在于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35、和创造力。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类的开放性言来向学前儿童提问。教师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来提问,因为这类问题很容易造成儿童思维的惰性。在实践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教师问儿童:“这朵花很漂亮,是不是啊?”而儿童也漫不经心地眼看着别处、拖着长腔说:“是”这类做法应该避免。平面手工活动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对手工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制作出平面手工作品的活动。教师可在美术角中陈放一些废旧的有形象的画册或挂历,供儿童在游戏时间里练习沿轮廓剪,剪下的形象可供粘贴用。幼儿在开始学习用剪刀时可以采用目测剪的剪法,而对年龄较大的儿童,教师可要求他们先考虑好自己要剪的形象后再剪。泥塑活动
36、是通过双手的活动将泥塑造成立体形态的物体形象的活动,是学前儿童最常见的立体手工造型活动。泥塑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儿童的手指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发展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学前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泥塑的材料和工具主要有粘泥、橡皮泥、面团、泥工板、竹刀以及其他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或一个小组的泥塑作品来编故事,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考虑到儿童操作上的方便,教师在制订教育计划时,不宜将泥塑活动安排在寒冷和炎热的季节进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
37、稚拙感。教师应注意将儿童的泥塑作品保存在通风阴凉处,若需重新使用泥料,则应与儿童商量或不当着儿童的面处理掉,避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折纸是利用双手的活动将纸折叠成立体的形象的活动,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活动之一,其特点是利用几何形造型。通过折纸不仅可以锻炼学前儿童手的动作的灵活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目测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和对图形变换的思维能力。折纸取材方便,白报纸、挂历纸等薄而有韧性的纸均可用来折叠。由于折纸的特点是容易忘记,因而,教师可引导儿童学习看图示折纸。在折纸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自己在折法上进行想象创造,折出具象与抽象的造型。厚纸制作是指运用铅画纸、卡纸一类略硬的纸,通过剪、折、贴、组装
38、等技法制作出三维形体的活动。厚纸制作可以帮助学前儿童通过制作认识纸从平面形态到立体几何形体的变化规律,同时,发展其空间知觉能力、联想能力、造型能力。废旧材料和果蔬制作是指利用废旧日用品或水果、蔬菜等自然物,通过联想“因材施艺”地进行建构,制作出立体形象的活动。废旧材料和果蔬制作对于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废旧材料来制作,也可以培养学前儿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的能力。由于制作过程对儿童手腕力量和手指灵活性的要求较高, 因此,废旧材料及果蔬等的造型活动大多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废旧材料大多来自于日常生活,教师可以自己收集废旧材料,也可以发动儿童和家长一起。妥善处理好儿童
39、的作品,不仅可以使儿童体验到手工制作的成功感,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废旧材料制作的兴趣。要提供给学前儿童的手工材料要丰富多样,但不是说在同一次活动中堆砌很多的材料,而是要提供有表现力的材料,并且要让儿童有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要把手工活动的基本技法教给学前儿童,让他们在这一基础上自由地进行想象、操作,可“因意选材”,也可“因材施艺”,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手工活动不可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要养成学前儿童良好的手工活动的卫生习惯。无数的实验表明,儿童在观看时,面对他一无所知的世界,首先是高度概括地“发现”对象的基本结构。儿童把握视觉整体完形和结构性的倾向特别表现在:一是对轮廓块面的强调夸张性的专
40、注;二是对引起注意的特征部分的异常敏感。儿童审美知觉的主动性是指学前儿童总是主动选择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富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及其结构特征的对象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官的发育还不太成熟,因而他们常常用多种感官来帮助自己进行审美知觉。由于儿童原先的视界与成人具有差异,因而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理解标准来要求儿童达到同样的理解水平。在儿童的眼里,他们的理解就是正确的理解。儿童常常以自己的情感爱好为标准来进行审美判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儿童手舞足蹈、呜哇有声地借助动作、语言、表情等来表达自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2岁3岁的儿童尚处于本能直觉阶段向审美感知阶段的转变期,往往对色彩、形状、线条本身(尤其是
41、色彩)更感兴趣,缺乏审美的感知。3岁4岁的儿童已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具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对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及相应的美感体验。4岁5岁的儿童已有了明显的审美偏爱。4岁5岁的儿童一般偏爱色彩鲜艳的、具有夸张和拟人表现风格的美术作品,喜欢那些能带给他们愉快情绪体验的自然风光和景物。4岁5岁的儿童还没有一般的审美标准,喜爱或不喜爱某一幅作品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或其生活经验。5岁一6岁的儿童已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5岁一6岁的儿童在对美术作品、歌曲、舞蹈等方面的评价上倾向于用自己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其审美评价往往容易受到周围其他人评价的影响。5岁一6岁的儿童的审美评价标准还较为模糊,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幼儿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