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DOC 48页).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7000119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8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DOC 48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DOC 48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DOC 48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DOC 48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DOC 48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资料仅供参考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经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她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 教

2、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她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

3、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中

4、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平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

5、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孔子: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专谈教育,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杨贤江(李浩吾):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著作论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练习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6、的标志“最光辉的职业” “泛智教育” 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现代教育之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7、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做中学”鲁普斯卡娅: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教育著作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流浪儿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发现教学法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学生智力”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活的教育学”布鲁姆教育分类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1. 按作用的对象

8、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 按作用的性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 按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派生功能):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制约学校机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社会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的性质;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9、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经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经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加速改变旧的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教育的价值取向的确立;2教育内容的选择3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教育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1)人

10、口影响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2)改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四)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的发展(生理、心理)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遵循个体发展顺序性,教育从简到难。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不同阶段不同任务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身心发展速度、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5

11、.教育要遵循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青春期的发展变化1) 中学生身体形态的发育。明显的外部特征。2) 身体机能。脑发育。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3) 性的发育和成熟。3影响个体发展因素的理论1)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2)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12、,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她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2.洛克:“白板说”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论她们祖先如何,我能够任意把她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4.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能够经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3) 多因素相互作用轮(辐合论)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1)遗传:a.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b.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c.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d.

13、遗传素质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e.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 环境:一切外部因素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3) 个体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的动力4)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施教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

14、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助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学制的依据a.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现状b. 社会经济制度c.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d. 本国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西方发达国家学制的纵向发展趋势1.双轨制:19世纪欧洲。一轨面向资产阶级子女,另一轨面向劳动人民子女。英国2.单轨制:美国。有利于普及教育3.分支制:前苏联。2中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旧中国的学制(1)19 ,第一个正式颁布但未执行“壬寅学制”。(2)19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3)19 ,

15、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南京临时政府“壬子葵丑学制”男女同校(4)1922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规定的“六三三学制”沿用到全国建放初期;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中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1)1951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幼(3-7)-初(7-12)-中(12-18)-高(18-23)(2)1958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五二二制”、“五三二制”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9:中共中

16、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三教统筹” 新义务教育法 “六三制”“五四制”3、中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当前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020年),21世纪第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3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义务教育的特

17、点:1强制性(义务)。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2普及性(统一)。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中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3免费性(公益)。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免收学费收取杂费是义务教育一个阶段性现象国务院已经明确要在两年内全部免除杂费。德国最早普及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县级为主管理”(六)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1教育目的理论1 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唯心主义。2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片面的、不科学的3 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尊重儿童;要培养“自然人”“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不足: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作用4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

19、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2中国当前教育方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3中国当前教育目的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的依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人的身

20、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四有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中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4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5)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5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

21、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它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能够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七)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解释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

22、客观规律的活动。2教育研究方法1、观察法:准备-实施-整理-得出结论2、调查法:准备-调查-统计分析3、历史法:收集文献-推理论证-验证结论4、实验法:类型: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组实验步骤:假设-准备-实验-处理结果5、行动研究法:综合应用各种教育研究法,在真实教育环境中探究教育问题。第二章 中学课程(一)课程概述课程:课业及进程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1课程类型(重点)(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课程组织方式)1)分科课程是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分科课程特征: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

23、计课程,是知识本位;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中心编织课程;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2)综合课程(怀特海)是指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的特征: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优点在于有利有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教科书编写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教学有一点难度3)活动课程(代表杜威),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4、。活动课程的特征: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注重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1必修课程: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的基本需求。2选修课程: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个性。(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设计、开发、管理)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25、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强制性2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区域性和本土性3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经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1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2隐性课程(杰克逊)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连带学习”2课程

26、理论流派:(重点)1) 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要素主义、结构主义观点:(1)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2)教材以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2) 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代表人物: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美):教学方法原理特点:1.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2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警方发生联系;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3) 社会中心课程论围绕社会重大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 代表人物:康茨(美):学校敢不敢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拉格(美)布拉梅尔德(美):教育哲学的模式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

27、展学校致力于社会改造而非个人发展(二)课程组织1课程目标的定义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经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力、体质等方面期望事先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涵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试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不包含教育

28、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4.层次性。课程目标能够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考了)课程内容(课程的文本)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科书

29、)。(1)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习的教学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年、假期进行划分。组成: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作用:制定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2)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及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结构: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

30、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教材作用i.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

31、教材的最大作用。ii.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而评价标准,经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到“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3.CIPP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

32、评价、成果评价。4.CSE模式:CS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的简称。 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衡量一节课的好坏除了教师教得怎么样,还有学生学得怎么样。一趟好课的标准包括: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得当,表示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4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指经过设计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1

33、.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 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四段论”“泰勒原理”2过程模式 斯腾豪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轮3情景模式 劳顿 “文化分析理论”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单选 简答)1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重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1.三维目标观。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能力。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

34、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经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一)新课改的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

35、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几率的一代新人。(二)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

36、(难、繁、偏、旧)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型、基础性、和发展性三大特征。课程实施(1)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

37、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第三章 中学教学(一)教学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中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经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函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特点教学时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的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

38、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教学的任务1. 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2. 中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

39、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能够经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经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经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但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3.教学与上课的关系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经过上课完成的。(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重点)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的间接性;(经过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

40、世界的目的)(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引导性;教师的指导下进行(5)认识的简捷性。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认识的特殊性规律)。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而且是间接地去学。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掌握

41、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重视老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她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要有

42、机结合。(三)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1. 备课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示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是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法 备课老师要做好三种计划:(1)学期教学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2. 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

43、键。上好课的基本标准是:(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示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一节课的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4、课外辅导 在课堂教学规定是时间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从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三方面指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用来指导、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进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笔试)、调查法(问卷、交谈)、自我评价法。测验法:信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测量的正确

44、性)、难度、区分度学业评价的要求:客观公正、方向明确、鼓励学生创新,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2中国中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定义:教师尽量利用学生的多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经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直观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实物、标本、实验)、模象直观(实物的各种模拟形象)、言语直观(形象化的描述)贯彻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注意:直观教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过多的会浪费时间、分散注意、影响抽象思维

45、的发展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想结合;教师指导下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定义: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3)巩固性原则定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

46、记忆中,需要的时候能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定义: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朱熹、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布鲁纳等)(5)因材施教原则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效果。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6)理论联系实际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DOC 48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