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鲁迅作品教学研讨一 、鲁迅作品:私语性的精神自叙传?二、孔乙己:家族梦魇的隐性书写?三、藤野先生:文学梦破灭的挽歌?四、故乡:敢问路在何方?从政治层面欣赏文学作品 东京弘文学院毕业照 1904、4血荐轩辕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手迹19091909年摄于日本东京 弃医从文20年代的鲁迅 鲁迅和青年 学生在一起 战斗在上海 发起左联全家福 1930、1、4柔石牺牲后为释母亲牵挂而拍摄左联为鲁迅秘密纪念50岁生日而摄鲁迅遗容宏大叙事精神自叙“戴着面具的呐喊”:从呐喊、自序说起 “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
2、者,尽管能够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荒原中的呐喊?“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如何的悲哀呵,我因此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铁屋中的呐喊?“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您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换救的临终的苦楚,您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必无”的“可有”?“是的,我尽管自有我的确信
3、,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以后,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因此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为他人为自己 “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时代潮流个体言说 “五四新文化运动如此为着特定的社会政治目的发动起来的运动当中,发动者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想说的话,他们最初设定的目标,早
4、已为他们划定了说语的范围。”王晓明(上海大学)二、孔乙己:家族梦魇的隐性书写?祖父周介浮,又名周福清(1838-1904),1871年中了进士,1875年任江西某县知县,为人高傲,得罪上司,尤其是江西巡抚李文敏不是科甲出身,为其所轻视,两人顶牛1878年被革职,往北京花钱捐官,1879年分发到内阁行走(学习),1888年,一直整整侯补了9年才被任命为内阁中书,这时,他已50岁了。父亲周伯宜(18611896),秀才,屡应试,不中举人。1893年周介浮殷如璋 科场作弊案斩监候 狱中的祖父依然寄希望孙辈重兴家业。他令鲁迅兄弟做八股文,亲自评阅圈点。1898年12月18日,离开南京水师学堂,已被矿路
5、学堂录取等着开学的鲁迅,带着二弟周作人,怀着挤身上流社会的梦想,参加了会稽的县考,并通过了初试。只是因县考后的12月20日,四弟椿寿病逝,他无心参加复试而没有成为合格的末代秀才。三、藤野先生:文学梦破灭的挽歌?朝花夕拾:鲁迅的精神自叙传 范爱农:怀人散文?鲁迅的自我忏悔录?开篇大写特写对范爱农的不恭,欲扬先抑的写作策略?诚挚的歉疚?结尾写到为亡友幼女筹款不成,透露出无以告慰亡友之灵的无奈。作为一个文人,面对民族的不幸能够慷慨悲歌奋笔疾书,面对朋友的不幸,除了再握起手中的笔倾泻无奈的喟叹,还能何为?这种无奈的感伤在范爱农中比范爱农的不幸更令人伤怀。三、藤野先生:文学梦破灭的挽歌?迷雾重重的弃医从
6、文?弃医从文的鲁迅,选择的事实上依然当“医生”,只只是这回当的是民众的心理医生。所谓批判国民性者,就是为了揭出病灶以便疗救。而鲁迅几乎终生都被徒劳地救治不治病人的悲哀所缠绕。鲁迅晚年一再鼓吹“文学无用论”,莫非也就是讥讽自己无非也只是一个“庸医”?父亲的病不仅促使青年鲁迅走进仙台医专的大门,还在他内心留下了终生难以排遣的阴影,父亲的病正是对这种心灵阴影的深度揭示。三、藤野先生:文学梦破灭的挽歌?“中晚年的鲁迅对自己年轻时代的爱国承诺(文学救国)怀有一种深沉的负罪感。”(美国)林毓生“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鲁迅“救救小孩似的议论,连我自己听去,也觉得空空洞洞。”鲁迅“我的话
7、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鲁迅“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转乾坤的力量的。”鲁迅“我愈加相信说话和弄笔的都 是不中用的人。”鲁迅 三、藤野先生:文学梦破灭的挽歌?藤野先生的结尾中也不难读出一股涩味:“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那黑瘦的面貌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因此点上一支烟,再接着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彷徨中的鲁迅太怕自己沉沦了,他强迫自己通过回忆重新体验自己经历过的激情、欢乐、悲哀和憧憬,使心灵的荒漠长出生命的绿洲,在幸福而忧伤的回味中得到慰藉和寄托以便重新上路,摆脱无路可走的悲哀。四、故乡:敢问路在何方?回家的路是多么漫长:中年鲁迅的精神返乡之旅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
8、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许多年之后,面对萧索的故乡,迅哥儿将会想起,小英雄闰土带他去看管西瓜地的那个空中挂着一轮金黄圆月的遥远的夜晚。”对故乡过去现在-未来三位一体时间意识的形象还原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伙儿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情愿他们因为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情愿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情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慢慢远离了我,但我并不感到如何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特别气闷”“我在朦胧中,
9、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事实上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是指向未来的,而不堪的现在又孕育不出充满希望的未来,反而是过去那“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和那“一轮金黄的圆月”内含着未来性时间的潜在动势。“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不是简单地否定希望,而是放弃了对希望之有无的论证。地上尽管没有路,但无路的大地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预测的未来,难以预测并不就是“无”,无路的大地本身是一个潜在的“有”,只要有坚实的脚步“走”在大地上,这个潜在的“有”,就估计成为坚实的“有”,茫远的未来也就估计跃出遥
10、远的地平线。在这个地方,“海边碧绿的沙地”和“天空中金黄的圆月”以及风情万种美丽迷人的“豆腐西施”所构成的过去,与无路的大地所潜在的估计的未来,都成为一种力量,无言然而坚韧地对不堪的现在进行了否定。现在经历了过去和未来的否定之后,事实上已不再是不堪的了,而获得了一种超越了希望和绝望的坚韧。或许正是依了这种坚韧,辛苦展转的“我”才有足够的勇气“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多年的故乡去”?路的主题自然而出,主人公“我”的故乡之旅成了一次心灵的探险,那沉重的旅程不是由希望支撑,主人公完全洞悉自己无可逃避的心灵黑暗,但恰恰是这种洞悉使他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即使沉重的故乡之旅作为一种精神返乡已然被宣告为徒劳无获的时候,“我”依然把自己的“洞悉”深藏心底,决绝地走向未来的征程。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