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 光源1、光源定义: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与人造光源。2、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常见的有太阳、闪电、萤火虫等3、人造光源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常见的有篝火、燃放的烟花、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 光二极管)等。1 1光源光源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2、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玻璃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最终是太阳)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发光
2、需要能量哦!蜡烛发光过程及现象:蜡烛发光并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而发光发热,蜡烛变短。给细钢丝通电,观察钢丝发光的过程。(1)从钢丝球中抽出一根细钢丝将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分别夹在细钢丝的两端。(2)将两个鳄鱼夹立在沙盘中,把其中一根导线固定在电池的电极上。3.用另一根导线碰触电池的另一极,观察细钢丝发光的现象。(通电时干万不要摸钢丝!)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整个过程中细钢丝处于高温状态,千万不要触碰它。两节电池最好放置在电池盒中。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穿过树叶间隙和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打开、激光灯打开的情景。
3、3.激光沿直线传播实验的关键是,使光的传播路径明显可见。但空气对光的散射不够强烈,人们在侧面难以看到光束。为了增强效果,常用人造烟雾使光束明显可见。4.小孔成像: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行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6.小孔成像特点:成倒立的实像1.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2.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那么当光线照射其表面时,就会发生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3.选择合适的位置站在镜子前,要能够与同伴在镜子里相互看见,但都看不见
4、自己。说明光路是可逆的。4.直立两面镜子,变换它们的夹角,观察镜子中物体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夹角越小,镜子中物体的数量越多。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6人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古希腊学者认为,眼睛发出的光碰到物体,人就能看见东西。后来,又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了像触须那样的东西,人通过触须名到物体公元11 世纪初,阿拉怕科学家伊本 海赛姆纠正了上述名法。他认为,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1.雨后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彩虹。彩虹常在雨后初睛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且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有雨云而较暗,容易看到彩虹。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现彩虹。2.
5、以前,人们都认为像阳光这样的白光是单色光。17 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在一次实验中,他让一束太阳光透过窗上的小孔射入黑暗的实验室,并让这束光线穿过固定着的玻璃三愤镜。这时,对面的墙上出现了七种颜色的光。牛顿又使用第二个三棱镜,让第一个三棱镜产生的七色光平行穿过结果,这时的七色光合成了白光。牛顿也试着让红光单独通过三楼镜,结果发现红光并未改变在实验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白光本身是由折射程度不同的各种彩色光所组成的非均匀的混合体。这就是生顿关于光的颜色理论。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旋、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4.三原色光中任意两种色光等量相加,会出现另一种色光的互补色光。红光+绿光=黄光,互补于蓝光;红光+蓝光=紫光,互补于绿光;绿光+蓝光=靛光,互补于红光。5.用圆盘做色光混合实验。将圆盘三等分,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圆盘,发现红、绿、蓝三色光可以合成白光。圆盘显示出灰白色。1.从内圈至外图按顺序写出彩虹的颜色;紫、靛、蓝、绿、黄、橙、红。2.夏天的傍晓,雨过天睛,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谢谢